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印度文學
第一章 印度梵語文學
古代印度通行的文化語言稱為梵語,意思是文雅的語言,和比較接近各地方口語的種種"俗語"相區別。梵語中包括早期的吠陀語和後起的規範化的梵語。從古至今有用梵語寫成的大量文學作品,但在12世紀以後梵語古典文學逐漸衰落,重要作品很少;到近幾百年間,各種地方語言的新文學興起,已經取代了梵語文學的地位。
梵語文學根據它的主要作品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也大體符合三個發展時期,即吠陀文學、史詩往世書文學和古典文學。
吠陀文學 指早期的以"吠陀"為名的文獻集及其所附錄的文獻,所用語言較古典梵語為古老,語形變化的分歧較多,稱為吠陀語,但較晚的文獻的語言已接近古典梵語。這些文獻並不都是文學作品,有不少是記錄上古時期的巫術、宗教、禮儀、風俗、社會思想、哲學等活動的文獻。最古的集子名為《梨俱吠陀》和《阿達婆吠陀》,其中保存了一些優美的古詩。稍晚的《夜柔吠陀》和一些"梵書",已發展了散文文體。更晚的《森林書》和一部分較古的《奧義書》,以及各個傳授"吠陀"的學派所撰寫的文獻和各種《經書》中,文學作品不多,語言已接近古典梵語。最晚的著作所屬的時代大約在公元前6至4世紀。
史詩往世書文學 這一類型的文獻基本上用的是古典梵語,時代約從公元前幾世紀至公元後幾世紀或更晚。這些主要是作為曆史文獻的用詩體(有的附散文)寫的典籍,包含了不少文學成分。"史詩"是現代習慣的說法,指所謂兩大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往世書"是印度傳統的名稱,指18部稱為"往世書"的典籍。另有18部小往世書的時代更晚。18部往世書基本上用詩體,文體格式同《摩訶婆羅多》一致。《羅摩衍那》則不相同,用的詩律雖然基本上也是"頌"(音譯輸洛迦)體,但比較謹嚴、完整,是一部文學創作,在印度傳統中被稱為"最初的詩",詩(文學創作)的鼻祖。《摩訶婆羅多》盡管有英雄人物和一個連貫的故事,也不乏文學性質的成分,有的部分還是很好的文學作品,但是全書其他內容的份量超過純文學成分,成為往世書類型的著作。這些著作可以作為廣義的文學,包括以文學體裁和形式撰寫的曆史、宗教、哲學、風俗習慣規定等;但嚴格說來不能全部都算文學。這些在印度曆來都被認為僅次於吠陀的聖典。
古典文學 是從公元前後一段時期開始,至公元12至14世紀衰落,其中比較發達的文學類型是詩和戲劇,而散文作品流傳較少,甚至論述文學和修辭理論的書也用詩體。散文形式的著名小說在文體上類似中國的駢儷的賦,被認為無韻律的詩。哲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著作雖用散文文體,但也包含詩體的歌訣。隻有以注疏形式出現的論文發展了說理的散文。
現存的古典梵語文學作品中,年代最早的是公元初期的馬鳴的詩、劇和散文。另有一些戲劇可能也屬於這一時期,但其作者是否跋娑還未十分肯定。戲劇《小泥車》的年代及其作者首陀羅迦所屬的時代也無定論。從這些早期作品看來,文學的語言和類型、格式都已經相當成熟。總結戲劇的理論與實踐的巨著《舞論》的年代大約不晚於公元初期;從其內容看來,當時音樂、舞蹈、戲劇、詩歌都已發達。比它們更早的同類文學作品至今還未發現。在我國新疆發現的馬鳴的戲劇殘卷和他的《佛所行讚》一詩(已有漢文和藏文譯本),現在仍然列為梵語古典文學的最古作品。這樣成熟的作家和作品決不可能突然出現。從佛教早期的經典以及較早的雕刻等文物來看,在公元紀元之前印度已有豐富的文學,可惜未能流傳下來。
現在流傳作品較多的古典文學全盛時期是在公元後一千多年內。最著名的詩人、戲劇家迦梨陀娑和他的戲劇《沙恭達羅》已蜚聲世界。他的敘事長詩《羅怙世係》和《鳩摩羅出世》以及長篇抒情詩《雲使》也都是梵語中同類作品的典範。長篇敘事詩被稱為"大詩",流傳有幾部著名的作品。格言式的小詩很發達,在史詩中已有不少格言詩、句,後來出現更多的類似作品,其中最流行的是署名伐致嗬利的《三百詠》。此外有頌神的小詩集,有寫豔情的小詩集如阿摩魯的《百詠》,而傳為迦梨陀娑所作的《時令之環》也屬於這一類,還有關於政治和倫理的短詩集。
古典戲劇中除迦梨陀娑的《沙恭達羅》和《優哩婆濕》之外,著名的還有首陀羅迦的《小泥車》,是描寫民間世俗生活的傑出作品。薄婆菩提的三部戲劇在印度傳統中與迦梨陀娑的戲並列,但兩人的風格不同。毗舍□達多的《指環印》和婆吒·那羅衍的《結髻記》是描寫政治鬥爭的戲劇,各具獨特的風格。
長篇小說不十分發達,現存最著名的是波那的《迦丹波利》和《戒日王傳》以及檀丁的《十公子傳》,都不是全本;還有蘇般度的《仙賜傳》。這些小說都過於重視修辭。
說故事的書在梵語文學中很發達。吠陀文獻中已有一些傳說故事,巴利語文學中有許多佛本生故事,佛教的一些經典往往利用一些故事作為宣傳手段,也有專集如《百喻經》。梵語古典文學中也有故事,著名的有《五卷書》,是寓言故事集,其中有大量的格言詩句,曾對東西方一些國家的文學產生了影響。以詩體敘述故事的長篇作品《故事海》,據說是根據《偉大的故事》改寫而成。這是11世紀的作品,展示了古代印度社會的人情風俗的圖畫。還有《僵屍鬼故事二十五則》和根據《五卷書》改編的《嘉言集》也廣泛流傳。
古代印度文學理論專著除講樂舞戲劇的《舞論》以外,還有傳統稱為"莊嚴論"的一類書籍。較早的是檀丁的《詩鏡》,曾譯成藏文,對中國藏語文學發生了影響。以後的重要著作有倡導"韻"的理論的《韻光》。為這部書作注並大加發揮的新護對後來影響很大。
由於資料缺乏,梵語文學作品的年代和作者的生平很難考證,這幾乎是普遍的現象,對於理解梵語文學的發展曆史是一個困難。雖然這種情況在許多國家的古代文學中也有,但在印度更為突出。
在大約12世紀的勝天的《牧童歌》以後,重要的梵語文學作品和作家已很少。14世紀有綜合性的文學理論書《文鏡》,17世紀還有較著名的詩人兼詩論家,但梵語文學已衰落,已產生不出優秀的作品。
第二章 印度史詩
古代印度史詩中有兩部現在一般稱為印度兩大史詩,即《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此外還有用詩體敘述神話和英雄傳說的往世書,也可列入史詩一類。這些書多半篇幅浩繁,除包括神話傳說外,還有宇宙起源故事及帝王和仙人家譜,甚至宗教哲學文章和格言諺語。隻有《羅摩衍那》是與希臘荷馬的兩大史詩相類似的文學作品。詩體的長篇故事集《故事海》,則應屬於長篇敘事詩。至於梵文和巴利文的詩體的曆史傳說,一般不列為史詩一類。
往世書
印度古代一類著作的共同名稱。印度教的教徒奉為聖典,同時也認為是古代的史籍,是古代曆史、傳說、神話、故事的彙集。往世書共有18部,成書有早有晚;另有18部小往世書成書更晚,流行不廣。直至現代還流傳很廣的是幾部主要的往世書。這18部往世書是:1.《梵天往世書》,2.《蓮花往世書》,3.《毗濕奴往世書》,4.《濕婆往世書》,又名《風神往世書》,5.《薄伽梵往世書》,6.《那羅陀往世書》,7.《摩根德耶往世書》,8.《火神往世書》,9.《未來往世書》,10. 《梵轉往世書》,11.《林伽往世書》,12.《野豬往世書》,13.《室犍陀往世書》,14.《侏儒往世書》,15. 《龜往世書》,16.《魚往世書》,17.《大鵬往世書》, 18.《梵卵往世書》。這些書主要歌頌印度教三大神中的毗濕奴(遍入天)和濕婆(大自在天),對另一大神大梵天則不甚重視。書的形式與史詩《摩訶婆羅多》相同,甚至傳說它們都出於同一作者毗耶娑(廣博仙人)之手。各書篇幅長短不一。有的除曆史傳說之外,還包括法律、醫學、詩律、修辭學等方麵的材料,如《火神往世書》就包括了詩論和戲劇理論。往世書和大史詩一樣以寫曆史傳說為主,兼有百科全書性質。其中的《毗濕奴往世書》是毗濕奴教派的主要經典,用梵語的詩體寫成,夾雜有一些散文。全書約有 6,000多頌,分為 6部分,從中曲折反映了古代印度社會的麵貌。第1部分敘述世界起源,然後敘述王朝世係。第 4部分敘述日族和月族的曆史傳說。第 5部分著重介紹大神毗濕奴(遍入天)的化身黑天的身世和業績。第 6部分寫到末世和世界的毀滅。全書的主旨是頌揚大神毗濕奴,宣傳信仰毗濕奴可以得救。《薄伽梵往世書》是現代流行最廣的一部往世書,尤其是其中歌頌黑天的一部分,常單獨流傳。全書約有18,000頌,分為12篇。主要描述大神毗濕奴多次下凡救世,化身為魚,為豬,為半人半獅的怪物,或為《羅摩衍那》中的主角羅摩,或為《摩訶婆羅多》中的英雄黑天,甚至化為佛教的教祖佛陀。第10篇描寫黑天的故事,也見之於《訶利世係》和《毗濕奴往世書》。黑天也是史詩《摩訶婆羅多》中的重要人物,但這部往世書所描寫的黑天的形象和事跡卻更為流行,它顯然是由民間傳說加工而成,和書中其他部分比較也顯得出色。它著重敘述黑天在幼年時所受的磨難和他的反抗以及勝利,寫出了一個牧童反抗暴君的形象,同時也寫了牧童與牧女的田園詩式的生活。盡管它是以頌神的口吻宣傳神奇的事跡,仍然透露出古代印度鄉村中的生活氣息,多少表達了農民和手工業者的樸素的思想感情。
莊嚴論
印度古代的文藝理論總稱,主要指詩的理論及修辭學,不過範圍較廣,可包括無韻律的詩即散文,所以也是一般文學理論。這一類的書中大部分是論詩的"形體"即形式方麵,分析種種修辭格式,也論述文學的體裁和風格派別。從大約9世紀的《韻光》起,經過新護的《韻光注》,這類著作進而討論詩的"靈魂",即詩或文學的內容和本質。由於對詩的主體或核心究竟應是什麼的看法不同而分成不同派別。《舞論》是現存的最早的專門著作,論述戲劇,兼及音樂、舞蹈等。以後,早期著作有 7世紀的檀丁的《詩鏡》和婆摩訶的《詩莊嚴論》。
大詩
印度古代文學中分章節的長篇敘事詩。本來是指較早的幾部作品如迦梨陀娑的《羅怙世係》和《鳩摩羅出世》、婆羅維的《野人和阿周那》、摩伽的《童護的伏誅》等,實際上包括了一些著名的長篇敘事詩。這類詩的內容多取材於史詩傳說,注重詞藻和描寫,在梵文文學中的傳統地位很高,但除迦梨陀娑外,其餘作者筆下往往形式主義嚴重。如婆羅維和摩伽的詩中就有不同讀法的"回文詩"和玩弄語言文字遊戲的詩節。婆羅維和摩伽大約是公元 7世紀人,另外幾部大詩的作者大約也是 7世紀和以後的人。
攪乳海
印度神話。天神和阿修羅(惡神、妖魔)經過長期的戰鬥後,達成協議,齊心協力攪乳海,以便取得可以長生不老的甘露。他們請巨龜沉在海底作底座,搬來了大山放在龜背上作攪乳棒,用一條巨蟒作繩索纏在山腰,天神和阿修羅分別抓住巨蟒的頭尾,來回反複拉動,於是海水很快化成乳,並從乳海中浮出了10種寶物。首先是月亮,接著是吉祥天女(後來成了大神毗濕奴的妻子)、寶石(後來成了毗濕奴胸前的裝飾品)、酒神、乳牛、如意樹、白馬、大象,還有一團足以毀滅世界的毒藥,被大神濕婆一口吞入咽喉,結果他的脖子被燒成青黑色。最後出現的是一個手捧甘露的神人。毗濕奴為了不使阿修羅飲到甘露,命令天神和阿修羅分坐兩邊,他化作美女跳舞,與好色的阿修羅調情,天神們就乘機在一旁分飲甘露。有一個叫羅□的阿修羅混在天神之中分飲甘露,被日神和月神發現,告知毗濕奴。毗濕奴立即用手中的神盤將羅□攔腰砍成兩截。可是由於羅□飲了甘露,他的頭得以不死。為了報仇,他的頭經常咬齧或吞食日神和月神。以往印度解釋日食和月食的依據即本此。
銀河下凡
印度神話故事。據說印度的恒河是天上的銀河流向人間而成。遠古時有一個國王無子,祈求大神濕婆賜子,結果他的一個妻子果然生了一個兒子,而另一個妻子卻生了一條苦瓜形狀的東西。國王正想把它扔掉,天啟(一種從天上發出的聲音)告訴他把其中的瓜子分別放在裝有奶油的六萬個溫暖的容器裏,可以得到六萬個兒子。這六萬個孩子個個力大無窮,到處尋釁鬧事,使三界的生靈都不得安寧。後來,國王派他的六萬個兒子去尋找舉行馬祭時失蹤的一匹馬,發現馬在一苦行的修道士身邊站著;他們得罪了修道士,被修道士眼中射出的神火燒成灰燼。以後國王的玄孫即位,對於六萬個列祖死後未曾淨化而不能升入天堂極為憐憫,便去喜馬拉雅山苦修幾千年,請求銀河下凡淨化他列祖的靈魂。銀河答應了他的請求,但說大地承受不了她的水勢,隻有濕婆大神才能承受。他又繼續苦修,感動了濕婆大神,也答應了他的要求。於是銀河的大水自天而降,落到濕婆頭上,並經由濕婆的頭發變成細流,自喜馬拉雅山緩緩流出。聖潔的河水流經國王的列祖被燒成灰的地方,他們得到淨化,靈魂升入天堂。從此,這條下凡的銀河被稱為神聖的恒河。
大梵天
印度神話中的三大神之一,是主管創造之神。關於他的出生,有的神話說他是從金蛋中破殼而出,《羅摩衍那》中說他是從太空中出現,而有的往世書中則說他是從開放在毗濕奴的肚臍上的蓮花中生出來的。他有四個頭,麵向東南西北四方。他高坐在蓮台之上。他有妻子,叫文藝女神,是從他的左手大拇指上出世的。他有十多個兒子,分別從他的精氣、心髒、乳房或右手的大拇指上出生。他的兒孫又分別生出天神、仙人、修道士、凡人、妖魔、禽獸以及宇宙中其他生物,因而是他創造了世界。大梵天的曾孫摩奴身為人主,他兩手朝天,一腳立地,修行了一萬年。有一天,大海裏的一條小魚來求他保護,他把小魚放在水罐裏。小魚長得很快,水罐、大缸以至大河都無法讓它容身,他把它放回大海。魚告訴摩奴,世界快要毀滅,趕快造一隻船,載上七個修道士和各種生物的種子。摩奴一一照辦。當世界被洪水毀滅時,魚頭上長出角,把船拖到唯一未被水淹的喜馬拉雅山頂尖上,然後告訴摩奴,他是大梵天,於是摩奴開始苦修。當他取得了非凡的能力時,就在洪水劫後的大地上重新創造了世界萬物。這個世界再創造的神話以後又成了《魚往世書》的中心內容,不過魚不是被寫成大梵天的化身,而是毗濕奴的化身。
大梵天創造世界萬物後,還經常滿足向他乞求者的願望,不過他往往善惡不分,有求必應,有許多惡魔也得到他的許諾甚至縱容,常常使得天神們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得以剪除他們。但他更經常的工作是給諸天神出主意、想辦法,充當他們的"顧問",而不親自參與天上或人間的種種事務。
毗濕奴
印度三大神之一。又譯遍入天、毗搜紐。在吠陀時代,毗濕奴可能是太陽神的一個稱號;在史詩和往世書時代,他被認為是印度三大神中的保護之神。他有四隻手,分別拿著神螺、神盤、神杵和蓮花。他還有一張神弓和一把神劍。他有時坐在蓮花上,有時躺在一條千頭蛇身上,有時騎在一隻大鵬鳥上。他的妻子是天神和阿修羅攪乳海時出現的,名叫吉祥天女。毗濕奴下凡救世的故事在印度廣為流傳,家喻戶曉。他曾多次下凡救世:1.當洪水來到時,毗濕奴化身為一條頭上長角的魚,拯救摩奴(一說魚是大梵天的化身,詳見大梵天)。2.當天神和阿修羅攪乳海時,毗濕奴化身為一隻海龜,潛入海底,以龜背作為天神和阿修羅攪乳海的攪棒──曼德羅山的底座。3.妖魔希羅尼亞克夏將大地拖進海底,毗濕奴化身為一頭野豬,潛入海底,與妖魔搏鬥了一千年,最後殺死妖魔,救出大地。4.毗濕奴化身為一個半人半獅的怪物,殺死魔王希羅尼耶格西布(詳見人獅)。5.魔王伯利奪得三界的統治權,毗濕奴化身為一個侏儒,向魔王乞求三步之地;魔王答應,毗濕奴邁出兩步就跨越天堂和人間,然後停步不前,將地獄留給了魔王。6.毗濕奴化身為手持利斧的羅摩,即持斧羅摩,先後21次從地球上肅清傲慢的刹帝利,維護婆羅門的統治地位。7.毗濕奴化身為羅摩,消滅十首魔王羅波那(詳見《羅摩衍那》)。8.毗濕奴化身為黑天,來到人間除暴安良(詳見黑天)。9.毗濕奴化身為佛陀,慫恿妖魔和惡人渺視吠陀、棄絕種姓、否認天神,引導他們自我毀滅。10. 毗濕奴化身為婆羅門,身騎白馬,手持明劍,鏟除惡人,重建"圓滿時代"。以上是毗濕奴主要的下凡事跡,《薄伽梵往世書》還係統地敘述了毗濕奴24次下凡的故事。毗濕奴
濕婆□
印度三大神之一,是由吠陀時代的天神樓陀羅演變而成。關於他的故事散見於各種文獻。他的稱號很多,如"三眼"、"青頸"等,都與他的形象、地位和事跡有關。他是毀滅之神,但也擔負創造的職能。在印度各地受到崇拜的"林加"(即男性生殖器)就是他的創造力的象征。他也是苦行之神,身體裸露,腰間隻圍一塊獸皮,通過最嚴格的苦行和最徹底的沉思獲取最深奧的知識和最神奇的力量。他又是舞蹈之神,創造了剛柔兩種舞蹈;有時耽於宴樂,酗酒盡歡,與妻子一起狂舞。他力能降魔,因而也是妖魔鬼怪的統帥,常常佩戴骷髏和蛇,出沒於火葬場,在鬼卒們的簇擁下,參與各種可怕的儀式,並懲治那些反叛的妖魔。他有四臂三眼。第三隻眼睛長在額上,能噴射火焰,曾燒毀作惡多端的三座妖魔城市,也曾將引誘他的愛神化為灰燼。他的頭上還有一彎新月。他的頭發盤纏成犄角狀,當銀河從天降落時,他用頭頂住狂暴的河水,讓河水沿著他的頭發,分成七條支流,慢慢流向人間。他的脖子呈青黑色,這是因為天神和阿修羅攪乳海時浮出一種能毀滅世界的毒藥,他為了拯救世界而吞下毒藥,結果藥力發作,把脖子燒成了青黑色。他手持一柄三股叉,常常有一頭大白牛作伴。他的居處在吉羅娑山。他的妻子是雪山神女。他有兩個兒子,一個名叫室犍陀,是天兵天將的統帥;另一個名叫群主,是一群小神的統帥。
文藝女神
印度神話中大神大梵天的妻子,是從他的左手大拇指上出生的,所以也被認為是他的女兒。還有說她是大梵天的兒子達刹的女兒。雖然大梵天有不少兒子,但都不是和她共同所生。她身坐蓮花寶座之上,生有四手臂。兩手撫弄長柄琵琶,另外兩隻手分別拿著念珠和經書。她掌管文藝和智慧,故又稱智慧之神。
吉祥天女
印度大神毗濕奴之妻。音譯勒克希米,象征幸運和財富。她是天神和阿修羅攪乳海時出現的第三寶,手持蓮花,美貌絕倫。她多次伴隨毗濕奴下凡:毗濕奴化身為持斧羅摩時,她是達拉尼;毗濕奴化身為羅摩時,她是悉多;毗濕奴化身為黑天時,她是魯格米尼。她還被認為是愛神的母親。
雪山神女
印度大神濕婆之妻。音譯為波哩婆提,她前生是梵天之子達刹的女兒薩蒂。她不顧父親反對,自願嫁給濕婆。後來達刹舉行馬祭,遍邀所有天神參加,唯獨將濕婆排除在外;薩蒂找父親質問,反而受到奚落,憤而自殺。她死後再生為喜馬拉雅山神的女兒雪山神女,名叫優摩。她又長成美貌的少女,一心要嫁給濕婆。當時濕婆正在修煉苦行,絲毫不為她的美色動心。天神們希望濕婆和優摩結婚,好讓他倆生個兒子,戰勝擾亂天堂的魔王。他們先派遣愛神去破壞濕婆的苦行,沒有成功。最後優摩通過修煉最嚴酷的苦行,獲得濕婆的愛情,才與濕婆結為夫妻。他們婚後生了兩個兒子。第一個兒子室犍陀打敗魔王,為天堂贏得和平。第二個兒子群主能禳災除邪,是一群小神的統帥。優摩後來被附會上一些降魔女神的形象,如難近母、迦梨女神等。難近母是黃皮膚婦女,身騎老虎。迦梨女神是黑皮膚婦女,容貌可怖,頸上佩戴骷髏,身上盤纏毒蛇,與原來優摩美貌的形象完全不同。
黑天
印度神話中大神毗濕奴的化身之一。當人世間不能忍受暴君和妖魔的肆虐時,毗濕奴答應下凡為民除害。他化身為黑天,托生在暴君庚斯的妹妹家裏。庚斯曾得到天啟,得知他的第八個外甥將會置他於死地,他就把妹妹和妹夫關進牢房,他們每生下一個孩子,庚斯就殺死一個孩子。當他們生下第八個孩子即黑天後,父親連夜把孩子送到牛莊的牧民家,偷偷換走了當夜牧民的妻子生下的一個女孩。庚斯正要殺死女孩,女孩化作女神說,將置他於死地的黑天已經出生了。庚斯一再派妖魔去殺害黑天,都未成功。黑天在牧民家長大,多次為民除害。以後庚斯召他進京,他和大力羅摩到了京城,擊敗了對他倆的暗算,最後終於殺死了暴君。以後黑天繼續除暴安良。黑天和婆羅多的後代俱盧族、般度族都有親戚關係,當兩族發生大戰時,黑天把他的軍隊交給俱盧族,本人卻幫助般度族運籌帷幄,並作為阿周那的禦者上陣;他對阿周那所作的教導就是現在被印度教奉為經典的《薄伽梵歌》。
有關黑天的神話故事很多,而且隨著時代的不同,黑天的形象也有很大的變化。在《摩訶婆羅多》中,黑天是天才的軍事戰略家,在般度族戰勝俱盧族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在《薄伽梵往世書》中,他作為牧童的形象很突出,鏟除暴君和消滅妖魔是他顯赫的業績;可是後來他讓自己的家族互相殘殺而歸於毀滅,《訶利世係》中係統敘述了他和他的家族的故事。在以後的作品裏,牧女羅陀的形象被塑造出來,黑天和羅陀的戀愛故事成了群眾所喜愛的一段佳話。黑天的神話故事為後世的文學作品提供了豐富的題材。
因陀羅
印度神話中的天神之王,能隨意變形。通常手執金剛杵乘車作戰,有時也使用弓箭或鉤,或用一種羅網去網住敵人。駕車的馬的毛色是黃裏透紅,跟他的膚色一樣。作戰時有成群的風神相助。他嗜喝蘇摩酒,一頓能吃下火神烤熟的全牛。他的最大戰績是殺死巨龍弗栗多,劈山引水。他喝足了蘇摩酒,醉醺醺帶著一群風神,跟弗栗多大戰,用金剛杵殺死這個圍困住水的巨龍,劈開大山,解放了水。他還以"破壞城堡者"著稱,他破壞的城堡中屬於弗栗多的就有99座。他還殺死三頭六眼或者99臂的妖魔。他幫助雅利安人攻打達沙人,對待達沙人極其殘忍。他又是雷雨之神,他的金剛杵就是雷杵。他能降雨除旱,使大地豐收;又能製造暴風雨,使人恐懼。
在後起的神話中,因陀羅的地位降低於梵天、濕婆、毗濕奴三大神之下,但他仍是天堂的統治者。《摩訶婆羅多》的神話中說因陀羅曾經誘□喬答摩仙人的妻子阿訶厘耶。仙人的詛咒使他的身體被打上一千個形似女性生殖器的記號,這一千個記號後來變成了一千隻眼睛,因此他被稱為"千眼"。《羅摩衍那》中說,因陀羅曾被羅波那的兒子因陀羅耆所俘虜,禁閉在楞伽島。大梵天和眾神為了贖回因陀羅,被迫賜給勝利者長生不死。因陀羅獲救後,大梵天告訴他,他之所以被戰敗是對他誘□阿訶厘耶的懲罰。
因陀羅的名字在漢文佛經中曾譯為"天帝"、"天帝釋"、"帝釋天"或"帝釋"。
閻摩
印度神話中的死神,是亡靈的審判者。他是太陽的兒子,第一個死去並到達天神世界的人。他住在地下,都城叫作閻摩城。他的宮殿前的道路上有兩條狗看守著,這兩條狗各有四隻眼睛,大張著鼻孔,貪婪無厭。它們作為他的使者出沒人間,為主人傳令。在大史詩裏,他的形象變得非常可怕:綠臉,紅衣,騎水牛,一手握沉重的釘槌,一手持捕捉死者靈魂的套索。人死後,靈魂來至閻摩麵前,閻摩的大臣根據記錄報告死者在世時的功罪,然後閻摩判決死者的靈魂升入天上的祖靈世界,或下到21層地獄,或者投胎轉生到人間。他還有許多其他稱呼,如"死神"、"鬼王"、"祖靈之主"、"法王"、"持刑杖者""攜套索者"等。閻摩的形象後隨佛經流傳到中國民間,人稱"閻羅王"或"閻王"。
群主
印度神話中大神濕婆和雪山神女之子,侍候濕婆的諸小神之主。他是智慧之神,能解危濟困。人們每做一件大事,必先祈求他的保佑。據傳《摩訶婆羅多》是由他根據廣博仙人口授執筆寫成。他象頭,獨牙,黃臉,矮而胖。他有四隻手,分執貝殼、鐵餅、棍棒和睡蓮。有時他騎一隻大鼠,或者有一隻鼠作他的侍從。據《梵轉往世書》所載,雪山神女生下他以後非常得意,請土星舍尼來看孩子,卻忘了舍尼的目光是不吉利的。舍尼一看群主,兩道目光就把群主的頭燒成灰燼。雪山神女非常懊喪,大梵天叫她去找一個頭安上去,結果找到的是一個象頭。長著象頭的群主原有一對大牙。有一次持斧羅摩到吉羅娑山拜訪大神濕婆,正逢濕婆睡覺,群主不許客人入內,引起爭吵。群主把持斧羅摩打昏在地,持斧羅摩蘇醒後立即把斧子擲向群主。群主認出這把斧子原來是他父親濕婆送給持斧羅摩的武器,便恭敬地用一隻牙去接它,這隻牙卻被砍掉。以後他以"獨牙"聞名。他還被稱為"象臉"、"長耳"、"垂腹"、"雙身"和"除障者"等。
愛神
印度神話中專司愛情並象征美的天神,或稱欲天,本是天神之王因陀羅朝中主要天神之一。因陀羅害怕人間的苦行者在苦修功成之後取代他的地位,讓愛神派遣屬下美麗的仙女下凡引誘苦行者,使他們前功盡棄。愛神的伴侶和合作者是春神和南風神。他有五支箭,分別用五種花製成。有一次,諸天神準備請求濕婆大神與雪山神女結婚,以便生下一個兒了統率天兵消滅惡魔。他們先派愛神去挑動在雪山上閉目苦行的濕婆,愛神就使冰天雪地的喜馬拉雅山變得春意盎然,鳥語花香。當他正要用花箭射向濕婆時,濕婆知是愛神作怪,一怒之下,睜開了額上的第三隻眼睛,一道神火把愛神燒成灰燼。愛神的妻子名叫羅蒂,哭求濕婆大神讓她的丈夫複活。後來濕婆應諸神之請和雪山神女結了婚,也生了一個兒子作為天兵的統帥,但不答應讓愛神複活,隻允許他活在人們的心裏,從此愛神被稱為"無形"。
迦□吉夜
印度神話中的戰神。又名塞犍陀。據兩部大史詩說,魔王答羅迦修成苦行,本領高強,侵擾天上和人間,天神們十分害怕。他們希望出現一個天兵的元帥來降伏他。大神濕婆把自己的種投入火中,後來恒河接受了它,它發育成長後就是迦□吉夜。他有 6個乳母,即昴宿 6星。為了同時吮吸 6位乳母的乳汁,他長出六頭十二臂。他的坐騎是一隻孔雀。他的左右兩手分執兩件兵器弓和箭。他的主要功績是帶領濕婆的侍從──諸小神消滅以答羅迦為首的魔軍,使天上人間複歸安寧。另有神話說他是雪山神女和大神濕婆結婚後所生的兒子。他的稱號還有"大軍"、"將軍"、"童子"、"隱蔽者"、"恒河子"、"戰勝答羅迦者"、"十二眼"、"十二手"等。
人獅
印度神話中獅頭人身的怪物,被認為是大神毗濕奴的化身之一。魔王希羅尼耶格西布要為兄弟報仇,決心與毗濕奴為敵。他以非常痛苦的苦行,贏得了大梵天的恩典。他向大梵天提出要求:凡是大梵天所創造的世界上的一切天神、人、阿修羅或其他動物,無論在白天或夜晚、室內或室外、天上或地下,用任何兵器都不能殺死他,大梵天應允了他。這個魔王就成了三界獨一無二的主宰,連諸天神都害怕他。可是他的一個五歲的小兒子卻對毗濕奴非常虔誠,魔王千方百計也改變不了孩子的信仰,於是惱羞成怒,決定殺死他。有一天他在向孩子下毒手時,惡狠狠地問道:現在你的大神在哪裏呢?這時突然從房柱中出來一個獅頭人身的怪物,於黃昏時刻在門檻上用指甲挖出魔王的內髒而使他死於非命。
第三章 印度俗語
文學俗語,是對梵語雅語而言。雅語是一種單一的語言,而俗語則隨時代和地域而異,是一組五花八門的語言或方言。文學上的俗語可以分為兩種:一、在梵語作品主要是戲劇作品中的俗語成分;二、完全用俗語寫成的文學作品。
在古代印度戲劇中,高級種姓、男主人公、國王、婆羅門、貴族等說梵語;而根據文藝理論著作的規定,尼姑、王後、大臣之女、妓女也可以說梵語。但在流傳下來的劇本中,女子隻說俗語。醜角雖然是男人,而且是婆羅門,但也隻準說俗語。
用俗話寫作文學作品,曆史悠久。這些作品大體上有四類:抒情詩,戲劇,史詩和用詩或散文敘述的故事。
在印度文學史上,用俗語寫抒情詩比用梵語寫的為早。從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2世紀,還沒有用梵語寫的宮廷詩,用俗語寫抒情詩反而受到大力鼓勵。最早的一部俗語抒情詩是哈拉的《七百詠》,是使用被稱為最優秀的俗語摩訶羅濕特裏寫成。其中最古老的詩篇可能產生於公元 2世紀。耆那教僧侶金月(1088~1172)的《語法》中還保留了一些俗語的詩歌。
古代印度有少數劇本完全用俗語寫成。現在流傳下來的隻有一個劇本,即王頂的《樟腦球》,寫成於9至10世紀。
俗語史詩中最為著名的是《羅波那伏誅記》或《架橋記》,傳說出於迦梨陀娑之手,但不可靠。
《偉大的故事》,作者德富原用俗語寫成,11世紀後失傳,現存三個梵文改寫本:(1)月天的《故事海》;(2)安主的《大故事花簇》;(3)覺主的《大故事詩攝》。
廣義的俗語還應該包括阿婆布朗舍在內。從印度語言發展史來看,阿婆布朗舍是從古代俗語向近代印度語過渡的語言。耆那教徒特別喜歡用阿婆布朗舍寫作宣揚耆那教的詩歌。金月在他的著名《語法》一書中保留了一些阿婆布朗舍的詩歌。
第四章 印度巴利語文學
巴利語是流行於印度、斯裏蘭卡等國的一種書麵語言,是佛教小乘上座部使用的經典語言。在佛教小乘和大乘所有的部派中,隻有上座部保存了一套完整的經典。這一套經典,包括律、經、論三大部分,卷帙繁多。但是,絕大部分都是帶神話色彩的佛祖釋迦牟尼的言行和佛教教義,夠得上叫作文學作品的為數不多。
《律部》主要條例是和尚和尼姑的清規戒律;其中夾雜著一些小故事,有的故事內容新奇,敘述生動,頗有一些文學意味。《經部》絕大部分是說教,記載了佛陀弟子所述佛陀的言論和事跡。這一部共包括五大部分:《長部》、《中部》、《雜部》、《增一部》和《小部》,大多數不能算是文學作品;但是在這些經典中包含著許多寓言、童話和小故事,它們都來自民間,是第一流的文學作品。從文學的角度來看,最值得重視的是《小部》,其中有許多獨立的經典,都有很高的文學價值,比如《法句經》、《無問自說》、《經集》、《上座僧伽陀》、《上座尼伽陀》、《本生經》等等。《法句經》有漢文譯本,都是詩體,與巴利文大體相同。這個譯本是三國時代吳國維□難等翻譯的,有些小詩,頗有情趣:"所行非常,謂興衰法。夫生輒死,此滅為樂。譬如陶家,埏埴作器,一切要壞,人命亦然。如河駛流,往而不返;人命如是,逝者不還。"《經集》中有一些文學作品。《上座僧伽陀》和《上座尼伽陀》,作者有名有姓,但不一定可靠。尼姑詩中,有的訴說自己本是妓女;有的訴說三次嫁人,都被遺棄,不得已而出家;有的訴說自己整天推磨,挨丈夫的罵。這些詩篇真是如怨如慕,如泣如訴。《本生經》文學價值最高。《論部》所收各經,幾乎都是討論煩瑣哲學教條的,沒有文學意味。
巴利文三藏以外有一些書,頗有文學價值和曆史價值。比如《大史》、《島史》,其中最著名的是《彌鄰陀問經》,漢文譯本叫作《那先比丘經》,不一定是從巴利文直接譯過來的。這一部佛經敘述佛教和尚那先同國王彌蘭談話的內容。那先回答國王提出的問題,有很多富於文學意味的非常生動的比喻,這部經書被公認是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
巴利文三藏由斯裏蘭卡傳至泰國、緬甸,沒有固定的字母,僧伽陀字母、天城體、緬甸字母、泰文字母都使用。近百年來又使用拉丁字母。漢文隻有少數幾本根據日文譯本轉譯的經典。
第五章 印地語文學
分廣義的和狹義的兩種。廣義的指印度北部和中部廣大地區各種方言的文學,包括伯勒傑方言、阿沃提方言、克利方言等十餘種方言的口頭和書麵的文學創作。它的興起是在公元10世紀左右梵文古典文學開始走向衰落的時期,至今共約一千年的曆史;狹義的指現在作為國語的以克利方言梵文體為標準語的印地語的文學,至今隻有一百多年曆史。
近一千年的印地語文學反映了印度北方封建社會中期、晚期以及淪為殖民地時期的社會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47年印度獨立,結束了兩百年殖民地的曆史,印地語文學進入當代時期。
印地語文學繼承了梵文史詩文學和古典文學的傳統。長期以來,梵文文學中的優秀作品,在印地語中一再被改寫或再創作;人物一再被重新塑造,故事被一再加工或補充。近代以來,印地語文學還受西方文學尤其是英國文學的影響,西方文學體裁的多樣化促進了印地語的小說、戲劇和散文的發展。
印度大多數學者和文學史家將印地語文學分成英雄史詩時期、虔誠時期、法式時期和近代現代時期。在近代現代時期中,還往往以一個重要的文學家或思潮劃分若幹小階段。
10世紀左右到14世紀被稱作英雄史詩時期。這一時期,印度北方不斷受到來自阿富□的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的入侵,各據一方的封建王公對入侵的民族進行了抵抗。這種鬥爭反映在文學中,就出現了一批歌頌封建王公貴族抵禦入侵的長篇敘事詩,最著名的是金德·伯勒達伊的《地王頌》。這些長詩的寫本都是幾個世紀以後才陸續出現的,並不是當時的原本,它們在流傳的過程中被加工、補充,原來的麵目已不可辨,抵抗外來侵略的主題也已被衝淡。除《地王頌》外,比較重要的還有德勒伯迪·維傑耶的《庫芒王頌》、納勒伯迪·那爾赫的《比斯勒德沃王頌》、夏爾格特爾的《赫米爾王頌》、納勒辛赫的《維傑耶巴爾王頌》、加格尼格的《伯勒馬爾王頌》等。15世紀中葉去世的維德亞伯迪也寫了歌頌抵抗外來侵略的《吉爾蒂頌歌》,但他的抒情詩卻有更廣泛的影響。
15世紀至17世紀中葉被稱作虔誠時期。這時入侵的民族早已相繼定居,本地的統治階級與外來的統治階級已經合流,民族矛盾下降,階級矛盾激化,加上伊斯蘭教和印度教的矛盾和衝突,社會更加動蕩不安。社會改革的要求首先通過宗教改革表現出來。印度教大師羅摩難陀(1356~1467)倡導了宗教改革運動,即所謂虔誠運動,而伊斯蘭教中也興起了革新派──蘇菲派,他們的主張中都反映了人民的某種願望,帶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這種宗教改革運動對文學產生了影響。詩人格比爾達斯是虔誠運動中的激進派,他的詩反對種姓製度,甚至否定正統的宗教。與他相類似的還有詩人勒維達斯、特爾姆達斯和達杜德雅爾等。詩人加耶西雖然和虔誠運動沒有直接關係,但他的思想傾向是和這一運動相吻合的,他著有長篇敘事詩《伯德馬沃德》。與他相近的有古杜本和門欽等詩人。蘇爾達斯是虔誠運動中崇拜大神毗濕奴的化身黑天的詩人,但他寫的關於黑天的詩,主要不是歌頌黑天的神性,而是他的人性;刻劃的不是聖像,而是普通的人的形象。南德達斯、米拉巴伊、勒斯康、納羅德默達斯等人也寫有關黑天的詩。納羅德默達斯的長詩《蘇達馬的生平》也寫黑天,但主要是寫一個窮苦農民的經曆。詩人杜勒西達斯是虔誠運動的溫和派,他努力使虔誠運動符合傳統的印度教及其種姓製度,倡導崇拜毗濕奴的另一化身羅摩,他的作品特別是《羅摩功行錄》被當作宗教的經典,其影響超過了當時的任何詩人。接近他的風格的有格謝沃達斯、阿格爾達斯、納帕達斯等。
17世紀中葉至19世紀中葉被稱作法式時期。這時封建製度越趨腐朽,王公貴族集團林立,形成龐大的寄生階級。英國殖民主義從18世紀起逐漸統治印度,加強了封建階級的地位。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大多是低級庸俗的豔情詩,而且追求詞藻的華麗,比喻的奇特,矯揉造作,陳陳相因,已成為一種法式。它們的作者大多是宮廷詩人,也有少數例外,普生即是他們的代表。他歌頌了一個反抗皇帝的起義領袖西瓦吉,寫了《西瓦吉五十二首》,反映了他的民族主義精神。
19世紀下半葉,印地語文學進入近代、現代時期。1857年爆發了反抗英國殖民主義的民族大起義,民族獨立鬥爭開始了新的一頁。印地語言學也開始了革新的過程,並主要以克利方言為標準語進行創作,它的題材和體裁都趨於多樣化。70年代初,劇作家赫裏謝金德爾創作了戲劇《按吠陀殺生不算殺生》,以後又創作了《印度慘狀》、《尼勒德維》,反映現實生活或曆史鬥爭。赫裏謝金德爾還團結了一批作家,如巴勒格裏辛·帕德(作有劇本《賜教》、《種瓜得瓜》,小說《新少年》、《百愚和一智》),伯勒達伯納拉揚·米謝爾(作有劇本《印度的遭遇》),伯雷姆肯(作有劇本《印度之幸運》),拉塔吉倫·戈斯瓦米(作有劇本《好戲共賞》、《全心全意獻給戈薩伊先生》和《老風流》)等。
進入20世紀後,印地語文學隨著民族運動的高漲而走向繁榮。詩人和作家拋棄了神話和宗教的題材,轉而描寫民族獨立鬥爭的現實,揭露腐朽的社會製度。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後,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思想意識的傳播,為文學增添了新的內容。普列姆昌德是這一時期的優秀作家,他的作品廣泛地反映了印度農村的現實鬥爭生活,其中主要的有《服務院》、《博愛新村》、《舞台》(又譯《戰場》)、《妮摩拉》和《戈丹》等小說。他影響了整整一代印地語作家,例如高希格(長篇小說《母親》和《女乞丐》的作者)、蘇德爾辛、烏格爾和耶謝巴爾等。此外,著名的寫曆史題材的小說家,有沃林達沃納拉爾·沃爾馬和拉胡爾·桑格裏德亞英等。
20世紀前半葉的詩歌主要有兩種潮流,一是民族主義,一是浪漫主義。民族主義詩人創作的特點是懷念印度過去燦爛的文化,歌頌印度民族古老的文明,以激勵人們為民族複興和獨立而鬥爭。雖然往往有過分美化古代的傾向,但他們的詩篇在民族獨立鬥爭中起了鼓舞人民的作用。邁提利謝倫·古伯德是他們的代表,他寫的《印度之聲》和《祖國之歌》激勵過廣大青年讀者。其他詩人有馬克納拉爾·傑杜爾威迪、拉默納雷謝·德裏巴提、巴勒格裏辛·希爾馬·納溫、蘇珀德拉·古馬裏·覺杭和迪納格爾等。浪漫主義潮流被稱作"陰影主義",它的成分比較複雜,甚至帶有神秘、傷感和唯美主義的色彩,但主要傾向是要求個性解放,在創作上則要求衝破舊詩歌傳統的束縛,它的代表詩人有傑耶辛格爾·伯勒薩德、尼拉臘、蘇米德拉南登·本德、默哈德維·沃爾馬等。
在戲劇領域裏,傑耶辛格爾·伯勒薩德主要寫曆史劇和神話劇。烏本德勒納特·阿謝格是現代有影響的劇作家,他的劇本描寫現實的社會生活,有的揭露資本主義社會的金錢關係,如《第六個兒子》;而《幽禁》、《飛翔》和《第一條出路》則描寫了不自由的婚姻。烏德耶辛格爾·帕德是另一個有影響的劇作家,他的獨幕劇集《問題的了結》和《幕後》是取材於現實生活的作品。
現代作家中還有一些有影響的詩人和作家,如詩人伯金寫了《酒家》、《斟酒的姑娘》、《酒壺》,這三部詩反映了作者追求自由的理想,同時也流露了迷惘和消極的情緒。長詩《孟加拉的災荒》則表明他從低沉的傾訴轉向激昂的反抗。阿格葉耶、伊拉金德爾·覺希和傑南德爾·古馬爾等小說家受到弗洛伊德學說的影響,他們在作品中著重對下意識進行心理分析,實際上就是分析情欲的各種變態。阿格葉耶的代表作是《謝克爾傳》、《江心洲》,伊拉金德爾·覺希的代表作有《托缽僧》、《吉卜賽人》和《鬼和影》等。
在文學理論和批評方麵,主要有兩類:一類是默哈維樂·伯勒薩德·德維威蒂、拉姆金德爾·修格爾、希亞姆·鬆德爾達斯以及稍後的赫加裏·伯勒薩德·德維威蒂、南德杜拉勒·瓦傑伯伊等人,他們重視印度傳統的關於"情趣"、"韻味"的文學理論,吸收了西方某些美學觀點,寫出了一些有分量的理論批評著作和文學史著作;另一類是受了進步思潮影響,努力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分析作家、作品和文學現象,他們之中主要的有西沃丹·辛赫·覺杭、拉姆維拉斯·希爾馬、伯勒迦謝金德爾·古伯德和阿默利德·拉耶等人。
1947年印度獨立後,印地語文學進入當代時期。獨立前後教族主義的大屠殺和大遷徙,使社會蒙受沉重的創作,而擺脫殖民主義的枷鎖又給人民帶來了新的希望。獨立後的政治鬥爭異常曲折複雜,各種政治力量和文藝思潮都在影響著作家。許多作家繼承了現實主義的傳統,也有一些作家探索新的途徑。這時小說家沃林達沃納拉爾·沃爾馬、拉胡爾·桑格裏德亞英、傑南德爾·古馬爾、耶謝巴爾,詩人那迦爾瓊納、穆格迪波特、格達爾納特·阿格勒瓦爾,劇作家烏本德勒納特·阿謝格、拉姆古馬爾·沃爾馬等人,都有作品問世,同時出現了一些流派,如阿格葉耶在40年代倡導的"實驗主義",就是標榜在文學領域中進行新的"實驗"。這一派作家在50年代頗為活躍,大多表達個人的孤獨、彷徨之感,或者努力作自我表現的"實驗"。60年代初,阿格葉耶的一些追隨者又提出了"新詩"、"新小說"的口號以取代"實驗主義",到70年代趨於沉寂。
在探索新途徑的過程中,50年代出現了"邊區文學"。那迦爾瓊納在1952年寫的長篇小說《伯爾金瑪》是一個開端,勒努在1954年寫的《肮髒的邊區》則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於是"邊區小說"風靡一時。所謂"邊區小說"是指作家選擇某一農村地區作為故事背景,著重描寫這一地區居民的生活、鬥爭和風土人情,地方色彩較濃。有的批評家認為"邊區小說"實際上是普列姆昌德寫農村生活題材的繼續和發展。後來由於作家不熟悉農村生活,作品中描寫的內容與實際生活有距離,有些作品且成了迎合市民趣味的東西,所以到60、70年代也逐漸由盛而衰了。
陰影主義
20世紀20年代初期至30年代末期印度印地語詩歌中的一個主要流派。"陰影主義"一詞是從孟加拉語借用而來,本身沒有實際意義。這一流派的主要傾向是要求個性解放的浪漫主義,帶有民主和人道主義的色彩,同時也包括神秘主義、唯美主義和傷感主義等各種思想傾向。由於20世紀初期民族獨立運動的開展,廣大群眾投身於反殖民主義和反封建的鬥爭,爭取自由和個性解放。詩人在這種思潮的影響下,並從西方的浪漫主義詩歌和泰戈爾的作品中受到了啟發,開始革新被舊傳統和法式詩歌所束縛的印地語詩歌。這時詩人轉而描寫自然景色、自由戀愛、對幸福的憧憬和追求以及個人的痛苦與歡樂等,有的還描寫現實中反對封建主義和殖民主義的鬥爭。詩歌的音節和格律的限製也被突破。而浪漫主義詩人除了共同要求個性解放外,其他方麵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人們認為這一流派的三大詩人是傑耶辛格爾·伯勒薩德、尼拉臘、蘇米德拉南登·本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