梅園墨事:20年,我們一起走過--評論集53(1 / 2)

兩篇散文均不超兩千字,卻蘊涵了作者成長中的心路及對生命的考量。《橋》與《風鈴》皆借助於寫意與寫實之間,散發著濃濃鄉土情韻。作者生於山鄉,長於艱辛,童年是“在奶奶幹癟的手上,被搖晃成一首快樂的歌謠”,對奶奶懷有極深的感情。愛華於敘說中張弛有度,避開了繁繁絮語,用詩人般通透,童話般語境,宣示出了內心深處對奶奶的思念。《橋》隻取奶奶生前的幾個生活細節,如奶奶總能給“慶大黴素”說成是“大慶黴素”。這性情中的逼真,使得老人的真實可愛格外鮮活。而對自己的關照,作者隻舉一件小事:奶奶常是在半夜將她“散落的長發”從枕邊“兜回”,說是怕“不兜回床上,靈魂就會順著床邊溜走”。奶奶的愛如若春雨,細微,又無微不至。愛華用筆高明還在於結處點睛,將心中最想說的話放在了最後:在月兒明亮、寂靜無聲的夜晚,她希望奶奶能從她的夢中走回那座青石橋,好讓她“輕輕地”問一聲:奶奶,在那邊,你過得好不好? 堅強、感恩,並快樂著

——張芬林和她的《紅樹林》

張曉悅

張芬林打來電話要我為她剛出的一本書寫個評論。當時一聽感覺有點吃驚,因為從來沒有人要我為他寫過評論,隻有自己有時想著寫一寫,所以就想拒絕。但張芬林電話那頭有一種不容推辭的語氣,我又說我怕寫不好,她說沒關係,就想讓你給評一評。我也就隻好硬著頭皮答應了下來。我想我是因為她的直率、真誠而答應下來的。

張芬林與我認識大概有一兩年時間吧,她比我年齡略大,應該是大姐,她的作品以前也常看到,她學識比我廣,閱曆比我長,我應該向她學習,一般寫評論是以學識廣,知識淵博,有閱曆的大家來寫為好,我自覺學識淺薄,不敢妄加評論,我是以一種學習的姿態來讀張芬林的作品的。既然答應了人家,就把自己的思維打開,認真地拜讀了她的作品,細細地品味了一番。

其實我是很佩服我市評梅女子文學社的社員們,她們在社長蘭姐的帶領下,投身文學,孜孜不倦,把滿腔熱情都投入到自己喜愛的文學上來。她們出版了許多書籍,發表了許多作品,書寫人生,書寫社會,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幹,澆灌文學之樹,傾盡自己的力量,也使文學社不斷發展、壯大,使許多愛好文學的女作家、作者投入到這個陣營中去。

在我印象中這套由文瑾,也就是大家都稱呼的蘭姐主編的《紅鬃馬文叢》每年都會出版一套,今年也不例外,叢書一出版,我就收到了蘭姐送的這套叢書,收錄了八位女作者的文學作品。雖然沒有全部看完,但我一直在看。尤其接到芬林的電話後,我讀完了她所有的作品。她的作品情感豐富、細膩,文字灑脫、不豔俗,有的如一股清泉,沁人心脾,有的如狂風驟雨,使人警醒。當我讀完她的作品,仿佛走進了她的人生,領略了她坎坷的經曆,讀懂了她內心的真情告白。作品中沒有自我的標榜,沒有對命運的抱怨,沒有惡意中傷。但從中可以看到她對命運的挑戰,在困難麵前的無畏,對信仰的執著。她是一名強者,也是成功者。

取書名為《紅樹林》正如文中所言,象征著生活的無限美好,體現了主人公不懼艱險、一往無前的剛毅與堅強。我覺得還表達了作者內心坦然麵對生活,陽光、積極的一麵。芬林待人真誠,性格直率,盡管我們相識、相處時間並不長,但從她的言語和做事上來看,她的性格昭然若揭、一目了然。正因為是這樣的性格與脾氣,文如其人,她的作品也反映出了她的這種性格。

《紅樹林》分了“荊叢時光”、“心同月光”、“苦旅筆記”三個欄目,每個欄目開頭都一段簡潔的詩詞,像是作者內心的獨白,又像是對人生的感悟,又仿佛是對過往經曆的定義。這樣的劃分自有作者精心的選擇,方便了讀者的閱讀,又給自己的人生磨曆進行了分類。我認為,出一本書是很不容易的,不僅費時、費力,還費腦,為了把書出得精致、耐讀,就更要下一番工夫,我覺得這本書達到了作者想要的效果,以及帶給讀者的愉悅。

張芬林的作品語言生動、活潑,富有朝氣,能把讀者引入一個美好的境界中,與她共同分享生活帶來的樂趣,也能帶領讀者進行深入的思索,與她共同分擔憂愁。在《山葡萄》一文中:“山葡萄很多,一串挨著一串,很擠。有的很活潑,扒在藤條的頂端,有的爬上了荊篷。有的很聰明,生怕別人把它們摘了去,悄悄地藏在荊篷下麵一言不發,撥開荊篷才會現形。”在她的作品中這樣的語言比比皆是。“村莊養育我生活了幾十年,渾身長滿了村莊的語言,村莊的思想,村莊的觀念。走進村莊,我沒有把這些留在村莊,才知道我的行囊裏又多出了一份沉甸甸的重量。這份重量是村莊撒下的生命因子,驅趕著那些塵埃彌漫的野蠻日子”(《我的村莊》)。作者的語言積累是很豐富的,她能用那些自己熟悉的文字,隨意地拈來,讓它們為自己編織的“作品”服務。我想,這與作者平時的大量閱讀,善於積累,勤奮創作,勤於思索是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