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日本文學中的流派及組織(3 / 3)

新感覺派於1925至1926年發展到高峰,後來由於無產階級文學運動蓬勃興起,片岡鐵兵、今東光、鈴木彥次郎等青年作家紛紛轉向左翼文學,橫光利一、川端康成傾向新心理主義,中河與一等則主張形式主義。《文藝時代》也於1927年4月停刊。新感覺派的活動遂告結束。

新興藝術派

20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期日本興起的一個文學流派。它的產生是在新感覺派分化瓦解之後無產階級文學運動蓬勃發展的1929年。《新潮》雜誌總編輯中村武羅夫發表《踐踏花園的是誰?》一文,聲稱無產階級文學是花園中"被蟲吃過的肮髒的'紅花'","踐踏了其他美麗的鮮花",向無產階級文學提出了挑戰。從這篇文章開始,中村武羅夫和淺原六郎、飯島正、加藤武雄、川端康成、嘉村□多、□崎勤、尾崎士郎、久野豐彥、龍膽寺雄、佐佐木俊郎、岡田三郎、翁久允等13人於1929年組成"十三人俱樂部",號稱"藝術派十字軍"。1930年,以這個俱樂部為基礎,加上現代派各派別的主要作家舟橋聖一、今日出海、井伏鱒二、永井龍男、小林秀雄、阿部知二、堀辰雄、伊藤整、雅川□等32人,改組成為"新興藝術俱樂部",以《新潮》雜誌為中心,幾乎網羅了無產階級文學運動以外的所有知名作家,左右了日本文壇。

新興藝術派成立之初,雖無統一主張,但在鼓吹藝術至上主義、反對無產階級文學這一點上卻是一致的。雅川□在《新潮》雜誌上發表的《藝術派宣言》,代表了這一派的主張。他們反對無產階級文學的所謂"政治功利主義",指責無產階級文學尊重"現實真實"是"使藝術成為政治的犧牲","政治扼殺了藝術性";標榜"維護藝術的本身規律","創造獨自的藝術方法",主張"反映的真實"。日本評論家一般都認為新興藝術派是一個反馬克思主義的文學派別。

新興藝術派的重要作品,是龍膽寺雄的《放浪時代》和《公寓裏的女人和我》,描寫少女的放蕩生活和時髦風俗,被看作是代表新興藝術派的風格。這一流派有不少作家的作品,以描寫城市生活的奢侈、享樂和頹廢麵為多。這個流派成立後不過一年左右就開始分化。不久即告瓦解。

戰後派文學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初期日本一批中、青年作家所形成的文學流派。他們的作品在主題、創作手法和風格等方麵,都同戰前作家迥然相異,富於戰後的時代特色。戰後派作家共有兩批。

第一批戰後派作家是戰後初期崛起的中、青年作家,代表人物有野間宏、椎名麟三、中村真一郎、梅崎春生等人。他們在軍國主義統治的黑暗歲月中斷送了青春,或因參加進步活動身係囹圄,遭受法西斯警察的摧殘與迫害;或被征兵驅往戰場,心靈飽受創傷。他們接觸了廣闊的社會現實,從本身的經曆中,對軍國主義禍國殃民的罪行逐漸有了認識,產生了對現實的不滿。他們描述戰爭的悲慘景象和人們的精神創傷,提出了廣大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作品所表現的思想和感情同人民大眾有相通之處。野間宏的《陰暗的圖畫》(1946)、埴穀雄高的《死靈》(1946)、中村真一郎的《在死亡的陰影下》(1947)、梅崎春生的《櫻島》(1946)等,都是當時著名的作品。長篇小說《死靈》和《陰暗的圖畫》主題大體相同,描寫戰時幾名學生參加進步活動,暴露法西斯勢力統治下的黑暗生活,表現了對摧殘他們生命和青春的軍國主義的憤恨。《櫻島》以日本軍國主義覆滅前夕的1945年為背景,反映駐紮在鹿兒島南端櫻島上的海軍士兵的厭戰情緒。這些小說所描寫的戰時生活都是作者所經曆過的,流露了作者的憤恨心情,具有較大的感染力。

第一批戰後派作家的文學活動是在《近代文學》雜誌文藝批評家的影響下進行的。《近代文學》創刊於1946年,成員有本多秋五、平野謙、埴穀雄高、山室靜、荒正人、佐佐木基一、小田切秀雄等。他們都是在戰前無產階級文學運動遭到挫折時從事文藝評論活動,經曆同第一批戰後派作家大同小異。他們提倡藝術至上主義,強調尊重個人,並主張擺脫黨派的束縛,保證個人的創作自由。第一批戰後派作家在他們的影響下,力圖摒棄從大正年代起就在日本文學中流行的"私小說"的傳統,主張"在觀念中探索世界和人類存在的意義",反對描寫"人物行為的表麵現象,而重視其心理動機"。在創作手法上宣稱要突破現實主義,確立新的表現形式和文體,使用抽象語言。椎名麟三是日本存在主義文學的開拓者,野間宏和中村真一郎在思想傾向和藝術手法上都模仿英美的意識流小說。他們大量采用西方現代派的藝術手法,以表現日本的社會生活。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朝鮮戰爭爆發前夕,在文壇嶄露頭角的島尾敏雄、堀田善衛、安部公房、大岡升平、井上光晴等為第二批戰後派作家。他們在選擇題材和表現手法上同第一批戰後派作家有一脈相承之處。堀田善衛在短篇小說《廣場的孤獨》(1951)中,以朝鮮戰爭前後的日本社會為背景,描寫日本知識分子對國際形勢和日本前途惶恐不安的精神狀態。在幾篇以中國為活動舞台的作品中,堀田對日本軍國主義的侵華政策進行了一定的揭露和批判。他的小說《時間》(1953)是描寫日本法西斯軍隊製造南京大屠殺血腥罪行的第一篇小說。劇本《命運》(1958)的主人公,戰前曾是侵華軍隊的一名下士,戰後隨代表團訪華參觀,當他看到新中國的巨大變化,特別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同被他遺棄的中國籍妻女相會,對戰前軍國主義的罪行和他自己的過錯,表現出懺悔和贖罪的心情。

日本文藝家協會

日本文藝家的民間組織。在著名作家菊池寬的倡導下,於1926年1月由小說家協會和劇作家協會合並而成。協會成員包括小說家、劇作家、詩人、評論家、歌人、俳人等。1934年成為社團法人,1936年修改協會章程,建立會長製,由菊池寬擔任第一任會長。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在日本軍國主義政府的壓力下,被迫解散,由所謂"日本文學報國會"所取代。1945年戰爭結束後重建,改稱日本文藝家協會,仍由菊池寬擔任會長。1948年3月菊池寬逝世後,廣津和郎、青野季吉、丹羽文雄曾先後擔任會長。現任理事長是山本健吉。

日本文藝家協會的宗旨是:維護文藝家的權益,互助互濟。協會出版《文藝家協會新聞》(月刊),每年編纂《文藝年鑒》和《創作代表選集》、《戲劇代表選集》、《文藝評論代表選集》等各種作品選集。另外還設立健康保險工會,負責同有關宣傳出版機構簽訂著作權協定等。

日本文藝家協會最高領導機構為理事會,下設稅收對策、著作權、外事、言論自由、互助、國語調查等15個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