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山水自古多感發。唐代的山水紀行詩可謂道遍山川之壯美,江河之秀麗,使人看到遠離喧鬧都市的自然風光。李白、杜甫、王之渙、孟郊、孟浩然、王維等人盤桓在山山水水間,以恬淡閑適的筆調,表現了投身山水之中的舒心快意與逍遙自在,譜寫了一曲曲逍遙從容、悠然自得的旋律。從這些寄情於山林的詩篇中,我們可以窺見唐代詩人們高蹈出世的隱逸情誌,同時感受到自然生態的萬千氣象。
【注釋詞語】
①桃源:即陶淵明《桃花源記》所述之桃源。此為新樂府,詠《桃花源記》故事。原題下注“時年十九”。
②津:溪流。
③紅樹:指桃花林。
④隈隩(wēiào):山崖彎曲處。
⑤曠望:即遠望。旋:忽然。
⑥攢(cuán):聚集。
⑦散花竹:花與竹散布各處。
⑧樵客:打柴人。此指桃源中人。此句是說,桃源中人第一次聽說漢朝的名字。
⑨此二句,即用《桃花源記》“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複出焉”和“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文意。
⑩武陵源:指武陵溪水之源頭,即桃花源。
物外:世外。
房櫳(lóng):窗戶。
俗客:指武陵漁人。
都邑:指居人原來的家鄉。
平明:天剛亮。
避地:為避亂而寄跡他方。去:離。
靈境:仙境。
遊衍:遊樂。
自謂:自以為。
桃花水:即桃花汛。春天桃花盛開時節,雨水不斷,河水漲溢。
【翻譯全詩】
漁舟順溪而下,追尋那美妙的春景,夾岸桃花映紅了古渡口兩旁。花樹繽紛,忘記了路程遠近;行到青溪盡處,忽然隱約似見人煙。走入了幽深曲折的山口,再往前,豁然開朗一片平川。遠望去叢叢綠樹有如雲霞綺聚集,進村見戶戶門前翠竹鮮花掩映。這裏的人第一次才聽說漢這個朝代,村民穿戴的還是秦代衣裝。他們世代聚居在武陵源,在這裏共建了世外田園。明月朗照,鬆下房櫳寂靜;旭日升起,村中雞犬聲響起。村人驚訝地把外客迎接,爭相邀請,詢問世上的消息。清晨的街巷,家家打掃花徑;傍晚的溪邊,漁樵乘船回村。當初因避亂世逃出塵寰,尋到這桃源仙境便不歸還。從此隱居峽穀,再不管外間變化;世人求訪異境,不過是空望雲山。漁人不懷疑這是難得的仙境,但凡心未盡隻把家園掛牽;出洞後他不顧隔山隔水,又決定辭家來此仙源。自認為來過的地方不會迷路,怎知道眼前的峰壑全然改變。當時曾記得山徑幽深,沿青溪幾回彎曲才到桃林。此日又逢春天,依然遍地桃花水;仙源何處,已杳杳難尋,不辨道路。
【精解要義】
王維這首詩中把桃源說成“靈境”、“仙源”,現代的人多有非議。其實,詩中的“靈境”,也有雲、樹、花、竹、雞犬、房舍以及閭巷、田園,桃源中人也照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處處洋溢著人間田園生活的氣息。它反映了王維青年時代美好的生活理想,其主題思想,與散文《桃花源記》基本上是一致的。這首詩通過形象的畫麵來開拓詩境,可以說,是王維“詩中有畫”的特色在早年作品中的反映。此外,全詩三十二句,四句或六句一換韻,平仄相間,轉換有致。詩的筆力舒健,從容雅致,遊刃有餘,頗為後人稱道。
【古今集評】
宋陳岩肖《庚溪詩話》:“武陵桃源……王摩詰、韓退之、劉禹錫、本朝王介甫皆有歌詩,爭出新意,各相雄長。”明邢昉《唐風定》:“質素天然,風流嫣秀,開千古無窮妙境。”清王士稹《帶經堂詩話》:“唐宋以來作《桃源行》最佳者,王摩詰、韓退之、王介甫三篇。觀退之、介甫二詩,筆力意思甚可喜;及讀摩詰詩,多少自在,二公便如努力挽強,不免麵赤耳熱。此盛唐所以高不可及。”沈德潛《唐詩別裁集》:“順文敘事,不須自出意見,而夷猶容與,令人味之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