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開店吧:72小時學會開咖啡店、奶茶店、甜品18(1 / 3)

第一節 給自己的店鋪風格定好位

店鋪的裝修牽涉到的範圍非常廣,是一個重要且複雜的環節。它不僅牽涉到店鋪的風格和美感,還需要考慮到操作的實用性甚至風水。而這方麵的經驗分享卻少之又少,讓人無從著手。

謹獻給那些有誌於開咖啡館的人兒

——轉自百度咖啡吧?廣州力哥

很久之前我就想寫一些關於咖啡館設計的文章,當然,這個很久之前我並沒有開咖啡館的念頭。我一直好奇自己為什麼沒寫,忙不是理由,沒興致也不是。但最後我才明白,雖然自己已經手設計了30多家咖啡館,但我依然沒有底氣用設計去保障甲方的投資安全。這本身就是一個軟肋,我無法用所謂藝術的語言給大家上課,告訴大家一家咖啡館的設計有多麼重要,因為必須有另外一堂課去配合才行,這堂課叫“咖啡館策劃”。但顯而易見,我不具備講這堂課的能力。我得承認,我以後也不會去寫關於咖啡館設計的東西,但因為我要開咖啡館,所以我打算把開店的流程一步一步地寫出來,或許這更實際、更真實。希望大家能從中明白咖啡館設計的重要及咖啡館策劃的核心引導力。更關鍵的是,大家最終要明白,設計與策劃是緊密貼合的,策劃是思維,設計是思維的表現力…… 現介紹一下策劃中的VCOM CAFE,我是負責設計部分的,而策劃及運營是佛山啡常道咖啡的李先生負責。

VCOM CAFE商標設計

在鋪麵還未確定,我已經在設計VCOM CAFE的商標了。商標是一個很虛的玩意,很簡單,簡單得讓人看不到價值,至少很多人不覺得商標是有價值的。這個不討論,但我想說的是,在設計商標與咖啡館的空間設計上本身就有一定的聯係,主要體現在兩點。一個是商標的風格必須與空間設計的風格吻合;其二是商標不隻是商標,作為VI係統的一個圖形的延伸,商標會出現在咖啡館中的很多地方,甚至商標能成為空間設計中的一個設計元素,成為空間設計的一道風景。還是那句話,設計一個商標對我來說其實比設計一個咖啡館空間更有難度,越簡單的東西卻難眾口難調。而設計一個商標,則需要經過幾個重要的流程:

第一步,在既定的要求下出很多方案,像VCOM CAFE ,我們決定用V去構成商標的主體,所以所有方案都是各種各樣的V形圖案。

第二步,確定了設計方案,就要對細部進行調整,對中英文進行規範,必須有大量的字體與圖形進行類比篩選,最終挑選出最協調的組合。

最終方案,這個遞交商標局。

VCOM CAFE空間的毛坯狀態

這個鋪位我十分喜歡,淨空高近7米,地麵還可以下挖350~500mm。整體方正,中間沒有一根柱子。至少我看過那麼多客戶的鋪位,這個鋪位是十分理想的了。

空間設計之架構,布局與動線

先擱置風格問題,目前來說,設計風格並不是最重要的,因無論是什麼風格,空間內部的格局與動線都是不受其影響的。而格局與動線的合理性,與咖啡館策劃案的關聯性要在這個階段處理好。“一招出錯,滿盤皆輸”這句話去形容空間設計的這個階段並不為過。原因有兩個。

第一,布局與動線此刻已經與策劃掛鉤,策劃人此刻必須提交此店的出品策劃,並通過出品決定廚房吧台電器設備的型號,體積等參數。設計則按照這些參數盡量做到“能容下,不浪費,兼拓展”。吧台廚房內的動線寬度往往也會根據出品及設備的位置調整寬窄,從600~800mm不等。有時候有啡友問我他的吧台內通道留多寬,這問題其實不好回答,因為我手頭沒有他們的策劃案,不知道他們的硬件安排,我也隻能告訴他們600~800mm了。

第二,布局動線確定了硬裝的基礎,這個好理解,無非就是軟隔斷與硬隔斷,做到有一定私密性而又不浪費空間。

而這兩點往往是不可逆轉的,等你裝修好了,已成定局。

建立整體框架

根據策劃,製定合理布局與動線

製定隔層的麵積與天井的大小。我想說說天井,咖啡館一般做二層都會預留天井,但天井到底留多大,我覺得應遵循兩點,一個是根據二樓布局及動線合理性。二是對一樓的使用不造成負麵的影響。當然對我來說有個三,叫風水,這個不解釋。但無論如何,如果你是在不知道自己的天井是否好看,那請設計師在三維效果圖的門口設立170cm高度的視角進行虛擬,你覺得舒服就好。

大概的製定一下門麵的形式,其實這個目前來說不重要。

勾畫二樓的格局與動線,這個很重要,雖然二樓是獨立存在的,但因為樓梯與一樓的空間有關聯性,如何做到樓梯不影響一樓的動線及美觀性是一個值得琢磨的問題。

確定了動線,便對格局進行細化,因為二樓往往有包廂,所以從布局先後來說,我會以包廂為先,然後根據餘下的麵積進行散座的安排。

包廂形式的細分,包廂到底是否需要封閉還是半開放,這個當然還是與策劃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老提策劃,策劃是否覺得很虛啊? 膚淺地說吧,你的咖啡館到底是coffee shop? cafe & bar? 還是 coffee & restaurant?這個就是最模糊的咖啡館策劃,你要做什麼?做什麼盈利?等開店再想的話,你已經輸了!

空間布局鎖定

空間設計最耗費時間的工作基本上做好,前麵的工作往往與策劃人員有密集的溝通,以達到設計服務於策劃的目的。任何的調整必須在此個期間做好,之後,就不會有太大的修改了。

以下是效果圖黑白草圖。

咖啡館風格

咖啡館風格的決定因素主要有兩個,你有怎麼樣的鋪位和有多少錢。經常有想開店的朋友問我多少平方米的店麵需要多少的裝修成本,我隻能說不知道。麵積不是決定裝修成本的唯一指標,風格往往決定了裝修的成本,比如你用比較懷舊的古典風格,我想裝修成本極高,如果你用LOFT風格,那麼你連毛坯的牆麵都可以不用處理,裝修成本當然可以大打折扣。但用什麼風格畢竟與鋪位的形式有直接的關聯,你用舊宅改造的鋪麵用LOFT風格?不好意思,那會很難看,那隻能讓人聯想到70年代的公共廁所。這樣的鋪麵前幾年用田園風格的盛行,如今審美觀念改變,更傾向於清新的新古典風格。

當你的鋪位是臨街並有個100平方米以上,而你又有足夠的資金,那可選擇的設計風格則很多了,至於如何選擇適合的風格,我認為關乎兩點。甲方的個人審美喜好,策劃所決定的功能及氛圍需要。

甲方的個人審美喜好我想如今開咖啡館的人,都會有一個咖啡夢,夢是主觀的,我覺得一個咖啡館的設計風格甲方喜歡,消費者受落這個是關鍵,但關鍵是消費者受落,如果消費者不買你賬,你的夢也就是個噩夢。所以甲方對判斷設計風格的時候,不要太偏激,世間任何東西都是俗物,把很喜歡的東西做成一個精致點綴更實際。世間的人都是俗人,你的店打造成天堂,也就是俗人在享受,所以不要太主觀,一定要聽取設計方及策劃方的意見,設計及風格往往不是設計方工作的全部,我覺得隻有在甲方與設計方最大限度的溝通討論與妥協下,才會有好的效果。

策劃所決定的功能機氛圍需要我一直在強調策劃的重要性,因為策劃貫穿了整個開店的流程。想,操作,磨合,調整,實現。

這都是開店所必須的,但很多人則是分拆的,開店了才回頭去想這些問題,更甚者是經營不善了才想這個。那些大叫咖啡館難經營的人往往就是這麼過來的。他們從來不深思自己開店前做了什麼,做了多少,做得是否足夠,做得是否有底氣,他們隻會事後埋怨。

功能性與氛圍,其實是理性與感性的融合。所謂功能就是鋪位所在的商圈,策劃上決定經營是打快節奏還是慢節奏,比如星巴克此類的是打快節奏的,慢節奏的往往帶有更多的出品,甚至是簡餐。光是這個就已經決定了大致設計風格與格局。我想不少人還是會在這裏糾結,既想要快錢,也想有一個夢一般的咖啡館。夢裏的咖啡館單人沙發奢華舒適,現實中的館子打快節奏,客人坐著你一米二淨寬的單人沙發耗了一個下午,還睡著了。你的夢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