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城人鄧說率軍駐紮於郯地,章邯的部將打敗了他,鄧說的軍隊散亂地逃回陳縣。陳王處決了鄧說。
陳王剛剛自立為王時,陵縣人秦嘉、銍人董符離人朱雞石、取慮人鄭布、徐人丁疾等都異軍突起,率兵進攻東海郡守慶於郯城。陳王聽說此事,就派武平君畔為將軍,督率郯城之下的軍隊。秦嘉拒不受命,自封大司馬,不願隸屬於武平君。他告訴軍吏:“武平君年紀輕,不懂軍事,不要聽他的。”於是假借陳王的命令殺掉了武平君畔。
章邯擊敗伍徐,進攻陳縣。上柱國房君蔡賜戰死。章邯又率兵攻擊陳縣西側的張賀軍隊。陳王前來督戰,軍隊戰敗,張賀戰死。十二月,陳王前往汝陰,又返回下城父,他的駕車人莊賈殺害了他,投降了秦朝。陳勝被埋葬在碭縣,諡號“隱王”。
陳王從前的侍從,即將軍呂臣組建以青巾裹頭為標記的蒼頭軍,奮起於新陽,攻克陳縣,殺掉莊賈,又將陳縣變為楚國之地。
起初,陳王抵達陳縣,命令宋留領兵平定南陽,進兵武關。宋留已經占據南陽,聽說陳王死去了,南陽又歸附了秦朝。宋留無法進入武關,便向東來到新蔡,與秦軍遭遇,宋留率軍投降。秦朝使用傳車將宋留押送到鹹陽,將宋留車裂示眾。
秦嘉等人聽說陳王的軍隊已經潰逃,就立景駒為楚王,率軍前往方與,準備在定陶城下與秦軍交戰。派公孫慶出使齊國,希望與齊王聯合起來共同進兵。齊王說:“聽說陳王已經戰敗,不清楚他的生死,楚國怎麼不來請示我們就自立為王?”公孫慶說:“齊國沒有請示楚國就自立為王,楚國有什麼理由要請示齊國才能為王?況且楚國率先起事,應當號令天下。”田儋殺掉了公孫慶。
秦軍的左右校尉又進兵陳縣,攻占了那裏。呂將軍逃走,招收士兵,又再次聚集起來。在鄱陽為盜的當陽君黥布的軍隊和呂將軍會合,又進攻秦軍的左右校尉,在青波擊敗了他們,再度將陳縣變為楚國領土。恰好這時,項梁擁立楚懷王的孫子心當楚王。
陳勝稱王的時間總共六個月。稱王後,將陳縣作為國都。曾與陳勝一起做雇農的舊友聽說此事,就來到陳縣,敲打宮門說:“我要見陳涉。”宮門令想把他捆起來。他一再解釋,才將他放開,不肯為他通報。陳王出宮,他攔路大叫陳涉。陳王聽到喊聲,召見了他,讓他與自己乘車一起回宮。進入王宮後,舊友看到殿堂帷帳,客人說:“夥矣!陳涉當了王,宮殿是多麼深邃啊!”楚地人稱“多”為“夥”,所以天下都流傳開了,而“夥涉為王”這句話,就是從陳涉開始的。客人進出宮門越來越放肆,時常談論陳王的往事。有人勸陳王:“客人如此愚昧,胡說八道,這有損您的威信。”陳王於是殺掉了客人。陳王的舊友都紛紛離去,從此就沒有與陳王親近的人了。
陳王任命朱房為中正,胡武擔任司過,負責督察群臣。各將領四處領兵作戰,回來後,不聽從他們的命令,就會被逮捕問罪,將苛刻嚴察看成是忠誠。他們不喜歡的人,不交給司法官吏進行處置,就由他們親自進行懲處。陳王信任而重用他們。各將領因為這一緣故而不親附陳王,這是陳王失敗的主要原因。
陳勝盡管死了,但他所冊封、派遣的王侯將相最終還是消滅了秦朝,這是因為陳涉首先發難的緣故。高祖時,在碭縣為陳涉安排了三十戶人家為其守墓,到如今還在殺牲祭祀。褚先生說:地形險要阻塞,是用以鞏固防務的;武器裝備以及刑罰製度,是用來治理整個國家的。這些還不足以依靠。先王以仁義為根基,而將堅固的城池要塞作為國家事務的細枝末節,事情難道不是這個樣子嗎?我聽賈生說過:
秦孝公據守崤山、函穀關這種堅固的地方,坐擁雍州,君臣堅守國土,窺視著周朝的政權,擁有席卷全國,統一天下、囊括四海的企圖,吞並八方的心願。在這時,商君輔佐秦孝公,對內建立法治以及各種製度,致力於耕織,整修攻守的武器,對外采取連衡的策略,使得諸侯彼此爭鬥,於是秦國人輕而易舉地奪得了西河以外的土地。
孝公死後,惠文王、武王繼承其舊業,沿用其遺留下來的各類策略,向南兼並漢中,向西攻占巴、蜀,向東割取肥沃之地,獲得了地勢險要的郡縣。諸侯為之恐懼,開會結成同盟,商量來削弱秦國的力量,不吝惜奇珍異寶以及肥沃的土地,用來招募天下的人才,合縱締盟,互相聯合在一起。這時,齊國有孟嚐君,趙國有平原君,楚國有春申君,魏國有信陵君。這四個人,全都是明智忠信,寬厚愛人的人,尊賢重士,相約聯合在一起來破壞秦國的連橫策略,集結了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等國的士卒。當時六國之士當中寧越、徐尚、蘇秦、杜赫這一類人為各國出謀劃策,齊明、周最、陳軫、昭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這一批人為各國溝通意見,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這些人訓練與統領各國軍隊。時常用十倍於秦國的土地,上百萬的大軍,進攻函穀關。秦人開關迎戰,九國軍隊徘徊逃遁,不敢前行。秦國沒有耗費一箭一鏃,而天下諸侯已經處於困境之中。於是合縱瓦解,盟約被廢棄,爭先恐後地割地獻給秦國。秦國有餘力來利用各國的不足,追趕敗北四處逃亡的敵人,使百萬軍兵橫屍於地,流的血將大盾都漂浮起來。趁著取得戰爭勝利的便利條件,宰割天下的諸侯,將山河一塊一塊地割取過來,強國請求前來歸附,弱國入秦參拜。延續到孝文王、莊襄王時期,由於在位時間很短暫,國家沒有出現重大的事情。
等到秦始皇時,繼承六代先王所遺留下來的功業,揮舞長鞭,駕馭天下,兼並西周與東周,消滅了各路諸侯,登上了帝位,控製天下四方,手執鞭杖抽打天下,威震四海。向南占據百越地區,設置桂林、象郡,百越的君主低頭,用繩子係住脖子,將自己的性命交給秦國的下級官吏。又派蒙恬前往北方修築長城,守衛邊界,使得匈奴退卻了七百多裏,胡人不敢南下牧馬,武士沒有膽量挽弓複仇。於是廢除古代帝王的原則,燒毀諸子百家的書籍,以此愚弄百姓。毀壞堅固名城,殺死豪傑,沒收全國的兵器,將其集中到鹹陽,將這些兵器全都銷毀,熔鑄成鍾,又鑄造了十二個銅人,以此來削弱百姓的反抗能力。然後劈開華山作為城垣,利用黃河為渡口,據守堅固的城池,下臨深不可測的溪流,作為固守的屏障。優秀的將領、強勁的弓弩手守住重要的地方。忠實的大臣、精銳的士卒手持鋒利的武器,誰也無法奈何,天下得以安定。秦王的心裏,自以為關中地方的堅固,猶如擁有千裏銅牆鐵壁,子孫可以世代作為帝王,功業能夠流傳千秋萬代。
秦王已死,餘威還依舊遠震四夷。陳勝是用破甕當窗戶、用繩捆住門軸的窮苦人,為人傭耕的農民,而又是流徙之人,才能不如一個中等人,並不擁有仲尼、墨翟那樣的智慧與賢能,陶朱、猗頓那樣的財富,身處士卒之間,崛起於田野之中,率領疲憊而散亂的士卒,率領幾百徒眾,轉身攻秦。砍斷樹木當作兵器,高舉竹竿為旗幟,天下百姓都起來響應陳勝,雲集在一起,攜帶糧食,如影相隨,山東豪傑俊士同時並起,滅亡了秦國。
秦國並不弱小,雍州的領土,崤山、函穀關的險固,還是與過去一樣。陳涉的地位,並不如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這些諸侯君主尊貴;鋤把棍棒,並不比鉤戟長矛更鋒利;被遣送到遠方進行戍守的一群人,並無法與九國的軍隊彼此抗衡;深謀遠慮,行軍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過去的謀士。然而成敗的情況大為不同,所建立的功業卻截然相反。如果拿山東各個諸侯國與陳勝相比較,衡量權勢及力量,則是無法相提並論的。秦憑借小小的一塊土地,一千輛兵車的實力,使得天下與自己地位相等的諸侯來秦朝見,這種情況已經有一百多年了。然後將天地四方作為自己的家私,用崤山、函穀關當作宮垣,但是,一人發難,宗廟全部毀滅,生死被掌控在別人手中,被天下人笑話,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不能施行仁義,進退攻守的形勢出現了變化的緣故。
陳涉出身低微,但胸懷大誌,擁有不同尋常的政治遠見,他要求百姓能夠從“苦秦”的狀態當中解放出來;他聰明而果斷,具有發動、組織群眾、製定策略、指揮戰爭的卓越才能,還帶頭喊出了一句震古爍今的口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吳廣盡管刻畫較為簡略,但從他謀劃起義、誘殺將尉等事跡當中,也都展現出非凡的機智勇敢與反抗精神。他們都展現出了非凡的英雄氣概。文章也寫到了起義軍內部的不和還有自相殘殺,陳涉稱王後的貪圖享受、信用奸邪、喪失人心,從內部原因詮釋了本次起義失敗的重要原因。
本篇在寫作層麵上依照事件的發展順序來記事。寫起義過程,先寫起義的原因,起義之前的謀劃,再寫起義的爆發及發展,直到政權的最終建立,脈絡極為清晰。在記述的過程中,采用了先因後果的寫法。寫起義的動議,先描述暴秦的嚴刑峻法;寫起義的發生,又首先描寫將尉的殘酷等。這些都非常入情入理,有力地突出了起義的正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