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卒,原憲遂亡在草澤中。子貢相衛,而結駟連騎,排藜藿入窮閻,過謝原憲。憲攝敝衣冠見子貢。子貢恥之,曰:“夫子豈病乎?”原憲曰:“吾聞之,無財者謂之貧,學道而不能行者謂之病。若憲,貧也,非病也。”子貢慚,不懌而去,終身恥其言之過也。
公冶長,齊人,字子長。
孔子曰:“長可妻也,雖在累絏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南宮括字子容。
問孔子曰:“羿善射,奡蕩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孔子弗答。容出,孔子曰:“君子哉若人!上德哉若人!”“國有道,不廢;國無道,免於刑戮。”三複“白之玷”,以其兄之子妻之。
公皙哀字季次。
孔子曰:“天下無行,多為家臣,仕於都;唯季次未嚐仕。”
曾蒧字皙。
侍孔子,孔子曰:“言爾誌。”蒧曰:“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孔子喟爾歎曰:“吾與蒧也!”
顏無繇字路。路者,顏回父,父子嚐各異時事孔子。
顏回死,顏路貧,請孔子車以葬。孔子曰:“材不材,亦各言其子也。鯉也死,有棺而無槨,吾不徒行以為之槨,以吾從大夫之後,不可以徒行。”
商瞿,魯人,字子木。少孔子二十九歲。
孔子傳易於瞿,瞿傳楚人臂子弘,弘傳江東人矯子庸疵,疵傳燕人周子家豎,豎傳淳於人光子乘羽,羽傳齊人田子莊何,何傳東武人王子中同,同傳菑川人楊何。何元朔中以治易為漢中大夫。
高柴字子羔。少孔子三十歲。
子羔長不盈五尺,受業孔子,孔子以為愚。
子路使子羔為費郈宰,孔子曰:“賊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孔子曰:“是故惡夫佞者。”
漆彫開字子開。
孔子使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孔子說。
公伯繚字子周。
周愬子路於季孫,子服景伯以告孔子,曰:“夫子固有惑誌,繚也,吾力猶能肆諸市朝。”孔子曰:“道之將行,命也;道之將廢,命也。公伯繚其如命何!”
司馬耕字子牛。
牛多言而躁。問仁於孔子,孔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曰:“其言也訒,斯可謂之仁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
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可謂之君子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樊須字子遲。少孔子三十六歲。
樊遲請學稼,孔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孔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繈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智,曰:“知人。”
有若少孔子四十三歲。有若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信近於義,言可複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孔子既沒,弟子思慕,有若狀似孔子,弟子相與共立為師,師之如夫子時也。他日,弟子進問曰:“昔夫子當行,使弟子持雨具,已而果雨。弟子問曰:‘夫子何以知之?’夫子曰:‘詩不雲乎?“月離於畢,俾滂沱矣。”昨暮月不宿畢乎?’他日,月宿畢,竟不雨。商瞿年長無子,其母為取室。孔子使之齊,瞿母請之。孔子曰:‘無憂,瞿年四十後當有五丈夫子。’已而果然。敢問夫子何以知此?”有若默然無以應。弟子起曰:“有子避之,此非子之座也!”
公西赤字子華。少孔子四十二歲。
子華使於齊,冉有為其母請粟。孔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庾。”冉子與之粟五秉。孔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君子周急不繼富。”
巫馬施字子旗。少孔子三十歲。
陳司敗問孔子曰:“魯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退而揖巫馬旗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魯君取吳女為夫人,命之為孟子。孟子姓姬,諱稱同姓,故謂之孟子。魯君而知禮,孰不知禮!”施以告孔子,孔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臣不可言君親之惡,為諱者,禮也。”
梁鱣字叔魚。少孔子二十九歲。
顏幸字子柳。少孔子四十六歲。
冉孺字子魯,少孔子五十歲。
曹卹字子循。少孔子五十歲。
伯虔字子析,少孔子五十歲。
公孫龍字子石。少孔子五十三歲。
自子石已右三十五人,顯有年名及受業聞見於書傳。其四十有二人,無年及不見書傳者紀於左:
冉季字子產。
公祖句茲字子之。
秦祖字子南。
漆雕哆字子斂。
顏高字子驕。
漆雕徒父。
壤駟赤字子徒。
商澤。
石作蜀字子明。
任不齊字選。
公良孺字子正。
後處字子裏。
秦冉字開。
公夏首字乘。
奚容箴字子皙。
公肩定字子中。
顏祖字襄。
單字子家。
句井疆。
罕父黑字子索。
秦商字子丕。
申黨字周。
顏之仆字叔。
榮旂字子祈。
縣成字子祺。
左人郢字行。
燕伋字思。
鄭國字子徒。
秦非字子之。
施之常字子恒。
顏噲字子聲。
步叔乘字子車。
原亢籍。
樂欬字子聲。
廉絜字庸。
叔仲會字子期。
顏何字冉。
狄黑字皙。
邦巽字子斂。
孔忠。
公西輿如字子上。
公西葴字子上。
太史公曰:學者多稱七十子之徒,譽者或過其實,毀者或損其真,鈞之未睹厥容貌,則論言弟子籍,出孔氏古文近是。餘以弟子名姓文字悉取《論語》弟子問並次為篇,疑者闕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