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秧歌翩躚舞神韻(2)(2 / 3)

其表演形式,分為“過街”、“踩圈”和“開軲轆”三大部分。

“過街”主要用於街頭行進和廣場打場子時表演。由1個服飾自便的擊鑔者為整個秧歌隊的指揮。其他人物有瘋公子、野太醫和4至6對男、女角(青年)。舞隊依次排成兩行,且走且舞。隊形變化有“二龍出水”、“梅花陣”等,舞蹈動作有“擊鼓雙晃手”、“擊鼓甩帽圈”、“轉掖步”等。表演時,男角既要把帽子上富有彈性的竹圈甩出去圍繞著身體轉動,又要把腰間的花鼓敲響,腰、腿部還須和二者有機地配合。腿部動律須柔伸韌屈,上身前後擺動,兩臂擊鼓急緩相間,頭部帽圈甩得有張有弛;而女角則是在擊鑼的過程中,頭部與上身或仰或俯,兩胯隨之擺動,給人以擰扭之美感。

“踩圈”是繼“踩街”後的定場表演。參加表演的除1個男角、1個“醜婆”、1個“二小”外,均是女角。男角為主要表演者,他手執花扇,將繞圈舞動的女角一個個點出來,被點到的女角先做“跌籽兒”動作,接著與男角舞“扭麻花”、“掏八字”等。在點到醜婆時,醜婆可做誇張或滑稽的左顧右盼,走“彙扭步”,與男角調笑、逗樂,然後跌坐在地。接著,二小跟在女角後揪衣拽辮,與觀眾打逗、出洋相,以活躍場上氣氛。最後,男角領唱,眾圍成圓圈,邊扭邊唱。表演時,男角的舞蹈動作剛勁、英武,在與女角的配合和演唱中表現得風趣幽默。女角的舞步小而輕快,上身略前俯,胯和頭部隨舞步扭擺,加之兩臂前後交替擺動,顯得靈活機敏。

“開軲轆”是以上秧歌演唱部分的繼續。它有人物,有情節,甚至有矛盾衝突,構成一出出民間小演唱,也稱“出兒秧歌”。其內容大多是反映農村生活和生產勞動的,有《過大年》、《秋收》、《觀燈》、《薅穀》等40多個節目。

一般來說,“過街”時以輕盈舒緩的舞蹈見長;“踩圈”時以熱烈歡快的情緒取勝;“開軲轆”在演唱時,有獨唱、有合唱,有說有唱,以唱為主,以舞為伴。三部分既可相互聯係,又可單獨演出。

伴奏樂器有;扁鼓、大鑼、小鑼、鑔、鉸子等,鑼鼓點有[過街]、[上場]、[點旦]、[打醜婆]、[流水]、[大清場]等。舞時,由打擊樂伴奏,唱時,無伴奏,由演員清唱。

傘頭秧歌

“傘頭秧歌”流行在臨縣、方山、離石、柳林、石樓、中陽一帶,以臨縣最具代表性。因“傘頭”(領舞者)在秧歌隊中占有重要地位且手執花傘,而得名。

相傳由古代祭祀活動演變而來。傳統習俗是:秧歌隊組成的第一天,先到村外祭祀“田神”、“雨神”、“河神”,然後朝拜大小廟宇,最後到山上送“瘟神”。祭奠時、眾秧歌隊員跪在地上,由傘頭編唱祭歌,祈求神靈祛瘟避邪、消災免難,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諸事如意。第二天開始,在廣場、街頭、院落表演小節目、道情等,俗稱“小會子”。在本村活動3到5天後,再到鄰村去“送秧歌”。秧歌活動結束時還要到山上或村外“送瘟”,黃河沿岸村莊,就將瘟送進黃河。到清末,“傘頭秧歌”表演的內容、形式已具一定規模。當時的文人劉如蘭曾作一首《竹枝詞》記載了演出的情況:“秧歌隊隊演村農,花鼓斑衣一路逢,東社穿來西社進,入門先唱喜重重。”

臨縣的“傘頭秧歌”規模宏大,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一隊秧歌(俗稱一班秧歌)人數不等,多者一、二百,少則三五十人。參加鬧秧歌的,除儀仗隊、樂隊和“傘頭”之外,其餘無論男女老少,皆扮各種角色,俗稱“裝身子的”,有頭戴小生巾,穿長袍,持彩扇的“扇風子”,背銅串鈴,握扇;畫小醜妝,戴氈帽的“傻小子”;梳發髻、戴紅花,耳吊棉球,手拿衣撣的“愣女子”;手持船槳,戴白滿髯,草帽圈的“漁翁”,穿長袍,戴禮帽、墨鏡,拄拐杖的“官先生”和背布包袱,戴禮帽的“賣藥先生”等等。被稱為“打鼓子的”與“拉花子的”舞者是秧歌的基本隊伍,也是主要扭秧歌者。

“打鼓子的”由男角扮演,額前用白毛巾紮一英雄結,身穿漢民族彩服,斜挎腰鼓,雙手拿鼓槌。“打鼓子的”分為文、武兩種。武派鼓子過街時排在秧歌隊的最前麵,邊擊腰鼓邊前進,舞蹈動作粗獷、灑脫,顯得威武英俊;文派鼓子不係腰鼓,主要用以“掏場子”,其動作幅度較小,顯得活潑輕鬆。“拉花子的”也叫“包頭的”,舊時身穿彩衣,腰係百褶裙,外披一件花綢披風,頭上裝飾比古裝戲曲的旦角稍簡單些。現時多穿大襟彩衣,腰係紅綢,左手提綢,右手耍扇,動作與秧歌舞相仿,扇子在身體的上、下、左、右不停地挽繞,給人以活潑花梢、協調優美之感。在秧歌隊伍裏,還有多種傳統藝術形式穿插其間如“旱船”、“竹馬”、“獅子”、“龍燈”、“高蹺”、“大頭娃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