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7章 文學發展中的繼承與借鑒(3)(1 / 2)

出去,別人也不許進來。後來,老大帝國的大門被外國侵略者的槍炮打開,隨著送進來一些東西:英國的鴉片、德國的廢槍炮、法國的香粉、美國的電影等等。送進來的東西並非我們所需要的,甚至產生了極大危害,這就更加增長了排外情緒。不過,也有些人在失敗的經驗中覺悟到洋人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第一階段是“師夷人之長技冶,想購買些洋槍洋炮,學習些機器製造,用來改造我們的水師陸軍,但甲午一戰,宣告這個計劃的破產;第二階段是企圖實行一些政治體製的改革,想學習英、俄、日的政體,實行君主立憲,但戊戌變法的失敗,說明這條路也走不通;第三階段才考慮到吸取外國進步的文化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加以改造,這就是“五四冶時期的新文化運動。應該說,在“五四冶之前,一些先進的中國人就開始介紹外國文化了,如嚴複翻譯的社會學、經濟學書籍,林紓翻譯的小說,但是,大規模介紹外國文化,卻是“五四冶新文化運動的功績。這種介紹、吸取,促使我國文化思想起了巨大的變化,產生了徹底反對專製主義,提倡民主、科學的新文化。

“五四冶文學革命運動是新文化運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那時所有的重要作家,如魯迅、胡適、周作人、郭沫若、鬱達夫、沈雁冰等等,無一不受外國哲學和外國文學的影響,由於他們的努力,使中國文學出現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五四冶新文化運動有許多寶貴的經驗,值得我們認真總結、繼承、發揚。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勇於吸取外國文化中有用的東西,勇於批判、改造我國傳統文化。他們是伸手自己去拿,而不是等人家送來。拿來和送來有所不同,送來者主動權在別人,我們自己是被動的;拿來則是自己放出眼光,挑選、占有,主動權在我。這樣,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來擇取。

在我國近代學習西方的過程中有兩種錯誤的傾向:一種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冶的主張。就是仍以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為主體,適當地吸取一些西學中形而下的東西來應用。這樣,隻能學習外國文化的一些皮毛,無法創造新文化。這種主張是洋務派提出來的,雖然早就受到批判,但實際上仍隱藏在一些人的頭腦裏,滲透在某種文化觀念中。在文學問題上,有些人不讚成改變傳統的文學思想,隻允許吸取一些外國文學的表現手法,其實也是“中體西用冶觀點的反映。用這種辦法來對待外來文化,那就會像魯迅所說的,一切新的東西都會像掉在黑色的大染缸裏一樣,染成了黑色,也就談不到吸取與革新。

另一種是“全盤西化冶的主張。什麼東西都是外國的好,而全部照搬,不加區別,不加改造。這實際上也行不通。因為民族文化思想是長期形成的,它反映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滲透在思想意識的深層,甚至於變成集體無意識,因此它具有巨大的力量,要改造它需要進行長期的工作,想拋棄它則是不可能的,其結果倒反而為它所拋棄。而且,任何文化思想都有產生它的氣候和土壤,搬遷之後,就會起變化,有如淮南之橘,遷到淮北就變成枳,性味完全兩樣了。外國文化,有精華,也有糟粕,對於外國文化,隻能加以消化和吸取,使傳統文化中增加新的養分。正如毛澤東所說:“一切外國的東西,如同我們對於食物一樣,必須經過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腸運動,送進唾液胃液腸液,把它分解為精華和糟粕兩部分,然後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華,才能對我們的身體有益,決不能生吞活剝地毫無批判地吸收。冶淤無論是批判地繼承本民族的文學遺產,或者借鑒外國的優秀文學,目的都是為了創造今天的新文學。“繼承和借鑒決不可以變成替代自己的創造,這是決不能替代的。冶於為了創造新文學,就必須進行變革。魯迅說:“沒有衝破一切傳統思想和手法的闖將,中國是不會有真的新文藝的。冶盂推陳出新,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也是文學藝術發展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