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他最大的一個特點還是,不管春夏秋冬,不論天南海北,總要戴一頂帽子。有一次我問他,他說,在部隊待的時間長了,現在不戴帽子就覺得別扭。看,他真是一個戀舊的人,當然,對於一頂帽子的珍愛隻是其表,對友誼和感情的珍愛才是其裏。
1997年底到1998年初,我倆在《知音》雜誌創造了更大的神話。1997年11月,《知音》雜誌發表了我們合作的淒美的愛情故事《好男孩,下跪求愛與愛情無關》,引起反響。1998年1期,《知音》發表了我的《初戀的音樂盒》(當時署名梅曉曉),全國轟動。我自己就曾經收到過陳清貧轉給我的讀者來信幾百封(那時沒有電子郵件),後來被《青年文摘》轉載後,我又收到過從《青年文摘》轉過來的不少信件。有一封信最讓我感動,那是福州監獄一個男子寫的一封長達20頁的信。他的身上就發生了類似《初戀的音樂盒》的故事,他和一個女孩子擦肩而過,遺憾終身,而他由於失去了她而日漸頹廢,以至走上犯罪道路。看了我的文章,他心底美好的初戀和美好的人性又被喚醒,這篇愛情故事讓他熱淚長流。1998年2期《知音》又發表了我的《父親的冰糖葫蘆》。這篇文章同樣引起很大的轟動。這篇文章被更多媒體轉載,還被收入南方出版社出版的新書《名家極品散文學生仿寫讀本———第二百次擁抱》,我根本不是什麼名家,但我不得不承認,稱這篇作品為“極品卻不過分。
好了,這些就夠了。這些作品都是我和陳清貧合作的結果,可以這樣說,沒有他的支持、鼓勵、修改,就不會有這些作品問世。在我寫作的過程中,他給我許多指點,說他“手把手教會我寫作都不過分。至今,我們仍保持著密切的聯係。我和陳清貧的兄弟友誼已經有10個年頭,這10年裏,我倆筆墨交往很多,他的字圓潤漂亮,我很喜歡,所以一直作為珍品保存。他每年元旦都要給我寄精美的賀卡,有一張非常漂亮的兔年賀卡還是他特意定做的,不久前,我還翻出這些東西細閱,心底充滿溫馨。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真的,在文字的“江湖上行走,沒有友誼的燈光,也許我們真的會迷失在忙亂浮躁的現實生活裏。古人說“欲把心思付瑤琴,弦斷無人知,感歎知音難覓。所以我有陳清貧這樣的朋友,此生足矣!
我寫陳清貧雖然隻是管中窺豹,卻懷著一顆真摯而感念的心。
附錄一 女大學生流淚讀《父親的冰糖葫蘆》
霍先生:
您好!
請恕我冒昧打擾,促使我寫此信的真正原因是您發表於1998年2期《知音》雜誌的《父親的冰糖葫蘆》一文。看完文章,有種想寫信給您的衝動。
雖然曾經讀過不少好文章,諸如朱自清的《背影》等,但是,《父親的冰糖葫蘆》卻最讓我感動。真的,當我讀完此文時,已經是淚流滿麵。文中的父親和父親的冰糖葫蘆又讓我想起了我的父親和母親;想起了父親在不知道我準確歸期的日子裏,每天推著自行車去汽車站等著接我,一直到最後一班車開走;母親怕我分心,老是寫信說自己好、全家好,可是,當我回到家看到母親因為想念我而臥病在床,弟弟妹妹守在旁邊時,我的淚水在眼眶裏打轉,我盡力忍著不讓它流下來,免得傷母親的心。可是,我卻分明看到母親在背著我時偷偷地擦眼淚。母親的白發更多了,父親明顯蒼老了許多。為了讓我們讀好書,他們自己省吃儉用,吃苦受累,我不知道如何來麵對他們。
每次到校,開學的日子老是想家,想家中的父母,眼前老是晃動著他們的身影。心中好生難過,好生難過!“可憐天下父母心,他們給了我們這麼多,可是我卻連一份好的成績單都拿不出來讓他們受累的心安慰一下。
也許是您的經曆和我相同,也許是您寫出了我所想所思,也許是您的文章替我傾訴了久蓄心中的那股難言而又不泯的情感,在此,感謝您的《父親的冰糖葫蘆》,同時感謝您的父母,還有您。祝願您和您的父親母親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你陌生的讀者:李虹
1998年3月24日
附錄二 戴生岐教授信談《父親的冰糖葫蘆》
忠義:
來信收到,《父親的冰糖葫蘆》一文的確感人,說老實話,我看了朱自清的《背影》後無感覺,不是我無情,我想感人心者莫大於情,經常說讀了《陳情表》後不流淚者不為之孝,讀了《出師表》後不流淚者不為之忠。這個我能做到,因為它們的確是名篇。
我在國防機構慶華廠工作時結識過一位忘年交,是勁直勇悍的湖南人梁兆炎師傅,他曾經是《慶華報》的主編,梁老師是一個業餘作者,出版過長篇小說《月照情河》等作品,梁說他看了朱自清的《背影》後眼淚嘩嘩的,可是我做不到,至於對國家的忠,因為是和平年月,我們體驗不深,但諸葛亮行文中的情感色彩還是很濃的,尤其使用駢四儷六的駢文形式表達,有一種內在的韻律美。讀《父親的冰糖葫蘆》一文,眼淚潸然而下,為父親,也為我們自己,所以,該文有打動人的東西,這一點我認為朱自清沒有做到,可能是朱文中的貴族氣太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