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澳大利亞文學 第二卷 新西蘭文學
序 新西蘭文學
主要是英語文學。在歐洲人到達新西蘭之前,當地居民毛利族已有原始的口頭文學,但未得到發展。1840年新西蘭成為英國殖民地,1907年取得獨立。幾十年來,新西蘭文學尚屬草創時期,深受英國文學的影響,有很多作者是英國人。新西蘭的第一部小說是梅傑·斯托尼的《塔拉納基》(1861),寫毛利族的生活。以後寫這類題材的作者很多,如約翰·懷特、威廉·鮑克等人。第二部小說是艾爾默夫人的《遙遠的家》(1862),反映移民生活。初期的女小說家中,以坎貝爾夫人、巴克夫人、安妮·格倫尼·威爾遜、傑西·韋斯頓等比較有名。伊迪絲·格羅斯曼則以善於表現男女平等的主題而著稱,代表作是小說《叢林心髒》(1910)。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重要作家,有《連綿的白雲》(1898)的作者威廉·彭伯·裏夫斯(1857~1932),《綠岩門》(1914)的作者威廉·薩切爾(1860~1942),保存了15年才發表的《一條新西蘭河流的故事》(1920)的作者簡·曼德(1877~1949),描寫牧羊場生活的《圖蒂拉》(1921)的作者格思裏·斯密斯(1861~1940)。這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蜚聲國際的凱瑟琳·曼斯菲爾德(1888~1923),她15歲就離開新西蘭,長期僑居國外,擅長短篇小說,雖深受契訶夫影響,但作品仍不失自己的風格。其代表作為《前奏》、《園會》和《在海灣》等。她對新西蘭的小說創作有重大影響。
20、30年代的小說,逐步趨於成熟,開始具有新西蘭的民族特色。瓊·德萬尼宣傳男女平等和社會主義,她的第一部小說《肉店》(1926)曾轟動一時。艾倫寫有《潦倒書生》(1936)和《籬雀》(1937)。二人在寫作技巧上均有不足之處。內利·斯坎倫擅長刻畫婦女形象,她從1922年開始撰寫世家小說《彭卡羅》(1932),展現整個世紀的新西蘭生活圖景。其他作家,有《追蹤呼聲》(1936)的作者安東尼和《他們這樣開始了》(1936)的作者約翰·格思裏。以上作家身處經濟大蕭條的時代,均未能象約翰·李、羅賓·海德(1906~1939)、約翰·馬爾根(1911~1945)和弗蘭克·薩吉森(1903~ )那樣反映新西蘭的現實。約翰·李從事工黨的政治活動,寫過三部小說,其中《窮人家的孩子》(1934)及其續篇《被追捕者》(1936)以19世紀90年代經濟蕭條為背景,描寫貧民窟中悲苦的生活。羅賓·海德的作品較多,比較著名的是《去地獄的護照》(1935)及其續篇《歲月又何曾坑人》(1938),以及曆史小說《將你一軍》(1936)和自傳體小說《長嘴涉水鳥飛翔了》(1938)。約翰·馬爾根隻留下一部小說《孤單的人》(1939),是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作品,揭示了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土地之間的矛盾。這是1940年前出版的一部最洗練的作品。薩吉森著有長篇小說《我在夢中看見過》(1949)和 3卷自傳《一次已足》(1973)、《很多啦》(1975)、《永遠不夠》等,但他的主要成就在短篇小說,1934年他出版了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反映新西蘭經濟蕭條時期的社會生活。 此後著名的作品有 《和我叔叔的談話》(1936)、《一個男人和他的妻子》(1940)和《那個夏天》(1940),其中《一個男人和他的妻子》被稱作"新西蘭的聲音",是一部相當成熟的作品。他取法海明威,而不落窠臼。他的創作與曼斯菲爾德一樣,對新西蘭的作者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甚至取後者而代之。上述4個作家的創作,標誌著新西蘭的小說創作已達到成熟階段。 40年代以後的小說,不乏佳作。短篇小說以蓋斯凱爾的《巨大的獵物》(1947)、珍妮特·弗雷姆的《礁湖》(1951)、莫裏斯·沙德博爾德的《新西蘭人》(1957)、莫裏斯·達根的《伊曼紐爾的土地》(1956)和《砂金礦坑的夏天》(1965)比較著名。莫裏斯·達根(1922~1974)從40年代中期開始創作,一生隻留下20多篇短篇小說,卻可與曼斯菲爾德和薩吉森媲美。珍妮特·弗雷姆(1924~ )也寫長篇,以第一部《梟鳥確在鳴叫》(1957)著名。40、50年代間崛起的長篇小說家中,知名者有《崖崩》(1945)和《沒有彙款》(1959)的作者丹·達文,《青年人有秘密》(1954)的作者詹姆斯·卡裏奇,《上帝的孩子》(1957)的作者伊恩·克羅斯,《老處女》(1958)的作者西爾維亞·埃什頓-沃納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