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主義文學理論之所以成為日本現代文學確立時期的主導理論,是由於自明治維新以來資產階級啟蒙思想的不徹底性,使得現代文學遲遲未能形成。隨著日本軍國主義勢力的抬頭,社會現實的陰暗氣氛日益沉重,在自然主義文學興起之前流行的"硯友社"形式主義的文學和初露苗頭的追求積極理想的浪漫主義文學運動,在陰暗現實的摧殘下相繼夭折。日本作家們對時代普遍感到悲觀與幻滅,他們從西方自然主義文學理論和世紀末思想中發現了投合他們興趣的觀念。這就是自然主義在日本成為風靡一時的文藝運動的緣故。
日本自然主義文學最初是由幾個作家按這種文學理論進行模仿性的創作開始的。1901年小杉天外的作品《流行歌》,1902年永井荷風的作品《地獄之花》,都是按照左拉所提出的自然主義理論寫成的作品。小杉在他的作品序言中指出,作品所描寫的內容無所謂善惡美醜,作家的責任就是按照"自然"的現象如實去寫。永井則在他的作品的跋文中,主張作家應該著力去刻畫由"祖先遺傳"帶來的"動物性"。這一時期,作家們對自然主義的文學主張還隻停留在對左拉的理論的介紹上。1906至1910年期間,出現了一批自然主義文學理論家、評論家,最有影響的是美學家島村抱月與文藝評論家長穀川天溪,還有片上天弦、相馬禦風、中村星湖、本間久雄等人;鼓吹自然主義,以長穀川最為熱心,他的代表論文有《幻滅時代的藝術》、《排除邏輯的遊戲》、《現實暴露之悲哀》等。在這些論文中,他提出了"破理顯實"和"覺醒者的悲哀"等口號。所謂"破理顯實",即主張作家要排除一切理想,客觀主義地、按照事物原樣子去寫"真實";所謂"覺醒者的悲哀",即認為作家在"發現了毫無虛假的現實"之後,"其背後則是深刻悲哀的苦海",並鼓吹"這種有增無減的背後的悲哀,才是真正現代文藝的生命"。島村抱月在《代序·論人生觀上的自然主義》一文中,從對一切道德、義務和理想表示絕對的懷疑出發,主張作家寫自己來進行懺悔。他說:"摒棄一切虛偽,忘掉一切矯飾,痛切凝視你自己的現實,先是凝視,然後你就懺悔。"島村抱月的這一主張,為日本文學中形成根深蒂固的"私小說"傳統提供了理論基礎。
日本的自然主義作家在這種文藝思潮的影響下,產生了種種消極因素。在題材上,他們從自然主義的哲學基礎──實證主義那裏接受了"隻有經驗事實或經驗現象才是'確實的'"這種主觀唯心主義思想,認為隻有寫自己才能保住文學的生命──真實。他們並從島村那裏接受了"自我懺悔"的主張,從而把寫作範圍限製在個人的,平庸的、瑣細的日常生活當中。在創作方法上,由於堅持"經驗"、"感覺",否認想象力在文學中的作用,甚至否認理性的作用,從而排斥概括、誇張等典型化的創作方法。他們強調生理遺傳或性欲的作用,致力於描寫在這種作用下的黑暗現實,並從"覺醒者的悲哀"的角度,將作品寫得十分灰暗,充滿了悲觀與絕望的色彩。
但是,不能據此來概括日本自然主義作家的整個創作傾向,也不能據此全盤否定具有自然主義傾向的作品。如島崎藤村的《破戒》,田山花袋的《鄉村教師》,都是采用典型化的方法而具有積極社會意義和富於批判精神的作品。島崎的《春》、《家》,山田的《生》、《妻》、《緣》,盡管在創作方法上受到自然主義的影響,但仍有揭示現實、批判社會的一麵。至於島崎的《新生》和田山的《棉被》,則屬於描寫個人生活的所謂"懺悔文學"的作品。這說明日本自然主義文學本身具有錯綜複雜的因素。
新感覺派
日本20世紀20年代初出現的一個文學流派。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日本經濟得到恢複和發展,但1920年爆發了經濟危機,特別是在1923年發生了關東大地震,給社會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困難,社會上蔓延著虛無和絕望的思想以及西方貪圖瞬間快樂的風氣。在文學上,達達派、未來派、表現派、構成派等先鋒派文藝思潮相繼泛濫起來,而盛行一時的自然主義文學出現了衰退的趨向,無產階級文學開始興起。這些都成為新感覺派形成和發展的條件。
1924年,橫光利一、川端康成和中河與一、今東光、片岡鐵兵、十一穀義三郎、佐佐木茂索、佐佐木味津三、伊藤貴磨、石濱金作、菅忠雄、加宮貴一、諏訪三郎、鈴木彥次郎等14名新作家在菊池寬的支持下,以《文藝春秋》為後盾,創辦了同人雜誌《文藝時代》,開始新感覺文學運動,以對抗自然主義文學的衰落和無產階級文學的興起。一般認為新感覺派屬於日本第一批現代派。以後岸田國士、南幸夫、酒井真人、稻垣足穗、三宅幾三郎等也相繼加入。著名評論家千葉龜雄在1924年11月號《世紀》雜誌上,以《新感覺派的誕生》為題發表文章,指出"所謂'文藝時代'派所具有的感覺,遠比以往表現出來的任何感覺藝術都新穎,無論在語彙、詩或韻律節奏感方麵都很生動"。這一流派因此被稱為新感覺派。
新感覺派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物質文明迅速發展,人們要以視覺、聽覺來認識世界和表現世界,即以感性認識論作為出發點,依靠直觀來把握事物的表現。因此,他們主張追求新的感覺和對事物的新的感受方法,然後再給現實做精美的加工。他們認為藝術家的任務是描寫人的內心世界,而非表麵的現實;他們強調主觀和直感的作用,認為文學的象征遠比現實重要。他們否定一切舊的傳統形式,主張進行所謂文體改革和技巧革新。新感覺派的代表是橫光利一。他的《太陽》(1923)描寫許多王子把上古耶馬台國女王卑彌呼看作是"太陽",為她的美麗而傾倒;《蠅》(1923)描寫一輛載滿乘客的馬車,墜入深淵,這時馬背上一隻大眼蒼蠅,悠然飛向藍色的天空。這兩部作品開創了這一流派的創作道路。特別是他的《頭與腹》中的"白天,特別快車滿載著乘客全速奔馳,沿線的小站好象一塊塊石頭被它拋在後頭"一句,被稱為名句,是新感覺派具有代表性的文體。此外,還有川端康成的《淺草的少男少女》、《梅花的雄蕊》,今東光的《瘦削的新娘子》,中河與一的《冰冷的舞場》,片岡鐵兵的《鬼魂船》,佐佐木茂索的《困惑的人們》等作品,它們的主要特色是:通過刹那間的感覺,用象征和暗示的手法,來表現人的生存價值和存在意義;根據主觀感覺把握外部世界,運用想象構成新的現實,然後通過新奇的文體和詞藻加以表達;大量使用感性的表達方式,描繪人物纖細的感情和心理活動。一般認為,新感覺派作家們也各有特點,橫光利一是從理智的感覺出發,川端康成是從感情的感覺出發,而中河與一、片岡鐵兵等則強調神經感覺的意義和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