湊字----酒文化(1 / 3)

目錄酒文化簡介

酒的起源

評酒知識

飲酒養生

飲酒知識

酒文學舉證

酒文化簡介

中國是卓立世界的文明古國,中國是酒的故鄉,中華民族五千年曆史長河中,酒和酒類文化一直占據著重要地位,酒是一種特殊的食品,是屬於物質的,但酒又融於人們的精神生活之中。酒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形式,在傳統的中國文化中有其獨特的地位。在幾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幾乎滲透到社會生活中的各個領域。首先,中國是一個以農業國的國家,因此一切政治、經濟活動都以農業發展為立足點。而中國的酒,絕大多數是以糧食釀造的,酒緊緊依附於農業,成為農業經濟的一部分。糧食生產的豐歉是酒業興衰的晴雨表,各朝代統治者根據糧食的收成情況,通過發布酒禁或開禁,來調節酒的生產,從而確保民食。

中國是酒的王國。酒,形態萬千,色澤紛呈;品種之多,產量之豐,皆堪稱世界之冠。中國又是酒人的樂土,地無分南北,人無分男女老少,族無分漢滿蒙回藏,飲酒之風,曆經數幹年而不衰。中國更是酒文化的極盛地,飲酒的意義遠不止生理性消費,遠不止口腹之樂;在許多場合,它都是作為一個文化符號,一種文化消費,用來表示一種禮儀,一種氣氛,一種情趣,一種心境;酒與詩,從來就結下了不解之緣。不僅如此,中國眾多的名酒不單給人以美的享受,而且給人以美的啟示與力的鼓舞;每一種名酒的發展,都包容勞動者一代接一代的探索奮鬥,英勇獻身,因此名酒精神與民族自豪息息相通,與大無畏氣概緊密相接。這就是中華民族的酒魂!與歐洲標榜的“酒神”,甚稱伯仲。似乎可以認為,有了名酒,中國餐飲才得以升華為誇曜世界的飲食文化。

酒,作為世界客觀物質的存在,它是一個變化多端的精靈,它熾熱似火,冷酷像冰;它纏mian如夢縈,狠毒似惡魔,它柔軟如錦緞,鋒利似鋼刀;它無所不在,力大無窮,它可敬可泣,該殺該戮;它能叫人超脫曠達,才華橫溢,放蕩無常;它能叫人忘卻人世的痛苦憂愁和煩惱到絕對自由的時空中盡情翱翔;它也能叫人肆行無忌,勇敢地沉淪到深淵的最底處,叫人丟掉麵具,原形畢露,口吐真言。

酒,在人類文化的曆史長河中,它已不僅僅是一種客觀的物質存在,而是一種文化象征,即酒神精神的象征。

在中國,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學為源頭。莊周主張,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齊一生死。莊周高唱絕對自由之歌,倡導“乘物而遊”、“遊乎四海之外”、“無何有之鄉”。莊子寧願做自由的在爛泥塘裏搖頭擺尾的烏龜,而不做受人束縛的昂頭闊步的千裏馬。追求絕對自由、忘卻生死利祿及榮辱,是中國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世界文化現象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西方的酒神精神以葡萄種植業和釀酒業之神狄奧尼蘇斯為象征,到古希臘悲劇中,西方酒神精神上升到理論高度,德國哲學家尼采的哲學使這種酒神精神得以升華,尼采認為,酒神精神喻示著情緒的發泄,是拋棄傳統束縛回歸原始狀態的生存體驗,人類在消失個體與世界合一的絕望痛苦的哀號中獲得生的極大快意。

在文學藝術的王國中,酒神精神無所不往,它對文學藝術家及其創造的登峰造極之作產生了巨大深遠的影響。因為,自由、藝術和美是三位一體的,因自由而藝術,因藝術而產生美。

因醉酒而獲得藝術的自由狀態,這是古老中國的藝術家解脫束縛獲得藝術創造力的重要途徑。“誌氣曠達,以宇宙為狹”的魏晉名士、第一“醉鬼”劉伶在《酒德頌》中有言:“有大人先生,以天地為一朝,萬期為須臾,日月有扃牖,八荒為庭衢。”“幕天席地,縱意所如。”“兀然而醉,豁然而醒,靜聽不聞雷霆之聲,孰視不睹山嶽之形。不覺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觀萬物,擾擾焉如江漢之載浮萍。”這種“至人”境界就是中國酒神精神的典型體現。

“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杜甫《飲中八仙歌》)“醉裏從為客,詩成覺有神。”(杜甫《獨酌成詩》)“俯仰各有誌,得酒詩自成。”(蘇軾《和陶淵明〈飲酒〉》)“一杯未盡詩已成,湧詩向天天亦驚。”(楊萬裏《重九後二月登萬花川穀月下傳觴》)。南宋政治詩人張元年說:“雨後飛花知底數,醉來贏得自由身。”酒醉而成傳世詩作,這樣的例子在中國詩史中俯拾皆是。

不僅為詩如是,在繪畫和中國文化特有的藝術書法中,酒神的精靈更是活潑萬端。畫家中,鄭板橋的字畫不能輕易得到,於是求者拿狗肉與美酒款待,在鄭板橋的醉意中求字畫者即可如願。鄭板橋也知道求畫者的把戲,但他耐不住美酒狗肉的誘惑,隻好寫詩自嘲:“看月不妨人去盡,對月隻恨酒來遲。笑他縑素求書輩,又要先生爛醉時。”“吳帶當風”的畫聖吳道子,作畫前必酣飲大醉方可動筆,醉後為畫,揮毫立就。“元四家”中的黃公望也是“酒不醉,不能畫”。“書聖”王羲之醉時揮毫而作《蘭亭序》,“遒媚勁健,絕代所無”,而至酒醒時“更書數十本,終不能及之”。李白寫醉僧懷素:“吾師醉後依胡床,須臾掃盡數千張。飄飛驟雨驚颯颯,落花飛雪何茫茫。”懷素酒醉潑墨,方留其神鬼皆驚的《自敘帖》。草聖張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筆”,於是有其“揮毫落紙如雲煙”的《古詩四帖》。

酒的起源

上天造酒說

自古以來,中國人的祖先就有酒是天上“酒星”所造的說法。《晉書》中有關於酒旗星座的記載:“軒轅右角南三星日酒旗,酒官之旗也,主宴飲食。”軒轅,中國古稱星名,共十七顆星,其中十二顆屬獅子星座。酒旗三星,呈“一”形排列,南邊緊傍二十八宿的柳宿入顆星。明朗的夜晚,對照星圖仔細在天空中搜尋,獅子座中的軒轅十四和長蛇座的二十八宿中的星宿一,很明亮,很容易找到,酒旗三星,則因亮度太小或太遙遠,而用肉眼很難辨認。

酒旗星的發現,最早見於《周禮》一書中,據今已有近三千年的曆史。二十八宿的廉潔,始於殷代而確立於周代,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的偉大發現之一。在當時天文科學儀器極其簡陋的情況下,能在浩焱的星漢中觀察到這幾顆並不怎樣明亮的“酒旗星”,給予命名並留下關於酒旗星的種種記載與傳說,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奇跡。

猿猴造酒說

唐人李肇所撰《國史補》一書,對人類如何捕捉聰明伶俐的猿猴,有一段極精彩的記載。

猿猴是十分機敏的動物,它們居於深山野林中,出沒無常,很難捉到,經過細致的觀察,人們發現猿猴“嗜酒”。於是,人們便在猿猴出沒的地方,擺上香甜濃鬱的美酒。猿猴聞香而至,先是在酒缸前流連不前,接著便小心翼翼地蘸酒吮嚐。時間一久,終因經受不住美酒的誘惑,而暢飲起來,直到酩酊大醉而被人捉住。這種捕捉猿猴的方法並非中國獨有,東南亞一帶的群眾和非洲的土著民族捕捉猿猴或大猩猩,也都采用類似的方法。

猿猴不僅嗜酒,而且還會“造酒”,這在中國曆史的典籍中都有記載。清代文人李調元在他的著述中有“瓊州多猿.....嚐於石岩深處得猿酒,蓋猿酒以稻米與百花所造,一百六軋有五六升許,味最辣,然極難得。”的記載;清代的一本筆記小說中也道:“粵西平樂等府,山中多猿,善采百花釀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數百。飲之,香美異常,名曰猿酒。”無獨有偶,早在明朝時期,這類猿猴“造”酒的傳說就有過記載。明代文人李日華在他的著述中,也有過類似的記載:“黃山多猿猱,春夏采花果於石窪中,醞釀成酒,香氣溢發,聞數百步”。

昔年,《安徽日報》曾刊登老畫家程嘯天先生在黃山險峰深穀覓得“猴兒酒”的事情。這些不同時代人的記載,都證明在猿猴的聚居處,常常有類似“酒”的東西發現。由此也可推論酒的起源,當由果發酵開始,因為它比糧穀發酵容易得多。

酒是一種由發酵所得的食品,是由一咱叫酵母菌的微生物分解糖類產生的。酵母菌是一種分布極其廣泛的菌類,在廣袤的大自然原野中,尤其在一些含糖分較高的水果中,這種酵母菌更容易繁衍滋長。山林中野生的水果,是猿猴的重要食物。猿猴在水果成熟的季節,收貯大量水果於“石窪中”,堆積的水果受到自然界中酵母菌的作用而發酵,在石窪中將一種被後人稱為“酒”的液體析出,因此,猿猴在不自覺中“造”出酒來,是合乎邏輯與情理的。

儀狄造酒說

史籍中有多處提到儀狄“作酒而美”、“始作酒醪”的記載。

一種說法叫“儀狄作酒撥,杜康作秣酒”。由字麵看,是講他們在作不同的酒。“撥”,是一種糯米經過發酵加工而成的“酪糟兒”。性溫軟,其味甜,多座於江浙一帶。現在的不少家庭中,仍自製醒糟兒。醋糟兒潔白細膩,稠狀的糟糊可當主食,上麵的清亮汁液頗近於酒。“林”,高粱的別稱。杜康作林酒,指的是杜康造酒所使用的原料是高粱。由此看來,儀狄是黃酒的創始人,而杜康可能是高粱酒創始人。

另一種說法是“酒之所興,肇自上皇,成於儀狄”。意思是說,自上古三皇五帝的時候,就有各種各樣的造酒的方法流行於民間,是儀狄將這些造酒的方法歸納總結起來,始之流傳於後世的。

儀狄是什麼時代的人呢?比起杜康來,古籍中關於儀狄的記載比較一致。例如《世本》、《呂氏春秋》、《戰國策》中部認為他是夏禹時代的人。那麼,儀狄是不是釀酒的“始祖”呢?此說自古看法就不一致,甚至有與《世本》相矛盾的說法。例如孔子八世孫孔駙,說帝堯、帝舜部是飲酒量很大的君王。黃帝、堯、舜,部早於夏禹,早於夏禹的堯舜部善飲酒,他們飲的是誰人製造的酒呢?可見,說夏禹的臣屬儀狄“始作酒醪”並不確切。事實上用糧食釀酒是件程序、工藝都很難的事,單憑一個人力量是難以完成的。

杜康造酒說

還有一種說法是杜康“有飯不盡,委之空桑,鬱緒成味,久蓄氣芳,本出於代,不由奇方。”意思是說,杜康將未吃完的剩飯,放置在桑園的樹洞裏,剩飯在樹洞中發酵,有芳香的氣味傳出。這就是酒的作法,杜康就是釀祖。

魏武帝樂府詩曰:“何以解憂,惟有杜康”。自此之後,認為酒就是杜康所創的說法似乎更多了。

曆史上杜康確有其人。古籍中如《世本》、《呂氏春秋)、《戰國策》、《說文解字》等書、對杜康都有過記載。清乾隆十九年重修的《白水題誌》中,對杜康也有過姣詳的描述。白水盟,位於陝北高原南錄與開中平原交界處,因流經顯治的一條河水底多白色頭而得名。白水縣,係“古雍州之域,周末為彭戲,春秋為彭衙”。“漢景帝建栗邑衙盟”,“唐建白水縣於今治”,可見白水鼯曆史的悠久。相傳這裏曾出過“四大賢人”:一是黃帝的史官、創造文字的倉頡,出生於本縣陽武村;一是死後被封為彭衙土神的雷徉,生前善削瓷器;一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發明者東漢人蔡倫,不知緣何因由也在此地留有墳墓;此外就是相傳為釀酒的鼻祖杜康的遺址了。一個黃土高原上的小小聽城,一下子擁有倉領、雷徉、蔡倫、杜康這四大賢人的遺址,也可謂“人傑地靈”了。

“杜康,字仲宇,相傳為鼯康家衛人,善造酒。”康家衛是一個至今尚在的小村莊,西距孫城七八公裏。村逞有一道大溝,長約十公裏,最寬處一百多米,最深處也近百米,人們叫它“杜康溝”。溝的起源處有一眼泉,四周綠樹環繞,草木叢生,名一“杜康泉”。盟誌上說“俗傳杜康取此水造酒”,“鄉民謂此水至今有酒味”。有酒味故然不確,但此泉水質情冽甘墩卻是事實。清流從泉眼中汨汨湧出,沿著溝底流消,最後彙入白水河、人們稱它為“杜康河”。杜康泉旁邊的土大土包,以磚培圍護著,傳說是杜康埋骸之所。杜康廟就在墳墓左側,鑿壁為室,供奉杜康造象。可惜廟與象均毀於一“十年浩劫”丁。據縣誌記裁,往日,鄉民每逢正月二十一日,都要組織“賽享”活動。這一天熱鬧非常,措喜演戲,商販雲集,熙熙德接,直至日落西山人們方盍興而散。如今,杜康墓和杜康廟均已修整,杜康泉上已建好一座涼亨。亭呈六角形,紅柱錄瓦,五彩飛簷,楣上繪著“杜康醉劉伶”、“青梅煮酒論英雄”等故事圖畫。盡管杜康的出生地等均係“相傳”。但據考古工作者在這一帶發現的殘磚斷瓦考定,商、周之時,此地確有建築物。這裏產酒的曆史也頗為悠久。唐代大詩人杜南於安史之亂時,曾挈家來此依其男氏崔少府,寫下了《白水舅宅喜兩》等詩多首,詩句中有“今日醉弦歌”、“生開桑落酒”等飲酒的記載。釀酒專家們對杜康泉水也作過化驗,認為水質適於造酒。一九七六年,白水鼯人在杜康泉附近建立了一家現代化酒廠,定名為“杜康酒廠”,用該泉之水釀酒,產品名“杜康酒”,曾獲得國家輕工業部全國酒類大害的銅杯獎。

清道光十八年重修的《伊陽顯誌》和道光二十年修的《汝州全誌)中,也都有關於杜康遺址的記載。《伊陽縣誌》中《水》條裏,有“杜水河”一語,釋曰“俗傳杜康造酒於此”。《汝州誌》中說“杜康,在城北五十裏,俗傳杜康造酒處”。《汝州全誌》還裁有:“俗傳杜康造酒處”叫“杜康促”,“在城北五十裏”的地方。今天,這裏尚有一個叫“杜康仙莊”的小村,人們說這裏就是杜康促。“促”,本義是指石頭的破裂聲,而杜康仙莊一帶的土壤又正是山石風化而成的。從地限中湧出許多股清冽的泉水,彙入旁村流過的一道小河中,人們說這段河就是杜水河。令人感到有趣的是在傍村這段河道中,生長著一種長約一厘米的小蝦,全身澄黃,蜷腰橫行,為別處所罕見。此外,生長在這段河套上的鴨子生的蛋,蛋黃泛紅。此地村民由於飲用河水,竟沒有患胃病的人。在距杜康仙莊北約十多公裏的伊川顯境內,有一眼名叫《上皇古泉》的泉眼,相傳也是杜康取過水的泉子。如今在伊川縣和汝陽縣,已分別建立丁頗具規模的杜康酒廠,產品都叫杜康酒。伊川的產品、汝陽的產品座同白水的產品合在一起,年產量已達數萬噸之多,這恐怕是當年的杜康所無法想象的。

評酒知識

對於飲料酒的品評鑒定,我國人民習慣稱之為評酒。

評酒既是一門技術,也是一門藝術。說它是一門技術,是因為我國和世界各國一樣,都要采用理化鑒定和感官鑒定兩種方法來對各種飲料酒進行品評;說它是一門藝術,是因為不同酒的色、香、味、體所形成的給人以不同的感覺和享受,使人“知味而飲***。加上酒是要求生命自由地、狂放地、藝術地表現在具體人身上,則對不同層次的藝術修養所帶來的藝術感覺更是千姿百態,奧妙無窮。

當然,隻有能夠領略這種奧妙的人,才能談得上評酒。倘若嗅到酒氣就退避三舍,隻能說老天沒賜予他這份福分。《漢書•食貨誌》稱酒為“天之美祿”,祿者,福也,不能享受這份福的人,自然也就沒福了。但是,縱然是有福之人,不擇其香,不辨其昧,不思其品,不探其趣,來者不拒,隻顧牛飲,地瓜幹子酒也喝,藥用酒精兌白水也解饞,喝不出藝術的感覺,喝不出品位,似乎又是一種悲哀了。

蘇軾《書東阜子傳後》中自述:“天下之不能飲,無在予下者。***這是他對自己酒量的一種評估,又說“天下之好飲,亦無在予上者”,是說他對酒的喜歡程序,既沒酒量,又如此熱衷,當然是對酒趣一一其中包括品評這種體現酒文化的癡情了。宋代詩人範成大也曾說:“餘性不能酒,士友之飲少者,莫餘若。而能知酒者,亦莫餘若也。口敢下“知、酒”的斷言,評酒自在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