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速寫篇(六)抗戰三老(2 / 2)

要指出的是,汪老在抗戰勝利後就結束了戎馬生涯,並自學工程建築,成了一名富有實踐經驗的高級工程師。在他服役期間,從未參加過內戰,打的都是鬼子。

人的命運,不可說,一說就是錯。

畢業於黃埔軍校十七期炮科的汪吉佑,其部隊在抗戰時期曾經非常有名:七十四軍!

汪老隸屬七十四軍直屬炮兵團,先後參加過鄂西會戰、常德會戰、湘西會戰等一係列著名戰役,至今對很多作戰細節都記憶猶新。

我把資料書上記載的一段細節告訴汪老,在抗戰進入中晚期後,蔣介石每次查閱地圖前,都要先詢問七十四軍在哪裏。概因七十四軍為生力軍,每遇戰事不利,這支代號為輝煌的部隊出現在哪裏,哪裏就能出現轉機,日軍也稱七十四軍為“虎部隊”,戰場上畏之如虎。

談到這些,汪老的眼睛立刻亮了起來。他說,我們七十四軍在抗戰時打的都是硬仗,三個師均能獨當一麵,駐守常德的就是“虎賁師”餘程萬五十七師。

軍直屬炮兵團當時在常德配屬作戰,那段日子裏,汪老曾經三天沒有吃過一頓飽飯,餓了就喝口冷水,胡亂塞點炒米充饑。到最後階段,炮擊不起作用,他們就取下炮栓,拆掉炮架,準備像步兵一樣,和入城的日軍進行肉搏巷戰。若不是餘程萬突圍時,把炮兵團也一道帶了出來,則全體炮兵都將殉於常德。

汪老家學淵源,他的伯父是民國時期有名的國學大師汪辟疆,現在的湖北省作協主席方方是他親侄女,而他本人不僅是一個有成就的工程師,還擅長詩詞歌賦和文學創作。

老人把這兩年寫就的手稿拿出來給我們看,一本是抗戰時期陣亡將領名錄,一本是關於抗戰的文學作品,已經寫了四五稿,每一個字都是作者一筆一畫親手寫來。汪老再三謙遜地說還不成熟,尚需修改。

我把汪老視為梅。宋人有詩雲,“雪虐風號愈凜然,花中氣節最高堅”,汪老一生坎坷,然而從未放棄自己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以及對生命的熱愛。和汪老在一起,會讓你把人生看得更加通透。

讓我意外的是,汪老認真看過我寫的幾本抗戰作品,不僅看,還逐段加了批注。他得知我就是書的作者,連連握著我的手,一再對我說書寫得好,是現代信史,完全還原了那段曆史的本來麵目。

說實話,我的這套書不管是觀點還是寫法,都是一個新的嚐試。在見到汪老之前,我真的沒設想一個九十歲的抗戰老兵能看完看懂,並且做出這麼高的評價,作為晚學後輩,實在慚愧至極。

我了解,拙著能得到汪老的讚許,並不是作者水平有多高,而是符合汪老強調的“寫曆史要尊重曆史事實”的觀點。確實,我在寫作特別是正式出版時遇到過很多阻力,但我始終認為,這些抗戰老兵是民族英雄,不管時代如何變遷,隻要我們這個民族還存在,就應該給他們以客觀的評價和應有的尊重。

在文章的末尾得提一下楊琦。

我跟楊琦素昧平生,是在天涯上認識的。大約正好我寫的是抗戰,她從事的是關愛抗戰老兵的誌願者工作,二者之間有共鳴吧。

在網上,楊琦有一個很悅耳的名字,叫氧氣,我也一直這麼叫她。到了上海,我才知道圈裏人還稱她“七哥”。

“七哥”是個大美女,卻有著男孩一樣的豪爽性格,據我所知,她還擁有非常不錯的事業和家庭。不過在我們麵前時,楊琦說的都是各種各樣的困難。

難,不是說的她自己,而是她所熱愛的這份誌願者工作。

她對老兵的那份感情是真挈的。到老兵家裏時,每個老人都把她當自己家人一樣,一見麵就親熱地叫她“小楊小楊”,因為沾了楊琦的光,老人們也把我當成自己人,有什麼說什麼。

楊琦說,她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關愛抗戰老兵的工作,畢竟時間不等人,尚存於世的老人們時間是以日計的。

楊琦說,每一個她看望過的老兵去世,她都會很難過,就好像家裏一位長輩離開一樣。

我理解楊琦,我不知道能不能用一支無名作者的筆,幫她以及關愛抗戰老兵網這個愛心組織多呼籲呼籲。

謹以這篇小文來紀念此行,並向所有參加抗戰的老兵和幫助他們的誌願者們表達深深的敬意。

汪吉佑是被采訪者中唯一一個參加過一線作戰的抗日軍人夏老是一個有著很深資曆的黃埔軍人中間老者就是當年叱吒風雲的少年剌客祝宗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