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寶森節
印度教的“大寶森節”(Thaipusam)大多落在每年公曆的1、2月間,是虔誠的印度教徒贖罪、奉獻及感恩的時節。據說在印度本土已經看不到了, 現在依舊保留這個風俗的是新加坡和馬來西亞. 和其他具有歡樂氣氛的印度節日不同,大寶森節是個懺悔和實踐諾言的節日。
信徒的祭祀儀式有很多種,例如:剃頭,做法事,用銀針刺穿舌頭、雙頰等,其中最突出的方法就是背部肉體上嵌入無數個錚亮的小鐵鉤,這些鐵鉤類似魚鉤,每個鉤尾都結著一條粗繩子,由後麵一人集中抓在左手,牽拉扯緊,同時右手揮舞著一條鞭子不停地鞭打驅趕前麵的教徒。有的教徒則在每一個鐵鉤上沉沉地墜滿蘋果、茶壺之類的物品,或是背著巨大的鋼製弓形枷鎖(負卡瓦第),從一座印度神廟遊行到另一座印度神廟,進行禱告及獻祭,借此表示對神明忠貞不移的信仰,並祈求神明的賜福。
巴厘島:農家樂的最高境界
巴厘島,被無數旅行者稱為“第一度假天堂”。
度假天堂,當然少不了豪華的星級酒店。但陽光沙灘與高級酒店,都隻是使之成為度假天堂的必要條件之一,巴厘島的魅力不在於此。
巴厘島的特殊之處,也並非古跡,比巴厘島曆史更為悠久,文化更為璀璨的文化遺跡世界上還有很多。和許多“驢友”一樣,我關注的是巴厘島的“農家樂”。
我在巴厘島住的第一家旅館就是農民的房子,雖說是農家院,難得的是,環境既不簡陋粗糙,又不至於豔俗。
這戶人家在餐廳周圍挖了一個不太深的人工水池,池子裏放養著各種魚類,偶爾還有青蛙跳出來唱上幾句。餐廳沒有傳統意義上的圍牆,房子周圍是一圈豐茂的熱帶植物,置身其中,真有一種回歸自然的感覺。
旅館的小二樓一共有八間客房,所有的陽台都正對著一片開闊的農田。一截矮牆把院子與農田分隔開來,矮牆的高度剛剛好,客人即便是坐下來也能夠欣賞到農夫耕作的田園景象。我租住的是位於一樓的一套標準間,裏麵設有獨立的洗手間和淋浴房,入住一晚價格大約是160元人民幣,還包括一頓地道的英式早餐。
許是見得太多,田裏的農民對遊客的鏡頭已經產生了免疫力,左拍右拍絲毫影響不了他們勞作的專注。
據房東說,矮牆上的石雕像已經有近兩百年的曆史,類似這樣稍具年代感的石雕像在整個巴厘島的老民居裏俯首皆是。他家的院子裏還有幾間小小的建築,可能是專門用來祭祀祖先神靈的地方,也可能是供家族的大人小孩聚會聊天的地方。院子雖不算很大,但堪稱一座小小的熱帶植物園。
出了院門,是一條很具風格的小街。若是在別的農村住久了,就會有一種憋悶的感覺,在巴厘島卻不會——除了上網衝浪,你還可以盡情地流連於一家家富有特色的小店,服裝店、咖啡館、藝術品店應有盡有。
巴厘島大大小小的餐館也讓我印象深刻:不僅提供各種口味的美食,環境也極其優雅。有一家以當地的茅草為頂的湖畔餐廳,盤腿坐在軟軟的墊子上用餐時,可以欣賞到湖麵上靜靜漂浮著的睡蓮;另一家餐廳則更加獨具匠心,客人就餐的茅草棚被高高地支在了山間的小溪之上,要上杯咖啡,於溪邊林間發呆,實在是讓人久久不忍離去。
除了環境優雅,這些餐廳對顧客的關懷也十分周全:從餐館裏的綠植到桌子上的鮮花,從免費品嚐的餐前小食到親切周到的服務……即便是印尼傳統的當地菜也被改良了一番,以適合來自海外——主要是西方的遊客。好多次,當主菜上來之後,我竟一度懷疑起來,自己究竟是身處印尼鄉村還是巴黎郊外呢?
雖然外國遊客潮水般湧入,巴厘島上的居民卻仍如從前一樣恪守著祖先留下來的傳統,生活習俗並沒有因此而發生過多的改變。
我在街頭偶遇過一對新婚夫婦,他們正在自家的院子裏舉行傳統的婚禮,儀式開始之前,兩人從院子裏走出來在街邊的神像前祈禱。我婉言謝絕了主人的熱情邀請,隻是在他們家門口拍了張照片,我不想因為自己的到來,而給正在進行的儀式帶來不必要的幹擾。看院子前停滿的摩托車,想來婚禮儀式一定熱鬧非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