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篇散文均不超兩千字,卻蘊涵了作者成長中的心路及對生命的考量。《橋》與《風鈴》皆借助於寫意與寫實之間,散發著濃濃鄉土情韻。作者生於山鄉,長於艱辛,童年是“在奶奶幹癟的手上,被搖晃成一首快樂的歌謠”,對奶奶懷有極深的感情。愛華於敘說中張弛有度,避開了繁繁絮語,用詩人般通透,童話般語境,宣示出了內心深處對奶奶的思念。《橋》隻取奶奶生前的幾個生活細節,如奶奶總能給“慶大黴素”說成是“大慶黴素”。這性情中的逼真,使得老人的真實可愛格外鮮活。而對自己的關照,作者隻舉一件小事:奶奶常是在半夜將她“散落的長發”從枕邊“兜回”,說是怕“不兜回床上,靈魂就會順著床邊溜走”。奶奶的愛如若春雨,細微,又無微不至。愛華用筆高明還在於結處點睛,將心中最想說的話放在了最後:在月兒明亮、寂靜無聲的夜晚,她希望奶奶能從她的夢中走回那座青石橋,好讓她“輕輕地”問一聲:奶奶,在那邊,你過得好不好? 心若幽蘭 靜如止水
——讀苗靜散文集《一花一世界》
李培夢
《一花一世界》是我用整整一夜花了9個小時歡喜地拜讀的,其文如人,感受頗豐。
四年前的七月,在晚報的一角我捕捉到一篇署名“苗靜”的文章《貪婪與僥幸不可留存》,當時並沒有在意,但心裏一直充滿著好奇,這真的是出之那個曾經在一起工作過的少言寡語的小姑娘之手嗎?後來一個偶然的邂逅印證了我的直覺——那是她的處女作。就是這篇得到首肯的短小文字,使她“潛藏在內心深處對文學的愛好被徹底激發出來”(引自苗靜《花落春仍在》),且一發不可收拾。
四年後的今天,一個溫文爾雅的女孩,手裏捧著一本裝飾精美的冊子,邁著自信的腳步,款款走來。“我的散文集《一花一世界》出版了,是寫著玩兒的,看了別笑話我……”。寥寥數語,從她那略帶羞澀而謙遜的話語中,不難看出她心中成功後的喜悅,突然間我發現眼前這個清純女孩真的長大啦、成熟啦,令人肅然起敬。這是一個驚喜!至少對於我來說是這樣,我一直關注著我人生旅途上每一個相遇,尤其是眼前這位“文學習作者”,可能這與自己經常與文字打交道也喜歡文學的緣故吧。
苗靜的《一花一世界》,作為“紅鬃馬文叢”——“評梅女子文學社”第四套社員作品集中的一本個人專著,是苗靜的第一本散文集,收錄了她涉足文壇四年來所創作的58篇作品。從該文集“那時花開”、“愛的呼喚”及“燭光搖曳”三個單元,不難看出作者所堅守的“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天堂,隻有我們的精神不倒,才可能有生命的超越”的堅定信念,也詮釋了作者對“寫作是我唯一愛好”的執著追求,更表達出作者內心深處“花落春仍在”的美好憧憬和向往。
讀苗靜的文字,會讓你內心深處有一種親切感。親情、友情、愛情,曆來是古今中外文人墨客筆下亙古不變的永恒主題。這也淋漓盡致地體現在她的諸篇作品中。“女兒”是她的作品裏提及頻率最高的“人物”素材。從《生命因你而精彩》中“女兒順利降生”讓“初為人母的喜悅興奮掩蓋了懷孕期反應的折磨和生產時的痛苦”,到《觸手可及的理想》中“我高興女兒(要當音樂家)的胸懷大誌”,再到《女兒的問題》中母女倆關於“上帝”和“秘密”的精彩對白,以及《愛的表達》中“女兒的話,讓我的心不由一怔”,幾乎從女兒的孕育、出生到成長的每一個階段,都有一篇屬於“小寶貝”的文字。同時,《搖曳的燭光》裏從當時我和妹妹、父母“愁停電”到現在女兒“盼停電”的快樂糾結中聯想到《那些人,那些事》,在《請你戒煙》中“屬於我個人行為的戒煙鬥爭針對的是丈夫嘴上的那根煙”,《七夕情人節》訴說姥姥姥爺“盡管平凡卻踏踏實實無悔無怨”的相扶相守,《什麼是愛情》中“即將談婚論嫁的表妹”關於“玩笑話才能看出實質”的當代人的愛情觀。另外,《怎能忘記你》中的兒時玩伴“惠”,《二十年,我們再相會》中“重新拾起永遠不再丟棄的同學情誼”,等等。字字句句讀來倍感親切,段段篇篇開放出情和愛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