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父,師父教導我,信徒愛護我,我身上也聚集了許多的恩情,所以,我也要用善行來回報!”
佛學百科
漢傳佛教
漢傳佛教又稱漢語經典係佛教或漢地佛教,俗稱大乘佛教。漢傳佛教唐代傳入雲南。史料記載,唐開元二年(714年),南詔國王盛邏皮遣宰相張建成向唐朝入貢通好,得唐玄宗厚禮相待,並賜給佛像。張建成過成都時學習佛經,回到雲南後傳播漢傳佛教佛經。傳播地首先在大理蒼山、洱海地區。南詔中後期,統治者崇拜佛,佛教得以發展;勸豐佑時建崇聖寺千尋塔。隆舜時,佛教“遍於雲南境中,家知戶到,皆以敬佛為首務”。大理國時期,佛教進一步發展,以至於大理國有“佛國”、“妙香國”之稱。現在,漢傳佛教主要分布在昆明、大理、保山、玉溪、紅河、楚雄、東川、曲靖、臨滄和昭通等地,為部分漢族、白族、納西族、彝族和拉祜族群眾所信仰。
世間有四事不能夠長久
有一次,佛陀在祇園精舍為諸比丘說法的時候,有一個比丘愁眉苦臉,匆匆忙忙來到佛前,頂禮佛陀說道:“佛陀!我不幸遭遇到人生最煩惱的兩件事,請佛陀為我解決,以減少憂愁。”
佛陀就慈愛地問道:“是什麼事使你這樣悲傷?”
這個比丘就回答說:“佛陀!第一件是我最心愛的女兒,今年才十五歲,長得美麗聰明,非常令人喜愛,前天忽然得重病死了。還有一件是我田裏所種的麥子,正成熟待割的時候,又被野火燒光了。我的心血勞苦在幾天之內破壞幻滅,怎不教我煩惱得幾乎要發瘋呢?正當我精神恍惚,痛不欲生的時候,有人告訴我,佛陀能解除人生一切的煩惱,因此我特來請求佛陀解救我。”
佛陀憐憫道:“比丘!不必悲傷了,這是定業,非人力所能挽回的。世間的一切都是生滅無常,世間沒有不散的筵席,沒有不凋謝的花朵,也沒有不飄落的葉子。自然界的現象是如此,人生的一切也是如此。世間有四事不能夠長久:一、有常,必有無常;二、有富貴,就必有貧賤;三、相聚者,終要別離;四、強健者,仍不免衰老病死。”
比丘屏氣靜聽,把佛陀的話思考一番後,問道:“佛陀!既然世間上的一切是無常不可靠的,那麼什麼才是真實的呢?”
佛陀開示道:“唯有真理法性啊。”
簡單的一句話,使真實體驗過無常變化的比丘立刻有所感悟。比丘的心中,被佛智的光明一照,煩惱痛苦的雲霧立刻消散。於是剃除須發,發願追隨佛陀出家。
醍醐灌頂
佛家認為,沒有什麼東西是永恒存在的,唯有自己真正認識到無常,認識到自性,才會遠離很多的煩惱和痛苦。而現實生活中,我們的真如自性,往往被無明愚癡蒙蔽了,被虛幻的境界搞得煩惱不安。隻有認識了自性,在智慧之光的朗朗照耀下,煩惱痛苦才能消失。
禪機故事
多少重
蘇東坡因與照覺禪師論道,談及“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的話後,忽有省悟,因而作三偈。未參禪前的境界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皆不同;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到了參禪時,其心得是:“盧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歸來無一事,盧山煙雨浙江潮。”及至參禪悟道以後,其心境是:“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蘇東坡自此禪悟後,對佛法自視更高,聞荊南玉泉寺承皓禪師禪門高峻,機鋒難觸,心中甚為不服,因此微服求見,想要試一試承皓禪師的禪功如何。才初見麵,蘇東坡說:“聞禪師禪悟功高,請問禪悟是什麼?”
承皓禪師不答反問道:“請問尊官貴姓?”
蘇東坡道:“姓秤,乃秤天下長老有多重的秤!”
承皓禪師大喝一聲,說道:“請問這一喝有多少重?”
蘇東坡無以為對,遂禮拜而退。
佛學百科
五山十刹
根據有關史料記載,“五山十刹”是佛教禪宗名寺的總稱,亦作“五嶽十刹”,為我國禪林宮寺製度中最高級別的寺院。
禪院五山是:餘杭徑山興聖萬禪寺、杭州南屏山淨慈寺、杭州靈隱山靈隱寺、寧波阿育王山峰廣利寺、鄞縣天童山景德寺。
禪院十刹是:杭州中天竺永祚寺、湖州道場萬壽寺、溫州江心龍翔寺、金華寶林寺、奉化雪竇資聖寺、天台國清寺、福州雪峰崇聖寺、南京靈穀寺、蘇州萬壽報恩光孝寺、蘇州虎丘雲岩寺。
清者自清濁者自濁
很久以前,有一個月船和尚,他的道行頗高,尤其擅長繪畫,但他並不常常為別人作畫。他為別人作畫時都得有個條件,那就是必須先付報酬,否則決不動筆,而且他要的報酬非常高,因此得了個“小氣畫家”的惡名。
一天,有一個藝妓找到月船和尚,想讓他為自己畫一幅畫。
月船和尚平靜地問道:“那要看你能付多少報酬。”
這位女子熟知月船的脾氣,就回答說:“你要多少我就付多少,但我要你當麵作畫才行。”月船和尚並未推辭,答應了這個藝妓的要求。
第二天,月船和尚被請到了藝妓的住處,那時她正為他的顧主舉行一次宴會。
藝妓跟月船和尚說:“我現在正宴請賓客,你就在大廳裏畫吧。”
於是,月船和尚就開始作畫了。他筆法嫻熟,畫風老道,幾筆便完成了一幅畫,然後向藝妓索要了當時最高的酬勞。
那位藝妓看了看畫,付了報酬,轉身對她的顧主說道:“這個和尚的畫雖不錯,但心地肮髒,隻知道要錢。出於這樣一種汙穢心靈的作品,是不宜掛在客廳裏的,它隻能裝飾我的一條裙子。”
於是她脫下正穿著的一條裙子,要月船在它的上麵再畫一幅。
月船依然沉靜地問:“你能出多少?”
藝妓鄙夷地哼道:“隨便。”
月船開了一個更高的價格,然後依照要求畫了一幅,就離開了。
後來人們才知道,月船和尚居住的那個地區時常發生災荒,富人不肯出錢救助窮人,因此他建了一個任何人都不知道的秘密倉庫,裏麵貯滿稻穀,以供賑濟之需,而購買稻穀的錢正出自於畫畫的報酬。月船的師父生前發願建一座寺廟,但不幸早亡,他要完成師父未竟的心願,於是積極籌款。除此以外,月船還用這些錢為當地人修了一條路。
當月船和尚靠繪畫攢夠了錢,完成了這些善舉之後,立即拋棄畫筆,退隱山林。
醍醐灌頂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我們常常也會麵對一些謠言與誹謗,或者是閑言雜語。這時我們可以要到的,就是保持沉默。清者自清,濁者自濁,以一種淡然的心態,用無聲的語言,來捍衛自己的尊嚴。這才是智者之舉。
禪機故事
不知道宋朝有一將軍曹翰,在討伐南方的賊寇之後,路經廬山的圓通寺,寺僧因知曹翰的軍隊風紀不好,大家就嚇得四散逃逸,隻有住持緣德禪師端坐法堂不動。曹翰叫他,他也不理不睬,曹翰非常生氣的說道:“我的軍隊路過此間,為什麼你連一聲招呼都沒有?你竟敢如此無理!”
禪師聽後,平靜的睜開雙眼,回答道:“一個軍人站在佛前咆哮,如此無禮,難道你不怕因果報應嗎?”
曹翰更是大吼道:“什麼因果報應不報應,難道你不怕死嗎?”
緣德禪師也提高了聲音說道:“難道你不知道麵前坐著一個不怕死的禪僧嗎?”
曹翰非常訝異於禪師膽量,同時也被禪師如此的定力折服,問道:“這麼大的一座寺廟隻剩下你一個人,其他人呢?”
緣德禪師道:“隻要一打鼓,他們就會聞聲回來。”
曹翰就猛力敲鼓,敲了好久,但卻沒有出現任何人。曹翰不悅道:“已經打鼓了,怎麼還沒有人回來?”
緣德禪師從容道:“因為你打鼓的時候,殺氣太重,請念一句‘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然後敲一下!”
因此,曹翰念佛打鼓,打鼓念佛,不久藏起來的寺僧都跑回來了。曹翰此時非常有禮地合掌問道:“請問禪師尊名?”
禪師平靜地回答道:“我是緣德。”
曹翰驚歎不已,隨即跪下來祈求道:“原來是德高望重的緣德禪師!禪師,請指示我,如何才能在戰爭中製勝?”
緣德禪師漠然的應道:“不知道!”
佛學百科
佛教善惡的標準是什麼
從善惡的概念界定講,導致快樂的思想行為為善,導致苦難的思想行為為惡。
從思想感情來說,貪心,嗔恨心,不分善惡的無明心,我執、法執等邪見,嫉妒心,傲慢,自私等屬於惡;無貪心、無嗔恨心、無無明邪見、知羞恥心、平等心、慈悲心、自知自律心、尊敬愛護眾生心等都屬於善心。
從行為方麵講,殺生、盜竊、淫亂、說謊、挑撥離間、惡言傷人、撥弄是非等違犯道德和法律,危害社會和眾生的一切行為都屬於惡行;不殺生、不偷盜等十善行,遵守道德、法律,做有利於社會安定、繁榮、昌盛,使眾生幸福快樂的一切行為都屬善行。
說的一丈,不如行的一尺。
很久以前,有一位老修行,在大眾會下住了多時,度量很寬,待人厚道,常能勸人放下。
於是就有人問他,“你這樣勸人教人,你自己放下沒有?”
他說:“我三十年前就斷無明了,還有什麼放不下的呢?”
後來覺的在女眾會下,還是有些不自在,所以就跑到深山住茅棚去。
這回無人來往,自由自在,以為就真無煩惱了。
誰知有一天,在庵中打坐,聽到門外有一群牧童,吵吵鬧鬧說到庵裏去看看。
有的說:“不要動修行人的念頭。”
有的說:“修行人的念頭是不會動的。”
後來,牧童都進來了。老修行坐在蒲團上沒有理他們。他們找吃的,找喝的,鬧個不休,老修行不動不聲,牧童以為他死了,搖他也不動。但摸他身上,還有暖氣。
有人說:“他入定了。”有人說:“我不相信。”於是,有人拿根草挑他的腿,老修行還是不動;挑他的手,也不動;挑他的肚臍,也不動;挑他的耳朵,也不動;挑他的鼻孔——老修行忍不住,打了個噴嚏,大聲罵道:“打死你這班小雜種!”
那時觀音菩薩在空中出現,說:“你三十年前就斷無明了,今天還放不下嗎?”於是菩薩留下了兩句偈語:“說的一丈,不如行的一尺;說的一尺,不如行的一寸!講道容易修道難,雜念不除總是閑;世事塵勞常掛礙,深山靜坐也徒然!”
老修行聽了,知道自己原來心中仍有掛礙,於是就更加刻苦修行了。
醍醐灌頂
我們知道,說比做容易。當我們決定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往往隻是一個起心動念,但真正到了去做的時候,往往卻要考慮很多外界的因素,還要想到自己是否有堅定的毅力把這件事情做下去。總之,無論什麼時候,要想做好一件事情,非但要對自己說,更要有毅力做下去。
禪機故事
哪裏沒有佛
一次,有位禪師在佛殿裏隨眾課誦,忽然咳嗽了一聲,就將一口痰吐在佛像身上,管理的糾察師看到以後就責罵他道:“豈有此理!怎麼可以把痰吐在佛身上呢?”
這位吐痰的禪師又再咳嗽了一下,對糾察師說:“請您告訴我,虛空之中哪裏沒有佛?我現在還要再吐痰,請問哪裏沒有佛?”
佛學百科
關於道
道:1.真理的意思;2.即梵語所說的菩提或涅槃;3.修行的方法。
道士:有道之士。
道元:道的根本。
道力:種種正當道理的力量。
道心:1.義理的心;2.求道的心。
道行:修道的功行。
生活應像彈琴一樣,應張弛有度
佛陀在世的時候,經常外出遊曆,隨緣度眾生。有一次,他遊曆到占波國境內,選了一個叫雷聲池的大湖岸邊暫時住下來。
占波國的民風淳樸,風景優美,尤其雷聲池湖邊的風景更加秀麗迷人。每年夏季多雨時節,這裏常常有很響亮的雷鳴聲,久久在湖麵上回蕩,所以因此而得名。由於占波國風景優美,尤其是依山傍水的雷聲池那裏又很幽靜,所以吸引了許多修行者到這裏修行,苦修者億耳就是其中之一。
億耳在雷聲池湖畔找了一個幽靜的地方,一個人獨自在那裏修行。他奉行的是以苦行獲得解脫的修行方式,所以常常不分晝夜的赤著雙腳在山林中快速行走,就算腳掌被利石劃破、被荊棘刺穿,也不停下來休息。盡管億耳這麼勤苦地修行,但是他身體中存在的欲望並沒有消除,心中的痛苦仍沒有得到解脫,所以億耳更加苦惱了。
有一天,億耳心想:“像我這樣吃苦修行,從不因痛苦而退縮的人,在這個世界上恐怕找不到第二個了。可是到現在我心中還有欲望沒有被清除,心中的痛苦也沒有得到解脫,這是為什麼呢?對了,我家有產業,積有不少財富,我應該回去把財物都布施給他人,這樣對我的修行應該大有益處。”於是億耳決定回家把財產全部施舍出去。
億耳的家距離雷聲池不遠,他很快就回到家中,不顧家人的勸阻,大量向別人及僧侶施舍財物。他什麼也不想,隻盼著施舍完財產能盡快修得正道。
佛陀知道了億耳廣施財物的事,並且明白億耳心中所想的一切。佛陀覺得應該點化這位認真的苦行僧,於是動身到億耳的家中。等到億耳發放完食物後,佛陀來到他麵前,對他說:“億耳,我聽說你末出家時,彈得一手好琴,是嗎?”
億耳答道:“是的,我從前很會彈琴。”
億耳知道眼前這位慈眉善目的人就是人們傳誦的佛陀,雖然他選擇的修行方式與佛陀倡導的不一樣,但億耳還是對佛陀很尊敬。
佛陀又問:“假如你的手指不停的撥動琴弦,使琴弦發出急促的聲響,這樣的琴聲好不好聽?”
億耳回答:“這樣彈奏的琴手不是好琴手,彈出的音樂也不會好聽。”
“那麼,如果你的手指一直很慢的撥動琴弦,這樣的琴聲好不好聽呢?”
“這樣彈奏的琴手也不是好琴手,而且彈出的音樂也是不好聽的。”
佛陀按著問:“如果一個琴手按照音樂的節拍旋律,有快有慢,有板有眼的彈奏,彈出的音樂將會怎樣?”
億耳認真回答:“這樣的琴手才是好琴手,彈出的樂聲是很動聽的。”
億耳隱約感受到佛陀想教他些什麼,所以屏住呼吸,全神貫注地等待佛陀開口。
果然,佛陀慢慢開了口,對億耳說:“一個人在修行時,為了更快得到正果,急功近利,是不能夠擺脫痛苦欲念,求得正果的;如果一個人對修行十分懈怠,從不努力去做,同樣也是得不到正果的。隻有處於兩者之中,既不急躁也不懈怠,中道的修行,才是真正的修行,持續努力一定會得到解脫。”
億耳聽了佛陀的話,大受啟發。他又重新回到雷聲池湖畔,認真按照佛陀提示的方法修行,最後終於修成了阿羅漢。
醍醐灌頂
生活也好,修行也罷,都應像彈琴一樣,張弛有度。這樣才不至於讓自己的神經繃得太緊而覺得太累,也不至於太鬆弛了導致懈怠。我們需要好好地調節一下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的方式,勞逸結合,這樣才能真正體會到生活的樂趣。
禪機故事
途中善自珍重
靈訓禪師在廬山歸宗寺參學時,有一天動念想下山,因此向歸宗禪師辭行。
禪師問道:“你要到哪裏去?”
靈訓照實回答:“回嶺中去。”
歸宗禪師慈悲關懷道:“你在此參學十三年,今天要走,我應該為你說些佛法心要,等你行李整理好,再來找我一下。”
靈訓禪師將整理好的行李先放在門外,就去見歸宗禪師。
歸宗禪師招呼道:“到我前麵來!”
靈訓依言近前。
歸宗輕輕地說道:“天氣嚴寒,途中善自珍重。”
靈訓禪師頓然徹悟。
佛學百科
頓悟是什麼意思?
頓悟是佛教關於證悟成佛的步驟和方法。與漸悟相對,指無須長期按次第修習,一旦把握住佛教真理,即可突然覺悟而成佛。頓悟之說,在佛教經典中早有記載。《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一即有“速疾解脫頓悟涅槃”之語。《菩薩珞瓔本業經》卷下“佛母品”也稱“聽等覺如來說珞瓔法藏,是故無漸覺世尊,唯有頓覺如來。”中國佛教不同派別在成佛的步驟、方法上,理論各有差別。安世高所傳的小乘禪學,側重於數息行觀的精神修煉,認為達到阿羅漢果位也要累世修行,積累功德,後被看成是主張漸悟的一派;支讖、支謙所傳的大乘般若學,側重於義解,直深實相本體,後來被看成是近於頓悟的一派。東晉時的支道林、道安、慧遠、僧肇等把成佛的步驟、方法與所謂菩薩修行的“十住”階次相聯係,認為在“七住”以前是漸悟過程,到了“七住”,對“無生”(實相、真理)法有了堅定的識,已證得“無生法忍”,雖非究竟,但已可有頓悟。這種頓悟,還承認“一住”至“七住”是漸修過程,是一種漸進的頓悟,被稱為“小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