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館》描寫了三個時代舊北平形形色色的人物,構成了一個人像展覽式的"浮世繪".老舍選取"茶館"作為劇本的場赴頗具匠心,他避開了對重大曆史事件的直接描繪,隻是描述這些曆史事件在民間的反響,將之化入日常生活之中,從而避開了時代共名的簡單、僵化與專斷,發揮了作家熟稔舊北平社會生活與形形色色的人物的優勢。事實上,這是在時代共名籠罩之下,民間話語表現自己的一種重要的藝術手段。為達到這一目的,"茶館"這一地點是一個頗具匠心的選擇,"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從社會上層到社會底層,形形色色的人物都在茶館登台亮相。劇本以描寫人物為主,老舍對北平口語與舊北平人物心理的熟稔,使得他能三言兩語就勾勒出一幅生動的人物肖像,製造出內在的戲劇衝突。如第一幕中鬆二爺、常四爺與打手二德子衝突的場麵,篇幅僅占一頁,戲劇衝突、人物的個性與心理發展的層次卻寫得有聲有色。衝突剛起時,兵痞二德子企圖以勢壓人,但並不想真的幹架,所以問常四爺在"對誰甩閑話",被對方嗆了一句"要抖威風,跟洋人幹去"後,他被掐著短處,下不了台,就要動手打人,不料想對方輕輕"閃過",他更加沒轍,隻好虛聲恫嚇。這時"吃洋教"的馬五爺一句"二德子,你好威風啊",馬上使他收束,趕緊溜走。這個打手外強中幹、欺軟怕硬的性格很有層次地表現在紙上。再看鬆二爺、常四爺麵對意外事故的反應,鬆二爺性格軟弱,所以趕緊以大家都是"外場人"來打圓場,常四愛國、梗直、而又粗中有細,所以說話處處不讓人,用"英法聯軍燒了園明園,尊家吃著官餉,可沒見您衝鋒去",嗆得對方沒話可講,但他也不想節外生枝,所以並不主動與對方動手;而隻有三句台詞的馬五爺形象更現出作者的大手筆,他有洋人之勢可依,所以一句話就製伏了二德子;以文明人自居,所以教訓二德子"有什麼事好好地說,幹嗎動不動就講打?";但他製伏二德子並非因為同情常四爺,而是因為打架會驚擾他喝茶,常四爺罵洋人又無意中得罪了他,所以當常四爺要他評理時他冷冷地一句"我還有事,再見"就走過去。短短一頁,塑造了四個性格鮮明、心理層次豐富的人物形象,人物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與人物性格、心理配合得絲絲入扣,委實隻有大手筆才能做到。《茶館》中這樣的場麵比比皆是,如第一幕中,秦仲義與龐太監衝突的場麵;第二幕中王利發與崔久峰對話的場麵,第三幕中小劉麻子欺騙王利發的場麵等等,無不如此,劇中塑造的鮮明的人物形象還有妖怪式的龐太監、龐四奶奶、暗探宋恩子、吳祥子、拉皮條兼人販子的劉麻子、借算命騙取錢財的唐鐵嘴等社會渣滓及其後代、民族資本家秦仲義、茶館老板王利發、早年從事革命晚年心灰意冷拜佛參禪的議員崔久峰,甚至隻有一個字"槁(好)!"台詞的國民黨官僚沈處長等等。短短三幕戲,塑造了幾十個性格鮮明的人物,概括了五十多年的曆史,顯示出老舍高超的藝術功力與藝術才能。
在結構上,《茶館》采取三個橫斷麵連綴式結構,每一幕內部也以許多小小的戲劇衝突連綴。這樣的結構本來容易變得鬆散,老舍克服了這方麵的困難,劇本以"人物帶動故事","主要人物由壯到老,貫串全劇","次要人物父子相承","無關緊要的人物招之即來、揮之即去".14同時,人物的故事、命運又暗示著時代的發展,從而使得劇本緊針密線,形散神凝,以貌似平淡散亂的人物、情節織出一幅"清明上河圖"式的從清末到民國末年的民間眾生相。這種獨到的藝術構思與創作膽識,今天看來也是很值得欽佩的。
第四章 《紅豆》的創作
50年代活躍在文學創作領域的作家們,大都是經受了革命實踐磨練的知識分子,他們以自己的成長經曆為證明,相信知識分子經過革命實踐的考驗後能夠成為真正的無產階級革命者。所以那個時期的現代曆史題材中,許多主人公都是成長中的知識分子。可是出於與《紅旗譜》差不多的原因,這樣一種突出了知識分子革命經曆的創作傾向與新的文化規範不相符合,這就使作家們不能不在描寫自身經驗時有所顧忌,不敢真實地開掘知識分子參加革命實踐過程中切身感受到的痛苦、掙紮、以及靈魂深處的自我搏鬥,也不能如實寫出知識分子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曆的豐富的精神感受與精神升華。而像40年代《財主的兒女們》那樣赤裸裸的精神自傳式的敘事模式,幾乎是廣陵散絕。在這個意義上我們選擇了宗璞的短篇小說《紅豆》作為討論對象,正是因為它在短小的篇幅內可貴地表達了知識分子自己的敘事視角,雖然浮光掠影,卻隱晦地表現出知識分子在大痛苦與大歡樂交織在一起的時代洪流中所麵對的人生選擇和內心矛盾。
1957年7月,《紅豆》由《人民文學》的"革新特大號"作為"新人的作品"推薦發表,編輯當時的意圖是為了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藝方針,但雜誌正式出版時,文藝界的"反右運動"已經全麵展開,所以成了短命的"百花時代"的最後一批絕唱。小說發表以後,《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文藝月報》等對它進行了將近一年的批判,認為作品宣揚了資產階級的"人情味"和愛情觀。其實這篇作品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內涵與藝術激情,遠遠超過了一般意義上的愛情小說。
作品通過大學生江玫與齊虹由於生活態度和政治立場的分歧而導致的愛情悲劇,講述的卻是一個在時代巨變麵前知識分子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的故事。愛情雖然是故事內容的主要承擔,但並不是作品的主題。作家要想表現的就是這種人生在"十字路口的搏鬥"。作家之所以選擇一個愛情故事來表現這一主題,是因為"在我們的人生道路上,不斷地出現十字路口,需要無比慎重,無比勇敢,需要以斬斷萬路情00000絲的獻身精神,一次次作出抉擇。祖國、革命和愛情、家庭的取舍、新我和舊我的決裂,種種搏鬥都是在自身的血肉之中進行,當然是十分痛苦。"15而作家正需要這種"在自身的血肉之中進行"搏鬥的痛苦,來表現知識分子在十字路口進行選擇的艱難和選擇成功後的歡樂。我們從作家的自白中不難感受到與路翎創作《財主的兒女們》相似的精神格調與藝術追求。
在人物的塑造上,宗璞完全是獨立特行的,作品主人公江玫一開始不是英雄,最後也沒有成為英雄,她雖然走上了革命道路,但卻沒有像林道靜(《青春之歌》的主人公)等知識分子典型那樣"與工農相結合".作品一開始,出現在讀者麵前的是一個清純可愛的女大學生,"白天上課彈琴,晚上坐圖書館看參考書,禮拜六就回家。母親從擺著夾竹桃的台階上走下來迎接她,生活就象那粉紅色的夾竹桃一樣與世隔絕。"也就在她上大學二年級的1948年,兩位物理係大四學生的出現改變了她的人生道路。她的新同屋蕭素"總是給人安慰、知識和力量",很快把她帶入了一個新的天地,讓她懂得了一些樸素的革命道理,並帶領她一步步加入到革命運動之中。而"老象在做夢似的"齊虹則以他在彈琴時的神采飛揚,無聲無息地闖入了她的情感世界,對音樂和文學的共同愛好把他們聯係在一起,很快她卷入了愛情的旋渦。作家非常細膩地描寫了江玫在這兩個方麵的感情變化過程,一方麵她在蕭素的影響下越來越多也越來越主動地參加到社會活動之中,先是不十分情願地參加了紅五月的詩歌朗誦會,再是懷著民族的義憤以救護隊員的身份參加了"反美扶日"的北京學生大遊行,最後則是在抗議國民黨屠殺東北來的青年學生的遊行中,走到了隊伍的前列。另一方麵,她與齊虹的感情越陷越深,矛盾也越來越尖銳,"他們的愛情正象鴉片煙一樣,使人不幸,而又斷絕不了。"最後,是留在北平迎接排山倒海般壓過來的解放軍,還是答應齊虹遠走美國,她必須作出自己的選擇。江玫的情感一開始是纖細的,甚至還有幾分無病呻吟的意味,後來雖然有所豐富,有所爆發,但仍然是十分敏感的,多愁善感的。作家大膽地深入江玫的內心世界,細致入微地寫出她作為一個知識女性所特有的所謂"小資產階級"感情和戀愛中的心理變化。江玫與齊虹的愛情始終是在時局的變化中發展的,始終是在江玫對社會形勢越來越關心的背景下變化的,他們如癡如醉如顛如狂的愛情,也因此而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作家對成長過程中的女大學生江玫的描寫擺脫了公式化的影響,對學生運動領袖蕭素的刻劃也沒有落入概念化的俗套。蕭素在作品中的最大作用是影響江玫走上革命道路,但她有她自己的個性,坦率潑辣,正直勇敢,對人對事都一針見血;她有她自己的風格,不尚空談,不講大道理,腳踏實地,身體力行。在她的影響下,江玫的任何變化都不會讓讀者吃驚。相比之下,齊虹的形象則缺乏立體感,略顯單薄。雖然作家表現了他自私本性的暴露過程,強調了他前後性格的鮮明對比,也注意到了他在戀愛過程中的複雜表現,但是對於"他真該是最懂得人生最熱愛人生"的一麵還開掘得不夠,使江玫在已經清楚地看到他們之間的根本分歧,並成為學生運動的積極分子之後,仍然不能與他一刀兩斷,仍然在最後一刻產生動搖等描寫,缺少了充分的依據。
《紅豆》雖然是一篇短篇小說,但所反映的社會層次和藝術格調都明顯地高於當時以宏大曆史敘事為主的現代曆史小說。詩意化的意境和散文化的筆法,形成了作品獨有的藝術風格,而溫馨浪漫的情調和濃鬱含蓄人情味則形成作品獨特的文人韻味。倒敘手法的使用有助於作家在急風暴雨的時代氛圍中營造出愛情的小天地,而江玫因"紅豆"而引發的懷舊情緒和情不自禁的淚水,則使作品帶有一種溫情脈脈的"感傷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