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新形勢下的媒體環境(1 / 3)

新聞媒體作為現代工業文明產物,具有現代社會大眾傳媒社會屬性,在引導輿論、傳播信息、反映社情民意、宣傳形象等方麵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領導幹部應充分認識新興媒體蘊含的巨大能量,帶頭學習掌握有關新興媒體的知識,努力提高運用新興媒體的能力。

第一節印刷媒體

印刷媒體是指以紙張為物質載體,通過印刷手段傳播文字信息的傳播媒介。印刷媒體的基本形態有書籍和報紙,以及介於他們之間的期刊雜誌。廣義的印刷傳媒還包括標語、傳單、海報等印刷品。對於領導幹部來說,其學習時政、解讀形勢、了解動態,發布新聞、動員社會、進行公共管理等,都離不開各種形式的媒體,而印刷媒體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部分。

在造紙術和印刷術發明之前,印刷媒體就有了原始的形態,出現了龜甲、簡冊、帛書等非紙形態的媒介。但是,直到造紙術和印刷術出現,而且造紙術和印刷術兩者結合之後,人類的信息傳播和保存才有了相對理想的載體,印刷媒體最早的形式——書籍才開始發揮廣泛傳播的作用。在我國,宋朝出現了我國雕版印書的黃金時代,文人學者用書籍來傳播思想,國家政府用書籍溝通信息,維護統治。

報紙比書籍出現的稍晚,我國最早的報紙被稱為“邸報”,它是當時的官府用來抄發皇帝諭旨和臣僚奏議等文件及有關政治情況的刊物。原藏於敦煌莫高窟的唐代《進奏院狀》是中國已知的最早的一份手抄邸報,距今已有1000多年了。現代報紙的直接起源是德國15世紀開始出現的單張單條的新聞傳單——印刷新聞紙。學術界一般把1615年創刊的《法蘭克福新聞》視為第一張“真正的”報紙。該報有固定名稱,每周定期出版一次,每張紙上印有數餘條而不是單條新聞,但該報仍然是單麵印刷。到1650年,德國萊比錫又出現了最早的日報《新到新聞》。報紙普及性廣、影響力大,隨著時代的發展,報紙的品種越來越多,內容越來越豐富,版式更靈活,印刷更精美。報紙是人們了解時事、接受作息的主要方式,也成為政府發展公共關係的重要途徑。

期刊雜誌隻有300多年的曆史。世界上第一種期刊是1665年1月5日法國的戴·薩羅在巴黎創辦的《學者雜誌》。在中國境內創辦的中文期刊是1833年廣州出版的《東西洋考每月統計傳》。中國成立後,黨和國家政府非常重視期刊的出版發行工作,尤其是自1978年以來,期刊出版量增長迅速,內容和出版形式呈現多樣化。盡管與報紙相比,期刊雜誌明顯缺乏時效性,但它常以特集的形式對某一主題進行深入的采訪,分析更全麵,內容更深刻,而且期刊的印刷更精美,視覺效果較好,對特定的讀者也有一定的吸引力。因此,期刊雜誌也是政府公共關係的工具之一。

總體來說,書籍、報紙和雜誌這幾種印刷媒體具有傳遞信息、影響輿論、提供娛樂和記錄並傳承人類精神文明遺產的功能和作用。具體來講,它們各自的特點和功能不同,書籍的本質是知識,主要功能是積累知識,關於報紙和雜誌,馬克思曾說:“報紙最大的好處,就是它每日都能幹預運動,能夠成為運動的喉舌,能夠反映出當前的整個局勢、能夠使人民和人民的日刊發生不斷的生動活潑的聯係。至於雜誌,當然就沒有這些好處。不過雜念也有雜誌的優點,它能夠更廣泛地研究各種文件,隻談最主要的問題。雜誌可以詳細地科學地研究作為整個政治運動的基礎的經濟關係。”

與其他媒體相比,印刷媒體有著自身不可代替的優點。第一,印刷媒體的信息容量大,內容豐富多樣。以報紙為例,一張對開四版的報紙就能容納4萬字左右,而且它還可以根據需要,臨時增加版麵。電子媒體則要受時間的製約,一檔30分鍾左右的節目,也隻能容納5000字左右,要延長節目,就要擠占其他節目的時間。印刷媒體的內容之豐富也是電子媒體所無法比擬的,在一張報紙或一份期刊內,可以同時刊登新聞、評論、圖片、散文、詩歌等內容,它可以讓人們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取豐富的內容。第二,印刷媒體選擇的自由度較大。無論是報紙,還是期刊,甚至圖書,人們都可以自由選擇閱讀的時間和內容。第三,印刷媒體宜於保存。電子媒體與網絡媒體的保存需要借助一定的技術條件,製作過程比較繁瑣,而印刷媒體保存起來很簡便,占用的空間也不大。

因此,就目前來說,印刷媒體在領導幹部的工作和生活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印刷媒體的報道更深刻、廣泛,尤其對一些重大事件所作的報道與研究,其深度是其他媒體所無法比擬的;在日常工作中,領導幹部發布文件、公告、聲明等文字材料,最優先選擇的載體還是印刷媒體;而且長期以來,印刷媒體形成了強大的輿論引導力量,很容易成為公眾甚至決策層的“輿論領袖”,領導幹部可利用印刷媒體更好地為自己的工作服務。

第二節電子媒體

隨著物理學的發展,在20世紀20、30年代,電子媒體應運而生。電子媒體主要指廣播和電視,它們的技術核心是無線電技術、通信技術、電磁技術、光電技術、微波技術,以及隨後出現的光纖技術、激光技術、數字技術等。對於現在的領導幹部來說,廣播和電視是兩種重要的媒體,廣播的收聽有很大的隨意性,在上下班的途中或在做其他事情的時候,都可以收聽;電視的影響也比較廣泛,根據中國人民大學翁國明教授對北京市人民接觸媒體習慣的調查顯示,時至今日,在與網絡、報紙、廣播的競爭中,電視仍然是受眾平均花費時間最多的媒體。

廣播媒體出現在20世紀20年代,1920年11月2日,美國美國匹茲堡西屋電氣公司開辦了第—家廣播電台KDKA。KDKA是美國第一家正式申請注冊並取得營業執照的廣播電台,被公認為世界上的第—家廣播電台,它的創辦標誌著廣播媒體的誕生。在誕生初期,廣播媒體的功能主要是娛樂,播放的節目多為娛樂性的音樂,它很少有自己獨立的采訪活動,既是播放的一下新聞,也是從報紙、通訊社轉發來的簡明新聞。但從20世界30年代開始,伴隨著廣播媒體的發展,廣告大量湧向廣播,導致報紙的收入銳減,招來了印刷媒體不再向廣播提供新聞的後果。為了應對這種抵製,廣播媒體開始自己采編新聞。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結廣播的發展帶來了極大的機遇,無線電短波傳輸的巨大優勢得到了體現,在時效競爭中,廣播成為了勝利者。隨後,廣播進一步發揮自己快捷的優勢,豐富聲音的傳播內涵,在媒體中占據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廣播媒體有其自身的優點:首先,傳播時效性強。廣播媒體電波的傳輸速度不受地理條件的限製,她與光速相同,是每秒鍾30萬公裏,相當於繞地球7周半,在這種速度下,傳播者的信息發送與受眾的信息接收之間的時間差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達到一種即時傳播的效果。因此,既是相隔千山萬水,隻有有一台收音機也可以在同一時間內獲得相同的內容。其次,接收便利。現在的收音機體積都不大,可以隨身攜帶,有些人的手機中也有收音機的功能,大部分的私家車、出租車甚至是公文車上都安裝了廣播接收機,人們收聽十分方便,而且收聽時並不限製自己的其他活動,可以專注於聽廣播,也可以邊收聽廣播邊做其他事情。最後,宜於普及。一張報紙可能不貴,但長年購買,也是一筆不小的支出,而收音機的價格相對便宜,更易被普通百姓接受。同時,收音機通過聲音傳播,對聽眾的文化程度沒有要求,既是是文化程度較低的人也不影響其對廣播內容的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