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作者】

李益(746~829),字君虞,陝西姑臧(即今甘肅武威)人,後遷河南鄭州。唐代詩人,大曆四年進士,初任鄭縣尉,久不得升遷,建中四年登書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後棄官在燕趙一帶漫遊。詩風豪放明快,尤以邊塞詩為有名。他是中唐邊塞詩的代表詩人。今存《李益集》兩卷,《李君虞詩集》兩卷,《二酉堂叢書》本《李尚書詩集》一卷。

喜見外弟又言別①

【誦讀原文】

十年離亂後,長大一相逢。

問姓驚初見,稱名憶舊容。

別來滄海事②,語罷暮天鍾。

明日巴陵道③,秋山又幾重。

【注釋詞語】

①外弟:表弟。

②滄海事:典出葛洪《神仙傳》:“麻姑自說雲:接待以來,已見東海之為桑田。”後以滄海桑田比喻世事變遷。

③巴陵:唐郡名,在今湖南嶽陽。

【翻譯全詩】

十多年的動亂流離以後,長大成人才相逢。初見時驚訝地問你的姓,說起名字才想起舊時的容貌。相互談起分別以後世事的變遷,熱烈交談停下來時已是黃昏,晚鍾敲響。明天你又要踏上去巴陵的道路,不知又要相隔多少重秋山?

【精解要義】

詩人與表弟久別重逢又匆匆話別,反映了動亂年代人們的聚散離合。詩人用白描的手法,準確細致地描寫了他與表弟重逢的情景,表達了哀傷離別的情感。全詩語言凝練,樸素自然,層次分明,生動形象,別具一格。

【古今集評】

宋範唏文《對床夜語》:“久別倏逢之意,宛然在目,想而味之,情融神會,殆如直述。前輩謂唐人行旅聚散之作,最能感動人意,信非虛語。”清沈德潛《唐詩別裁集》:“一氣旋折,中唐詩中僅見者。”

詠史懷古

詠史懷古類詩詞是唐詩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豐富的思想內容和獨特的藝術特質,詩與史結合,古與今結合,詠史與言誌結合,從而達到了文學性和曆史性的統一。它在展現史事的同時,更注重的是借古跡古事來戒今。像這樣的詩人有許多,如杜甫、溫庭筠、劉禹錫、杜牧等。這些詩中蘊含的道理對當今社會仍有積極意義,值得人們去借鑒。

詠史懷古

王維

西施詠①

【誦讀原文】

豔色天下重,西施寧久微②。

朝為越溪女③,暮作吳宮妃。

賤日豈殊眾④,貴來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⑤,不自著羅衣⑥。

君寵益嬌態,君憐無是非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