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歐洲文學知識
第一章 北歐神話
最早的北歐神話都以歌曲的形式出現。公元前,這種關於"混沌初開,乾坤始奠"時期的誌怪的傳說,即已在北歐的日耳曼部族裏流傳。到中世紀,冰島學者用文字把它們記載下來。現在可以查考的主要有兩部《埃達》(這個詞的含義無從考證。有人認為它的意思是"詩";另有人認為它是冰島南部學術中心奧迪的變音,可能表示"奧迪叢書"的意思):一是冰島學者布林約爾夫·斯韋恩鬆於1643年發現的"前埃達",或稱"詩體埃達",寫作時間大概在9至13世紀之間,它包括14首神話詩;一是"後埃達",或稱"散文埃達",由冰島詩人斯諾裏·斯圖魯鬆(1178~1241)在13世紀初期寫成。它是"前埃達"的詮釋性著作。
北歐神話反映了原始部族的多神教信仰和他們同大自然作鬥爭的神奇瑰麗的想象。眾神之王奧丁是獨眼英雄,戰神提爾是獨臂勇士。這樣的形象表明了古代北歐部族奮力征服自然,特別是征服冰雪嚴寒的勇敢精神。
根據北歐神話,天地人是這樣形成的:最初世界上隻有兩個區域,一冷一熱。這兩個區域之間有一條又寬又深的大裂縫,叫做"金儂加裂縫"。當冷熱相遇、即當火焰和冰塊碰到一起時,煙霧和水蒸汽冉冉升騰,隨即產生了一個巨人伊米爾,接著又出現了一頭專給巨人喂奶的大母牛安德胡姆拉。它舔著冰塊,及時把在冰下受凍的神的祖先、奧丁的祖父布裏救了出來。後來奧丁和他的兩個兄弟維利和威將伊米爾的身體造成一個世界,頭做天,肉做地,骨化為山,血成為海,牙齒變為岩石,毛發變為草木。他們又用兩株樹幹做成第一對男女,即阿斯克和埃姆布拉。
為了抗擊萬惡的冰霜巨人以保護人的生存,奧丁和其他神在宇宙中心建造了一座城寨,叫米德加爾德(即大地)。城寨內山青水秀,巨木參天。有一株盤踞在天界、地界和下界的秦皮樹叫伊格德拉西爾,是這個新世界的擎天柱。它有三條大根,一條根紮在眾神之殿阿斯加爾德吸取養分;另一條伸向冰霜巨人們的住地約頓海姆(現代挪威人用這個名字指國內遼闊的山區),在極西北海洋與世界盡頭的連接處;第三條根伸向大霧彌漫的黑暗深淵尼弗爾海姆,或稱霞霧鄉。在阿斯加爾德的那條根附近有一池聖泉,名叫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三個司命運的仙女諾恩氏將泉水灑在樹根上,使秦皮樹枝繁葉茂。
眾神之殿阿斯加爾德是用黃金白銀建造的,金碧輝煌。12位主神各有自己的殿堂,但事無巨細,都得聽從奧丁的旨意。它的大殿瓦爾哈拉最為宏偉壯麗,大廳用矛構成,屋頂用盾覆蓋。奧丁在這裏收容陣亡壯士的英靈,因此又名英靈殿。殿裏有540扇門。戰士每天早晨出門征戰,奧丁派眾仙女瓦爾基裏氏分赴各戰場領回奮勇戰死的壯士,晚上和他們共宴。眾仙女在天上乘馬疾馳,其盔甲閃閃發光,形成了"北極光"。
涉及北歐神話的各種文獻,對眾神的身世、職掌等,說法不一,現加以綜合概括,介紹如下:
奧丁 眾神之王,世界的統治者,又有"天父"之稱。他頭戴大金盔,肩上棲息著兩隻神鴉,分別象征"思想"和"記憶"。它們每天早上飛遍全世界,回來向奧丁報告它們的見聞。奧丁腳下蹲伏著兩隻狼,專司警衛之責。為了增加聰明才智,預測未來,更好地進行統治,奧丁一心要喝智慧井裏的水,即秦皮樹根旁的聖泉。但守護這口井的巨人彌米爾要他以一隻眼睛作為代價,奧丁不假思索,當即挖掉一隻眼睛。喝了井水後,就變得博學多才。他發明了北歐古文字(羅納),司命運的仙女即用這種文字把命運記載在盾上。
弗麗嘉 奧丁的妻子,愛神。主宰婚姻和家庭生活,在天堂和冥府中都有統治權。她容貌美麗,頭發中間夾雜著白羽毛。她的白袍用一根金色腰帶緊束著,腰帶上掛一串鑰匙。她喜歡漂亮的服裝和閃光的珠寶。有一次,她從奧丁的塑像上偷了一塊金子去買一串貴重的項鏈。奧丁發現後,憤而出走。宇宙隨即為冰霜巨人所統治,嚴冬窒息了一切生機。7個月後,奧丁回到阿斯加爾德,大地立即回春,萬物欣欣向榮。
托爾 奧丁的長子,雷神。他紅發紅須,少年英俊,是同大自然的恐怖力量即冰霜巨人作鬥爭的象征。他身體健壯,膂力過人。他腰束一條魔帶,手執一把魔錘米奧爾尼爾。這錘子就是雷電。不管托爾把它擲多遠,它總會自動地回到托爾手裏。托爾經常乘坐一輛由兩隻山羊拉曳的戰車出外遠遊。他一路上宰羊充饑,隻要用魔錘敲一敲羊皮,羊又能複活,繼續為托爾拉車。
西芙 托爾的妻子,土地和收獲女神。她滿頭漂亮的金發,從頂垂到腳。一天,火神洛基在她睡覺時,惡作劇地剪掉她的頭發,西芙為此苦惱不堪,托爾感到無比氣憤。從此世界上禍亂相尋,沒有寧日。
巴爾德爾 奧丁的另一個兒子,光明之神。他才貌出眾,滿麵春風。當他微笑的時候,人們都感到無比喜悅。他做過一個惡夢,預感到將遭人暗算。眾神為此著急,奧丁便派出令官,嚴令一切鳥獸草木都不得傷害巴爾德爾。但令官沒有傳令給□寄生,因為他覺得這種脆弱無能的植物不需要加以防範。火神洛基卻利用這可乘之隙,用□寄生做成利箭,煽動黑暗之神霍爾德爾出麵,並扶著他的手彎弓瞄準,將巴爾德爾射死。
霍爾德爾 黑暗之神,一說為巴爾德爾的孿生兄弟,雙目失明。他生性憂鬱孤僻,陰險而又凶殘,堅持與光明為敵。他受火神洛基指使,置歡樂的光明之神於死地。
洛基 冰霜巨人的後裔,火神。他生下一些可怕的怪物,如芬裏斯狼、米德加爾德蟒蛇等。他貌似和善,性實詭譎,經常出言不遜,同其他神爭吵不休,惹事生非。開頭他隻是為戲謔而戲謔,如偷偷地剪下西芙的頭發。後來他肆無忌憚地為非作歹,變成一個惡魔,甚至慫恿黑暗之神謀殺光明之神。他精魔術,神通廣大,能在一瞬間把自己變成無數的怪物。後因他犯罪,被用鐵鏈捆住。
弗蕾 豐饒、興旺、愛情、和平之神,美麗的仙國阿爾弗海姆的國王。一說他與巴爾德爾同為光明之神,或稱太陽神。他屬下的小精靈在全世界施舍行善。他常騎一隻長著金黃色鬃毛的野豬出外巡視。人人都享受著他恩賜的和平與幸福。他有一把寶劍,光芒四射,能騰雲駕霧。他還有一隻袖珍魔船,必要時可運載所有的神和他們的武器。
弗蕾婭 弗蕾的妹妹,春天女神,也是愛神。她十分慈祥,最為人所愛戴,因為冰天雪地裏的人們熱切盼望著春天的來臨。她常濃妝豔服,花枝招展,有時全副甲胄,披掛上陣,率領眾仙女為奧丁遴選死難英雄。在某些故事裏,她和弗麗嘉是同一個神。
提爾 戰神,傳說他是契約的擔保人,盟誓的臨護者。當其他的神同芬裏斯怪狼開玩笑、把它捆綁起來的時候,提爾作為信用的保證人將手臂伸進狼的嘴裏。狼發現捆綁它的眾神實際上是設下圈套,立即咬斷提爾的手臂。從此提爾成了獨臂神。但他身佩寶劍,總顯得威風凜凜。古代按劍盟誓的習俗即起源於北歐人對戰神提爾的崇拜。許多傳統的劍舞,都是為紀念戰神而編導的。
布拉吉 奧丁的兒子,詩神,一說為智慧、詩詞、雄辯之神。他經常作詩頌揚偉大的人物和勇士。其妻伊敦也是阿斯加爾德的一位女神。她有一個寶盒,盒內存放著青春的金蘋果。眾神到了老年,隻要嚐一嚐金蘋果,便可以返老還童。在斯堪的納維亞的祭祀筵席上,賓客們常用奉獻給詩神布拉吉的牛角作為酒杯,開懷暢飲,發誓要建立功勳,在詩篇中永垂不朽。
海姆達爾 眾神的守護神。他滿口金牙,眼觀四方,無論白晝黑夜都能看300公裏遠。他耳聽八麵,甚至能聽出青草生長的聲音。他不大需要睡覺,日夜守衛著交通要道上的一座用水、火和空氣造成的虹橋比弗羅斯特,防備冰霜巨人偷渡虹橋進入天界。他騎在金鬃馬上,肩上掛一個大號角,以吹號宣布眾神的行蹤。發生緊急事故時,號角長鳴,聲震雲霄。
北歐神話對歐洲文化,特別是宗教生活,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歐洲許多國家在慶祝基督教節日時,保留了多神教的習俗。如聖誕節即是由紀念太陽神弗蕾的慶祝活動演變而來,古代的人們在一年中最長的夜晚舉行宴會,歡樂歌舞,迎接太陽神光臨。複活節(Easter)一詞的發音"伊斯特",脫胎於一春天女神約斯特雷(Eostre)的名字。春回大地,萬物昭蘇,人們紛紛交換彩蛋,表示迎春之喜。蛋象征生命的開端。這就是複活節彩蛋的由來。英語中有些周日的名字也是紀念北歐神的,如星期二是戰神提爾的日子,星期三是眾神之王奧丁的日子,星期四是雷神托爾的日子,星期五是春天女神弗蕾婭的日子。
第二章 北歐傳說
即指"薩迦"。"薩迦"一詞,源出德語,本義為"短故事"。它是13世紀前後冰島和挪威人用文字記載的古代居民的口頭創作,包括神話和英雄傳奇,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它主要敘述斯堪的納維亞的英雄人物的戰鬥生活經曆,所涉及的曆史事件大多發生在9世紀中葉至11世紀中葉之間。這個時期,定居冰島的挪威人生活在氏族社會製度之下。"薩迦"反映了氏族社會的生活習俗、宗教信仰和精神麵貌,兼有人物傳記、族譜和地方誌的特點,同時也表現出作者進行文字加工的藝術技巧。它在故事題材和創作風格上對北歐文學的影響頗深,因而是有曆史價值的文學著作。
流傳至今的"薩迦"不下於150種,大致可分為"史傳薩迦"和"神話薩迦"兩大類。"史傳薩迦"亦稱"家族薩迦",主要作品有《定居記》和《冰島人薩迦》。前者列有930年以前去冰島定居的名人年表和許多關於宗教、法律、習俗的有價值的資料;後者記述自950至1130年冰島有名望的人物的生平、成就和他們的家世。"家族薩迦"多為短篇,其中的傑作首推《貢勞格傳》,寫的是詩人貢勞格和美人海爾嘉之間的纏綿悱惻的愛情悲劇,文筆簡練,主題突出。長篇中的名著有:1.《尼雅爾傳》,描繪複仇心理和法治觀念之間的矛盾。主人公尼雅爾是個賢德的"執法人",但在競尚仇殺的氏族社會裏,不可能實現他的法治理想,終於被仇人燒死。這部作品中有善和惡的鬥爭,也有陰謀和愛情的衝突。結構複雜,人物性格刻劃得非常鮮明,是長篇中的上乘。2.《拉克斯穀人傳》,描寫愛情、嫉妒和仇殺,情節曲折,與德國中世紀的英雄敘事詩《尼貝龍根之歌》頗有相似之處。3.以詩人埃吉爾·斯卡拉格裏姆鬆的名字為名的《埃吉爾傳》,描繪9、10世紀挪威的社會政治狀況,有些地方反映了自由和專製的矛盾。4.《格雷蒂爾傳》,敘述一個智勇雙全的英雄同敵人的優勢兵力作戰,結果慘遭殺害。5.《埃裏居民傳》,講的是9世紀80年代發現格陵蘭島的經過。"家族薩迦"還包括"王室薩迦",如冰島著名的學者、詩人斯諾裏·斯圖魯鬆所作的《挪威王列傳》(即《海姆斯克林拉》),就是"王室薩迦"中的巨著。此外還有所謂"宗教薩迦"。11世紀中葉,基督教傳入冰島後,教徒們利用"薩迦"的形式宣揚基督教教義,頌讚有名的主教或教士,如《勞倫蒂斯傳》。這一類"薩迦"文學價值不大。
"神話薩迦"包括屬於神話一類的古代英雄傳說,有些則是根據原有的神話傳說改編而成,如《沃爾鬆格傳》,實際上是所有日耳曼人共同的精神財富。經瑞典詩人泰格奈爾改寫成長篇敘事詩的《弗裏蒂奧夫傳》則具有斯堪的納維亞的特色。
"薩迦"的語言樸實無華,但多諷刺;不堆砌詞藻,以對話取勝。通過人物語言表現性格特征,往往恰到好處。作者常用"欲張故弛"的手法,在聽眾中造成懸念,以加強講述的效果。"薩迦文學"的缺點是:它的內容幾乎是以氏族之間的仇殺為主,題材過於單調,而又頭緒紛繁,結構過於鬆散。
第三章 冰島文學
冰島有悠久的文化傳統。古代冰島文學──"薩迦"在世界文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公元874年挪威人開始移居冰島,冰島的語言文化深受挪威的影響,但在幾百年的發展過程中,冰島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民族文化。
冰島古代詩歌有"埃達"和吟唱詩。"埃達"韻律簡單,詩句很短,語言簡練。它包括神話詩和英雄詩,這些詩篇記錄有關異教神(如奧丁、托爾神)的傳說和4至6世紀歐洲民族大遷徙時哥特人、匈奴人、法蘭克人的故事。
吟唱詩源出挪威,後流行於冰島。它在語言形式和主題思想上跟埃達詩迥然不同,詩句較長,講究押韻(內韻和尾韻),較多使用特殊的形象比喻即"隱喻式",如把船稱為"海馬",大海稱為"鯨魚之路"等。吟唱詩主要是歌頌當時的國王和知名之士,也描述當時發生的其他事件。
吟唱詩人埃伊特·斯卡特拉·格裏姆鬆(約910~990)是第一個采用尾韻的北歐詩人。他在所寫的最著名的詩作《贖頭》中,介紹和模仿了古英詩和拉丁詩的韻律。吟唱詩的韻律複雜,因而詩人的想象力和靈感無形中受到限製,詩的內容也就相應地變得貧乏。
冰島古代的"薩迦",即英雄傳說,是散文敘事體文學。13世紀是"薩迦"創作的黃金時代,這期間至少有12部"薩迦"問世。14世紀中期,"薩迦"創作藝術開始衰退,繼之而起的是枯燥無味的編年史作品和脫離現實的騎士小說(羅曼史)。冰島的散文敘事文學從此逐漸失色。律詩成為主要的文學體裁。
14世紀至18世紀中葉的文學作品,同古典文學相比較,不論在主題思想和藝術價值方麵都大為遜色。印刷術和紙張雖於16世紀傳到冰島,但直到18世紀仍為教會所壟斷,人民大眾不得不用手抄寫世俗的書籍,包括古代的"薩迦"。他們整理了黃金時代的古典文學,使它得以流傳。16世紀宗教改革後,冰島淪為丹麥的附屬國,人民在艱苦的環境中為保衛民族文化而進行鬥爭。他們堅持不懈地從事詩歌創作,出現了一些有影響的詩人,如哈德格裏姆·皮埃圖鬆(1614~1674)和永·維達林(1666~1720)。前者的作品《耶穌受難讚美歌》再版達幾十次,冰島人舉行葬禮時都采用這首歌。維達林的《啟示》在冰島也是家喻戶曉。他們的作品有許多精辟的警句。
18世紀啟蒙運動時期,人們致力於普及教育。一些社團和刊物應運而生,旅居哥本哈根的冰島人成立了"學術社",它的年刊廣泛宣傳普通知識。冰島的啟蒙主義主要代表馬格努斯·斯特凡森出版了許多具有普及知識性質的書籍,創辦了冰島第一份月刊,並進行曆史與民族的研究工作。埃蓋爾特·奧拉夫鬆(1726~1768)從事冰島自然史和地理的研究,崇拜冰島古典文化;同時也是18世紀的主要詩人。其他詩人有:永·索爾勞克鬆(1744~1819)和貝尼迪克·格倫達爾(1762~1825)等。他們翻譯過英國詩人如蒲柏的詩、彌爾頓的《失樂園》。這些作品對冰島詩歌的創作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埃達"早期版本中之一頁
19世紀初,浪漫主義運動激起了冰島民族複興的希望。冰島人民在法國革命的影響下,開展了爭取民族獨立的鬥爭,要求擺脫丹麥的統治。1816年"冰島文學社"宣告成立。許多詩人寫詩喚醒人民對祖國及古代文化的熱愛,鼓舞他們進行鬥爭。這時的詩歌創作已更加注意語言的純潔性,而不是簡單地模仿古代語言。其中有幾位重要的詩人對冰島文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如比亞爾尼·托拉倫森(1786~1841),他是民族主義者,冰島浪漫主義的先驅。他的詩繼承了古詩的風格,同時也受到外國文學的影響。約納斯·哈德格裏姆鬆(1807~1845)的詩描寫冰島的自然風光,激發人民的愛國熱情。斯文比約恩·埃伊爾鬆(1791~1852)是優秀的詩人,他給吟唱詩和埃達詩作過注釋,還把荷馬史詩譯成冰島散文。
1828至1873年,旅居哥本哈根的冰島僑民出版了三種年刊:《新社刊》、《奧爾曼在議會》和《菲約尼爾》。《新社刊》是冰島爭取民族獨立的英雄永·西古爾茲鬆所辦;《菲約尼爾》雜誌則發表過不少年輕詩人的作品,如格裏姆·托姆森(1820~1896),他又是北歐負有盛名的文藝批評家,並從事古希臘詩歌的翻譯工作。他的詩作富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馬蒂亞斯·約楚姆鬆(1835~1920)是冰島國歌的作者,他寫的讚美歌、挽歌和以曆史為題材的詩歌比較著名。他也是著名的翻譯家,翻譯過莎士比亞和易卜生的劇本、拜倫等人的詩。索爾斯坦·埃爾林格鬆(1858~1914)是冰島詩歌界的第一個社會主義者,年輕時宣傳自由思想和社會主義。他擅長於創作尖銳而機智的諷刺詩,並把自己的詩稱為"刺"。他對同時代作家和文學愛好者有很大影響。
冰島著名的詩人霍伊塔達爾的斯特凡(1887~1933)和達維茲·斯特凡鬆(1895~1964)對於現代詩歌的發展作出了貢獻。斯特凡的詩集《流浪者之歌》(1918)和斯特凡鬆的詩集《黑色的羽毛》(1919)的發表,成為冰島詩歌的轉折點。這些詩歌頌青春,歌頌愛情和自由,語言樸素自然。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現了現代派詩人。他們的詩不大講究傳統詩歌的韻律,表現的方式比較自由,語言精練,想象豐富。這批詩人有"原子詩人"之稱,50年代以來在冰島詩壇居於主導地位。如斯泰因·斯泰納爾(1908~1958),他的代表作是詩集《時光和水》(1948)。沃爾的永·永鬆(1917~)也是一個重要的現代派詩人。他們的作品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冰島的現實生活。
冰島文化受詩體"薩迦"的影響很深,文學作品的體裁一直局限於詩歌。18世紀中葉外國小說開始被介紹到冰島。19世紀中葉,冰島作家開始創作小說,1900年後日益繁榮,逐步取代了幾世紀以來一直處於領先地位的詩歌。被譽為冰島小說鼻祖的永·托羅德森(1818~1868)於1850年寫了長篇小說《少男和少女》,作者曾受司各特和狄更斯的影響,以幽默的筆觸描繪人物和事件,文筆生動。蓋斯圖爾·波爾鬆(1852~1891)是現實主義作家,早期的社會主義者。他的作品諷刺權貴,對被侮辱和被損害的大眾寄予同情。短篇小說《他的搖籃》反映了雷克雅未克勞動者的生活。 1910年後,旅居丹麥、挪威的冰島作家開始受到斯堪的納維亞公眾的注意。他們用丹麥文和挪威文寫作,以冰島的浪漫主義作品豐富了北歐文學。貢納爾·貢納爾鬆(1889~1975)的《博格家史》(1912~1914)是第一部使他揚名北歐的作品。這部現代浪漫主義的家族"薩迦",取材於作者童年的生活和國外的經曆,表現了他的理想主義和樂觀主義。長達5卷的自傳體小說《山間的教堂》(1923~1928)是他的最大的成就之一。他的長篇曆史小說《黑鷗》(1929)根據1800年冰島發生的一件真實的案件寫成,以現實主義的手法,探討了罪與罰的問題。1939年他返回冰島,用冰島文寫作,集中描寫了人和自然的鬥爭。他是冰島最受尊敬的現代作家之一。
30年代世界經濟危機期間,文藝批評家克裏斯丁·安德列鬆(1901~1973)領導的文學期刊《紅筆》以及"語言和文化"文學社團結了一批作家,宣傳社會主義思想,發展新文學。其中著名的有索爾貝爾古·索爾查鬆、諾貝爾文學獎金獲得者哈多爾·拉克斯內斯、克特勒姆的約翰內斯、沃爾的永·永鬆、斯泰因·斯泰納爾、哈多爾·斯特凡鬆和奧拉伍爾·西古爾茲鬆、約納斯·奧爾納鬆等。索爾貝爾古·索爾查鬆(1888~1974)曾著有《致勞拉的信》(1924),批判現存的資本主義製度,抨擊新教和天主教會的虛偽,富於革命精神,被認為是社會主義的宣言。哈多爾·拉克斯內斯(1902~)是冰島現代最優秀的作家,他的長篇小說《來自克什米爾的織工》(1927)顯出他的天才和豐富的想象力,標誌著冰島小說新時代的開端。《薩爾卡·瓦爾卡》(1936)寫資產階級對漁民的欺騙和剝削。他的主要小說還有《獨立的人們》(1934~1935),寫冰島農民千年來的鬥爭。《冰島之鍾》(1943)以17世紀冰島人民反抗丹麥的統治為題材,號召人民為民族獨立而鬥爭。《原子站》(1948)的主題是反對美國在冰島設立軍事基地。
20世紀60年代,出現了兩位女作家。雅科比娜·西古爾查多蒂爾(1918~)出身於農家,是諷刺小說家,作品有《圈套》(1968)和《活水》(1974);施瓦瓦·雅科布斯多蒂爾(1930~)是出色的短篇小說作家和劇作家,1969年出版了第一部社會諷刺小說《房客》。
戲劇創作在冰島發展得比較晚。18世紀90年代,冰島南部斯考爾霍特天主教學校首次上演冰島戲劇。詩人馬蒂亞斯·約楚姆鬆寫的第一部劇本《斯庫加-斯文恩》描寫綠林好漢的故事,人物形象生動逼真。1871年,劇作家尹德裏迪·埃納爾鬆(1851~1939)發表處女作《除夕》,受到觀眾的歡迎。他是冰島戲劇的先驅者之一,曾倡議成立國家劇院,著有問題劇和曆史劇,並翻譯過莎士比亞、易卜生等人的劇本。約翰·西古爾永鬆(1880~1919)原在丹麥學習獸醫,後從事戲劇創作,曾用冰島文、丹麥文寫了5出話劇。其中優秀的劇作《山間的埃維恩杜爾》(1911~1912)以冰島民間傳奇為素材,寫人類兩種本能──對食物和愛情的需求之間的衝突。他很快就聞名於歐洲。他的悲劇《加爾達拉羅夫杜爾》(1915)是冰島的"浮士德"式作品,寫人物願望和智慧的力量與黑暗勢力的搏鬥。50至60年代出現的劇作家有約納斯·奧爾納鬆(1923~)、約庫特·雅科布鬆(1933~)和厄杜爾·比約恩鬆(1932~)等人。1974年,冰島話劇演員前往歐洲、拉丁美洲和美國演出短劇《伊努克》,曾轟動一時。
埃達
中世紀冰島學者所記錄的神話傳說,它的含義現已無從考證。有人認為它的意思是"詩";另有人認為它是冰島南部學術中心奧迪的變音,可能表示"奧迪叢書"的意思。
流傳至今的埃達有兩部:一是冰島學者布林約爾夫·斯韋恩鬆於1643年發現的舊埃達,或稱詩體埃達,為手抄本,寫作時間大概在9至13世紀之間;二是新埃達,或稱散文埃達,由冰島詩人斯諾裏·斯圖魯鬆(1178~1241)在13世紀初期寫成。它是舊埃達的詮釋性著作。
詩體埃達共收詩歌35篇,按其題材可分神話詩和英雄詩兩大類,其中神話詩14篇,英雄詩21篇。神話詩記錄的是有關北歐神(如奧丁、托爾神)的傳說,有敘事體,也有教諭體。敘事體的代表作是《弗盧斯保》,它敘述世界和人類的創造、毀滅和再生。由於惡魔在世界上肆虐,人和神都受到它的誘惑,和它同流合汙,最後世界歸於毀滅。詩中還描寫了女預言家看見一個美麗的世界從海中湧現的情景,表達了古代人民對理想社會的向往。教諭詩的代表作是《豪瓦毛爾》,又名《天主之言》,天主即奧丁神。他在詩中以說教者的身份出現,講述他對人生的見解,告誡人們不要以財富自傲或依賴財富。他重視真誠的友誼和豐富的知識,認為智慧是人生最好的稟賦。英雄詩都是短詩,歌唱古代英雄、北歐海盜時期以前的國王和戰士。如歌唱英雄西古爾的《西古爾祖爾·福布尼斯班尼》。有的詩記述了4至6世紀歐洲民族大遷移時哥特人的國王埃曼納立克、匈奴人的國王阿梯拉以及其他北方英雄的故事。
第四章 丹麥文學
在古代和中世紀,丹麥和斯堪的納維亞地區的其他國家有著共同的文化。丹麥曆來在歐洲大陸與斯堪的納維亞國家之間起著橋梁作用,更易接受來自南方特別是德國的影響,它對世界文學的發展作出了自己的貢獻,造就了童話家安徒生、評論家布蘭代斯和無產階級的小說家尼克索等著名人物。
丹麥文學的淵源可上溯到1500年前。在它境內出土的公元400年左右的兩個黃金號角上所刻的北歐古文字──羅納,都以H開頭,以共鳴元音結尾,說明當時已出現了詩歌的雛型。最長的羅納碑文是983至987年丹麥國王青齒王為其父親立的墓碑。有些碑文具有詩的韻律。在丹麥境內出土的黃金號角
9世紀基督教傳入丹麥。但丹麥的民間創作一直同富於異教色彩的冰島傳說──"薩迦"保持著密切的聯係。到了13世紀,由於逐步受到了羅馬傳來的各種影響,同時也吸收了一些新的時代思潮,丹麥文學在形式上和內容上越來越接近歐洲的共同傳統,這個時期的文學作品如編年史和傳說多具有基督教和神學性質。在中世紀,教士和騎士對丹麥文學各自做出了貢獻,前者代表拉丁文化,後者代表以民謠為主體的丹麥文化。這個時期最重要的作家是薩克索,他是教士,是丹麥當時的統治者阿布薩隆主教的下屬。薩克索在1200年左右用拉丁語撰寫的丹麥史《丹麥人的業績》,不僅是一部重要的曆史文獻,也是丹麥文學最重要的源泉。阿布薩隆的侄子安諾斯·蘇納森的長詩《六天的使命》反映了早期經院哲學在斯堪的納維亞的影響。與薩克索同時代的斯汶·埃格森撰寫的《丹麥曆史》在丹麥中世紀文學中也有一定的地位。
中世紀晚期,丹麥主要的文學形式是民謠。它們在1550至1650年期間被記錄下來。這些歌謠來源於13、14世紀,都是頌揚曆史英雄人物的功績。民謠敘事與抒情相結合,內容豐富,語言通俗易懂。現在流傳的各種民謠有600多首,最著名的一首是關於尼爾斯·埃卜森被日耳曼人殺害的故事。這首民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引用來抗議納粹德國對丹麥的占領。
1482年印刷術傳入丹麥。最早的印刷品是教會出版的拉丁文書籍。丹麥文書籍隻有一部,即1495年出版的《韻文編年史》。16世紀丹麥的宗教改革促使人們廣泛使用本國語言。1535年《摩西五戒》的丹麥文譯本問世,譯者是丹麥的宗教改革家漢斯·陶森。他是16世紀丹麥文學的代表人物,有丹麥的路德之稱。主要著作是《謊言與真理》。他的另一部作品《丹麥聖歌之書》(1569)也是宗教改革時期的詩歌。這些聖歌一直為教會和學校所采用。詩人和曆史學家安諾斯·瑟倫森·韋澤爾於1575年把薩克索的《丹麥人的業績》譯成丹麥文,並於1591年第一次把100首民謠編輯成書。這兩部書對研究和評價丹麥的文學史有一定價值。
16、17世紀丹麥文學的主要成就是聖歌,代表作家是神學家和聖歌詩人托馬斯·金果,1699年出版的新聖歌集中有85首是他的作品。他的詩至今仍被傳誦並保留在新版的聖歌集中,在丹麥文學史上有一定的影響和地位。同時,騎士歌謠已喪失了它與民間傳統的聯係,完全成為貴族階級的文學。
18世紀丹麥文學發生了重要的轉變。在歐洲文藝複興和宗教改革的影響下,啟蒙思潮在丹麥興起。1722年,哥本哈根建立了第一座丹麥劇院,改變了法國、德國、意大利劇團壟斷丹麥劇壇的局麵。這是丹麥文化發展史上的重大事件。路茲維·霍爾堡是丹麥啟蒙文學運動的先驅,他是小說家、詩人、評論家,也是喜劇作家。他積極支持丹麥劇院的創建工作,並把自己的作品無償地奉獻給這個劇院。他的喜劇取材於市民和農民的生活,以率直通俗的語言,對社會的種種弊病進行尖刻的諷刺,對農民和受壓迫者深表同情。這些作品迄今仍受到北歐人民的喜愛。他還是一位語言大師,對丹麥語言的發展作出了貢獻。與霍爾堡同時代的重要作家還有:聖歌詩人漢斯·阿道夫·布羅鬆,他的主要著作是聖歌集《信仰的珍奇之寶》;諷刺作家克裏斯蒂安·法爾斯特,主要作品是隨筆《學識的樂園》(1729~1732)。18世紀中葉出現了抒情詩人約翰內斯·埃瓦爾,他創作了許多著名的抒情詩、即興詩、話劇、歌劇、傳說故事和自傳。丹麥的國歌就選自他的歌劇《漁民》。埃瓦爾屬於浪漫主義前派,而18世紀末丹麥文學的主要流派是受法國影響的古典主義後派,代表人物是諷刺詩人約翰·海爾曼·韋瑟爾,他的主要作品是喜劇《無褲襪的愛情》(1772)。《韻文編年史》扉頁
19世紀上半葉,丹麥文學的主要流派是浪漫主義。詩人阿達姆·戈特羅勃·歐倫施萊厄深受德國浪漫主義的影響,他的詩作《黃金號角》(1803)標誌著丹麥浪漫主義文學的開端。世界著名的童話家安徒生是這個時期丹麥文學的傑出代表。在童話創作中,他立足於現實生活,運用浪漫主義的手法,表達了人類對美好未來的向往,體現了現實主義傾向和民主主義精神。安徒生的童話是丹麥對世界文學的最重要的貢獻。同時期的約翰·盧茲維·海貝亞既是評論家,又是輕鬆喜劇作家。他的劇作諷刺了資產階級的道德觀念,使丹麥的喜劇獲得了新生。他創辦的期刊《哥本哈根飛郵報》以及後來的《臨時報》對當時丹麥文壇影響頗大。詩人弗雷德裏克·帕盧丹-繆勒主張"詩人要為自己的時代和人民而創作",他的諷刺長詩《人之祖亞當》是這個時期的一部重要作品。現實主義的先驅是小說家梅·阿隆·戈爾施米特,他的《一位猶太人》(1845)曾轟動丹麥。代表作是小說《無家可歸》(1853~1857)。他還是語言大師,被譽為"丹麥的一支妙筆"。
19世紀70年代是丹麥現實主義文學取得"突破的年代",作家圍繞著社會和經濟問題進行創作。核心人物是評論家格奧爾格·布蘭代斯。他認為歐洲的革命產生了"文化成果",丹麥文學沒有跟上歐洲形勢的發展而拘泥於舊浪漫主義,出現了脫離實際的傾向,局限性越來越大。他提倡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主張"文學應從實際生活中來,應研究現實生活",文學創作要"把問題提出來進行討論"。1871年,他在哥本哈根大學所作的《十九世紀文學主流》的報告標誌著現實主義和現代文學在丹麥的"突破"。受到布蘭代斯影響的主要作家有:彥斯·彼得·雅科布森、霍爾格·德拉克曼和索福斯·山道夫,以及自然主義和印象主義作家海厄曼·邦,他對丹麥和德國文學都產生過一定的影響。其他自然主義作家如卡爾·吉勒魯普和亨裏克·彭托皮丹,都是名重一時的人物,前者的早期作品就具有歐洲自然主義色彩,主要著作是小說《日耳曼人的弟子》(1882)、《敏娜》(1889)和《磨房》(1896)。後者的主要成就是深刻剖析當時社會的小說,如《天國》(1891~1895)、《幸福的彼爾》(1898~1904)和《死人的王國》(1912~1916)等。這些作品在丹麥和世界文學史上都有一定地位。他們兩人在1917年共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金。19世紀90年代丹麥詩壇上出現了兩個象征主義作家約翰內斯·約恩森和索弗斯·克勞森。後者是丹麥現代文學有影響的抒情詩人。20世紀前半葉中,丹麥最著名的小說家是馬丁·安德遜·尼克索。他的早期作品屬於現實主義的鄉土文學。後期的代表作是著名的長篇小說三部曲:《征服者貝萊》(1906~1910)、《蒂特──人的孩子》(1917~1921)和《紅色的莫爾頓》(1945~1948),它們真實地反映了丹麥無產階級運動的發展過程。約翰內斯·威廉·延森是當時另一位重要作家,他創作的思想基礎是達爾文主義和信仰技術進步。最著名的小說六部曲《漫長的旅行》(1908~1922)以神話的形式,描繪了人類的發展。他的9冊巨著《神話》(1907~1943)發展了一種介於隨筆與小說之間的文學體裁。他還是丹麥20世紀文學中的語言革新大師。1944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金。
30年代中期,法西斯給歐洲帶來了危害,使丹麥人民有所覺醒。很多作家拋棄了和平主義的幻想,堅決同法西斯進行鬥爭。漢斯·基亞克的小說《漁民》(1928)、《日工》(1936)和《新時代》(1939)是丹麥現實主義文學中的重要作品。這個時期,戲劇得到了蓬勃發展。主要劇作家有凱·蒙克,他的作品有《坎特》(1931)、《言詞》(1932)、《橡之幸福》(1940)和《卡納之前》(1943)。他最初讚賞德意法西斯的獨裁政治,但很快對德國占領軍采取譴責的態度,在德國占領期間創作的《尼爾斯·埃伯森》因而遭到禁演。他參加了地下抗德運動,並一度是抵抗運動的發言人。1944年被德國占領軍殺害。凱爾·阿伯爾也是進步的劇作家。他反對法西斯主義,反對德國占領軍。其主要劇作有《安娜·索菲亞·赫茲維》(1939)、《猶滴》(1940)、《錫爾克堡》(1946)、《藍色的獅子狗》(1954)和《尖叫》(1961)。他是"丹麥-中國文化聯係協會"理事,並訪問過中國,還為此創作了長篇作品《米尼考依的三人》(1956)。德國占領丹麥期間,抒情詩成為文學的主要形式,發揮了動員人民、宣傳愛國主義的作用。青年愛國詩人莫登·尼爾森在參加地下抵抗運動的同時,創作了愛國主義的詩歌,1944年於德國占領期間犧牲,年僅22歲。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丹麥文壇展現了新的麵貌。重要作家馬丁·阿爾弗雷茲·漢森創作了大量的小說、隨筆等。主要作品有曆史小說《幸福的克裏斯托弗》(1945)和《蚯蚓與公牛》(1952)。這個時期出現的一批青年詩人和作家,主張以社會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圍繞著社會存在的問題進行創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戰後文學的傾向。其中有詩人奧勒·薩維、埃裏克·克努森、弗朗克·耶耀、歐勒·韋沃爾、托基爾·布約恩維、歐弗·阿比爾高、哈爾弗丹·拉斯穆森和劇作家芬·梅特林等。
50年代以來,丹麥文壇出現了一些新作家和新作品,主要傾向是暴露和批判社會陰暗麵,切中時弊,通俗易懂。這一代作家中比較著名的有克勞斯·裏弗貝亞,主要作品是詩歌,也創作了不少小說、劇作、電影劇本和評論,是目前最多產的作家。此外還有小說家拉耶夫·潘杜魯、彼得·西貝亞、斯汶·奧厄·麥森、漢斯·約恩·萊姆博恩,童話作家威利·瑟恩森,詩人、小說家伊萬·馬利諾夫斯基,詩人耶斯·奧恩斯博和比奈·安諾森等。
第五章 挪威文學
挪威最早的文學作品是4世紀的古碑文。這些碑文具有押韻詩歌的雛型。8至9世紀原始公社解體,挪威開始流傳許多以神話和英雄事跡為內容的民間詩歌。在北歐海盜時期,古挪威人向東、南、西三個方向遠航,進行海上掠奪和貿易,接觸到了異國文化,主要是基督教文化。從挪威古代民間詩歌中可以看出基督教文化的影響。
中世紀時挪威文學同冰島文學有密切的聯係。冰島當時是挪威的屬地,居民大多是挪威的移民,兩國有共同的文字。這時挪威的文學作品(包括民間詩歌),有一部分是在冰島寫成,並通過從古挪威語演變而成的冰島語流傳至今。這時期主要的作品有北歐神話和傳說──"薩迦"。著名的神話詩集《埃達》於13世紀初成書,它敘述日耳曼部落向挪威移民時期的事件,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狀態。北歐傳說是中世紀挪威和冰島的另一主要文學形式,其中主要的是關於家族的傳說,它們一般采用敘事體寫成,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它的一個重要分支是"王室傳說",代表作家是斯諾裏·斯圖魯鬆(1178~1241),他的《挪威王列傳》對文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挪威人最早的王室傳說是關於11世紀奧拉夫國王的故事,約寫於1150年以前。後來又有一位冰島人奉國王斯凡勒(13世紀初)之命撰寫了《斯凡勒的故事》。在斯凡勒當政時期,由教會主持編寫了挪威曆史。
1350年挪威黑死病蔓延,人口死亡過半。1380年挪威被迫同丹麥結成聯盟,政治上失去了獨立,這時丹麥文成了挪威的正式文字。挪威文學於是進入一個持續幾個世紀的蕭條時期,它的文學傳統主要依靠民間文學才得以延續下來。這個時期的民間文學具有多種形式,影響較為深遠。最有代表性的是關於山怪的傳說,富於神話色彩和童話特點,在挪威西部特別流行。它們反映了古挪威人的傳統和思想方法,其中有不少是關於智探山怪洞窟搭救被劫婦女的故事,直到今天仍為廣大挪威人民所喜愛。
16世紀,宗教改革運動、文藝複興運動席卷歐洲,加速了民族國家的形成和民族的覺醒。當時挪威最大城市卑爾根的一些學者以文學為武器,抨擊在挪威西部地區擁有極大勢力的漢薩同盟。他們的代表人物拜耶(1528~1575)用日記形式揭露漢薩同盟在卑爾根地區的胡作非為,表現了愛國主義精神,在當時北歐文學中居突出地位。
從17世紀下半葉開始,挪威文學進入了一個丹、挪文學融合的時期。這一時期挪威的作家基本上用丹麥文寫作,產生了一些在丹、挪兩國都受歡迎的有影響的作家。例如丹麥作家恩蓋爾布萊茨達特在挪威很受尊重,她寫的讚美詩至今仍為挪威教堂所采用。這時著名的詩人達斯(1647~1707)被認為是挪威文學史上第一個具有持久影響的作家。稍後又有著名的劇作家霍爾堡(1684~1754),他雖是丹麥人,但出生在挪威的卑爾根。他創作了30多部劇本,被奉為丹麥和挪威戲劇的鼻祖,而且通過文學創作和學術研究等活動溝通了北歐文學同西歐文學之間的交流。
18世紀,挪威的獨立傾向加強,啟蒙運動蓬勃開展,文學界也出現了新的局麵,特別是許多居留丹麥的挪威作家和留學生在18世紀末建立了"挪威社",積極宣傳並開展獨立的愛國主義的文學創作活動。
1814年挪威脫離丹、挪聯盟,但又被迫同瑞典結盟,重新陷入附屬國地位。因此19世紀的挪威文學更強烈地反映出民族獨立的要求。韋格朗(1808~1845)是這一時期著名的作家,他的創作開始了挪威文學的複興。挪威的現代文學史以他的劇作《創造力、人和救世主》為開端。但他的主要文學成就在詩歌創作方麵,被稱為挪威詩歌的先驅。他的作品的中心思想是爭取民族自由和發展獨立的挪威文化。在他以後,挪威文學中的浪漫主義才與啟蒙時期的傳統結合起來,從而開創了挪威文學史上的新時代。
這一時期,浪漫主義派詩人、藝術家和學者通過發掘民間文學藝術寶庫而給挪威文學注入了新的血液。著名作家阿斯布約恩森(1812~1885)和穆(1813~1882)在挪威文學史上第一次係統地記載了許多民間傳說,並最先擺脫丹麥語的影響,完全用挪威本國口頭語言進行創作。作家奧森(1813~1896)又根據挪威各地的方言進一步創造了"新挪威語",在文學創作上獲得廣泛的應用。這一時期著名女作家科萊特(1813~1895)寫的《總督的女兒》(1855)是挪威第一部社會小說。挪威文學史上享有盛名的文學巨匠易卜生(1828~1906)和比昂鬆(1832~1910),這時已寫出了不少劇本與詩歌,大多取材於挪威古代的傳說。
19世紀下半葉,挪威社會發生了巨大變革,工業革命改變了挪威的經濟與社會結構,政治鬥爭加劇,農民和新興中產階級紛起反抗。在這一鬥爭中,作家大多站在進步力量方麵。他們注意社會問題,發表了很多抨擊社會黑暗的現實主義作品,使挪威的文學創作進入了繁榮時期,湧現出了許多現實主義作家。大約從19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易卜生和比昂鬆也轉而反映當時的社會生活,使現實主義不斷深化。他們二人的主要作品都在這個時期寫成。他們同約納斯·李(1833~1908)和謝朗(1849~1906)並稱為挪威文壇"四傑"。1890年恩格斯曾經指出,最近20年來,挪威文學的繁榮,除了同時期的俄國以外,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與之相比。
19世紀80年代充滿政治與文學的紛爭。自然主義開始抬頭。耶格爾的小說《放蕩不羈的人》和克羅格的小說《阿爾布亭》引起了關於自由戀愛問題的論戰,兩部作品都被當局禁止。19世紀末,挪威文學中的反動傾向加劇,神秘主義和個人主義思想的影響加深,一些偉大作家也受到了影響。一度轟動文壇的名作家漢姆生(1859~1952)晚年甚至走上了同納粹德國占領者合作的道路。
1905年瑞、挪聯盟解體,挪威獲得獨立,文學中的現實主義傳統得到了恢複並有所發展。戲劇方麵出現了格裏格(1902~1943)和尼爾森(1901~1929)等無產階級作家,他們的作品反映了工人的生活和革命鬥爭。在藝術技巧上,克羅格(1889~1962)繼承了易卜生和海貝格的心理分析手法,格裏格則沿襲了比昂鬆的行動劇的傳統。這時小說創作也呈現了新的麵貌,產生了揭露資本主義剝削和反映工人鬥爭的作品,其中以法爾克貝格(1879~1967)和烏普達爾(1878~1961)描寫礦工和建築工人鬥爭生活的小說較有名。在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下,一些激進知識分子創辦了《破曉》雜誌,因而被稱為"破曉派",主要代表人物是青年作家歐弗朗、胡爾和克羅格。他們同以方恩為代表的自由主義保守派和信奉宗教的作家進行了一場激烈的論戰。盡管他們的政治觀點不同,但在創作上他們都注重心理描寫。這個時期的小說創作主要有兩個流派,一是"鄉土文學"派,以挪威農村生活為題材。隨著工業的發展和農業經濟的逐步解體,許多作家越發懷念田園生活,因而促進了"鄉土文學"的發展。另一派是受到現代心理學派影響的"心理文學"派,以描寫人物的心理狀態為主。突出的作品是女作家溫塞特的曆史小說《克裏斯汀·拉夫朗的女兒》(1920~1922),192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金。
在德國法西斯占領挪威期間和戰後的一個時期,出現了許多反法西斯主義的作品,如南森的《日複一日》和穆恩的《日記》等。小說方麵,以埃文斯摩的敘事作品《西渡曆險記》影響較大。其他作家如海貝格、班·漢森、韋索斯、哈夫雷沃爾等也寫了不少這方麵的作品。歐弗朗、格裏格、雷斯-安德森和哈格魯普等,都以自己的詩歌為爭取自由作出了貢獻。韋索斯的小說《萌芽》(1940)和戰後創作的其他作品,把象征主義同現實主義結合在一起,使挪威小說有了新的特色。博爾根同魯德、奈特勒奧斯、米克勒、克裏斯托夫等人的短篇小說在表現手法上也有創新。戰後的詩歌創作大體上沿用了傳統的詩歌語言。50年代,霍夫莫、布雷克和布耶爾克等人繼續遵循和發展了現實主義。60年代產生了一批有才華的青年作家,如索爾斯塔、烏布雷斯塔和延森等。60年代末則出現了"紀實主義",表明挪威文學有了新發展。
1956年開始,挪威政府設立"文化基金",對作家給予經濟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挪威文學創作的繁榮。
第六章 瑞典文學
瑞典文學可從烏姆山附近的呂克石碑談起,石碑上麵有公元850年鐫刻的大約800個北歐古文字,描述了古代英雄丘德裏克的業績。人們據此確信,古代瑞典有類似冰島"薩迦"的傳說和故事,隻不過沒有記錄下來和流傳後世。現在,人們隻能從冰島、挪威和英國的古代文學和瑞典保存的古碑中看到一點痕跡。
中世紀有些在教會任職的神學家,寫了不少讚美詩,其中優美的《比爾吉達聖歌》就出於林雪平的主教尼古勞斯·海爾曼尼之手。
聖歌一般都是抒情詩。瑞典中世紀的敘事詩則是各種傳說,即有關耶穌、聖母馬利亞和聖徒們的故事。這些比較古老的、富有神話色彩的傳說大部分起源於東方國家,在1300年之前被譯成瑞典文。與此同時,外國的世俗文學也通過騎士階層傳入瑞典,很多外國騎士傳奇被譯成瑞典文,其中最有名的是《歐費米婭之歌》。而最有文學價值的是1440年前後托馬斯主教創作的《恩厄爾布雷克特之歌》,作品生動地描繪了恩厄爾布雷克特的業績,最後用一係列抒情詩節構成一首自由的頌歌。這首詩歌之所以著名,不僅是因為內容豐富多彩,語言鏗鏘有力,而且還因為詩的形式擺脫了拉丁語讚美詩的影響。此外,瑞典中世紀還有一種古老的集體舞,帶有一定的戲劇性,且有歌曲伴奏。人們通常把這種敘事抒情舞曲稱作歌謠。後來人們把口頭流傳的歌謠記錄下來,整理出版。最主要的有埃裏克·耶伊爾和阿·奧·阿弗塞利烏斯合編的《瑞典民歌》,阿·阿爾維德鬆編的《瑞典古代歌曲》。
1541年,國王古斯塔夫·瓦薩為了便於推行新教,下令將《聖經》譯成瑞典文。1526年出版《瑞典歌曲和民謠》,這是最早的瑞典文基督教讚美詩。
新教的傳播和道德教育深入到學校後,產生了取材於《聖經》的"學校戲劇"。保存至今的劇本《杜畢葉喜劇》,取材於《舊約全書》中的偽書,通篇充斥各種哲理,沒有任何人物描寫或戲劇情節。17世紀初,曆史學家約翰內斯·梅塞尼耶斯(1579?~1636)寫了4部曆史劇,由學生們在二月集市上演出,獲得很大成功。其中最有名的一部是《迪薩》,取材於聰明的少女迪薩的傳說。
這個時期中較有才華的詩人是拉爾斯·維瓦利烏斯(1605~1669)。他的《啊,自由,你是最高尚的東西》是一首對自由的讚歌;《怨春寒》是他最著名的詩作,既有民歌的情調,又有讚美詩的特色。他的作品被稱作瑞典高雅詩歌的先聲。
瑞典強盛時期最著名的詩人是謝恩赫爾姆(1598~1672)。他最初用拉丁文寫詩,逐步掌握了古典詩歌的知識和技巧;從17世紀初期開始,他改用瑞典文寫詩,把瑞典詩韻建立在重讀音節和非重讀音節變化的基礎上。這是謝恩赫爾姆在瑞典詩歌史上的巨大功績。他的著名詩篇《海格立斯》(1658)就是用六音步韻寫成的。他在逝世前將長、短詩篇彙集出版,題名《是女神詩人現在才教我們用瑞典文寫詩和吟唱》,是17世紀瑞典文學的重要作品,因此後人稱他為"瑞典詩歌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