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就是武者本身的精氣神,一把寶劍如果我們不去摸它,再好的寶劍也不過是一塊“凡鐵”而已,人握住了寶劍揮灑之間就給了它生命。
作為一個內家拳的愛好者,要擅於調養自己的身體,塑造自己的精神,我個人以為這個精氣神是“調養”出來的,按照佛祖的言論,每個人都有如來般的智慧,是人的心靈蒙塵,看不到自身蘊藏著巨大的寶藏,總是向外界去求索。佛教的一些揭語其實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佛在靈山莫遠求
靈山隻在汝心頭
人人都有靈山塔
好向靈山塔下修
一個智慧的武者,擅於養護自己的精氣神,練武是一方麵,身體的調養也是很重要的一方,在這個大論題之中,思想的培養也是很重要的,一些古書包括《黃帝內經》中總是提到,精滿不思淫、氣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眠,其實在練武的過程中,很多人都會發生這個變化,這個時候最需要的是把握自己!
為什麼這麼說呢?
精氣神足了很多現代的武人不是想著怎麼去保存它,而是想著怎麼去揮霍它,比如晚餐一瓶白酒八瓶啤酒,吃完了晚飯吃宵夜,還不困怎麼辦呢?那就唱歌到天明。因為練武身體強壯了,精氣神也比以前強了,這個本來是好事,但是很多人在這個階段卻做了很多消耗精氣神的傻事,這是最得不償失的事情。
在古代有很多神鬼妖狐的故事,現在白娘子與許仙的故事還在不斷的搬上銀屏,在《聊齋誌異》中這些故事更多,其實這些神鬼妖狐都是衝著人的精氣神來的,我們刨去那些封建迷信的東西不說,隻說這個“精氣神”這是人體萬分寶貴的東西。
內家拳劍要想練出“神采”,首先我們自己要有精氣神,這樣才能“劍神一笑”!精氣神是我們自己養育出來的,打拳練劍要得法,生活更要得法,如此相輔相成,才能最終得到武道的大智慧。
這個大智慧不會平白無故的得到,我個人以為,它最青睞心思專一練武不綴的武者,打拳練劍時一絲不苟,生活中充滿智慧安然、坦然、泰然、得而不喜、失而不憂,寒暑不斷才能如嶽王一般窺得武學兵道精髓。越學練下去,越知道自己精氣神的珍貴,如寶如貝得之惜之,如此打拳練劍坦然生活的人,我覺得定能在武學的路上走的更遠。
學得文武藝
貨賣帝王家
這是評書常用的語言,其實這個語意說的是不管學文科還是學理科,或者是文武兼修的人才,這樣的人才不可以在小事上平白的消耗了自己,這樣的人才要用自己的精氣神去做大事,做君王安排給你的大事情,“了卻君王身後事,贏得生前身後名”,這才是這個俗語的本意。
劍之神要從心之神開始!
心神不定談何大道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