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危機
我們生活在一個複雜而且不斷改變的時代環境之中,在我們的身邊,高樓大廈遍地拔起,商店貨品推陳出新,嶄新的汽車塞滿了馬路,求職人數急劇增加,社會競爭變得日益激烈。不論這些改變是否是我們所追尋的,現實的壓力迫使我們不停地向前運行。人類的欲望不斷地擴張,需求也跟著累進增加。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及其日益精密化。使人的社會分工越來越細,人們畸型地在各自的領域裏發展,相互理解和共同語言越來越少,情感上的障礙和困擾越來越多,社會中普遍充滿了焦慮、煩燥、憤怒、失落、緊張、恐懼等消極情緒,人類陷入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情緒危機當中。
現代人的孤獨
這不僅是一種心理疾病。榮格說:現代人在尋找靈魂。
友情是一種相互關心、同甘共苦、彼此相愛的深厚情誼。建立真摯的友情,當朋友苦悶失落時,為之分憂解愁,當朋友取得成績時,與之同喜共樂;而當自己有了煩惱時,能向朋友傾訴,自己有了喜悅時,也能與朋友共同分享,這是保持情緒健康和良好心態的重要條件。
沒有友誼,沒有關心,沒有愛的人生是孤獨的人生,是不健全的人生。然而,在現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越來越建立在各自利益的基礎上,相互幫助,為朋友的成功和勝利而感到由衷的喜悅這樣兄弟般的情誼已日漸少見,這使現代人越來越包圍在一種強烈的消極情緒——孤獨之中。
小鄭回想起了他的中學時代,那時同學間的真摯友誼給他留下了美好回憶。同學們都能真誠地從他人的勝利中感受到一種快樂。然而,到了大學後,那種微妙的、不斷吞噬真情友誼和愛心的競爭心理幾乎使所有的同學心靈之間都築起了一道道厚厚的牆,每個人都對他十分挑剔。
李老板是一位已婚的個體戶,他曾經有個知心朋友——一個中學時代的老同窗。不久前,他的朋友生意上一下子發達起來,把房子整修一新,庭院內建了一個小花園。很快,李先生就與這位朋友斷絕了十多年的友誼,他不無遺憾地說:“我不想讓他以為我是為他發了財而去找他的。”
劉先生是一家大商場的經理。今年50歲。他說自己沒有任何親密的朋友,因為他所接觸的人都忙於工作。他不願意與自己的下屬有過多的交往,他認為那會產生壞的影響。“我認為要把自己的事情完成得好,就得與他人保持一種不帶任何感情色彩的關係。”他補充說,他的確喜歡許多與一道工作的人,但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他不願和他們交往過密。
他說在他的記憶中,隻有一位成年好友,那人三年前已去世了。況且,盡管他們交往密切,但也隻是在妻子陪同下一起玩玩,聊聊天。每天給朋友打電話,時間超過了十分鍾,妻子就會開始嘮叨,說他象個愛講閑話的“多嘴婆”,這使他非常尷尬。於是打電話閑聊的次數越來越少,最後索性完全斷絕了這個念頭。
他發現交友絕非易事,雖然所接觸的人多比他年輕,他仍懷著戒備的心與他們交往。他覺得對另一個人流露真情是不恰當的,但同時他為沒有一個可以對之談吐心事、可以完全信賴的“真正的朋友”而遺憾。
在現實生活中,一個成年人沒有一個夥伴或知己是不足為奇的,許多人都承認他們沒有一個可以完全信賴和吐露出心事的親密無間的朋友。然而,他們之間的大多數又似乎都認為這種現象是正常的,可以接受的。有一位女強人在談到友誼時說:“我真希望為自己找一個知心朋友。我有不少生意場上的朋友,但不沒一個知己,我感到十分孤獨。偶爾心血來潮,毫無緣由地打電話,結果也僅僅隻是問個好,談天說地的情況從來沒有發生過——就沒有這樣的對象。”
在互相建立聯係的過程中,人們似乎自始至終都受著結束,他們不願意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弱點——挫折、焦灼、失望。他們的被人視為懦弱,表現得象隻會一味怨天尤人的失敗者,使他人對自己失去興趣和尊重。同時,他們也不願意與人分享自己勝利的歡樂,因為他們怕激起別人的競爭、嫉妒,或是怕表現出一各狂妄而被人指責。
在成年人之中,已婚者的孤獨尤為深刻。雖然許多人否認他們感到孤獨,但是他們幾乎都相信隻有自己的配偶才是唯一能夠真正信賴的人。
大多數成年人都承認過分親近配偶之外的另一個人,常常會引起對方的警惕和懷疑。隻要一個人向另一個人表露出熱情、親昵的感情,後者的反饋係統便會立即冒出一個可怕的念頭:“不知道這家夥究竟想從我這兒得到什麼?”所以,許多成年人都漸漸把尋求夥伴看作是思想不成熟的一個標誌,或幹脆看作是孩子氣。然而,偶爾碰到孩子提時代的老夥伴時,他們潛在的尋伴熱望,便會在彼此熱烈的反應中暴露無遺。老友們的久別重逢,常常會使他們激動萬分。
在我們這個社會裏,人們隻有在為共同的目標奮鬥時,他們之間的關係才能合諧、親密,這是一個可悲的諷刺。十幾歲的孩子走到一起就能結夥組織一個球隊,同心協力去地擊敗另一個隊;而作為成年人,卻隻有在戰爭年代裏,才會團結一致麵對共同的敵人。
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們彼此之間總是處於戒備狀態,他們的談話也很少真正涉及個人的隱私。有個人自以為非常了解他的朋友,不料朋友與妻子突然分道揚鑣,這種他非常驚訝。他說:“我從來不知道他們之間還有什麼矛盾。”
內心世界的封閉使人們無法通過情感交流建立真正的友誼,友情的缺乏使現代人陷入一種強烈的孤獨感。正如有人對自己感受的描述那樣:“在這個世界裏,我感到孤獨、嫉妒、憤怒、緊張。”也正是這種孤獨感和對他人的排斥感加劇了人類的情緒危機。
要在這個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日趨淡漠的世界裏保護良好的人際關係和健康的情緒狀態,無疑對人的情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實上,也隻有高情商者才能更好地適應這個社會,獲得和諧的人際關係和友誼,從而在現實生活中如魚得水。
“男子漢”的壓抑
尋找一種把巨大的壓力變成良性張力的良方。
張先生是一家合資企業的經理。在他來到我的心理谘詢室時,隻是一再地向我訴說自己每天都感到倦怠不易,打不起精神,情緒十分低落,對工作和生活毫無興趣,似乎覺得情緒上的壓抑感已使自己窒息,自己的天性、職業生活乃至肌體都幾乎瀕臨崩潰。然而,他卻講不出促使自己情緒壓抑的原由,因為他有一份高薪的工作,寬敞的住房,漂亮賢惠的妻子,還有一個可愛的小女兒。以旁人的眼光來看,他應該是屬於那種充滿幸福感的成功男人。可他自己卻偏偏覺得過得十分壓抑,甚至認為生命對他來說已經失去了意義。
在我的啟發引導下,他開始陳述了自己的一些情況:
高中時,由於長得高大健壯,他被選入校藍球隊。為此,他曾很出了些風頭。
他有一副好嗓子,深厚洪亮,訓練有素。大家都說他應當去做播音員,或者去搞藝術。大學時期,他每年都在校歌詠大賽中獲獎,學校裏幾乎所有的演出都少不了他。
大學高年級時,他得到了學校最漂亮的女孩子——盡管好身邊有成群的崇拜者。周圍的男孩子都嫉妒他,這更使他自信交上好運。
畢業一年後,他娶了那位“校花”,並在一家合資企業找到了工作。以後,他按部就班地盡著一個男人的本份,養了一個女兒,並在那競爭激烈的職業中開拓自己的道路,成績卓著,迅速升為經理。
但令他自己怎麼也弄不明白的是,為什麼伴隨生活和事業上的成功而來的是日益沉重的壓抑感,是對生活興趣的喪失。他為之困惑,為之迷惘。
直到經過我多次的反複啟發,他才終於開始意識自己是怎樣掉入如此消極的情緒深淵之中。
以期以來,他一直希望別人把自己看做一個“男子漢”。但是令他驚異的:他的潛意識竟是如此憎恨作藍球隊員而產生的心理壓力。那種一心要表現出色、要贏球的渴望扭曲了他的校園生活。
學生時代,為了練就一副深厚洪亮的“標準男中音”,他曾付出無數汗水和辛苦!這種狂熱簡直與一些婦女拚命地追求外表美沒什麼兩樣。他顯然把登台演出引人矚目看作是一件樂趣,卻又承認自己內心深處是多麼不願意充當那娛人的角色——按他自己的說法,“那是在扮演一個殷勤奉承的小醜”。
每當想到自己的婚姻,他就感到有種莫名其妙的感覺。結婚一年後,他便從心裏對她感到厭倦了。但是他無法正視這個事實,因為他曾以為自己娶了她是件十分值得自豪的事。他認為,假如當時自己不這麼做,她就會落到別的什麼人手裏,他無法忍受這樣的事情發生。
多種壓抑感逐漸形在情緒上的某種病態,開始他並不知道,相反還努力扮演著“男子漢”的角色,從而窒息了自己的真實感情,人幾乎成了空洞的軀殼,活像一具僵屍,一個白日夢遊者。
更糟的是,他在別人眼裏是成功的,這更使他很難下決心去改變現狀。從而不得不按照“標準男子漢”的模式來扮演著自己的角色,時時掩飾壓抑自己正常的情緒需要,約束自己滿足身心需求的努力。
這種套著偽裝、自我壓抑的生活使他變得內向了,再不願正視自己的憤怒和焦慮,小心翼翼地回避那些潛在怒火的發作,從而表現為情感上的超脫和對人際關係的淡漠。而這又趨使他的心境變得更壓抑,越來越覺得生命乏味而又充滿窒息感。
所幸張先生及時來到了心理谘詢室,否則他的這種情緒狀態持續下去的話,他很可能被他已無法自行掙脫的情緒壓抑所擊潰。
在試行了我傳授給他的一些調節抑鬱情緒、恢複情緒健康的方法一個月以後,當他第四次來到我的谘詢室時,他的情緒狀態大有改觀,臉上掛著輕鬆的笑容。愉快地告訴我他現在已重新煥發了勃勃的生機。
現代社會強調競爭,強調出人頭地,從而給人們帶來了無窮的心理壓力。而中國的傳統社會文化又要求人們“喜怒不形於色”,強調人對自己情緒的抑製,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許多人的抑鬱症狀,深化了情緒危機。
然而,正如我們前麵所述,作為生活強者的高情商並不是隻知一味地控製和壓抑自己情緒,他們還知道如何以合理的方式渲泄自己的情緒,使自己的心境始終保持良性的狀態。隻有這樣,一個人才能擁有健康的情緒,才能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劇變的社會,煽起了人們一股股無法抑製的成就欲。於是,在這股衝動的“鼓動”下,要求自己去接受他人的挑戰、去戰勝他人,要求自己的工作做得出色一點,要求自己獲得成功、獲得發展,甚至有不達目的決不罷休之舉。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類人具有較強的社會成就動機。無疑,無論是對個人還是對社會來說,這都是好事。
但是,你是不是考慮過,過強的、不切實際的成就欲會產生什麼負麵影響?
要實現自己過高的成就欲是要以良好的身體條件和充沛的精力為前提的。對有些人來說,體力和精力的優勢已經喪失,結果呢?超負荷的工作會加速磨損“自己這台開始老化了的機器”。
要實現自己過高的成就欲,無形之中就給自己增加了心理負荷,如果自己處於期望值居高不下而又麵臨失敗的“應激狀態”,時間一長,就會出現許多精神性的和神經性的症狀。此外,由於長期處於“應激狀態”降低了人體的免疫力會使許多潛在的疾病表現出來。中年知識分子令人堪憂的身體狀況,不能不說與過高的成就欲以致長期處於“應激狀態”有關。
要實現自己過高的成就欲,就必須參加到“殘酷的競爭中去。由於過去知識教育的缺陷,麵臨高科技的發展,給相當多的人帶來許多“缺乏知識”的煩惱和痛苦。
要實現自己過高的成就欲,“唯一出路”必須“沒完沒了地投入”,這無形之中又將自我封閉起來了,減少了與他人的交往和溝通機會。一般而言,作為一個社會人,是非常需要對他人做感情上的宣泄和來自他人感情上的“填充”的。
總之,個們需要較高的成就欲,但是過高的成就欲卻不是人的一個很好的心理品質。尤其是在當今,更要調低一點自己夢幻般的、不切實際的成就欲望。
《中國青年報》上曾經刊登了這樣一個消息:貴州省大方縣六龍鎮農經辦副主任王賢貴,因為怕“下海”而服用一瓶半敵敵畏自盡身亡。
盡管這是一例因不適應社會劇烈變化而采取“極端手段”的偶然現象,但是卻很有典型意義。
當自然和社會環境發生劇烈變化時,人們必須要依靠他自己的智慧、情感、知識、能力和社會行為來有效地應付它、順應它。這,就是人的適應水平或適應能力。
王賢貴的服毒自盡行為,是人的“極端不適應行為”中的一種。
人,為什麼會采取這種“極端不適應的行為”呢?
一是出自於極端的恐懼。像王賢貴那樣,缺乏對“下海”的心理準備,極度害怕自己完成不了承包任務,極度害怕自己搞不好場長的工作,極度害怕將來對他人、對自己、對家人都不好交待,於是就產生了極度的行為。
二是出自於一種“極度的矛盾心理”和“極度的麵子觀”。“當場長”、“下海”?顧慮重重。然而,當上級收回成命而另換一名幹部後,內心更接受不了這種安排。內心的衝突、鬥爭是激烈的、痛苦的,當無法解決時,“要命的麵子觀”就真的要了他的命。
三是思想過於狹窄、僵化。人總會有一念之差,由於這種人過於內向,氣量太小,對個人的利益考慮太重,死鑽牛角尖,內心有苦悶也不與他人溝通……;因此當“一念之差”差在“死”上時,就采取了“自殺”的形式。
四是一般來說,這種類型的人在平時就時不時地想過“死”的問題,因此,在他的“潛意識”中深藏著一種“死的情結”,當他內心極度痛苦而無法擺脫時,這種“死的情結”就會浮現在自己大腦並占踞“支配地位”。
總之,怕“下海”的大有人在,但是因為怕“下海”而走上“服毒自盡”之路的,卻是極端一例。這種人適應社會變化的能力實在太差、太低。
失落與失落感
在當前商品大潮中,很多人都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失落感:即原來屬於自己的某種重要的東西,被一種有形的或無形的力量強行剝奪走後的一種憂傷、苦惱、沮喪、不安、煩惱、嫉妒,沉悶等多種消極的情感體驗。
為什麼有的人會經常產生失落感,而有的人卻不怎麼容易產生失落感呢?
這與人所失落的東西的“價值”有關。如果失落的東西的價值很高,是他生活中極其珍貴的東西,那麼,失落感就會強烈。例如,對於知識分子來說,榮譽、知識的價值就顯得異常重要,如果這些東西都“貶值”了,就一定會有強烈的失落感。
與人的性格特征有關。有的人比較堅強,有的人則比較脆弱。一般來說,堅強的人不太容易產生失落感,而且即使有了失落感,也會用一層“麵紗”將其遮起來,而對於那些性格脆弱的人來說,則容易產生失落感,一遇到什麼挫折,就控製不了自己,常常表現出一種昏亂與震驚,不知如何辦才好。
與人的適應能力有關。人的適應能力強,即使遇到挫折,也會想辦法去對付自己所遇到的困境,想法走出這個困境,而且很快地就得到某種“補償”。而對於那些應變能力極差的人來說,一遇到挫折,就再也想不出好的辦法,除了感情上的痛苦之外還是痛苦,整天為痛苦所籠罩。
與人的自負心、虛榮心有關。一個人如果心胸豁達、開朗、明快,對什麼事情都能想得開、想得通,那麼,這種人一般不太容易產生強烈的失落感,即使產生,也是短暫的。但是,也有這樣一些人,私心嚴重,什麼都斤斤計較,遇事好出風頭,虛榮心極強,特別自負又看不起他人。因此,這些人一遇到“風吹草動”,想得也就特別多,總是與自己的利益、麵子、榮譽等聯係在一起。這種人如果真的遇到嚴重的挫折,那麼,他們一定為“極其痛苦”的情緒所左右,陷入強烈的失落感之中不能自拔。
走出失落的陰影
失落感是一種消極的心理現象。強烈的失落感會使人沉湎於痛苦的感情中,忘掉了如何去改變、戰勝自己所麵臨的生活危機,不能聽從理智的指揮。
強烈的失落感會摧殘人的身心健康,使人焦慮、不安、徹夜難眠、食欲減退等等,潛伏於身體內部的病灶有了得以“表露”的機會……。
強烈的失落感會使人產生一種極端的行為,而將人推向絕路。譬如,產生“輕生”的念頭:“這樣生活下去又有什麼意思呢?還不如一死了之!”
一個人之所以有那麼強的失落感,主要是他沒有勇氣麵對新的現實,而隻是沉湎於那個太被理想化了的過去。人,尤其是那些性格過於脆弱的人,往往將失落的過去當作最美好的東西來回憶,因而越是將過去認為最美好,就越會加深自己的失落感。事實上呢,隻有實際的生活才是我們所需要的,盡管現實是“有缺陷的”,但它能改變過支。因此,首先要提高勇氣去麵對現實,大膽地接受現實的挑戰,而不是逃避現實。
第二,理智地思考失落,尋找新的“補償目標”,從中獲得新的前進動力。沉湎於失落感中,整天掛在嘴上叫,無濟於事。隻有默默地、努力地幹,以幹出工作的社會效益來激勵自己,“失落的心靈”才能得到“補償”。有時,使用一點“阿Q精神”後,人,反而變得較為自在了。
第三,結交新的夥伴,從新的交往中獲得感情上的安慰,以更快地驅散失落陰影。失落,導致你的心靈空虛,使你感到惆悵、不安和不知如何辦才好。此時,你千萬不要將自己“封閉”起來,不要孤獨,要積極地多找一些朋友,建立新的信任關係。如果那樣,他們也一定會為你分憂解愁。
第四,調整生活內容,讓充實的工作來驅走失落感。事物發展的辯證法就是這樣,憂傷不會自動離去,隻有充實的生活、有意義的工作才能趕走憂傷。因此,當你遇到重大挫折後,不要讓生活變成真空,在短暫的休息調整(這是完全必要的)之後,要及時地調整生活的內容,多做一些對人生、對社會有意義的工作,這樣,強烈的失落感就會被另一種有價值的生活所替代。
總之,對待失落感的正確的態度是:逃避不是辦法!我們從“失落”中檢視自己,從中學習生命的真諦,從中發掘珍貴的人生。
發財夢……
現在,人們再也不回避“發財”這兩個字了。許多人無論是在夜間還是在白天、都在做著“發財夢”。
正因為想發財的人是那樣的多,因而使原來就隻能使少數人發財的社會機遇變得愈來愈嚴酷,使現實社會“發財競爭”變得愈演愈劇烈。
於是,很多人的“發財夢”不僅得不到實現,反而導致了傷神、傷財、傷力、傷心和傷身的後果。很多人在“發財”的問題上不僅碰得頭破血流,甚至造成家破人亡。原來應該是“人間喜劇”的結局,卻變成了一出道地的“人間悲劇”。
那麼,為什麼對一些人能實現的“發財夢”,而對另一些人卻完全行不通呢?究其原因,不外有以下這些。
一是缺乏知識準備。有些人的“發財夢”隻是出於盲動,一聽說他人“玩股票”發了大財,就認為“炒股”極其簡單。因為原本在這方麵一點知識都沒有,結果呢,掌握不住大起大落的股票行情,吃了大虧。
二是缺乏經驗和技能。有的人書本知識倒也非常豐富,甚至可以說是一個“知識裏手”,但就以“玩股”來說,複雜的社會和處於“初級階段”的現實往往會將書本上的股票規律搞得“亂七八糟”,如果這時完全按照書本上的“條條”去搞,必然會被搞得個狼狽不堪。經驗和技術這東西決非是一日之功,有的人在完全缺乏經驗和技能的情況下完全地投入,成功的概率就極其低下。
三是缺乏社會適應和應變能力。任何的“發財”都是在一定的社會關係中的“發財”,生財之道需要一定的方向和門路。這就需要一個人有高度的駕馭社會、操縱社會關係的能力。而很多人在實現自己的“發財夢”時,隻有在瞎碰、瞎闖和瞎折騰,結果往往是勞而無功,甚至不斷地上當受騙。
四是缺乏心理準備。有的人“想發財”的欲望尤為強烈,恨不得一夜之間變成“超級富翁”,然而自己的心理素質呢,卻極其低下。思維方法簡單,情緒變化劇烈,經受不住挫折的考驗,稍有失敗就改變“發財”的方向,對這些人來說,多的是想象,缺乏的是具體科學的操作步驟。這種人是永遠實現不了自己的“發財夢”的。
總之,“想發財”是好事,一個人也需要做幾個“發財夢”。然而要將“發財夢”變為現實,需要的卻是紮紮實實的知識、起自於實踐的豐富經驗、老練的社會技能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因此,“發財夢”不能做得太大、太強烈,“想發財”隻能一點一點地來。
機遇鍾愛強者
改革開放的社會,給人們提供了無數的“機遇”。有的人抓住了“機遇”,就“上去了”,“發達了”:而有些人在“機遇”麵前卻表現得無動於衷,原步不動,因而就落伍了。
其實,在很多情況下,“機遇”對處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因為“機遇”本身具有如下的這些特征。
“機遇”的偶然性:它是在人們“無意識”之中就來到了你的麵前,帶有很大的或然性;
“機遇”的瞬時性:它來的突然,去得也很快,隻發生於特定的瞬間,稍不注意,就會在您的“眼皮”之下溜過:
“機遇”的時效性:它強烈地製約於一定的時間和空間,錯過了時空條件,就失去了機遇本身所具有的價值;
“機遇”的不隨意性:在很多的情況下,它不能靠人為的製造,也不能靠人的意誌的努力而獲得。
因此,俗話說得好:“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那麼,為什麼有的人抓得住“機遇”,而有的人卻抓不住“機遇”呢?我認為,這在很大程度上與一個人的“個體的心理狀況”有關。
如果一個人具有很高的自我發展欲求,那麼他就會時時地、處處地將一切可能發生的情況與自我的發展聯係在一起。這類人就比較容易抓得住“機遇”;
如果一個人具有強烈的競爭欲望和強烈的自信心,敢於與強者抗爭,那麼,他就會抓住“機遇”,想盡辦法去克服機遇條件下的種種困難,最後成為生活的強者;
如果一個人觀察力很強,對事物的變化很“敏感”,他就可能發現他人所發現不了的“機遇”的線索,“順藤摸瓜”,就能比較容易地抓住“機遇”;
如果一個人的社會應變能力很強,不墨守於一定的“框框”之中,那麼,他就很有可能放棄原有的條件,而去適應“機遇”的條件;
如果一個人不過分地“自謙”(很多人就是在“不好意思”之中丟失了“機遇”),具有‘當仁不讓’的勇氣,那麼,他就會“毫不客氣”地抓住“機遇”為他創造的條件,努力發展自己:
如果一個人的朋友多,“人緣好”,社會交際麵廣,信息來源多,本人的知識麵也比較廣博,那麼,這個人所遇到“機遇”的概率就會比他人多。
總之,“機遇”不會從天而降,關鍵在於個人的“主觀狀態”,以及他本人對“機遇”的積極與否的態度。
“熱昏”與一窩風
一個教授去“賣餡餅”,在一段時間中成為我國新聞界的主要話題,幾乎成為“時代鼓勵的‘時髦’”。其實,這也大可不必,甚至是一個“荒謬”,則輿論“熱昏”的一種表現。
何故?我想,錯並不在那位教授身上。作為社會的公民,他完全有自由利用一點業餘時間,搞點簡單勞動的副業。錯的錯在輿論的導向上,錯就錯在我們的新聞媒介往往容易產生一種“熱昏病”上。
所謂輿論的“導向”,從社會心理學來說,是要讓人們產生一種心理定勢和心理準備,引起人們對某一熱點的興趣,讓人們的社會行為向著一定的方向發展。
輿論界在這件事上的“熱昏”表現在哪些方麵呢?
“熱昏”之一:不是鼓勵教授們以自己的“複雜勞動”為基礎的向“市場經濟”延伸,反而對“一種從‘複雜勞動’向‘簡單勞動’的倒退現象”叫好,似有鼓勵“社會倒退”之嫌。
“熱昏”之二:社會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統一的整體,每個人都以一定的社會分工和社會角色出現在社會之中。鼓勵教授們去“賣餡餅”,實際上是對社會自然分工、協調的否定,其必然結果是社會角度和社會秩序的大混亂。
“熱昏”之三:以“賣餡餅”這種方式去鼓勵教授們進行“生產自救”,實際上,這種“鼓勵性的導向”是在訴說“我們社會的無能”,是在“挖苦、諷刺和嘲笑我們社會竟以這樣一種方式去改善知識分子的待遇”。掀起“賣餡餅熱”的“輿論導向員們”缺乏清醒的思考;一個理智的社會是無論如何不能以這種方式去調動知識分子的積極性、去開發知識分子的潛能的。
不要犯“熱昏病”。我們的社會之所以容易犯“一窩風”的毛病,往往與輿論界的“熱昏”聯係在一起。
總之,在劇變的社會中,要沉得住氣,不要太“狂躁”。
麵對“海潮”不必浮躁
“下海”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的一個“熱點”。許多人一看到經濟運行機製要轉變,一聽說“下海”後的人們是“如何如何地發了財”,自己的一顆心就‘癢癢’。“摩拳擦掌”,顯出一副“躍躍欲試”的樣子。有的甚至還沒作什麼準備,就往“海”裏跳。結果呢?不乏成功者,然而也有人被“海水”淹得夠嗆,有的幾乎被“淹死”。其實,這大可不必。
最簡單的道理是,三百六十行,“下海”隻是其中的一行。
現如今“下海”之所以成為社會的一個“熱點”,這隻是意味著我們過去社會運行機製中還存在一個“薄弱環節”,並不意味著要求所有的公民們都去湊這個“熱鬧”,“彌補”社會的這個不足。
對大多數人來說,要想發展自己,主要還得通過對自己所承擔的社會角色的操作,依靠自己的業務專長來實現的。
麵對“洶湧澎湃”的“下海潮”,我們用不著那樣浮躁,用不著那樣惶惶不可終日,更用不著顯示出急不可耐的樣子來。反過來,我們隻要冷靜地想一想,如果社會上的人們都“下海”了,那麼整個社會又會變成什麼樣子?
作為一個成熟的現代人,在劇烈變革的社會中要學會“沉得住氣”,“穩得住腳跟”,不一定非得“下海”,“下海”也未必一定“自由”。
“下海”前後
一般可以將“下海”的人分成以下三種類型:
主動“下海”型:這種人有強烈的“下海”欲望,看準時機,對準方向,毫無顧忌地付之於實踐。
被動“下海”型:這種人並無“下海”這欲望,隻是出自於一種無奈,機構改革了,體製轉變了,不“下海”也得“下海”。
從眾“下海”型:這種人可以“下海”也可以不“下海”,周圍的人都“下海”了,自己也就“下海”了。
不管哪一種類型的“下海人”,都有一個如何“下海”的問題。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下什麼樣的海”是一個首先碰到的問題。一般應該是原有知識領域、專業或事業的“延伸”。即將原來的工作伸向“海”中去,因為這樣做有一個基礎。切忌“另砌爐灶”。尤其對中年人來說,更應該如此。
“下海”前要做充分細致的調查準備工作,包括自己的知識和技能的準備工作、市場的前途,以及“下海”之後的“社會關係”等方麵的調查工作。在這個問題上,切忌心血來潮,更不能在“道聽途說”中匆忙下決斷。這個階段的工作準備得越充分,“下海”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下海”開始之際期望值得不要太大,要掌握“小步子走”的原則,記住“欲速則不達”這句格言。有不少“下海”人之所以上當受騙,就是因為自己本身“太貪”了,有時為過分的欲望所驅,而忘記了理智的教誨。
“下海”後要經得住挫折的考驗,不要一受挫折就打退堂鼓。請記住:“海”裏的錢決不是好賺的。關鍵是要善於總結經驗教訓。世界上的百萬富翁大都有過異常坎坷的經曆,都是在無數的失敗之後才站起來的。
要有一夥誌同道合的“海友”。遇事不要獨斷專行,利益也不要個人獨享。隻要彼此坦誠相見,結成“命運共同體”,成功的機會就會很多。
滿意不滿意
對物價:滿意為16%,不滿意為47%;對商品質量:滿意為17%,不滿意為38%;對社會風氣:滿意為18%,不滿意為38%;對社會治安:滿意為8%,不滿意為61%,對人均收入:滿意為14%,不滿意為40%……。
以上列舉的部分數字是最近廣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所進行的千戶調查結果。顯然,對現實的如此不滿意,出乎一般中國人的意料。於是人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五、六十年代中國人民生活水平低,然而“滿意度”卻很高,而如今走在中國改革開放前列的廣州人,對現狀卻是如此的不滿意,該如何解釋這種心態呢?
所謂滿意,就是人們對主觀需要滿足的一個反映,而人的主觀需要狀態又往往反映了時代的特征。封閉社會有封閉社會的主觀需要,改革開放的社會則有改革開放社會的主觀需要,兩者不能簡單等同。
廣州人的這種“不滿意”的心態,也許正是社會進步的一個標誌。
這個“不滿意”,表示著廣州人有著更高的生活欲望,因為而內含著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精神驅動力”。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當一個社會的大多數成員有著較高的成就動機時,這個社會就會發展得更快些。
這個“不滿意”,表示著一種奮鬥的目標。如果對剛剛發展起來的生活現狀立即顯示出一種盲目的滿足狀態。勢必會減少“趕超”的勁頭。
這個“不滿意”,表示著在我們的社會中的確還存在著許多令人不滿意的狀況,這可以提請決策著去思考,去改進,對加快社會發展無疑是非常有益的。
總之,我認為廣州人的這種“不滿意”是公民們的心態更上一個台階的反映。
紅眼病——心態失衡的結果
有些人一看到他人的日子稍微好過一點,就人受得要死,於是千方百計地想貶低他人,損他人一點,似乎這樣一來,自己的心理就會好受一點。
有些人占有欲特別強烈,不管自己想點有的東西是不是應該屬於自己,也不考慮憑借自己的本領能不能實現,隻是一個勁兒地想獲得、獵取,一旦發現他人占有了自己想占有的東西後,就渾身不舒服。
有些人自我顯示欲特別強烈,整天想出人頭地,高人一等。這種人一旦發現他人以自己的業績打破了原有的平衡,或者改變了現有的“均勢”,就感到極大的不自在。
還有一些“頭兒”,無甚直才實守,一旦發現他人的才能優於自己,對自己構成威脅時,就千方麵計壓製別人。
此外,思想方法偏執,但又夜郎自大,唯我獨尊者,容易犯“紅眼病”。好勝心過盛,競爭心理過程,但動機又不純者,容易犯“紅眼病”。
“紅眼病”是爐嫉的俗稱,也是當今社會容易患的一種具有“高發”、“流行”和“突發”特征的病症。
“紅眼病”是一種消極心理,因而必然會產生危害他人的行為。譬如想方設法貶低他人的優點和長處,想方設法抹殺他人的成果,想方設法算計他人,甚至通過搜集他人的“隱私”將他人打倒、搞臭。當所有的手段都使盡,便赤膊上陣,公開散布流言蜚語,即使搞不下你來,也要將你“臭一臭”,最壞的結果是兩敗俱傷。最為嚴重的是,在強烈妒嫉心理的驅使下,失去了理智,使用暴力對他人進行傷害性的人身襲擊。
擺脫不快——換一個角度看自己
當人們受到挫折或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時,不妨換個方式看問題,換個角度看自己,或許就會產生一些新認識、新感覺。具體方法可分為四步:
一是找出消極想法,一一記在紙上;二是對每一條消極想法都從以下幾點去檢查盤問:a、這種想法的支持證據是什麼?b、有沒有其它的可能或替代想法?c、這樣想有什麼利與弊?d、這種想法在邏輯上有什麼錯誤嗎?三是在盤問的基礎上,找出自己認知活動中的曲解、邏輯錯誤,如看問題是否太絕對或太片麵,或主觀臆測,或過度引伸等;四是找出邏輯錯誤後,建立合理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