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鄴城,公子假傳魏王的命令來取代晉鄙的軍職。晉鄙查驗過兵符,表示懷疑,望著公子,說:“現在我統領十萬大軍,駐守在邊境上,這是國家頭等重大要務。現在你單身匹馬前來接替我,這是怎麼回事呢?”不打算聽從公子的命令。朱亥就用藏在袖中的四十斤的鐵錘擊殺晉鄙,於是公子接管了晉鄙的軍隊,進行整頓,下令說:“父子全都在軍中服役的,父親回去,兄弟都在軍中服役的,哥哥回去,沒有兄弟的獨生子,回家去奉養父母。”經過挑選,留下八萬精兵,進兵攻擊秦軍。秦軍退走,公子解救了邯鄲,保全了趙國。趙王和平原君親自來到郊外迎接公子,平原君身背箭袋在前方為公子引路。趙王向公子行禮,說:“自古以來的賢者無人能比得上公子。”這時,平原君也不敢跟公子相比較。公子和侯嬴分別後,在公子抵達晉鄙軍中時,侯嬴果然麵向北方自刎了。

魏王對公子偷走他的兵符並假傳命令殺掉晉鄙非常惱怒,公子心裏也很清楚。在擊敗秦兵保全趙國以後,公子便派一名將率領軍隊回到魏國,公子及其門客則留在趙國。趙孝成王感激公子假傳命令奪取軍隊指揮權,保全了趙國,就與平原君商量,將五個城邑分封給公子。公子聽說這件事後,心中驕傲起來,臉上露出了居功的神色。門客當中有人勸告公子說:“事情有不可以忘記的,也有必須忘記的。別人對公子有恩,公子是不可以忘記的,公子對別人有恩,希望公子可以忘掉它。況且假傳魏王命令,奪取晉鄙的軍隊前來救援趙國,這對趙國來說是有功的,而對於魏國來說卻算不上是忠臣。公子覺得驕傲,自認有功,我個人認為這一點公子是不足取的。”於是公子立刻責備自己,似乎無地自容。趙王打掃庭前的台階,親自來迎接公子,依照主人迎接貴賓的禮節,引導公子從西側台階走上。公子卻側身謙讓,從東側的台階走上。公子自稱有罪,既有負於魏國,對趙國也沒有功勞。趙王陪公子飲酒直到黃昏時分,嘴上不好意思說封贈公子五城的事情,是由於公子非常謙讓的緣故。公子最終留在了趙國,趙王將鄗地作為公子的湯沐邑,魏國也依舊將信陵封給公子。公子留在趙國。

公子聽說趙國有一位名叫毛公的處士隱藏在賭徒之中,有個名叫薛公的人隱藏在賣酒的人家。公子希望見到這兩個隱士,這兩個卻躲起來不願意見公子。公子打聽到他倆躲藏的所在,就悄悄前往與這兩個人交往,相處得非常融洽。平原君聽說此事後,就對他的夫人說:“當初我聽說夫人的弟弟魏公子是天下無人可比的人才,現在我聽說他居然與賭徒、賣酒的人交往,公子隻是個荒唐的人而已。”平原君的夫人將這些話告訴公子。公子於是辭別平原君夫人,準備離開趙國,說:“當初我聽說平原君是非常賢明的人,因此背棄魏王前來援救趙國,以滿足平原君的心願。看來平原君與朋友交往,隻是裝門麵的豪放行為,並非是要尋求賢士。我在大梁時,就經常聽人說起這兩個人的賢能,來到趙國,唯恐見不到他們。以我這樣的人去與他們交往,尚且擔憂他們不願理我,現在平原君覺得和他們交往是羞恥。像平原君這樣的人是不值得去和他交往的啊!”於是收拾行李,準備離開趙國。夫人又將公子的這些話全部告知了平原君,平原君於是摘掉帽子前去謝罪,堅決挽留公子。平原君門下的賓客聽說這件事,有一半人都離開了平原君前去歸附公子,天下的賢士也紛紛聚集到公子的門下。公子門下的賓客遠超平原君。

公子留在趙國十年,沒能返回魏國。秦國聽說公子留在趙國,日夜向東進攻魏國。魏王為此事極為擔心,於是派使者去請公子回國。公子害怕魏王還在生他的氣,就告誡門下賓客:“有敢為魏王使者通報的,處死。”賓客都是追隨公子背棄魏國前來趙國的,沒有人敢去勸公子回國。毛公、薛公二人去麵見公子,說:“公子之所以能得到趙國的尊重,聞名於各國,隻是由於有魏國的存在。現在秦國進攻魏國,魏國陷入危機,公子卻不體諒,假如秦國攻破大梁,毀掉先王的宗廟,公子將以何麵目立足於天下間呢?”話還沒講完,公子馬上變了臉色,吩咐管車的人趕快駕車回去救魏。

魏王見到公子,兩人對麵哭泣,魏王將上將軍的印信交托給公子,公子擔任統帥。魏安厘王三十年,公子派遣使者通告各諸侯國。各諸侯國聽說公子親自率領魏軍,便各自派將軍領兵前去救魏。公子率領五國軍隊在河外地區擊敗秦軍,接著乘勝追擊秦軍直到函穀關,秦軍不敢出兵。此時,公子威震天下,各諸侯國的人都前來進獻兵法著作,公子給這些著作都編了名目,所以世上都稱之為《魏公子兵法》。

秦王為魏公子的聲望感到憂慮,於是拿出一萬斤黃金前往魏國尋求晉鄙的門客,讓他們在魏王麵前詆毀公子,說:“公子逃亡在外十年,現在當了魏國的將軍,各諸侯國將領都聽從公子的話,各諸侯國隻知道魏公子,不清楚有魏王。公子也想乘機稱王,各諸侯都畏懼公子的威勢,正準備共同去擁立他。”秦國多次使用反間計,假裝去祝賀公子,詢問他是否已經被立為魏王。魏王天天聽到這些誹謗的話,不能不信,後來果然派人取代了公子的將軍職務。公子知道自己被人詆毀而被罷免,於是假托有病,不去拜見魏王,與賓客酣飲達旦,時常飲濃鬱美酒,又經常親近婦女。這樣不停飲酒作樂,生活了四年,最終因飲酒過度而患病死去。這一年,魏安厘王也死了。

秦國聽說公子死去,便派蒙驁進攻魏國,奪取二十個城邑,開始設立東郡。此後,秦國逐步蠶食魏國的土地,十八年後,俘虜魏王,血洗大梁。高祖身份低微時,多次聽人說起過公子賢能。到當了皇帝以後,每次途經大梁,總要去祭祀公子。高祖十二年,高祖擊敗黥布回來,路過大梁時為公子安置了五戶人家為其守護墳墓,世世代代每年都按四季祭祀公子。

太史公說:我途經大梁的舊址時,曾尋訪過所謂的夷門。夷門便是大梁城的東門。天下諸公子也有喜歡禮賢下士的,然而能做到像信陵君那樣結交民間隱士,而能夠不恥下交,是有其原因的。公子的名聲於諸侯之中位居第一,並非虛傳。因此,高祖每次途經那裏時,總要讓百姓不斷去奉祀他。

魏公子也就是信陵君,是“戰國四公子”之一。他名冠諸侯,威震天下,其才德遠超過齊之孟嚐、趙之平原、楚之春申,《魏公子列傳》就是司馬遷傾注了極高熱情為信陵君所立的一篇專傳。

從史書記載來看,年輕時的公子無忌確實非常有才能,“為人仁而下士……致食客三千人。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某魏十餘年。”謀虎符,奪兵權,“進兵擊秦軍……遂救邯鄲。”但就是這樣一位文武雙全的魏國貴戚,卻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無法得到重用。如果其原因正如上文所說的那樣,隻能說是一個巨大的遺憾。

戰國四公子當中,孟嚐君精於謀身,拙於謀國,因此可保生前富貴,卻無益於齊國強大,等到他死去,家族迅速覆滅,不過贏得生前身後虛名。春申君早年精明強幹,晚年利令智昏,識人不明,最終死於非命,對楚國的強大貢獻無多。平原君也曾為趙國奔走,聚斂人才,但見小利而不見大局,以致有長平之敗,趙國從此一蹶不振,直至亡國。隻有信陵君從始至終都保持著相對冷靜的頭腦,能夠從大局出發,為魏國乃至整個六國抗秦的整體利益出發,不惜冒著巨大風險,竊符救趙,又能在魏國身處危機時,不念舊惡,回國抗秦,這樣的見識與胸懷都是淩駕於其他三位公子之上的。所以戰國四公子雖然向來以孟嚐君為首,但就才具見識而論,信陵君理應居首。但可惜信陵君雖有才華,終究不敵秦國反間計,晚年不得重用,鬱鬱而終,魏國也迅速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