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澳大利亞文學

序 澳大利亞文學

澳大利亞雖然是一塊古老的土地,但在歐洲人登陸之前,當地的土著民族仍處於原始公社時期,無文字,僅有萌芽狀態的口頭文學。18世紀70年代澳大利亞成為英國殖民地,陸續有大批英國流放犯定居,以後才逐漸產生了見於文字的文學作品。因此,澳大利亞文學實際上是英語文學。

澳大利亞文學起始於殖民時期(1788~1890),以流放犯和鄉野勞動者的口頭歌謠為開端。帕特森搜集編纂的《古叢林歌》(1905)就是這一時期的歌謠彙集,其中大多抒發被侮辱與被壓迫者的感受,有較多的民主精神。最早在澳大利亞出版的詩集是英國官員巴倫·菲爾德(1786~1846)的《澳大利亞詩歌的第一批果實》(1819),但藝術性不高。隨後出現一批當地出生的詩人:威廉·查爾斯·溫特沃斯(1793~1872)、查爾斯·湯普森(1806~1883)和查爾斯·哈珀(1813~1868)等,其中哈珀較為突出,他受英國詩人彌爾頓、華茲華斯和雪萊的影響,擅長描繪景色和敘事。繼之而起的亞當·林賽·戈登(1833~1870)在當時頗負盛名,但意境不高,著有《叢林歌謠與躍馬曲》(1870)等。亨利·肯德爾(1839~1882)是這個時期造詣較高的詩人,以抒情詩見長。

小說的出現較遲於詩歌。最早類似小說的作品是流放犯亨利·薩弗裏(1794~1842)寫於獄中的《昆塔斯·塞文頓》(1830)。但在1850年前後,遊記、回憶錄等成為文學的主要形式,它們向英國本土介紹澳大利亞的風土人情及殖民者的生活情況。後期,這種形式的作品更接近於小說。較有影響的作品是亨利·金斯利(1830~1876)的《傑弗裏·哈姆林回憶錄》(1859)、馬克斯·安德魯·希斯洛普·克拉克(1846~1881)的《無期徒刑》(1874)和托馬斯·亞曆山大·布朗(1826~1915)的《武裝搶劫》(1888)等,這些作品描寫了放牧漫遊、流放囚犯、綠林好漢、淘金致富等典型的澳大利亞生活場景,其中最突出的是《無期徒刑》,作者根據曆史材料,在作品中揭露了澳大利亞早期的殖民流放製度。

這個時期的文學創作,無論是詩歌還是小說,成就都不甚突出,基本上囿於英國作家和文學流派的影響,沒有形成澳大利亞文學自己的風格特色。多數作品在藝術上也不夠精湛,特別是小說,往往側重於敘述故事,忽視人物形象的刻劃和心理描寫。

19世紀80年代,澳大利亞開始醞釀成立聯邦,興起了民族主義運動。同時,由於世界性的經濟危機襲擊了澳洲大陸,工人和其他勞動者生活愈加貧困,加之工作條件惡劣,因此,工人紛紛組織工會,舉行罷工,爭取民主,要求改善工作和生活條件。蓬勃興起的民族民主運動給澳大利亞文學帶來了新麵貌。1880年約·費·阿基布爾德所創辦的《公報》雜誌公開提出"澳大利亞屬於澳大利亞人"的口號,宣傳激進主義、共和主義和社會主義,團結了一大批作家,形成了"公報派",促進了澳大利亞民族文學的發展。阿·喬·斯蒂芬斯(1865~1933)擔任編輯之後,開辟"紅頁",大力扶植青年作家,提倡創作短篇小說和"叢林歌謠",並組織出版長篇小說。在他的倡導下,許多作家踴躍創作,出現不少優秀作品,形成了繁榮的創作局麵。民謠和短篇小說的創作尤為突出。

約瑟夫·弗爾菲(1843~1912)和亨利·勞森(1867~1922)是這個時期創作成就最大而且最有影響的兩個作家。弗爾菲是工人出身的小說家和詩人。他的長篇小說《如此人生》(1903)以日記的形式描述了叢林風光和勞動人民的悲慘境遇,有明顯的民主精神,語言生動幽默,生活氣息濃鬱。勞森既寫詩也寫短篇小說,出版過詩集《在海闊天空的日子裏》(1896)和短篇小說集《當罐裏的水沸騰的時候》(1896)等14部作品。他的詩充滿愛國主義激情,表達了人民反抗壓迫和要求民主、自由的強烈願望;他的小說反映下層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塑造普通勞動者的形象,歌頌他們的優秀品質。語言多用勞動人民的口語,樸實生動。這兩位作家的作品都從現實出發,具有澳大利亞特色。他們對澳大利亞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有很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