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世界文學發展知識
第一章 歐洲十八世紀文學
十八世紀歐洲各國曆史情況不盡相同。英、法仍然是最先進的國家。英國1668年的"光榮革命"推翻了複辟王朝,確立君主立憲政體,建成資產階級和新貴族領導的政權。資產階級在國外大規模進行殖民擴張,國內發展工商業,大型手工業工場發達,在一些生產部門開始采用機器,十八世紀中葉發生了工業革命。資產階級在十八世紀初期還有反封建殘餘的任務,但它和勞動人民的矛盾隨著本世紀經濟的發展而日益尖銳。法國在歐洲大陸各國中工商業最為發達,六、七十年代,手工業工場開始零星使用機器,規模較大的企業出現了。但它仍然是個封建小農經濟占優勢的國家。專製王權對外不斷發動戰爭,外交一再失敗,對內加緊壓榨人民,屢次宣告財政破產。封建階級和第三等級之間的矛盾尖銳到極點。1798年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是資產階級反對封建製度的一次最徹底的鬥爭,它的勝利標誌著歐洲新的社會政治製度的確立。在德國一些主要城市,工商業也有一定的進展,但很緩慢。德國一直處於封建割據狀態,資產階級在經濟和政治上都依附貴族宮廷,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意大利繼續受到外國侵略,教會勢力猖獗,資本主義遇到很大阻力。俄國北西歐國家落後,從彼得一世時期開始才進行了一係列的改革,工業有所增長,但對農奴的剝削比以前更為殘酷。七十年代爆發的規模巨大的普加喬夫起義盡管歸於失敗,但有力地打擊了農奴製度,促進了俄人民的覺醒。
十八世紀資產階級科學家在數學、物理、化學、植物、動物、天文學等方麵作出卓越的貢獻,其中以牛頓(1642-1727)的成就最為突出。英國哲學家洛克(1632-1704)繼霍布士之後發展了經驗主義,推動了這一時期的唯物主義和自由思想的傳播。他在政治上擁護君主立憲製,主張人民通過議會行使權力。他認為私有財產是人類的天賦權利,國家的主要任務在於保護私有製。洛克對歐洲啟蒙運動影響很大。法國思想家貝勒(1647-1706)和封特奈勒(1657-1757)繼承笛卡兒哲學中的唯物主義因素,擯棄其中上帝存在和靈魂不死的唯心主義思想,把理性作為反對封建製度和宗教權威的武器,提倡自由檢驗的科學精神,肯定人類要不斷地進步。他們是法國啟蒙思想家的先驅。
十八世紀具有全歐性的思想運動是啟蒙運動。啟蒙思想家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在自然科學和唯物主義哲學的影響下,形成了他們自己的體係。啟蒙運動是宣傳資產階級思想的運動,啟蒙學家以先進的觀點教育民眾,為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準備了思想條件,因而有"啟蒙"之名。啟蒙運動在法國聲勢最為浩大,在德國也有蓬勃的發展,俄、意等國啟蒙思想也很流行。英國在十七世紀雖已發生了資產階級階級革命,但仍然有著啟迪民眾向封建勢力繼續鬥爭的曆史任務。由於這個任務是在革命後提到日程上來的,所以英國的啟蒙活動和法、德等國的啟蒙運動並不完全相同。
啟蒙運動是文藝複興反封建、反教會鬥爭的繼續和發展,它繼承了人文主義者的理想,要求從教會束縛下解放個性,而且比人文主義者更進一步把鬥爭矛頭直接指向封建社會的全部上層建築,其目的是要推翻封建大廈,建立資產階級政權。因此,這一思想運動也是一場非常劇烈的政治革命運動。教會是主要的封建堡壘,它宣稱神權和君權至高無上,世界是上帝創造的,帝王權力是神授的。啟蒙思想家用唯物主義反對這種唯心主義,肯定世界是物質的,國家權力屬於人民。他們用政治自由對抗專製暴政,用信仰自由和宗教容忍對抗宗教壓迫,用自然神論和無神論來摧毀天主教權威和宗教偶像。他們不滿意政治上的無權地位,反對貴族階級的特權,要求在法律麵前人人平等,創造了天賦人權的理論。他們在鬥爭中使用的武器是理性,他們用理性檢驗所有的舊製度、傳統習慣和道德觀點,正如恩格斯所說:"他們不承認任何外界的權威,不管這種權威是什麼樣的。宗教、自然觀、社會、國家製度,一切都受到了最無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須在理性的法庭麵前為自己的存在作辯護或者放棄存在的權利。思維著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以往的一切社會形式和國家形式、一切傳統觀念,都被當做不合理的東西扔到垃圾堆裏去了。"
啟蒙思想家具有樂觀的戰鬥精神,相信人類不斷進步,將要在封建社會的廢墟上建立一個新的社會,即他們所標榜的"理性的王國"。這個王國在他們看來將是真理和正義的社會。"過去的一切隻值得憐憫和鄙視。隻是現在陽光才照射出來。從今以後,迷信、偏私、特權和壓迫,必將為永恒的真理,為永恒的正義,為基於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剝奪的人權所排擠。"
其實,啟蒙思想家所宣揚的"理性的王國"不過是理想化的資產階級王國。他們從來不否定私有製度;正相反,他們把這製度看成是不可動搖的原則,甚至是人權的一部分。他們為之鬥爭的自由平等實際上也隻是資產階級的自由平等。盡管如此,"資產階級的思想家在當時並沒有表現出任何自私的觀念;相反地,......他們完全真誠地相信共同的繁榮昌盛,而且真誠地期望共同的繁榮昌盛,他們確實沒有看出(部分地還不能看出)從農奴製度所產生出來的製度中的各種矛盾。"他們真誠地相信封建製度一經鏟除,全體人民將普遍享受自由平等的幸福生活,他們真誠地相信自己是為全人類而奮鬥的。
啟蒙運動家對物質世界的解釋是機械唯物主義的,對社會曆史的觀點是唯心主義的。他們過分強調思想意識的力量。他們認為人類曆史充滿虛偽和謬誤,這是因為教會統治了一切,把人類推到黑暗和愚昧的深淵裏;因此,他們以為提倡科學、文化和教育就可以改造社會。他們在對民眾進行啟蒙的同時,把希望寄托在教育統治者上麵。他們幻想統治者一旦接受了啟蒙思想,成為"開明君主",便會施行開明政治。關於宗教問題,他們中有人高舉無神論的旗幟,反對天主教,也有一些人用自然神論的觀點否認上帝存在,卻又承認自然本身就是神。此外,有些人還提出"自然人"的理論,來和社會的人對抗,號召人們"返回自然"。這種觀點固然有反封建的積極意義,但也有否定人類文明的一麵,因而也是屬於唯心主義的。這些思想表現出啟蒙運動家的曆史和階級局限性,但他們仍然不失為卓越的思想家;"為行將到來的革命啟發過人們頭腦的那些偉大人物,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
十八世紀歐洲各國之間的文化關係非常密切,英、法兩國對其他國家的影響最大。英國的社會製度為許多國家的先進人士所向往。法國的重要啟蒙思想家幾乎都到過英國,把英國的進步思想介紹給法國。莎士比亞的戲劇也是在十八世紀才傳到歐洲大陸,開始影響法、德、俄、意等國文學。這一時期的英國小說家理查生受到狄德羅的熱烈讚賞,他的小說影響了盧梭,盧梭又對德國的許多詩人發生影響。法國十七世紀古典主義文學以它的卓越成就,在歐洲各國掀起了向法國學習的浪潮。許多國家從統治者一直到一般文人作家都競相模仿路易十四時代的文學藝術。古典主義創作原則對一些國家的民族文學的建立起過一定作用,但它的宮廷趣味迎合統治階級的需要,在這些國家裏也產生了華麗典雅的文學作品。另一方麵,法國十八世紀啟蒙思想家的作品出版後,幾乎立刻傳到其他國家,或很快就出現了譯本,人們競相傳誦,成為歐洲各國人民反對封建專製、爭取自由的有力鬥爭武器。
這一時期古典主義繼十七世紀之後,仍然統治著歐洲文壇,許多國家先後有了自己的古典主義流派。但在十八世紀,最能體現時代精神的是啟蒙文學和英國的現實主義小說。在英國,古典主義雖有相當聲勢,出現過以蒲伯為首的古典主義派,但這個時期成就最大的作家是笛福、斯威夫特和菲爾丁。他們中有的強烈表達了資產階級的思想感情和願望,有的對封建階級進行揭露,最進步的作家對本階級所暴露的缺點提出尖銳的批判。他們的文學活動具有啟蒙的性質。他們的長篇小說的主人公不是國王和貴族,而是普通人,特別是社會的中、下層人物。他們關心社會問題,注意環境描寫和性格刻畫。他們的作品為十九世紀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準備了條件。在法國,古典主義牢牢地占領著文壇,不少作家仍按古典主義的原則從事創作,但沒有寫出優秀作品。這一時期最受民眾歡迎的是以啟蒙思想為內容的文學。孟德斯鳩、伏爾泰、狄德羅和盧梭是啟蒙運動思想家和活動家,同時也是啟蒙文學家。他們的作品具有強烈的戰鬥性和革命性,是歐洲啟蒙文學最典型的範例。德國啟蒙作家反對封建專製,爭取建立德國民族文學,但也表現出和宮廷貴族妥協的軟弱性。萊辛是最重要的德國啟蒙作家,他把戲劇作為宣傳啟蒙思想的工具,在戲劇理論和創作兩方麵都有所建樹。意大利戲劇一度繁榮,哥爾多尼繼承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的戲劇傳統,受到法國啟蒙思想家的深刻影響,寫過不少富有民主思想的社會喜劇,反映了意大利資產階級先進分子的日益自覺。俄國在三十年代後形成古典主義流派。這一派作家受到啟蒙思潮的影響,提倡科學、文化和愛國精神,諷刺並批評農奴製度所產生的不合理現象。九十年代出現了反映農民革命情緒的作家拉吉舍夫。
啟蒙文學具有鮮明的政治傾向性和民主性。啟蒙作家把文學創作看成是宣傳教育的有力工具,他們常常深入淺出,把深奧難解的哲學思想寫得通俗易懂,喚醒人民起來反對封建製度和宗教迷信。為了達到這目的,他們著重反映人民大眾的日常生活,描寫普通人的英雄行為和崇高感情。他們作品中的貴族一般是批判揭露的對象。他們之中隻有少數人用詩體進行創作,絕大多數是使用散文。他們喜歡采用民間故事和人民的語言,使作品容易為民眾所了解。他們不把描繪環境和性格作為創作的主要任務,但他們虛構的人物和情節常能引人入勝,發揮啟蒙教育作家。他們常用的手法是諷刺和說理;諷刺作品尖銳辛辣,摧毀力很大;說理文邏輯嚴密,說服力很強。有的啟蒙作家,如狄德羅和萊辛,在美學方麵深入探討,提出許多新的見解,豐富了歐洲資產階級現實主義文藝理論。十八世紀作家創造了一些新體裁,如正劇、哲理小說和抒情小說等,以適應啟蒙運動的需要。
十八世紀後期,歐洲產生了感傷主義文學流派,其發源地為英國。英國資產階級統治的鞏固加速了資本主義的發展,社會矛盾更加顯著。資產階級中、下層的人深感社會上貧富懸殊,自己的生活和社會地位得不到保障,感傷情緒由此產生。感傷主義文學正是這種情緒的反映。在理查生的小說中已經出現感傷因素,但英國感傷主義代表作家是斯泰恩,感傷主義就是以他的小說《感傷旅行》(1768)而得名的。這一派作家誇大感情的作用,細致描寫人物的心情和不幸遭遇,以引起讀者的同情和共鳴,有時對受壓迫的勞動人民的疾苦表示憐憫,具有資產階級人道主義思想。他們有時放任個人情感,沉溺於感情世界,脫離現實;有時甚至愛抒發個人對生、死、黑夜和孤獨的哀思,致使他們的作品往往充滿悲觀失望的情調。他們最愛用的體裁是哀歌、旅行記和書信體小說。
法國在十八世紀並未產生真正的感傷主義文學流派。狄德羅的正劇,特別是盧梭的《新愛洛伊絲》雖然也有濃厚的感情色彩,但感情主要是用來對封建製度、封建道德作鬥爭的,因此富有戰鬥性。十八世紀七十年代在德國興起的狂飆突進運動標誌著德國資產階級民族意識的覺醒:要求自由和個性解放。狂飆突進運動作家中有些人受了理查生、斯泰恩、盧梭等人的影響,他們的作品也帶有濃厚的感傷主義色彩。十八世紀後半期,俄國也一度出現了感傷主義流派,代表作家是卡拉姆辛。他們的作品反映了俄國貴族的沒落情緒,成就不高。感傷主義文學對於十九世紀浪漫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有很大影響。
第二章 歐洲古代文學
歐洲古代文學包括古希臘文學和羅馬文學。
古希臘位於地中海東北部,大致相當於現在的希臘,它的政治、經濟、文化影響東達小亞細亞、敘利亞,南達埃及、北非,西達意大利南部、西西裏島,北達黑海。羅馬城邦相當於現在的羅馬,帝國時期最廣的疆界北麵從不列顛、萊茵河直到黑海,東部包括美索布達米亞、敘利亞,南部包括整個北非,西部包括現在的葡萄牙、西班牙,而以現在的意大利為本土。
古希臘和羅馬都從原始公社進入奴隸社會,並經曆了奴隸社會由盛及衰的各個階段。希臘在公元前八世紀以前還處在原始社會,公元前八至六世紀奴隸社會逐漸形成,到公元前五、四世紀進入希臘曆史的全盛時期,公元前四世紀末以後逐漸衰微,稱為"希臘化"時期。羅馬也大致在公元前八至六世紀時原始公社逐漸解體,經過公元前五至一世紀,即共和國時期的奴隸製的發展,到公元一、二世紀而達到奴隸製全盛時期,即帝國全盛時期,公元三世紀以後羅馬奴隸製國家由衰落而滅亡。古希臘和羅馬有很長一段時間是平行發展的,直到公元前二世紀中葉,羅馬才最後代替了希臘在地中海的統治地位。
古希臘、羅馬同是歐洲文化的發源地。當歐洲絕大部分地區還處在野蠻狀態,古希臘、羅馬已經有了高度發展的文化。古希臘、羅馬的文化是建立在奴隸社會的基礎之上的。恩格斯說:"隻有奴隸製才使農業和工業之間的更大規模的分工成為可能,從而為古代文化的繁榮,即為希臘文化創造了條件。沒有奴隸製,就沒有希臘國家,就沒有希臘的藝術和科學;沒有奴隸製,就沒有羅馬帝國。沒有希臘文化和羅馬帝國所奠定的基礎,也就沒有現代的歐洲。"在思想意識、國家製度、科學文化等等方麵,現代歐洲和古希臘、羅馬之間都存在著千絲萬縷的繼承關係。
古希臘、羅馬文化是古希臘、羅馬社會的產物,但它又是在文化發達較早的亞洲西部國家和埃及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無論在宗教、科學、哲學等方麵都可以看到埃及、巴比倫和其他國家的影響,甚至希臘字母也是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礎上形成的。當古希臘、羅馬文化發展起來以後,也反過來影響了這些國家。
古希臘、羅馬文化在進入階級社會以後反映了當時的階級鬥爭。奴隸社會的基本矛盾是奴隸和奴隸主之間的矛盾,在奴隸主內部又有上層和下層的矛盾。奴隸是社會財富的主要創造者,但是他們處在絕對無權的地位,甚至不被當作人來看待,他們的願望和理想在文化中隻能曲折地、間接地有所表現。當時的統治文化是奴隸主文化。在奴隸主文化內部也有兩種不同傾向,一種是代表奴隸主貴族利益的,一種是代表奴隸主下層、有時也包括奴隸的利益的。這種情況明顯地反映在哲學上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鬥爭中。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伊壁 鳩魯,羅馬哲學家盧克萊修的唯物主義哲學代表了奴隸主民主派的思想,而希臘的蘇格拉底、柏拉圖、斯多噶派、新柏拉圖主義者以及他們的羅馬代表則反映了奴隸主貴族的思想。有的哲學家既有唯物主義思想也有唯心主義思想,如亞理斯多德。
希臘、羅馬文化有許多共同點,但也有不同之處。這主要是由希臘、羅馬奴隸社會各自的特征所決定的。希臘的奴隸製國家表現為各自獨立的城邦,在經濟和文化最發達的雅典,奴隸主內部民主比較充分。羅馬則是由城邦發展為龐大的奴隸製帝國,有更加嚴密的國家機器進行專製統治,民主氣氛薄弱。此外,希臘的工商業比較發達,而意大利適宜於農業,大規模地使用奴隸,實行大田莊製。基於以上原因和其他因素,在希臘,特別是雅典,在哲學領域中就出現了繁榮的局麵;文學成為活躍的政治生活中一部分;在文學和哲學發達的基礎上,文藝理論獲得很高的成就;科學和藝術十分昌盛。此外,希臘奴隸主提倡精神和身體的全麵發展,富於機智和創造性。而羅馬則在國家觀念、統治術、法律、軍事技術和工程等方麵有更高的成就;在公民中提倡堅毅、服從、責任感等道德;在哲學領域則從希臘的現成體係中取其所需而予以發展,如希臘化時期的伊壁鳩魯、斯多噶哲學、折衷主義以及後來的神秘唯心哲學;在文學領域,羅馬沿用了希臘文學的形式,產生了反映羅馬特點的文學;此外,羅馬奴隸主文化的寄生性也更為突出。
羅馬人模仿並繼承希臘文化,有以下一些主要原因。當公元前三世紀羅馬開始強大的時候,希臘已經經曆了文化的全盛時期(公元前5世紀前後),這時希臘文化高於羅馬文化。希臘和羅馬在地理上是比鄰,希臘又很早就移民到意大利,而羅馬後來又征服了希臘。希臘和羅馬的社會製度相同。但當羅馬開始強大的時候,希臘文化已進入衰落時期,羅馬所受希臘影響很大一部分是屬於這一時期的。更重要的是羅馬文化畢竟是羅馬奴隸製社會的產物,不能認為是希臘文化的簡單重複。
就希臘文學和羅馬文學而言,前者對後者有很大影響,但它們還有各自的特點。馬克思指出,希臘的神話和史詩是發展得最完美的人類童年的產物,具有永久的魅力。不論神話還是史詩又都是希臘全民的創作,在人民中間經過幾百年的錘煉,在許多方麵有它獨特的成就。繼荷馬之後,希臘產生了一係列傑出的作家,如抒情詩人薩福、阿那克瑞翁、品達,寓言作家伊索,悲劇家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歐裏庇得斯,喜劇家阿裏斯托芬,哲學家和文藝理論家柏拉圖、亞裏斯多德,以及演說家、曆史家等等。特別是悲劇和喜劇作家,他們緊密結合希臘奴隸製民主政治進行創作,熱情地為民主事業奮鬥,他們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內容。他們以民間文學為他們作品的基礎,既有所繼承,又大膽革新,取得了重大成就,形成希臘文學的古典時期。亞理斯多德在公元前四世紀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文藝理論,尤其是關於悲劇的理論,對後來歐洲文藝理論的發展起過深遠的影響。古希臘文學在思想上和藝術上都具有首創的性質,後世歐洲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方法都可以溯源到希臘。歐洲文學的主要體裁,如詩歌中的史詩、教諭詩、抒情詩、田園詩,戲劇中的悲劇和喜劇,散文中的曆史、演說、哲學論文、對話錄、文學評論、傳記、傳奇和寓言等等,莫不創始於希臘。
羅馬文學雖然總的成就不及希臘,但是它繼往開來,成為希臘和後世歐洲文學的中介。羅馬文學對文藝複興時期、古典主義和十八世紀歐洲文學,影響尤大,通過羅馬文學作品,人們可以看到一些失傳了的希臘作品的麵貌。羅馬文學在某些方麵發展了希臘文學,在某些方麵也有所獨創,例如維吉爾的史詩使古代歐洲文學中的史詩得到定型;西塞羅的演說在技巧上達到了古代雄辯術的最高水平;盧克萊修的哲理詩在古代文學中占有獨特的地位;普勞圖斯的喜劇密切結合羅馬生活,也取得一定成就;諷刺詩在羅馬文學中比較發達;此外,羅馬文學中的警句、小說在古代文學中也較為突出;文藝理論方麵,賀拉斯首次提出文藝的教育和娛樂的雙重作用。但由於羅馬奴隸主顯著的寄生性和腐朽性,在晚期希臘文學的影響下,羅馬文學常常表現一種頹廢傾向。
希臘文學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從氏族向奴隸社會過渡階段,這時產生了神話和史詩;古典時期,即奴隸製全盛時期,產生了悲劇、喜劇、散文和文藝理論;希臘化時期,文學崇尚修辭技巧,內容貧乏,主要成就是新喜劇。公元二世紀以後,希臘影響所及的地區被羅馬帝國吞並,雖仍在希臘語作家,但古希臘文學已失去獨立性。羅馬文學發展可分為四個階段:公元前三世紀中葉到二世紀中葉為開始階段,作品大都失傳,主要成就是喜劇;共和末期為一段,無論散文、詩歌都有較大成績,稱"黃金時代";公元一、二世紀,即帝國初期,稱為"白銀時代",以諷刺詩和曆史較為突出;三世紀以後為衰落階段。此後,以拉丁語寫作的作家中,基督教作家成為主流,此外還有由拉丁語派生的方言文學,歐洲文學進入中古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