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衛反擊49(2 / 2)

國統區經濟惡化

蔣介石發動全麵內戰之後,渇望從美國得到更多的援助,而美國政府也急於通過對中國援助,傾銷過剩物資,獨占中國經濟市場,達到全麵控製中國主權的目的。1946年11月4日,南京政府外長王世傑、條約司司長王化成和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駐天津總領事施麥斯,在南京簽訂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簡稱中美商約)共十三條。名為“通商航海”,實際涉及中美兩國間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領域。蔣介石自詡是“采取平等互惠的原則來簽訂的”。美國政府也宣稱“是根據互惠的關係和互不歧視對方的原則而締結的”。從表麵看來,條約處處強調“對等”、“平等”、“友好”、“互惠”,其實由於中美兩國經濟發展水平懸殊,大量商品的傾銷、資本的輸入以及軍艦和商船的遠航,隻能是美國單方麵的。本來在移民問題上,中國可以取得若幹便利,但條約卻規定不得影響“任何一方有關入境移民之現行法規”。美國的移民入境法卻規定每年隻允許105名華人入境。條約所列各項“互惠”的權利,大多為美國一方受到實惠。條約雖規定,以此條約代替中美曆史上遺留的九項不平等條約;但最惠國待遇的規定,又使美國得以享受其他帝國主義國家在各項不平等條約中所享受的特權。因此,社會輿論稱《中美商約》為新的不平等條約。繼《中美商約》之後,1946年12月的《中美航空協定》,1947年10月的《中美救濟協定》,1948年7月的《中美雙邊協定》,8月的《中美農業協定》等的簽訂,使美國在中國享有經濟、軍事等各方麵特權得以擴大。美國商品大量湧入中國市場,據當時海關統計,自1946年至1948年的三年,進口美國牛奶5259657公斤、奶油37513公斤、奶粉4006483公斤、煉乳520197公斤。一時間,美國資本和商品獨占了中國市場。資本輸出絕大部分以各種類型的貸款形式出現,尤以軍事貸款最多。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給蔣介石政府的貸款和援助達29筆,60億美元,占蔣介石政府財政支出總額的50%以上。計有:貸款14筆,918194000美元;救濟物資4筆,799029000美元;租借法物資2筆,1626789143美元;軍事援華2筆,142666930美元;剩餘物資售讓與贈予7筆,2532807543美元;合計6019496616美元。

蔣介石政府於1946年4月公布的《新公司法》,給美國資本湧入中國提供了更多方便。此法公布後的3個月中,美國各資本壟斷組織即在上海設立100多個分支機構;同時還在紐約成立“中美工商聯合會”,以製訂投資計劃,其重點為礦業、軍事工業和交通運輸業;從地區看,以台灣、華南一帶最為集中。航運投資從1938年的0.8%,到1947年猛增到33.7%。美國資本創辦的農場有:占地440萬畝的皖北“合作農場”等。美國在華投資占各國在華投資的總額,由1936年的8%,到1948年上升到占80%以上。美國和各西方國家來華投資,雖對中國的經濟發展起到一定作用,但它緊緊與官僚資本相勾結,嚴重阻滯打擊了中國民族工商業經濟的發展,使中國經濟更具有殖民地與半殖民地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