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漢墓風水眼(1 / 2)

當即便有魯三通的手下過來指引,讓謝貽香移步在旁,以免影響後麵進來的人。在眾人手中火把的照耀下,謝貽香強忍著這股腥臭味,這才看清周圍的形貌,卻是一條筆直的青石通道,也便是所謂的“墓道”了。隻見地上堆積著寸許深淺的塵土,因為潮濕的緣故,兩旁牆壁都有些發黴的痕跡,至於方才經過的那個側洞,正好是在這條墓道的頂部打通出了一個圓洞。

而眼前這條墓道呈筆直狀,向兩端分別延伸出去,最終脫離火把的照耀範圍,消失在了黑暗當中。謝貽香身在墓道裏,以自己那“窮千裏”的神通望去,也看不到墓道兩端的盡頭,更不知究竟應該往哪個方向走。

不過片刻,那魯三通也穿過側洞進入到這條墓道裏,隻見他渾身上下依舊身裹覆在麻布裏麵,卻已然雙腳落地,終於丟棄了他的那頂軟轎,顯得精神百倍。而替他抬轎的“福壽安康”四名小童也隨後進來,最後則是穿著好幾件裘皮青竹老人,慢吞吞地沿著側洞邊緣爬了下來。待到所有人都已進來,墨殘空略一清點人數,除了先一步孤身進來的戴七並無蹤影,其餘人並無一人缺失,就連吳鎮長和金捕頭也被押了下來,交由曲寶書看管著。

當下魯三通的手下和墨殘空的四名弟子便開始四下查探,每個人都是神色凝重,即便是相互間的交談,也是盡量壓低了聲音,讓眼前這個布滿腥臭味的墓道顯得愈發陰森。謝貽香也被這股氣氛所染,再回想起方才從墓中傳出的那一陣嘶吼,當即暗自戒備,細細打量起眼前這這條墓道來。

隻見這條取筆直之勢的墓道,從上到下分明就是一條正方形的地下走廊,高度和寬度一般,皆是兩丈左右;上下左右的四壁皆以整塊的青石鋪砌而成,如今雖已積滿了塵土和黴菌,也能看出四周的青石被打磨得極是平整,可見當初修建之時的精雕細琢;然而青石上卻沒有再多的裝修,樸質之中隱隱透露出一種鬼斧神工的韻味。謝貽香身在其間,更是難以形容心中的這種震撼。

隻聽旁邊的旺嫂試探著說道:“我好歹也進過六七個達官貴人的陵墓,眼下這條墓道雖然修葺得工整,其實卻有些簡陋,隻怕埋葬的也不是什麼大人物。至於用整塊的青石來堆砌墓道,似這般磅礴大氣的手段,若是沒猜錯的話,隻怕要追溯到漢代甚至更早時期的手筆了。”

謝貽香聽得微微一怔,想不到這個粗通文墨的旺嫂,原來竟也是個道行高深的老手,之前倒是小覷於她了。倘若這座古墓當真是漢代之物,那豈非已有上千年的曆史?再回想起自己在赤龍鎮衙門後堂裏看到的那些記事,不恰好也是追溯到了秦朝時期?所以在這鄱陽湖畔修建了一座漢代甚至更早時期的古墓,倒是在情理之中。

不過片刻工夫,經過墨殘空和魯三通等人的查探考證,果然正如旺嫂的推測,眼下確然是座漢代的古墓。就在眾人驚歎之際,隻聽那青竹老人忽然問道:“管他是哪個朝代的墳墓,埋葬的左右都是已死之人……眼下這條通道兩頭都是一般的漆黑一片,我們該要往哪邊走?”

謝貽香原本也想詢問此事,不料此刻卻被青竹老人搶先問出來了。那墨殘空腦子轉得極快,剛還在和魯三通探討這古墓的朝代,待到青竹老人的話音剛一落下,她已微笑著說道:“青竹老師無需擔憂,妾身自然知道到方向。其實這道理說來再是簡單不過,但凡是所謂的風水寶地,其實卻並非是‘一片’,而是‘一點’;至於這‘一點’,也便是所謂的‘風水眼’,就好比是丹田之於人體。要知道自古以來修建於風水寶地的陵墓,必定是經過堪輿高人的指點,先找準了風水眼的所在,這才設計規劃,繼而動工修建。所以陵墓中停放墓主棺槨的主室,一定便是在這風水眼處,這才能讓墓主的屍身得以采集地氣精華,從而福澤後人。而眼下這座漢墓所對應的風水眼,妾身一早便已尋到,乃在此地往正南方向四十四丈之處,所以我們隻需沿著這條墓道往南麵而行,便決計不會有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