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健康知識(1 / 3)

學習健康知識

若是以均衡的觀點來看,健康隻是一種工具,也就是說,有了健康的體魄,才能達到我們人生想要的目標。青少年是長身體和長知識的時期,是人生最美好的時期,因此,青少年在學校不僅要努力學習,而且要提高健康素質,要知道沒有好的身體,努力學習就成為一句空話。所以,健康是青少年學習成功的關鍵。

健康教育

你應該知道些什麼

學生健康教育對兒童少年來說是很重要的,通過健康教育使兒童少年掌握一定的衛生知識,能夠認識心理衛生、營養、體育鍛煉、個人衛生習慣、環境衛生、疾病預防等諸因素與健康的相互關係及其影響作用,逐步自覺地形成對健康負責的衛生觀念,培養起兒童少年良好的衛生習慣和健康的心理狀態。那麼,你應該知道些什麼?

人體的解剖及生理知識。從外部形態來了解認識人體各部分的作用和基本功能;初步了解人體內部主要器官所在的位置、基本生理功能及保護常識;學會測量身高、體重和脈搏等基本健康指標的技巧,並能懂得其測量的意義;在小學高年級可適當加入有關青春期生理變化的特點、所麵臨問題以及相應的應對方法。

個人衛生習慣與健康。培養學生愛清潔講衛生、生活作息有規律及不吸煙喝酒等的良好習慣;注意用眼衛生,培養正確讀寫姿勢等,保護眼睛,預防近視;愛護牙齒,掌握正確的刷牙方式,早晚刷牙;養成正確的坐、立、行姿勢;講究儀表美。

合理營養與健康。了解合理營養的基本要求;初步認識人體所需要的多種營養素及其主要食物來源;認識良好飲食習慣的重要性並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了解食物的種類和基本的食品衛生常識,防止病從口入、預防食物中毒等。

環境衛生與健康。了解健康的三要素(日光、空氣、水);認識保持環境衛生的重要性和環境汙染(廢水、廢氣、廢物、噪聲)的危害性;了解保護環境、美化環境和愛護益蟲、益鳥的必要性;注意教室、家庭居室的采光、通風和照明以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認識講究公共衛生的重要性,自覺維護公共場所的衛生,不亂扔果皮紙屑,不隨地吐痰,不在公共場所吸煙;消滅蚊蠅、蟑螂、臭蟲、老鼠等一切危害人類健康的害蟲。

常見病的預防。了解計劃免疫的意義及小學階段應該完成的預防注射;了解病毒性肝炎、細菌性痢疾、流感等常見呼吸道、消化道傳染病的傳播途徑及預防;了解沙眼、近視、齲齒、脊柱彎曲異常、營養不良性貧血、肥胖等小學階段常見病的起因和預防措施;知道蛔蟲、鉤蟲、蟯蟲等常見腸道寄生蟲病的預防;根據各地的具體情況,使學生知道當地某些常見地方病的預防措施;認識中暑、凍瘡、疥瘡和頭虱等的預防。

體育運動與健康。了解體育鍛煉對身體健康的重要性,堅持做廣播體操、參加戶外活動;充分利用有利的環境和合理的鍛煉方法來鍛煉身體,以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了解課間活動的作用並進行合理的課間活動;合理安排一天的學習與生活、鍛煉與休息,做到勞逸結合。

心理衛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意義,應知道人體健康應包括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有益於身體健康;培養學習興趣,保持良好的情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團結互助,尊敬他人,與父母、同伴、教師要和諧相處;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養獨立生活的能力;正確對待殘疾人。

提高安全意識。提高學生的安全意識;學會識別交通標誌,開展遵守交通規則和交通安全教育;注意鍛煉和遊戲中的安全;了解預防溺水、燙傷、觸電、燒傷、煤氣中毒、從高處跌落和氣管異物的衛生常識及簡要的急救措施;預防農藥、殺蟲、滅鼠等藥物中毒;發生意外傷害要及時求醫;應記住急救站、消防隊的電話號碼等。

體格生長時期

雖然兒童從6、7歲起進入小學校開始走上學習時期,但是從4歲起,一般兒童在學齡前期就進入模仿性增強的活躍時期。體格發育的速度減慢,達到穩步增長。動作趨於精細,能夠作複雜動作,自己能改進一些不正確的語言和行為。而智能發育更趨完善,求知欲強,學會照顧自己,語言和思維能力進一步發展。心髒、肺髒、消化係統各器官的功能有待於進一步的完善。對疾病的抵抗力已加強,但對易發生傳染的疾病還缺乏足夠的免疫抗病能力。易患急性腎炎、風濕病等。

進入小學校的兒童生長發育比較平穩,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和抗病能力都有所增強,身高和體重進一步增加,大腦繼續發育,幾乎達到成人的腦重。視覺器官正處在發育時期,屈光狀況由遠視逐漸趨向近視。乳牙逐漸脫落,恒牙逐漸長出。心血管、呼吸和消化係統進一步發展。骨骼發育變化也很大,但整個脊柱仍不鞏固。智能發育進展較快,興奮與抑製性條件反射較易形成而且鞏固,由於語言的進步和第2信號係統活動的發展,通過識字、計算、閱讀等學習活動能逐漸形成獨立的思維,抽象邏輯思維的能力得到逐漸發展。這個年齡發病率較前為低,但要注意預防齲齒和近視,矯正慢性病灶,端正坐、立、行姿勢,安排有規律的生活、學習和鍛煉,保證充足的睡眠和營養,注意情緒和行為變化,避免思想過度緊張。生長評價一般常用的形態指標有體重、身高、坐高、頭圍、胸圍、皮下脂肪等。

體重。指身體各部重量之和,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兒童的骨骼、肌肉、皮下脂肪、內髒的重量及增長的綜合情況。是反映和評價兒童體格發育與營養狀況的最敏感、最可靠也最易得到的指標,體重隨年齡有規律地增長是兒童身體健康和營養狀況良好的表現,體重增長減慢,說明喂養不當,營養缺乏或患病。在正常情況下,應用體重測量推算公式:2至12歲兒童體重(kg)=年齡(周歲)×2+8,正常同年齡同性別兒童的體重存在個體差異,一般在10%左右,記錄至0.1kg。發現體重增長過度或不足,均應追尋原因。

身高。是頭、軀幹、下肢長度的總和,可反映全身的生長發育水平和速度。身高是反映和評價兒童個體發育狀況和營養水平的較為穩定的指標,其受營養的短期影響不明顯,而與長遠期營養狀況有關,因此,主要反映慢性營養狀況。測量時立正姿勢立於平台上,兩眼直視正前方,稍挺胸收腹,手指並攏,雙臂自然下垂,足跟靠攏,腳尖分開約60°,足跟、臀部、兩肩胛角間同時靠觸立柱,頭部正直,滑板底麵與顱頂點接觸,讀刻度。在正常情況下,應用身高測量推算公式:2至12歲身高(cm)=年齡×7+70(cm),記錄至0.1cm。

坐高。是由頭頂至坐骨結節的長度,可表示軀幹的生長情況,與身高比較時可說明下肢與軀幹的比例關係。測量時用坐高計,使兒童坐於坐高計的坐板上,身軀先前傾使骶部緊靠量板,再挺身坐直,大腿靠攏緊貼凳麵與頭頂接觸,記錄至0.1cm。由於兒童1歲以後至青春期前身高的增加主要是下肢的增長,因此坐高的百分比隨年齡而降低。一般4歲時約占60%,10歲時約占54%,當兒童軟骨發育不良、患克汀病時,坐高與身高的百分比明顯增高。

胸圍。是胸部的圍度值,可反映胸廓、胸肌、皮下脂肪及發育程度。測量時兒童取立位,處於安靜狀態,雙肩放鬆,兩上肢自然下垂,將軟尺上緣經背部雙肩胛下角下緣繞至胸前,男童及未開始青春發育的女童軟尺經過乳頭上緣,已發育的女童將軟尺置於乳頭上方第四肋骨處,使各處軟尺輕觸皮膚,於平靜呼吸時讀數,記錄至0.1cm。一般在6至12歲間胸圍與頭圍的差值等於該兒童的年齡。

上部量與下部量。人體長度以恥骨聯合上緣為界,可分為上、下兩部分,分別稱為上部量和下部量,上部量主要表示頭及脊柱長度的增長,下部量代表下肢長骨的生長。測量時取立位,用尺測量自恥骨聯合上緣至足底的垂直距離,即為下部量,讀刻度至0.1cm,用身高減去下部量即為上部量。以身高中點作衡量標準,正常兒童6歲時身高中點在臍與恥骨聯合之間,12歲左右上下部量相等,中點在恥骨聯合上。

皮脂厚度。指皮膚和皮下脂肪的雙層厚度。人體約1/2的脂肪貯存於皮下,且與身體脂肪總量的消耗成正比,因此可根據皮下脂肪的貯備情況,進而推測營養狀況。使用皮脂厚度計測量,測前將鉗頭壓力調整為10g/m2,左手拇、食指捏起測試部皮膚及皮下脂肪形成皺褶,指距3cm,右手持皮褶計,將鉗頭夾住皮脂約2秒鍾,讀指針刻度,計錄至0.5mm,每部位測2次,取平均值,測量部位可取3個:一是肱三頭肌部。被測者上臂自然下垂取左上臂背側,肩峰至尺骨鷹嘴之連線中點,沿與上臂縱軸平行的方向捏起皮褶;二是腹部。取平臍處鎖骨中線部位的腹部,沿與鎖骨中線平行的方向捏起皮褶;三是肩胛下。位於左肩胛下角下方約2cm處。肩和腕不要用力,上肢自然下垂,與水平成45°角測量。肱三頭肌、腹部皮褶厚度分別反映軀體、腹部皮下脂肪的貯存情況,特別是脂肪貯存情況,是評價兒童營養狀況的較精確指標。

學齡兒童機體器官尚未成熟,正是乳牙和恒牙的換牙期,咀嚼和消化能力較弱,胃腸道對粗糙食物較敏感,所以食物應以營養素含量豐富、質地細軟和易於消化為主,隨著年齡的增長,可逐漸增加食物的種類和數量。學齡兒童肝髒中存儲的糖原不多,加之活潑好動,很容易饑餓,故應適當增加餐次,如增加課間餐。還應注意食品調配的多樣化,力求色、香、味、形俱佳,以增加兒童的食欲;主副食品要搭配合理,保證營養平衡。

合理分配熱能。7至12歲學齡兒童活潑好動,熱能消耗增加。三餐熱能的分配:早餐熱量分配占全天熱量的30%,午餐占35至40%,晚餐占30至35%。學齡兒童在10至12歲時對熱能的需要進一步增加,女孩每日約需2400千卡,男孩達2800千卡。此時食欲旺盛,對攝取足夠的熱能十分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