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師避敵。左次無咎,未失常也。
①全師避敵:全軍退卻,避開強敵。避敵:讓開、躲開。②左次無咎,未失常也:語出《易經·師》卦。意思是暫且撤退,免遭傷害,這並不違背用兵的常理。
全軍後退,以避開強敵,這種退卻跟軍隊駐紮在左邊或右邊這種正常用兵之法並不相悖。
走為上計,出自《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計。”指敵我力量懸殊的不利形勢下,采取有計劃的主動撤退、避開強敵、尋找戰機、以退為進,這在謀略中也應是上策。其實,我國戰爭史上,早就有很多“走為上”計運用得十分精彩的例子。
晉文公以退為進
春秋初期,楚國日益強盛,楚將子玉率師攻晉。楚國還脅迫陳、蔡、鄭、許四個小國出兵,配合楚軍作戰。
此時晉文公剛攻下依附楚國的曹國,他心裏明白晉楚之戰遲早會發生。
子玉率部浩浩蕩蕩地向曹國進發,晉文公聞訊,分析了形勢。他對這次戰爭的勝敗沒有把握,楚強晉弱,不利於己。於是他決定暫時後退,避其鋒芒。
晉文公對外假意說:“當年我被迫逃亡,楚國先君對我以禮相待。我曾與他有約定,將來如果我返回晉國,願意兩國修好,那麼在迫不得已,兩國交兵之時,我定先退避三舍。現在,子玉來攻打我,我應當遵守諾言,先退三舍(古時一舍為三十裏)。”
他撤退九十裏,已到了晉國邊界城濮,這樣,仗著麵臨黃河,背靠太行山的形勢,晉軍便足以禦敵了。
子玉率部追到城濮,晉文公早已嚴陣以待。晉文公探知楚國左、中、右三軍中右軍最薄弱,便有了主意。原來楚右軍前頭為陳、蔡士兵,他們本是被脅迫而來的,並無鬥誌。
子玉命令右軍先進,中軍跟隨。楚右軍直撲晉軍,晉軍忽然又撤退,陳、蔡軍的將官以為晉軍想逃跑,就緊追不舍。
忽然晉軍中殺出一支軍隊,駕車的馬都蒙著老虎皮。陳、蔡軍的戰馬以為是真老虎,嚇得亂蹦亂跳,轉頭就跑,騎兵哪裏控製得住,於是楚右軍大敗。
晉文公又派士兵假扮陳、蔡軍士,向子玉報捷:“右師已勝,元帥趕快進兵。”子玉登車一望,晉軍後方煙塵蔽天,便大笑說:“晉軍不堪一擊。”
其實,這是晉軍誘敵的計謀,他們在馬後綁上樹枝,來往奔跑,故意弄得煙塵蔽日,子玉果然上當。
他急命左軍並力前進。晉軍上空故意打著帥旗,往後撤退。楚左軍再次陷於晉國的伏擊圈,又遭殲滅。等子玉率中軍趕到,晉國軍隊合力,一下把子玉團團圍住。
子玉這才發現,右軍、左軍都已被殲,自己也身陷重圍了,於是急忙命令將士們突圍。
結果,他雖然保住了性命,部隊卻傷亡慘重,隻得悻悻回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