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表演由“扭”和“唱”兩部分組成。“扭秧歌”可分為“過街”、“大場子”和“小場子”三種活動形式:
“過街”,是秧歌隊邊走邊在街頭表演的一種形式,前麵是打門旗、彩旗的人組成的儀仗隊,接著是吹打樂隊,然後是傘頭帶領的各種“裝身子的”秧歌隊員。人們在音樂的節奏中,根據不同的角色,扭起“秧歌步”,並變換“蛇蛻皮”、“交叉梅花”等圖案。
“大場子”是秧歌隊在表演場地不斷地變化隊形,形成場麵宏大、氣勢壯觀的多種圖案。有“天地牌”、“十二連城”、“裏四外八”、“三顧茅廬”、“十字梅花”、“小唐王亂點兵”等26種。雖然人數眾多、舞姿不同、圖案多變,但井然有序,花而不亂。
“小會子”一般是以3至5人為一組,演唱一出出具有簡單故事情節的小歌舞,如《賣菜》、《賣水》、《賣餃子》、《牧牛》、《對花》、《劉三拉車》等,也有傳統戲曲中的片斷,如《白蛇傳》中的《水鬥》;《白草灘》中的《釘缸》,以及《過山》、《吃瓜》等。
“唱秧歌”主要由傘頭編唱,也有秧歌隊成員的幫唱。它貴在觸景生情,當眾創作,即興賦詞,一切都是“現蒸現賣”。其中有一首是描述秧歌的:“秧歌本在民間生,曆史久遠根底深,群眾智慧創結晶,繼承發展要學新。”好的唱詞會在群眾中廣為流傳、長期保留,成為民間口頭文學並根據內容,將其歸納為“答謝秧歌”、“接送秧歌”、“評論秧歌”、“稱頌秧歌”、“對歌”等若幹種。曲調有[上川調]、[下川調]、[西首調]、[小川調]、[招賢調]等多種。人們將其表演特點概括為:“扭時不唱,唱時不扭;扭唱結合,交替進行。”和“鑼鼓鞭炮,紅火熱鬧,旗羅傘扇,花裏呼梢。”
伴奏樂隊由吹管樂、絲弦樂和打擊樂組成。吹管樂有大、小嗩呐和笙、管;絲弦樂有板胡、二胡、低胡等;打擊樂有由大鼓、大馬鑼、大鐃、硬鉸子、軟鉸子組成的大家具,還有由戰鼓、堂鼓、小鑼、小鑔等組成的小家具。“過街”和“掏場子”時,小家具和吹管樂同時演奏;傘頭唱秧歌時,隻用大家具打過門烘托氣氛;演出“小會子”時,由絲弦樂和小家具伴奏。
1943年冬,為進一步貫徹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精神,晉綏三分區地委在臨縣鬆峪村召開了民間藝人座談會,有若幹較出名的傘頭參加了座談。會後很快掀起了新秧歌運動的熱潮。使臨縣傘頭秧歌從形式到內容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成為當時黨在晉綏邊區的文藝宣傳形式之一。這一時期秧歌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1.在表演內容上,取消了宣揚封建迷信、醜化勞動人民的陳腐內容,換成了破除迷信、批判懶漢二流子,歌頌領袖、歌頌黨,擁軍優撫,歌頌勞動,宣傳抗日、民主的新內容。王易風、高哲生等便是這一時期的代表歌手。2.在活動形式上,取消了祭神、拜廟等舊習,改成了拜國旗,給領袖、軍烈屬、勞動模範和戰鬥英雄拜年等。3.在表演形式上,秧歌隊裏增加了大量反映新生活、宣傳新思想的“廣場劇”、“活報劇”、“小演唱”等小會子,工農兵的形象出現在秧歌隊裏。4.在表演藝術上,取消了醜化勞動人民的臉譜和裝束,如“愣小子”、“愣女子”、“蠻婆”、“蠻漢”等等。在秧歌的舞姿方麵,去掉了單純調情的不健康的東西,進一步發揮了秧歌所固有的活潑、健康的舞蹈特點,並將生活中的農民鋤地、刨地、紡線,戰士的投彈、刺殺等動作加以藝術化融進秧歌裏來,使秧歌增添了強烈的時代感和濃鬱的生活氣息。
小秧歌
“小秧歌”也叫“鬥嗓子秧歌”,流傳於山西寧武、原平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