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後記(1 / 1)

玉振生

《人性與人生》是一部從人性出發探討人生智慧的書。對於在工作中吃盡不會為人處世之苦的我來說,晚年撰寫這麼一部書是順理成章的事。本書所形成的觀點並非向來就有,而是我通過人生感悟方麵的研究、深刻反思自己之後才逐步形成的。

1949年,我出生於廣西岑溪一個農民家庭。自小,我顯得很笨——性格十分內向,既不合群又不好動。沉迷於讀書的我,從小學到大學,生活範圍就是家庭學校,幾乎不多走一步,也沒什麼朋友,自然也就沒有與人相處的經驗。走出中山大學校門進入社會,我這不善與人交往的短處就碰釘了。我的率性而為、獨立獨行表現在工作特別是官場上,就成為不懂與他人相處,很少顧及他人感受等等。這樣冒犯之處和得罪之處就在所難免——常常無論我的主觀意識是多麼的美好,最終都以不如意收場;更不用說得到上司、同事、下屬的支持、幫助、提攜。相反,招來的是反感、埋怨、厭惡、憎恨,甚至遭到報複。我對於為人處世的不善,官場上的不得意是必然的了。論個人修養論讀書,我自認不差,但適應社會的能力卻極差。然而,恰恰是這永遠的遺憾,讓我更有可能,更有資格在晚年撰寫這麼一本書。

何以這樣說呢?在現實生活中,似乎存在著這麼一個規律:缺什麼補什麼。娶不到老婆的寡佬,對於男女之事津津樂道;出身窮苦之人,對財富的祈求更加虔誠;我家老妻盧連城,學曆不高引發對知識文化的向往更加強烈——嫁了我這樣一個在別人看來木訥的讀書人,竟然心存幸福感。我們姑且把以上現象叫做“補償效應”。由此可見我這樣一個缺乏處世智慧的人,在晚年撰寫一部探討處世經驗的書,確實不足為奇。

1999年,是我的知天命之年。這一年,按照地方上的政策,我從正局級幹部改任主任科員了,這就意味著仕途已結束。我順應天命之時,開始對自己的人生來個“盤點”。最大的發現,是自己在人際交往上的糟糕和不堪回首。回憶往事,不禁為自己缺乏起碼的與人相處的智慧而深感痛苦。之後,也就萌生了求索人生智慧的想法。

為了撰寫《人性與人生》,我從三方麵著手。一是對自己五十年的經曆進行全麵深刻的反思,從眾多的“不該這樣”“不該那樣”中推導出“應該如何”來,然後將那些負麵的教訓用正麵經驗的形式表達出來,形成自己的思想觀念。二是博覽群書,廣泛吸取前人的智慧。從個性上講,我這個人無論幹什麼都有股瘋狂勁兒。如果說在以往的人生中這是一種性格缺陷的話,那麼,時到今日,要撰寫這麼一部書的時候,倒變成一大優點了。十多年來,我閱讀了幾千本書。從我決定寫這本書開始,我更瘋狂地做筆記,記錄下對我的人生感悟有啟發的文字。三是反複思考,深入探討,逐步形成自己的觀點,並隨時用筆記下來,往往十天半個月就寫滿一個本子。十多年下來,竟然積下了130多本筆記。2011年,我進入構思時,單純看筆記,整理思想觀點,就花了八九個月時間。

在長時期的閱讀與思考人生經曆中,我強烈地意識到,人世間的一切都源於人性。人性是觀察人生、社會的黃金視角,是解開社會、人生謎團的金鑰匙,是應對社會、和諧人際關係的基本出發點。

寫作《人性與人生》之前,我沒有寫過書。我的所謂寫書,隻是把自己關於社會人生的思想觀點分門別類整理出來而已,充其量隻能算是一部思想錄。在這裏,我衷心感謝為這本書付出了艱辛勞動的本書特約編輯林薇。是她,激賞於我的文稿,一年多的業餘時間,放下自己廣西梧州市作家協會理事詩歌、散文、小說的創作,幫助我整理出版此書。說句心話,如果沒有她的巨大付出,我的書不可能那麼快得以出版,也決不會有現在的質量。對林薇駕馭文字以及編輯整理能力我深為歎服,而她對於文化人的尊重、關心、愛護之情,更令我感激不已!

如今,《人性與人生》將由我所尊敬的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並交由新華書店、當當網、京都網等發行,我仿佛看到我的思想插上了翅膀,正將飛向更遠的天空、更悠久的曆史長河。讀書人對於幸福境界的追求,莫過於能夠將自己的思想或對於世界的記錄思考等付諸筆端獻給讀者。從這一角度觀之,所有的人生遺憾都不足掛齒,我的思想的一馬平川把我的幸福感載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本書出版時間緊,工作量大,雖經數番校訂,仍不免有掛一漏萬之處,尚祈讀者與專家教正。

2013年12月10日於廣西岑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