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動物奇趣(2 / 3)

長頸鹿的睡眠

長頸鹿和人一樣,有睡眠和覺醒兩種狀態交替現象。恐怕長頸鹿的睡眠若和人相比顯得更複雜,而且帶有一點神秘的色彩。

長頸鹿的睡眠是十分有意思的,它采取兩種睡眠方式,有時淺睡,有時深睡。當身軀橫臥,長脖子高高豎起,一部分腦依然在興奮地警戒,這是長頸鹿在淺睡。隻有在深睡時,它才會以尾為枕將頭和頸放在尾部躺著,不過時間很短,充其量也不超過20分鍾,原來長頸鹿是為了抵禦天敵――獅子的突然襲擊,所以才常常采用休息又的失安全感的目的。

在非洲東南部,美國動物行為學家喬利·傑普森等人考察長頸鹿時發現:一隻被跟蹤的長頸鹿全身臥倒,在“呼嚕呼嚕”深睡。而讓人出乎意料的是,它突然伸直長頸高高站起,切平安無事,它沒有受到任何驚動。後來經過反複研究分析,原來這隻長頸鹿白天曾經受到獅子的襲擊,隻是幸運地死裏逃生了。因此推測它是做噩夢。

貓跳高樓

許多人家都有養貓的習慣,把它視為寵物。它體態輕盈、靈活、又能捕捉老鼠,老鼠跑到多麼高的地方,也會成為它爪下的“敗將”。更為有趣的是:貓從高樓上跳下來從不受傷,每每安然無恙。

科學家為了弄清這一問題,曾做過這樣的實驗:把132隻貓分別從6~100米高度摔下來,讓其落在水泥地麵上,結果其中僅有20隻貓略微有點骨傷,其餘的貓均絲毫無損,安然無恙而且跌落越高,貓受傷的數量及嚴重程度越低。這一現象怎麼解釋呢?科學家經潛心研究終於找到了答案。原來貓有天賦的爬樹本領,這使貓祖先內耳

前庭係統發育得極為完善,它可以“測量”加速情況,調整身體姿勢、控製平衡。假如把貓的四蹄朝上鬆手摔下來,它在瞬間能以驚人的協調動作翻轉過來。貓的這種反射係統能使它在整個跌落過程中保持水平狀態。貓的特殊功能決定了它在下落著地時總是4個小爪了著地,更為奇妙的是貓向下跌落過程中,爪子是往外分開的,基身體成降落傘形,這對空氣就形成了抗阻麵,降落速度達到極限就自然不會加速了。

大雁排隊飛

每當我們看到大雁飛行時,往往是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知道,鳥類在飛行時,翅膀尖端會產生一股向前流動的氣流,我們把這股氣流叫做“尾渦”。後麵的鳥兒如果和前麵的鳥兒保持著較近的距離,交且成一定的角度,飛起來就能利用前鳥的“尾渦”,飛行起來省力氣。大雁在長期的飛行中,摸索出來利用“尾渦”是一種最為省力的辦法。不是嗎?當雁群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時,正適於對“尾渦”的利用。通過計算,10隻雁排成的隊形可節省五分之一的力;雁數越多,雁群越大,飛行起來越省力。

當然,在群雁飛行時,領頭者最費力,因為頭雁是沒有“尾渦”可利用的。所以頭雁都是由群雁推選出來的最有力量、最有經驗的大雁來擔任。

在漫漫的長途跋涉中,頭雁還要不斷地更換。當有雁群飛掠過你頭頂時,請你留心觀察一下,是不是每當更換頭雁的時候,雁群往往要改變一下自己的隊形。

夏天北飛的燕子

燕子冬天要去南方過冬,而夏季要飛回北方,這已是盡人皆知的事了。夏天南方氣候炎熱,蟲草食物極為豐盛,但燕子還要偏偏飛回北方過夏,這到底是為什麼?

我們知道,燕子是人們最熟悉的一種候鳥,春來秋去,好像是北方過個署假似的。其實不然,它們來北方是為了生兒育女,繁衍後代。

那麼,燕子為什麼要飛回北方繁殖後代呢?這個問題引起了許多鳥類學家的研究興趣。研究表明,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的四個方麵:

一、生理原因:每年春天,由於光照及溫度的影響,引起內分沁產生激素使鳥類產生傳種生殖的要求,於是便成群結隊地飛往北方,尋找適合繁殖地帶。

二、曆史原因:據史料記載,曆史上地球曾發生過多次冰川。冰川過後,北半球冰封雪地,異常寒冷,幾乎所有昆蟲和植物都被凍死,生活在此地的家燕等被迫離開長久生活的故鄉而遷飛南方溫暖地帶。當冰川融化時,這些鳥類由於留戀故鄉又飛回北方。由於冰川的周期性,至使鳥類也形成了周期性的遷飛。

三、生活環境原因:冬天來時,適合燕子等鳥類繁衍生息的地方氣溫下降,日照時間短,食物銳減。環境惡劣迫使家燕等鳥類南遷到溫暖的地方越冬。但到春夏,南方由於大量過冬鳥類的聚集,食物驟降,氣溫又變得過高,不適合家燕等鳥類繁殖,所以又遷飛北方。

四、遺傳原因:生物學家通過研究認定:遺傳基因控製著鳥類遷飛的欲望而且是嚴格按著自己遺傳基因上記載的路線飛行的。所以,小家燕長大後,用不著親鳥帶領,也能準確無誤地沿著遷飛路線遷飛。

雄鳥歌唱家

許多鳥都是唱歌的能手。春天來到時,樹林裏,幾乎到處都可以聽到清脆悅耳的鳥鳴。有人便說這是雄鳥追求雌鳥的手段,所唱的歌是求偶的歌。其實情況並非完全如此。

就拿夜鶯來說,大約每年4月初,它們就離開了溫暖的南方,遠涉重洋,遷徙到溫帶生活。最先到達的差不多都是雄鳥,一旦它們選好了造窩的地方,就會不停地放聲高歌,可這時雌鳥並非趕到,它們唱給誰聽呢?

鳥類專家經過長期的研究才發現,這些歌原來是唱給其它雄鳥聽的,如果把歌詞翻譯出來竟是氣勢洶洶的這麼兩句:“我已經占領了這塊地盤,你們都離我遠點!”那麼雄鳥們,聽到這樣的警告後,深深會停止腳步,不敢貿然前進。不過在動物的世界裏,如果沒有自己的領地,就等於不能結親成家,所以很多雄鳥也敢於鋌而走險,想靠自己的強硬手段,把別的鳥先占領的地盤據為已有。這樣,一場鳥類的爭半開始了。

當然,雄鳥的歌唱在平時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求偶的需要,為雌鳥獻上一支支溫馨的情歌。

不鹹的海魚肉

大家都愛吃魚,尤其是海魚。海魚生活在海洋中,海水是鹹的,在吃海魚的過程中卻沒覺察到魚肉是鹹的,這是什麼緣故呢?

原來,生活在海水中的魚的鰓片上有一種特殊的細胞,它叫氯化物分泌細胞,具有把海水中苦而鹹的氯化物過濾掉的功能,因此,海魚吞喝的是鹹水,但真正進入體內的卻是淡水。

經過生物學家多年潛心研究,發現淡水魚和海水魚截然不同,淡水魚沒有氯化物分泌細胞。而那些要到淡水中產卵而生活在海洋中的魚類,它們同時具有適應海水和淡水兩種不同功能的鰓。

這樣一來,利用仿生學,人類可以更好地利用海水,用其解決全球性缺乏水源的現實。由此可見,具有淡化功能的海魚鰓片對人類的貢獻將是十分巨大的。

青蛙怎樣呼吸

青蛙呼吸,並不像人一樣,而是嘴一鼓一癟的老是動個不停。青蛙雖然也有像人似的肺,卻在吸氣的時候把那寬闊的嘴巴閉得緊緊的,這樣一來口腔底部就降低了許多,而且明顯增大 ,外邊的空氣便通過鼻孔吸入口中,使口腔充滿空氣。緊接著它又閉上鼻孔,同時使口腔底部的肌肉收縮,口腔底部上揚,這樣口腔明顯變小,壓迫著口腔裏的空氣通過喉頭進到肺裏,然後又讓腹部肌肉緊縮,並借助肺壁的彈力把肺裏的氣體又壓回到口腔裏。這樣的動作不知要攤反複多少次,再使氣體進行充分交換後,青蛙才再一次通過鼻孔,把口腔中的氣體壓到外邊。這樣青蛙的口底就一刻不停地一鼓一癟的,就好像人一樣,呼吸時的胸部一起一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