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6年3月,亨利最敬愛的母親瑪麗因難產去世。福特家一直都是請同一名助產婆,孩子們在她手上都順利地出生了,而這一次,威廉·福特沒有像往常那樣去請她,而是自作聰明地去請了一位醫生,他認為醫生可以更好幫助妻子生產,可是經過漫長的痛苦之後,孩子生下來時已經死了,妻子也病倒了,高燒不退,12天後就離開了人世。這件事對亨利影響很大,他認為這是父親一手造成的,以至於他一生都沒有原諒父親。
母親在去世前為威廉留下了六個子女,他們分別是亨利(1863年)、約翰(1865年)、瑪格麗特(1867年)、珍妮(1869年)、威廉·朱尼爾(1871年)和羅伯特(1873年)。在幾個弟弟妹妹中,亨利和妹妹瑪格麗特相處最好,他是個沉默的人,母親去世的時候,他剛13歲,正處於青春期。本來,他就喜歡沉浸在他的機械世界裏,很少說話,母親去世後,他變得更孤僻了,隻是偶爾跟瑪格麗特訴說一下心裏的感受。但是母親的諄諄教導他一刻也沒有忘記過,直到成年以後,他才意識到,少年時接受的刻苦、奉獻、節製、責任等觀念已經成為他性格和情感中的牢固基石。
亨利的母親去世幾個星期之後,美國為了紀念獨立戰爭勝利100周年,在費城舉辦了國際博覽會。威廉·福特也去參觀了,還帶回了許多宣傳冊、目錄,並對他的孩子們描述了國際博覽會上那些令人激動的發明,車床、帶鋸、機車,還有兩層樓高的蒸汽機——這可是世界上最大的蒸汽機,還有各種不同規格的內燃機,亨利聽了父親的描述,自己也像著魔了一樣,他真希望有朝一日自己也能擁有它們。
當時威廉家的農場是那一帶工具最齊全的農場之一,但亨利不喜歡在父親的農場工作,他就想成為一個機械師。可是母親去世了,沒有人理解他了,也沒有人誇他的天賦了。但這並不意味著他要放棄他從小就具有的對機械的極大熱情,他記得母親經常對他說:“認定要做的事情,絕不可半途而廢。”這句話一直鼓舞著他,即便是在最困難的時候,他也從未放棄過。
更重要的是,像所有其他孩子一樣,亨利開始進入青春期,時常麵對種種困惑。他開始認識到越來越複雜的世界,接觸到很多他無力解決的問題,而他一向與溫良的母親比較親近,和暴躁的父親比較疏遠。隨著母親的去世,隨著亨利漸漸長大,他感到內心有一種不可阻擋的東西在躁動,他不知道是怎麼回事。作為家中的長子,他和父親之間的關係既是相依為命的,也有著緊張的矛盾。十幾歲的亨利明顯地感到,在迪爾伯恩的鄉村不可能實現他的夢想,他不想一輩子當農民,而外部世界正進行著一場轟轟烈烈的機器革命。從他的父親方麵來說,到美國隻有短短的二十多年,他就過上了這樣富裕的生活,他對這樣的生活很滿足,願意在自己的土地上辛勤耕作,過自給自足的生活。當他發現兒子總是向往遠方的城市,就經常對兒子說,當農民有什麼不好啊,自己當老板,家庭生活有規律,有安全感,既能享受到在工廠做工的人享受不到的陽光,還能呼吸清新潔淨的空氣。
而亨利對父親的這些教誨總是似聽非聽,兩代人之間的價值觀和人生體驗發生了衝突。真的要一輩子留在農場當農民嗎?亨利顯然是不願意的,這和父親堅持鄉村生活是最理想的生活相衝突,父子兩人為了亨利未來的出路常常爭執不下。
日子在一天天的過去,亨利的夢想從來也沒有消失過,他默默地堅持著,他要用事實證明自己是天才機械師。
有一件事對亨利最終做出自己的選擇起了極大的作用。
1876年7月的一天,亨利坐著父親的馬車去底特律,車輪發出吱吱呀呀的聲音,父子倆都沉默著。小亨利坐在車上,想著他的心事。他是家中的長子,母親去世以後,他就意識到自己的責任了。但是,他總是和倔強的父親發生衝突,而父親無疑是愛他的孩子們的,但他過於威嚴,過於認真,以至於孩子們都忽略了他的愛。特別是亨利,已經進入青春期了,胸膛裏總有一股叛逆的火焰在升騰,而父親卻處處限製他,他不知道怎樣麵對父親。
突然,遠處傳來一陣奇怪的聲音,拉車的馬因意外受驚,兩條腿直立起來,發出一聲聲的嘶鳴。老威廉趕緊勒住了馬,馬車慢慢停了下來。他看到了一種奇怪的景象:一台蒸汽機自己在路上緩慢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