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中南、東南少數民族曆史概述?(1 / 3)

第二卷 中南、東南少數民族曆史概述

第一章 壯族

壯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據1990年統計,壯族有15489630人,廣西壯族自治區是主要聚居區。此外,雲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及其它縣,廣東省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等地也有少數壯族與當地民族雜居。

壯語屬漢藏語係壯侗語族壯傣語支。有南北兩個大方言,但語法結構、基本詞彙大體相同。南宋時,曾出現"土俗字",這種文字是在漢字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但使用範圍不廣。1955年,黨和人民政府幫助壯族人民創造了一種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壯文,並出版書報等,加以推廣,起到了較好的效果。

壯族是一個曆史悠久的民族。壯、布壯原是壯族的自稱。另外根據地區的不同還有"布儂"、"布土"、"布傣"、"布班"、"布越"、"布那"、"儂安"、"布偏"、"土佬"、"布曼"、"布岱"等20餘種自稱。

在漢文史書中一般譯為"撞"或"僮",讀音壯,最早見於宋代文獻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統一為"僮"。1956年10月12日,根據周總理的提議,經國務院批準,將"僮"改為"壯"。

壯族是由中國古代越人的一支發展而來的,與周秦時期的西甌、駱越,漢唐時的傣、俚、烏滸,宋以後的僮人、土人等有著密切的淵源關係。秦朝勢力進入嶺南以前,在嶺南地區今廣東、廣西一帶,主要居住著屬於百越係統的西甌和駱越兩個族群。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派尉屠睢率50萬大軍,分兵5路進軍嶺南。不久,秦軍戰勝西甌人而統一了嶺南,設立了桂林、南海、象三郡,置於中央集權製統一之下。又派監祿在廣西修靈渠,將湘江與漓江連結起來,勾通了長江水係和珠江水係。後又從中原遷來大批漢人到越地,從此,壯族地區與中原地區的聯係日益密切。

從東漢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嶺南西部的土著民族被稱為"烏滸"、"俚"、"僚"。唐朝在嶺南設置南東道、西道,設五府經略使於廣州,下分五郡。其中桂、邕、客三郡都是壯族先民聚居區。唐王朝在其東部地區劃州縣、置官吏、征貢賦的製度,直接進行在西部山區的50多個羈縻州縣的統治,以當地首領擔任都督、刺史,進行間接統治。隨著封建王朝在這一地區統治的加強,民族矛盾也日益激化。756年,西原州(今桂西一帶)黃峒的黃乾曜聯合周圍的各部落,聚眾二十萬反抗唐王朝的統治。20年後,黃峒人民在黃少卿的領導下又發動起義,其子黃昌沔率部先後攻下十三州。西原州壯族人民的鬥爭堅持了100多年之久。

北宋王朝對壯族地區進一步加強了統治,並建立和健全了羈縻州縣製度。由於北宋時期朝廷疲於對付北方遼、西夏的戰爭,無暇南顧。交趾李朝趁機強占廣源州,儂智高起兵反抗,在儻猶州(今廣西清西縣東),建立"大曆國",交趾李朝又派兵鎮壓,儂智高多次要求歸附宋朝,北宋王朝為了避免南方疆場生事,置之不理,儂智高在安德州(今廣西靖西縣)建立"天國",皇祜四年(1052年)率眾攻陷邕州(今南寧),稱"仁惠皇帝",改國號為"大南國",號啟曆。接著揮師沿鬱江東下,在10多天之內,攻克九州,進抵廣州城下,北宋王朝派大軍征剿,儂智高率師轉回廣西,被宋大將狄青打敗。1075年12月,交趾李朝派遣李常傑、宋率軍突然襲擊,入侵欽州(今廣西欽州)、廉州(今廣西合浦)、邕州(今南寧),屠殺十萬之眾。進犯邕州時,全城官兵奮勇抵抗。與此同時,廣西左右江溪峒壯丁及壯、瑤各族人民也紛紛阻擊交趾侵略軍。不久,宋朝派兵增援,在壯族人民的協同奮戰下,終於打敗了交趾侵略軍,勝利地保衛了祖國領土的完整。

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倭寇侵入我國東南沿海各地,嚴重威脅著祖國海疆的安全。明朝征調英勇善戰的壯族數千人,在田州府已故土官岑猛的妻子瓦氏的率領下,前往江蘇浙江前線抗倭。明嘉靖三十四年(1855年)四月瓦氏在湖南永順、保靖土兵的協同作戰下,在王江涇(今漸江嘉興縣北30裏)的著名戰役中,一舉殲滅倭寇3000餘人,取得了抗倭以來的第一次大捷。之後瓦氏兵又於陸涇壩戰役中屢建奇功,從而得到江浙人民的高度讚揚。瓦氏夫人不愧為壯族曆史上反抗外來侵略的女英雄,瓦氏夫人的事跡,至今仍為壯族人民及東南沿海人民所傳頌。

雅片戰爭後,帝國主義勢力逐步入侵壯族地區,1853年,法國天主教神甫馬賴等潛入廣西西林縣進行侵略活動,於1856年被壯族人民打死,這即為轟動一時的"西林教案"。法國侵略者以此為借口,先侵入越南,繼而侵入中國西南部。壯族地區成為法國的勢力範圍。富有反抗精神的廣大壯族人民,不甘忍受帝國主義的奴役和封建豪紳的壓榨。舉行了連綿不斷的起義鬥爭,1846年梁亞發等人領導了潯江、柳江的農民起義,1847年湘桂邊境也爆發了壯、漢、苗、瑤、侗等族人民大起義。同年在橫縣又爆發了農民起義。1844年,洪秀全、馮雲山從廣東到廣西貴縣進行革命活動,得到了壯族人民的幫助和支持。1851年,壯、漢、瑤族雜居的桂西金田地區爆發了震驚中外的太平天國革命運動,當時金田起義的壯族人民達數千人,占太平軍總數的四分之一。太平軍離桂北上後,更多的壯族人民隨軍北伐,一直是太平天國和太平軍的基本骨幹,有的先後成為重要的領導人。如太平天國的第一個烈士,後追封為嘏王的盧六,為紫荊山高坑衝的壯族;北王韋昌輝是貴縣壯族,北伐時擔任前軍主將,屢立戰功;後在長沙犧牲的西王蕭朝貴,是武宣縣的壯族貧農;北伐軍主將,前鋒進逼北京天津,威震清廷的兩名主將李開芳、林鳳翔;太平天國後期的中軍主將兼正掌率,管理朝政的讚王苧得恩;南征北戰,攻克蘇州,殲滅戈登的"常勝軍"的慕王譚紹光,都是壯族。壯族的將領在太平天國的革命中起了重要作用,不僅如此,壯族婦女也和男子一樣,轉戰南北,出生入死,連清政府都不得不承認她們"勇健過於男子,臨陣皆持械接仗,官軍成受其衄"。起義大軍浩浩蕩蕩北上後,壯族地區的農民起義烽火此起彼伏,愈燒愈旺。其中規模較大的有陳開、李文茂領導的"大成國"農民運動李文彩領導的永淳農民起義和戰鬥於左江流域的"延陵軍"以及黃鼎鳳(壯族)領導的貴縣農民起義。這個時期,廣大壯族農民起義迭起,他們同太平天國遙相呼應,互相配合,共同打擊敵人,為我國近代史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十九世紀後期,法國帝國主義的武力侵吞越南南部之後,緊接著便向越南北部和我國西南地區大舉侵略。中國人民被迫奮起反擊,保衛祖國,支援越南人民反擊侵略者。劉永福在歸順(今廣西靖西縣)組成黑旗軍,首先投入戰鬥。"黑旗軍"是在壯族地區發展起來的一支隊伍,主要力量是壯族農民領袖吳淩雲、吳亞忠所領導的壯族農民起義軍餘部。黑旗軍的前營主將黃守忠、左營主將吳典鳳等二十多名將領,都為廣西上思、寧明一帶的壯族。由於清軍的圍追,黑旗軍被迫轉入越南,移師滇越邊境重鎮保勝(今越南老街)一帶駐紮。當法國侵略者侵占河內,並企圖沿著紅河向我國邊疆推進時,黑旗軍應越南政府的邀請,同越南軍民一起,反擊侵略軍。1873年12月下旬,吳鳳典率領一支勁旅,大敗侵略軍於河內西城外,處斬侵略軍主帥安鄴。1883年法軍再度侵占河內。5月19日,在河內城西兩裏的紙橋與法軍展開激烈戰鬥。劉永福部將黃守忠在友軍的配合下,擊斃法軍頭目李威利及將官三十餘人、士兵200多人,繳獲大量武器,黑旗軍將領楊著思在戰鬥中壯烈犧牲。侵略軍聞風喪膽,如驚弓之鳥。紙橋一役,震動中、法、越朝野,鼓舞了中越人民的抗法士氣,在此後的曆次戰鬥中,黑旗軍屢建奇功。越南朝廷為表彰劉永福的戰功,授予他"三宣提督義良男爵"稱號。黑旗軍為擴充兵源,派人到中國壯族地區招募士卒。

1885年2月,法軍在尼格裏的統率下進攻我國鎮南關,炸毀城牆,並立一牌,上寫"廣西的門戶,已不再存在了"。邊關壯、漢各族人民對敵人的囂張氣焰,予以迎頭痛擊。針鋒相對地也寫了一塊牌子,上寫"我們將用法國侵略者的頭顱來重建我們的門戶。"當清將馮子材率領壯、漢各族抗法部隊前來反擊時,在壯、漢各族人民的積極支援下,取得了舉世聞名的"鎮南關大捷"。後來清朝政府向法國侵略者妥協,迫使黑旗軍回國,但也有一些堅持留在越南,與越南人民繼續堅持抗法鬥爭。

辛亥革命期間,壯族人民作出了巨大貢獻。1907年的欽、廉、防城起義中,孫中山先生任命邕寧縣的壯族農民起義領袖王和順為"中華民國南軍都督",參加並領導起義。接著,欽州壯族農民起義領袖黃明堂被任命為"鎮南關都督",李佑卿為副都督,攻占了鎮南關。次年3月,孫中山又以黃明堂為指揮,發動了雲南河口起義。1911年3月,又有不少壯族子弟參加廣州起義,這些壯族人民的優秀兒子為了革命,血灑黃花,碧血丹心,充分表現了壯族人民不畏強暴的勇敢鬥爭精神。

中國共產黨成立後,壯族人民的革命鬥爭更是風起雲湧。為了爭取民族解放,壯族人民和漢、瑤、苗等民族人民一起,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掀起了無數次的鬥爭。被毛澤東稱為"讀了半本馬列主義,紅了半個中國"的韋拔群,1921年在東蘭縣武篆區中和鄉成立了"改造東蘭同誌會",聯合一百多名有誌青年,提出"打倒土豪劣紳"、"鏟除貪官汙吏"等口號,得到人民的熱烈擁護。次年,他領導農民武裝起義。進占東蘭縣城。農民的武裝隊伍發展到一千五百多人。1925年,黨在梧州建立了中國共產黨廣西第一個支部。韋拔群到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回來後,在黨的領導下,開展農民革命運動。他籌辦了農民運動講習所,培養農民運動骨幹,並在東蘭、鳳山等地建立農民協會,婦女協會等,開展多種形式的鬥爭。1928年,韋拔群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此後,他為創建、鞏固和發展右江革命根據地,進行了不懈的努力和鬥爭。與此同時,奉議、恩隆等地農民,在奉議壯族黃治峰的領導下,開展了反貪官,反苛捐雜稅的鬥爭。百色起義後,黃治峰曆任右江赤衛軍總指揮、紅七軍第四縱隊隊長、紅七軍第二十師副師長,後隨軍北上到中央革命根據地。1934年,他又接受黨的委派回右江革命根據地開展工作,不幸被捕,英勇犧牲。1929年,黨派鄧小平、張雲逸到廣西開展革命工作。12月11日,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鄧小平、張雲逸組織和發動了廣西右江兩岸壯、漢、瑤等族人民參加的著名的"百色起義"。成立了由漢、壯、瑤等參加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由張雲逸任軍長,鄧小平任政委,下轄三個縱隊,韋拔群擔任第三縱隊隊長。1930年2月,中國共產黨又發動了龍州起義。經過艱苦的鬥爭,至此,左、右江蘇維埃政府相繼成立。廣西左右江革命根據地,擁有廣西西部和西南部的二十幾個縣、二百萬多人口的廣大民族地區,使廣大壯族的革命鬥爭進入了新的高潮。

1930年,紅軍主力北上,紅二十一師為中國工農紅軍獨立師,由韋拔群指揮和領導,在左、右江革命根據地繼續堅持鬥爭。在左、右江地區廣大壯、漢、瑤人民的大力支持下,韋拔群領導獨立師與帝國主義支持的數萬國民黨軍戰鬥了二年之久,狠狠打擊了桂係軍閥和國民黨。1931年11月,韋拔群被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執委員會委員。1932年農曆10月19日,韋拔群被叛徒出賣,壯族人民的好兒子不幸壯烈犧牲。壯族地區的革命形勢暫時轉入低潮。但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壯族人民的鬥爭烈火是撲滅不了的。壯族人民始終堅持著革命鬥爭,1935年中共右江特委和黨組織相繼恢複。抗日戰爭期間,壯族地區相繼建立了桂北、柳北抗日根據地,打擊日本侵略者。

解放戰爭期間,中國共產黨又領導廣大壯族人民,在右江東蘭、鳳山等老革命根據地,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反三征"的群眾鬥爭,並在桂南、桂中南、桂中、柳北、桂北、左江、雲南文山等地先後舉行了武裝起義,有力地配合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下部隊作戰,為1949年底解放整個壯族地區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第二章 仫佬族

仫佬族主要分布在我國廣西壯族自治區中北部,是我國人口較少的一個山居民族,據1990年人口普查統計,共有人口159328人。其中90%聚居在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其餘散居在忻城、宜山、柳城、都安等地。

仫佬語屬漢藏語係壯侗語族侗水語支,與毛南語、侗語非常接近。由於仫佬族人民與漢、壯人民交往,大多數人兼通漢語,部分會講壯語,曆來以漢文作為交際工具。

多數仫佬族人自稱為"伶",少部分地區自稱"謹",壯族稱之為"布謹",漢族稱為"姆佬",史書中寫作"木佬"等。魏晉以來,仫佬族被包括在"僚"、"伶"的統稱之內,是古代"僚"、"伶"的一支。清嘉慶《廣西通誌》說"天河僚在縣東,又名姆佬。"《古今圖書集成》載:"天河縣邑分四鄉,縣東八裏鹹伶種,名曰姆佬",都指明了"僚"、"伶"與仫佬族有直接的關係。

據曆史記載,宋太祖開寶五年(公元972年)於桂州琳洞地置羅城縣,先屬融州,後屬慶遠府。根據曆史傳說和記載,可以推知,仫佬族至晚在元代或明代已居住於羅城一帶。

明朝繼承宋、元製度,在羅城、天河、宜山等仫佬族聚居區設立流官,社會基層設立甲,同時,在縣官之下,增設土巡檢司、鎮和寨堡等機構,利用當地頭人任職,把流官統治與土官統治結合起來。

清代,為了加強統治,清政府把仫佬族地區縣以下劃分為"裏",在"裏"下設"冬"。

民國初年,在仫佬地區設立了團總、保董、甲長等。1935年,隨著國民黨勢力的逐步深入,進而又建立了區、鄉、村的保甲製度,鄉長兼任民團隊長及小學校長,實行所謂的"三位一體","五戶連保"的反動統治。仫佬族中的一些"鄉老"、"族長"往往上通官府、下攬族權,左右與土匪勾結,強迫群眾遵守"鄉約"、"族規"、"家訓",極力維護族權、夫權等封建宗法製度。

為了反抗曆代封建統治階級的壓迫和剝削,仫佬人民和其他兄弟民族一起,曾進行了多次的反抗鬥爭。

明永樂元年(1403年)韋公成乾,永樂七年(1409年)潘父B03C,洪熙元年(1425年)覃公旺,正德六年(1511年)覃驚天、韋動地,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龍韜,雍正七年(1729年)潘世亮,乾隆四年(1739年)覃奉恩,乾隆七年(1742年)石金元,道光元年(1821年)餘近忠、韋士誠等先後領導的反抗鬥爭,都有仫佬族人民參加。

太平天國時期,仫佬族人民組織秘密會黨,奮起響應太平天國革命運動。鹹豐七年(1857年),李文茂率領農民起義軍攻陷羅城,建立了"大成國"的農民政權,得到了仫佬人民的積極響應。

鹹豐九年(1859年)石達開率太平軍回師廣西,也得到了仫佬族人民的擁護和響應。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數千名仫佬族人民參加了陸亞發領導的桂北農民起義,起義軍攻陷羅城縣城,並轉戰於南丹及貴州邊境,堅持鬥爭達3年之久。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後,仫佬族人民的反帝反封建的鬥爭進入了一個新的曆史時期,仫佬地區的鬥爭,逐漸彙入了人共產黨的領導之下。

1930年冬,紅七軍北上路過羅城、天河等仫佬地區,在仫佬族人民中播下了革命的種子,許多仫佬族人民參加了紅軍。在抗日戰爭中,仫佬族人民不僅參加了黨組織的柳北抗日挺進隊,而且還自動地組織武裝隊伍,抗擊日本侵略者。

1946年後,仫佬族人民在黨的領導下,開展了反對國民黨征兵、征糧、征稅的"三征"鬥爭和抗租鬥爭。一批先進的仫佬族青年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柳北人民解放總隊。柳北人民解放總隊的第一大隊第三中隊的70%以上成員是仫佬族子弟。他們和各族人民一起,抗擊國民黨軍隊的進攻,配合人民解放軍於1949年解放了羅城縣。解放後,經過清匪、反霸鬥爭,仫佬族人民開始了新的生活。

第三章 毛南族

毛南族是一個隻有71968人(1990年全國人口普查)的少數民族,但毛南族以悠久的曆史和獨特的文化聞名於世。毛南族主要居住於廣西西北雲南高原東麓的毛南山區的環江縣上南、中南、下南一帶,下南六圩是毛南族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另外有少數毛南族散居住於南丹、河池、都安等地。

毛南族自稱"阿難",意思是"此地人"、"這個地方的人"的意思,稱謂表明了他們是嶺南地區的土著民族。從宋代開始,在漢文史書中,就把毛南族居住的廣西環江縣的上南、中南、下南地區泛稱為"茆灘"、"茅灘"、"冒南"和"毛南"等。嶺南百越支係有地名與族名合一的習俗,因此,"毛南"、"茅灘"等可能是毛南族的曆史由來,可見,毛南族的曆史非常悠久。

毛南族有自己的語言,無本民族文字,曾用漢字音義來拚寫毛南語,被稱為"土俗字"。毛南語屬漢藏語係壯侗語族侗水語支。從毛南語的音位係統、構詞方法和語法體係來看,毛南語與同語族諸語言有許多相似之處。由於長期與周圍壯族、漢族交住,毛南族多能用壯語和漢語。

毛南族的族源問題,學術界目前尚無定論,大體有兩種意見。一種是。認為毛南族的祖先分別是從湖南、山東、福建等地因避亂、作官或其他原因遷到廣西毛南地方的。根據解放前後的調查,清朝乾隆年間,毛南人譚燦元根據追憶撰寫了《譚家世譜》。該世譜說:"始祖是湖南籍常德府武陵縣東關外城太平裏通長街古靈社,特授河池州知事加三級記錄二次,號譚三孝,字超群,諱澤深,奶名僚。......蒞任三年,廠務水災,歸貢廠稅銀八千,無由填足,罷職歸農,逃散異鄉"。後來又幾經轉徙,才"移居毛南土苗地方"。後來選擇了毛南地方的鳳騰山(鬆騰山),與當地人方則結盟,聯成姻緣,生兒育女,繁衍後代,同當地苗人互語,逐漸發展成為毛南族。由此可以看出,毛南族人根據世譜和曆史傳說,認為譚三孝為自己民族的始祖,並以此作為本民族的來源。

毛南族中,譚、覃、盧、蒙等姓氏,為毛南大姓,在覃姓的《覃家祖譜》裏,相傳他們的祖先姓王,原籍乃山東"齊郡",後遭貶黜而改覃姓,遷到浙江紹興。元末明初亂世,又從浙江遷至廣西。部分後裔定居於毛南地方。盧姓傳說其始祖原籍福建,因經商而落居於毛南地方。蒙姓則傳說其祖先是十代之前從貴州荔波縣遷來。

毛南族,是結合許多姓氏組成的共同體。毛南族的各姓氏族譜及傳說說明:在曆史發展的長河中,各民族的遷徙是因各種原因而造成的。毛南族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成分,逐漸融合,形成了毛南族。另一種為土著說。這種觀點認為,現在毛南族居住的地方。自古以來就有少數民族居住,毛南族是由當地的土著民族發展而形成,並融合了其他外來民族的成分在內。

據史籍記載,現在的毛南族居住地區,古代是"百越"民族居住的地方。三國、南北朝以後,被稱為"蠻僚"的"僚人"已廣布於嶺南地區。"蠻僚"即由古代"百越"民族衍生而來。當時,毛南族地方也是"僚人"的居所。由唐至宋,封建王朝已經在這裏建製進行統治,先後設置了宜州、環州、撫水州、安化州、河池州、南丹州等。這些州的轄地,均包括毛南族先民活動的地方。王朝政府稱這些地方的少數民族為"生蠻"、"撫水蠻"、"安化蠻"、"茅灘蠻"、"荔波蠻"等。很顯然,這是居住於此的侗、壯、毛南、水、仫佬等民族的先民。因其地而得名。清嘉慶《廣西通誌》謂"慶遠府境瑤、僮雜居,天河思恩又有伶、僚、姆佬、佯、侗之屬"。從史籍記載可以看出,隋唐之際的"僚人",在廣西以西至整個嶺南地區均有分布,"僚人"是嶺南古代民族中的一大支。他們和稍後出現的"伶人"與毛南、壯、侗、水諸族居住的習俗也幾乎完全相同。另外,從語言、風俗習慣以及文化傳統等方麵考察,毛南族和壯、侗、水、仫佬等民族的關係也非常的密切。語言同屬壯侗語族,風俗習慣,毛南、壯、侗、仫佬族在曆史上的出現均為居住"幹欄","歌為主要文娛"。婚俗方麵,曆史上這些民族都"不落夫家"、"兄終弟及"等等。這些相似之處,不僅反映了他們互相雜居與長期的曆史交往的曆史事實,同時,也可能是同源

於古代的"僚人"。毛南族譚姓始祖譚三孝,奶名為"僚",也可能和當時在這一帶的""僚人"也有關係。

明清時,毛南人曾與苗、瑤人為爭奪土地而發生過激烈的鬥爭,後來苗、瑤人逐漸遷徙,毛南人才逐漸有了固定的地域。明未清初,毛南族的經濟、文化迅速發展,有了經濟活動中心,民族共同體逐漸形成。

隨著封建王朝對毛南族地區統治的加強,剝削和壓迫日益嚴重。十一世紀以後,羈縻撫水州的毛南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的先民,曾多次起來反抗宋朝的統治。鹹平年間(998-1003年),饑寒交迫的撫水毛南族先民與其他各族共同起來反抗宋的統治。慶曆四年(1044年),羈縻環州人區希範聯合"荔波蠻"蒙趕掀起了大規模的反宋鬥爭。

明朝在慶遠府設置衛、所,屯駐重兵,對各少數民族的壓迫空前加強,激起了毛南族和各族人民的不滿和反抗。洪武年間(1369-1398),慶遠府境內的毛南族等各數民族就屢次起來反抗。南方各族人民的反抗風起雲湧,至清順治後,這種反抗更是此起彼伏。

鴉片戰爭後,我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封建統治階級與帝國主義相勾結,加緊了對全國人民的壓迫和剝削,致使毛南族與各族人民一樣,生活日益貧困,處於痛苦的深淵,毛南人民聯合其他各族人民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鬥爭。

鹹豐年間(1851-1861),偉大的太平天國運動首先從廣西發端,席卷了全廣西和大半個中國,壯族和毛南族聚居的桂北地區,反清鬥爭在各州縣皆有爆發。慶遠府一度為起義軍攻占,給清政府在這裏的統治以極大的打擊。毛南族人民大力支持太平軍並有不少人參加了太平軍,在毛南人民的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1885年中法戰爭爆發,毛南族聚居的思恩縣人民,積極參加"拜台"活動,組織"會黨"隊伍,掀起了抗擊侵略者的鬥爭。與此同時,以歐四、徐大為首的"會黨"規模空前壯大,他們在慶遠府和當地人民一道,攻占了羅城、天河、思恩等縣城,使清政府驚慌失措。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左右江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和發展,給廣西各族人民以極大的鼓舞。1930年紅軍經過壯族、毛南族地區,得到了毛南族、壯族人民的擁護和大力支援。紅軍北上後,毛南族人民在紅軍的教育下,開展了新的革命鬥爭。

抗日戰爭期間,日軍侵入廣西後,廣西各族人民遭受到了殘酷的蹂躪和屠殺,富有不屈精神的毛南人民,出錢出力,支援前線,並與壯、漢人民團結一心,同仇敵愾。組織了抗日遊擊隊伍,和日寇進行鬥爭。

解放戰爭時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毛南族人民與其他人民一起,開展了反"三征"的運動。當時,從桂林等地回到毛南族故鄉活動的毛南族青年學生,在中國共產黨和解放戰爭勝利形勢的鼓舞下,聯合毛南族進步人士,組成了一支毛南族人民武裝隊伍,同國民黨反動勢力進行鬥爭。毛南族人民以鬥爭最終迎來了毛南族人民的徹底解放。

第四章 黎族

海南島象一顆燦爛的明珠,閃爍在波濤浩翰的南海上。自古以來,黎族人民就勞動生息在這個美麗富饒的寶島上。黎族現有人口1110900人(1990年普查),主要居住在海南省中南部的瓊中縣、白沙縣、昌江縣、東方縣、樂東縣、陵水縣、保亭縣、通什市、三亞市等七縣二市之內,其餘散居在海南省的萬寧、屯昌、瓊海、澄邁、儋縣、定安等縣。

黎族源出於古代百越的一支。在我國古籍上很早就有關於黎族的記載。西漢以前曾經以"駱越",東漢以"裏"、"蠻",隋唐時以"俚"、"僚"等名稱來泛稱南方的少數民族。海南島黎族先民即包括在這些泛稱之內,"黎"這一專有族稱始於唐末,到宋代才固定下來,沿用至今。

黎族有"岐"、"尊"、"美孚"以及"篩"等自稱,其中以"篩"較為普遍。黎語屬漢藏語係壯侗語族黎語支。黎族與壯、侗、布依、水、傣等民族有著密切的淵源關係。遠在秦、漢之前,百越中的一支從大陸兩廣地區陸續遷到海南島。從語言係屬來看,黎語與壯、布依、侗、水、傣等族語言同屬漢藏語係壯侗語族。在語音語法和詞彙上都有顯著的共同特征。

公元111年,漢武帝在海南島設置珠崖和儋耳郡,很多漢人陸續遷到海南島北部沿海地區,他們和當地黎族人民共同開發寶島,發展了兩族人民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公元一世紀中葉,東漢伏波將軍馬援撫定珠崖,在那裏建立城郭市井,封建統治漸趨穩固,海南島與大陸聯係更為密切。

梁大同年間(540-541),儋耳地方黎族一千多"峒"歸附南海方俚僚領袖冼夫人。冼夫人歸附隋朝後,隋朝在海南島設置珠崖、儋耳等郡,下轄10縣。由於冼夫人致力於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不僅密切了中原與海南島的關係,而且也促進了黎族社會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