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西南少數民族曆史概述
第一章 彝族
彝族是我國具有悠久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據1990年人口普查統計,全國彝族共6572173人,在我國少數民族人口中僅次於壯、滿、回、苗、維吾爾族,居第六位。主要分布在川、滇、桂、黔四省區。形成北起大渡河流域,南到雲南邊境,東自烏江,西抵瀾滄江的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點。其中,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另外,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貴州畢節地區和六盤水地區等,也是我國彝族較為集中的地區。
"彝"是各地彝族統一使用的族稱,由於方言、地區不同,彝族還有許多的自稱和他稱。彝族多數自稱為"諾蘇"、"納蘇"、"聶蘇",盡管各地方言不同,但皆為"黑"的意思(也有"虎"之意)。雲南哀牢山、無量山及開遠、文山一帶的彝族自稱"密撒"(濮)、"臘蘇"(濮),"羅羅"(濮)等,路南、彌勒、雙柏等地彝族被稱為"撒尼"、"阿細"、"山蘇"等。解放以後,經過民族識別,按照廣大彝族人民的共同願望,以鼎彝之"彝"作為統一的民族名稱。
彝族有本民族的語言文字,彝語屬漢藏語係藏緬語族彝語支,有6種方言,有的方言雖然差別較大,但有明顯的共同曆史淵源和一定數量的漢語借詞。彝文是我國現有文字中具有相當悠久曆史的文字之一。彝文在曆史上被稱為"夷經"、"爨文"、"韙書"、"羅羅文"等,是一種超方言的音綴文字,流行於川、滇、黔、桂的彝族地區。
根據漢文和彝文曆史資料的記載,彝族和白、納西、哈尼、拉祜、傈僳等族的先民,和分布於我國西部的古代氐、羌有著密切的關係。在六七千年前,居住在我國河湟地區的古羌人開始向四麵發展,其中的一支向祖國的西南方向遊弋。到3000多年前,這支向西南遊弋的古羌人以氏族部落為單位,在祖國的西南地區形成"六夷"、"七羌"、"九氐",他們與後來的彝族及彝語支民族族源有著直接的關係。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初期,彝族先民活動中心大約在滇池、邛都(今四川西昌東南)兩個區域。
根據彝族的曆史傳說,其祖先在遠古時代原來居住在"邛之鹵",即大雪山麓,後來才南下到"諾以"、"曲以"兩水沿岸,即金沙江和安寧河流域。大約公元3世紀以後,彝族的先民已經從安寧河流域、金沙江兩岸、雲南滇池等地逐漸擴展,並不斷與其他民族融合,形成今天的彝族。
公元8世紀前後,在雲南哀牢山北部和洱海地區出現了六個奴隸主集團,史稱"六詔"。其中"蒙舍詔"的首領皮羅閣在公元783年統一了六詔,建立了以彝族為主體,包括白、納西等族在內的"南詔"奴隸製政權,並由唐朝冊封為"雲南王"。同一時期,在貴州彝族地區也出現了"羅甸"等奴隸主集團和政權,總稱為"羅氏鬼主"。公元937年,封建製的"大理"政權取代了"南詔"政權。公元13世紀後,"大理"、"羅甸"相繼被元政府征服。元代在雲南和四川地區設置路、府、州、縣和宣慰司。明朝在彝族地區設有流官、土流兼治和土官三種。清代實行"改土歸流",更加強了對彝族地區的直接統治。
數千年來,彝族人民對於締造我們偉大的祖國,維護統一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彝族先民自從祖國西北遷至西南後,在西南地區建立了大大小小的許多政權。他們一直與中原地區保持著緊密的聯係,他們以諸侯國的身份,維護統一。彝族人民對開發祖國的西南地區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彝族又是具有光榮革命鬥爭傳統的民族。在曆史上由於官府"橫征暴斂","民不堪命",各地的彝族曾和漢族人民一起進行過多次反抗統治階級的剝削和壓迫的鬥爭。18世紀中葉,涼山布拖壩子就爆發了奴隸群眾的集體反抗。近百年來,彝族地區反帝、反封建的鬥爭更是如火如荼,有的地區還掀起了大規模的反對奴隸主的鬥爭。
1851年,爆發了太平天國的革命運動,彝族人民除直接參加太平天國外,各地彝族地區還組織起大規模的起義鬥爭。較大規模的有由彝族"彝家兵馬大元帥"李文學領導的哀牢彝漢各民族人民大起義,建立起了農民政權。起義威震四方,給清統治階級以沉重的打擊,清統治者不得不承認"主帥每聞夷匪,輒變色"。鬥爭一直持續了20年之久。
19世紀末葉,英、法帝國主義多次武裝入侵我國西南邊疆。1895年,雲南元陽、金平等地彝、哈尼等各族人民多次聯合起來抗擊法國侵略軍。滇越鐵路沿線彝、漢各族人民還展開了反築路的鬥爭,從開始勘測路線、修路、鋪軌直到竣工從未停止過。個舊錫礦的彝、漢工人遭受帝國主義、封建官僚和資本家的重重壓迫,1903年爆發了各族礦工起義,彝族工人更是踴躍參加。起義軍一度占領了個舊和建水,以後分散到滇南各地,堅持長期鬥爭。在四川、廣西、貴州等彝族地區,不同規模的反帝鬥爭也相互聲援,給侵略者以堅決的打擊。
1911年,辛亥革命的風暴迅速波及彝族地區,彝族人民也與其他各族人民一起,積極參加推翻封建帝製的鬥爭。其中規模最大、影響最深的是雲南武定環州彝族、傈僳族人民的反土司鬥爭和四川金礦、冕寧、彝族人民的反奴隸主的鬥爭。前者從1912年開始,持續了26年,經過長期的艱苦鬥爭,彝族和當地各族人民終於擺脫了土司的殘酷統治。後者則爆發於1914年,是彝族近代史上最大的一次奴隸起義。是年為彝曆虎年,彝語稱虎為"拉",年為"庫",因而這次起義被稱為拉庫起義(即虎年起義)。當時冕寧窩普地方的奴隸群眾不堪奴隸主的暴行,向奴隸主發動了迅猛的進攻,提出了廢除奴隸主種種特權的要求,並提出"一身脫幹淨、一身洗幹淨"的口號,奴隸起義的怒火迅速燃遍了西昌、喜德、普雄各地,迫使奴隸主投降。但由於當時官府企圖趁機削弱奴隸主的統治,用"強迫歸化"即所謂"改漢"的陰謀被壞了起義,奴隸主得以反攻倒算,起義堅持兩年之久後,終於失敗。但是,拉庫起義顯示了群眾的偉大力量,打擊了奴隸主的威風,極大地鼓舞了千千萬萬彝族奴隸群眾爭取自由解放的意誌。以後,1967年彝、漢人民反抗國民黨軍閥和土司奴役的聯合起義,1936年普雄縣次布鄉奴隸反抗彝族土目(小土官)的集體暴動,1938年會理縣"娃子寨"奴隸起義等,都給予奴隸主階級以沉重的打擊,直接衝擊了奴隸製基礎。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鬥爭中,彝族人民作出了巨大的貢獻。1935年遵義會議以後,北上的紅軍隊伍進入彝族地區,紅軍所到之處,給彝族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黔西北、滇東北,紅軍沿途打擊土豪劣紳、貪官汙吏,開倉濟貧。受到了彝族廣大群眾的熱烈歡迎。彝、漢各族人民熱情支援紅軍,許多彝族青年在紅軍的宣傳教育下,積極參加革命隊伍。僅1935年就有數百名彝族青年參加紅軍,成為中國革命的骨幹人才。北上紅軍渡過金沙江,分兵兩路向大渡河挺進時,在黨的民族政策及行為的感召下,冕寧拖烏彝族果基家支頭人小約丹,按照彝族傳統習慣和劉伯承司令員舉行了在中國革命史上具有光輝一頁的"彝漢結盟",紅軍贈予"中國夷民紅軍沽雞支隊"的紅旗(沽雞即果基),在廣大彝族人民和果基小約丹的支持協助下,江軍順利地通過了彝族地區,取得了搶渡大渡河、飛奪盧定橋的勝利。紅軍北上後,紅軍播下的火種在川、滇彝族地區愈燃愈旺,許多地區建立了武裝組織,彝、漢各族人民一起積極展開了向反動軍閥、反動地方政權和土豪劣紳的鬥爭。
在中華民族的抗日鬥爭中,許多彝族誌士,為了反抗日本帝國主義,更譜寫了一篇篇英勇無畏的篇章。在震驚中外的台兒莊戰役中,彝族將領張衝、盧漢等率領主要由彝族將士組成的滇軍60軍184師,堅守禹王山陣地,與日寇浴血奮戰20多天,給日軍以沉重的打擊。許多優秀的彝族兒女在抗日戰爭中為了保衛國家貢獻出了自己的寶貴生命。前方彝族將士奮勇殺敵,後方的廣大彝族人民也積極支援前線,投入到捐獻、抵製日貨、納軍糧、修公路的抗日活動中。
在近百年的中華民族反帝反封建的鬥爭中,彝族人民前赴後繼,湧現出了許多英雄人物。貴州彝族安健,早期接受了革命思想,1905年在日本留學時參加了孫中山先生創建的中國同盟會,成為第一批同盟會會員。他多次回國參加反清鬥爭,先後參加了欽廉起義、河口起義和廣州起義,在戰鬥中他不怕犧牲,英勇頑強,深受孫中山及其他革命誌士的讚揚。辛亥革命時,他返回貴州舉行起義,為貴州辛亥革命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後來竭誠擁護孫中山先生"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新三民主義,成為國民黨左派的中堅人物。著名的彝族將領張衝將軍,早在抗日戰爭中就看到國民黨的腐朽,毅然棄蔣,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長期與黨保持聯係,積極為黨工作,為雲南地下黨發動武裝鬥爭做出了貢獻。彝族人民的優秀兒子羅炳輝,從奴隸成長為無產階級革命戰士,他是工農紅軍和中國人民解放軍身經百戰的傑出將領,為中國的解放事業立下了不朽的功勳。國民黨內的彝族進步人士,如原國民黨雲南省主席龍雲先生,在中國共產黨的感召下毅然起義,為雲南的和平解放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第二章 白族
白族是我國西南邊疆的一個具有悠久曆史和文化的民族,自稱為"白子"、"白尼",即"白人"的意思。過去漢族稱之為"民家",納西族稱之為"那馬",傈僳族稱之為"勒墨"。1956年,雲南在建立大理白族自治州時,人民政府根據廣大白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白族",作為本民族的通用族稱。
白族人口159萬餘人(1990年),主要分布在雲南省,80%聚居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貴州畢節地區,湖南桑植等地也有少量的白族與當地居民雜居。
白語屬漢藏語係藏緬語族彝語支,由於曆史上大量的漢族不斷地同化於白族中,白族人民又長期學習漢族的先進文化,因而白語裏有大量的漢語詞彙,漢文也很早就成為白族人民習用的通行文字。
白族先民與古代氐羌人有著密切的關係。公元前2世紀至4世紀,分布於今白族聚居區洱海地區的族體,史書中稱為"昆明"。昆明人分布很廣,除洱海地區外,也分布到了其他地區。
唐初,洱海地區出現了六個稱王的集團,史書稱之為"六詔"。公元8世紀中葉,"六詔"中的"蒙舍詔"統一了洱海地區,繼而並吞了滇東的東、西兩割據雲南,建立了以彝、白族先民為主體的南詔奴隸製政權。經過南詔兩百多年的統治,洱海地區成為雲南的政治、文化中心。居住在洱海地區的人民,逐漸形成一個穩定的共同體。接著以白族先民為主相繼建立了為時短暫的"大天興"、"大義寧"政權,最後到了937年建立了以白族為主的"大理國"政權,白族到此形成。大理政權存在300多年(937-1253),同宋朝以臣屬關係相處,雙方不斷進行互市和文化交流。在交流中,白族人民大量吸收了漢族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生產力水平發展很快。
1253年,蒙古軍進兵雲南,消滅了大理政權,元朝在雲南建立行省,在大理地區設大理路和鶴慶路,加強對各族人民的統治。
1381年,朱元璋取代了元朝對雲南的統治,分別將大理路、鶴慶路改為大理府、鶴慶府,實行"改土歸流"政策,廢除世襲土官,以"流官"治理。
清代繼續因襲明代的"改土歸流"政策,但在邊遠地區委任了一批土官和土司,通過他們對邊遠地區各族人民進行統治。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白族地區同全國一樣,隨著帝國主義的入侵,開始由封建社會一步一步地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白族人民除遭受封建剝削外,又加上了帝國主義的掠奪。白族地區的各族人民由於不堪忍受這種黑暗的統治和掠奪,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鬥爭。
19世紀中葉,在太平天國運動的推動鼓舞下,白族廣大人民同哀牢山區的各族人民,由彝族雇農李文學領導,掀起了大規模的反清起義。起義軍成立了各民族聯合反清的農民政權,得到了各族人民的熱烈擁護,堅持鬥爭達20年之久。在哀牢山區爆發李文學領導的農民起義的同時,大理地區又掀起了規模更大的反清鬥爭。回族杜文秀聯合白、漢、納西、景頗、彝、傣等各族人民於1856年10月,在大理成立了各民族聯合的反清政權,杜文秀被推為"總統兵馬大元帥"。大理政權建立以後,首先消滅了洱海周圍的反動地主武裝,控製了迤西、迤西南的大部分州縣,幾次擊退了清軍的進剿;大理政權在抗清的同時,鼓勱了人民恢複和發展工農業生產,減輕田糧賦稅,安定社會秩序,規定各民族一視同仁,不準互相淩虐。所有這些措施都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最後在清政府的鎮壓下,這揚轟轟烈烈的運動才被鎮壓下去。
大理各族人民反清鬥爭失敗後,白族人民並沒有被反動派的屠殺所嚇倒,繼續向封建統治階級展開了堅決的鬥爭。1875年鄧川彝、白族人民由於不堪忍受知州戴作舟的欺壓,群起襲擊州城,活捉戴作舟。1890年雲龍白族人民開展了反貪官汙吏的鬥爭。這些鬥爭,雖然遭到統治階級的殘酷鎮壓,但充分表現了白族人民英勇無畏的反抗精神。白族人民在向封建統治者進行鬥爭的同時,對於把鐵蹄踏進來的帝國主義,白族人民同樣給予迎頭痛擊。當帝國主義分子一踏上白族地區的土地,白族人民便與他們展開了鬥爭。1883年,洱源孟福營和沙鳳村爆發了反對帝國主義傳教士的鬥爭。二百多白族群眾,手持鋤頭、木棍等憤怒地焚燒了教堂,打死了作惡多端的法國天主教傳教士十餘人。類似事件不斷發生。1884年,法國帝國主義進攻我國福建、台灣,清政府在全國人民壓力下被迫對法宣戰,於是爆發了我國各族人民反抗侵略者的中法戰爭。戰爭開始後,我滇軍分兩路從滇、桂進入越南,一路出保旺、進軍興化、圍攻宣光,以丁槐的定武軍為主力,李福興亦率練軍一營參加;一路由楊玉科統領武軍出睦南關,進紮涼山,並由其舊部蔣宗漢率領武營三營作戰。楊玉科為蘭坪白族人,蔣宗漢和丁槐為鶴慶人,李福興是大理人,他們的部隊中有很多是蘭坪、鶴慶、大理等地的白族戰士。他們和劉永福的黑旗軍戰鬥在最前線,與漢、壯、彝、苗族人民和越南人民並肩打擊侵略者,用鮮血凝成了深厚的友誼,取得了震驚中外的"鎮南關大捷"。
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於帝國主義的瘋狂侵略,雲南的危機也隨之加深。雲南各族人民為了救亡圖存,展開了奪回鐵路、礦山和領土的鬥爭。1906年,雲南人民乘法國修築滇越鐵路經費發生困難的機會,發起了贖路運動。隨後,雲南各族人民又取得廢除七府礦約的勝利。後英帝國主義繼續到騰衝、下關一帶勘測,準備修築鐵路,英帝國主義的侵略行為激起了各族人民的無比憤怒。在廣大人民的壓力下,清政府拒絕了英帝國主義的侵略要求。英帝國主義不甘心在雲南的失敗,1910年悍然派兵2000人入侵我國片馬地區,次年在高黎貢山築修炮台。在這種情況下,大理、昆明等地群眾自發組成"保界會",要求英軍撤兵。同年秋,清統治者害怕引起重大的事端,竟企圖將片馬永久租給英國,以平息事態的發展。居住在怒江兩岸的白、怒、傈僳族人民十分憤慨,組織武裝,實行團練,襲擊英軍,給英侵略者以沉重的打擊。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英軍被迫撤軍。1922年再度占領片馬。直到1960年,我國與鄰邦緬甸政府簽訂了《關於邊界問題協定》,片馬才又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
1905年,中國同盟會在東京成立,受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影響的白族青年知識分子和學生,也不斷地以各種形式起來反對清王朝的統治。隨著資產階級民主自由思想的傳播,閱讀報紙雜誌的風氣廣泛盛行於白族地區,自1907年起,保山、趙州、大理等地,先後創設了閱讀資產階級進步思想的報紙雜誌如"新聞縱覽社"、"閱報室"、"榆城閱報社"等。從此,資產階級思想逐漸深入廣大的白族人民心中。辛亥革命鬥爭,立即受到了白族人民的熱烈響應,武昌起義的消息傳到大理,白族人民興高采烈,成立了"迤西自治機關總部"。
"五·四"運動爆發後,六月四日,昆明全體學生響應,舉行了遊行示威。在全國全省反帝反封建運動的推動下,大理學生組成了"學生救國會",舉行示威遊行,發宣言、散傳單、上街演講,揭露北洋軍閥的賣國行為和宣傳抵製日貨。劍川、祥雲、賓川等縣也紛紛展開了抵製日貨的
運動。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後,遍及全國轟轟烈烈的反帝反封建鬥爭,給白族地區以巨大的影響,民主革命的思潮迅速傳播開來。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一批報刊雜誌,如《新青年》、《向導周刊》、《新潮》、《申報》、《大公報》等先後傳入白族地區,在這種新思想的影響下許多白族青年到內地求學,參加和革命活動。在黨的教育下,許多白族人民的優秀兒女投身革命運動。1921年第一批參加中國共產黨的張伯簡同誌,曾到法國勤工儉學,1923年回國後,在上海、京漢鐵路進行革命活動,參加組織了香港大罷工,後因積勞成疾,在廣州病逝。在20年代先後加入中國共產黨的還有徐克家、王德三、趙瓊仙(女)等同誌,他們曾分別參加了北伐和廣州起義。1926年前後,黨派王德三、趙瓊仙等同誌回雲南領導革命工作,他們深入群眾,發動和組織工人、農民、青年、婦女起來鬥爭。1927年蔣介石叛變革命後,他們被敵人殺害,他們在敵人的屠刀下高唱"國際歌",高呼"共產黨萬歲",表現了無產階級革命者的高貴品質,在人民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英雄形象。
1936年4月,由任弼時、賀龍同誌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麵軍,長征經過白族散居地區,領導白族人民打土豪、分財產,進一步播下了革命的火種。
抗日戰爭爆發以後,由於國民黨消極抗日、積極反共,日寇侵略步步深入。1942年日寇侵占了滇西滕衝、龍陵地區,其先鋒部隊達到怒江西部的白族地區邊緣。日本帝國主義在滇西犯下滔天的罪行,激起了各族人民的無比仇恨。居住在怒江邊上的白、漢、傈僳各族人民紛紛拿起武器打擊日寇,使敵人心驚膽寒,寸步難行,日軍在六庫地區渡過怒江,燒殺搶掠、淩辱婦女,被白族和傈僳族人民全部殲滅在東岸山林崖壁間。各族人民自發地起來保衛家鄉,打擊日本侵略者的英勇戰鬥,永遠閃耀著英雄的光輝。白族共產黨員周保中遠赴東北地區,同漢、朝鮮族人民一道組織抗日聯軍,擔負著重要領導工作,堅持敵後鬥爭,為中華民族抗日救亡的勝利立下了卓著功勳。
解放戰爭時期,白族地區的各族人民在雲南地下黨的領導下,於1949年4月在劍川發動武裝起義,解放了劍川城,有力地配合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大西南的進軍。
第三章 哈尼族
哈尼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南部紅河下遊與瀾滄江之間的山嶽地帶。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墨江哈尼族自治縣,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蒙樂山的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區。此外,玉溪、思茅地區和西雙版納等地也有少數分布。1990年全國人口普查時哈尼族人口為1253952人。
哈尼族有不同的自稱,如"哈尼"、"雅尼"、"碧約"、"卡多"、"豪尼"、"峨努"等。自稱哈尼的主要分布在紅河自治州,自稱"碧約"、"卡多"、"豪尼"的在思茅地區和元江縣等地。解放後,根據本民族的意願,統一稱為哈尼族。哈尼語屬漢藏語係藏緬語族彝語支,同彝語、傈僳語、納西語比較接近。哈尼語又分為哈(尼)雅(尼)、碧(約)卡(多)、豪(尼)白(宏)三種方言,方言的分布同有關自稱單位分布的地區相同,方言之間差別較大,不能互相通話。解放以前哈尼族沒有自己的文字,有些地方曾刻木結繩記事。1957年黨和政府幫助哈尼族創造了一種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文字。
根據史籍記載,公元前3世紀活動於大渡河以南的"和夷"部落,可能就是今天哈尼族的先民。"和夷"大約是古代羌人南遷的分支。從公元4世紀到8世紀的初唐時期,又有部分向西遷移至元江以西達瀾滄江地區。在唐朝文獻裏,哈尼族的先民被稱為"和蠻"。公元7世紀中葉,"和蠻"的大首領向唐朝進貢財物。唐朝在給雲南各族首領的敕書中就列入了"和蠻"首領的名字,並承認他們為唐朝的臣屬。"南詔"、"大理"政權建立後,其東部的"三十七蠻部"中,"官桂思陀部"、"溪處甸部"、"伴溪落恐部"、"鐵容甸部"等,都在今天哈尼族聚居的紅河地區。元朝征服"大理"政權後,設置元江路軍民總管府,隸屬雲南行省,加強對哈尼族和各族人民的統治。明朝在雲南少數民族地區推行土司製度,哈尼族部落首領由明王朝授予土職官銜,並受所隸流官的統治。清朝在雲南實行改土歸流,廢除了哈尼族地區的一些土官,流官製度代替了部分地方的土司製度,但思陀、溪處、左能、瓦渣、納埂、犒牾卡等地土官仍被保留下來,這些地方土司仍為統治者。
長期以來,英勇的哈尼族人民對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國民黨、地主、領主的剝削和壓迫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法國在19世紀50年代,侵占了越南南部,英國也不甘在東南部落後於法國的殖民活動,與此同時,侵占了緬甸南部,英法殖民者的下一個目標便是向北,向北,直到中國雲南。哈尼族聚居區與越南為鄰,法國入侵中國雲南,哈尼族地區便首當其衝。英、法等國為了達到侵略目的,首先派出所謂"學者"、"專家"、"傳教士"等為開路先鋒,先行進入雲南,調查山川、地形、礦藏物資和民族、民俗等為侵略作準備。1884年中法戰爭後,法國強迫軟弱的清政府簽訂《中法簡明條約》,承認法國商品可以從雲南、廣西輸入內地。同時,強行修鑿通行於哈尼族地區的紅河,使汽船可通行於河口,並派兵侵入紅河地區,遭到紅河兩岸哈尼等族人民的堅決反抗,迫使法軍退兵。法國不甘在雲南的失敗,1887年又迫使清廷將滇南今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境內的蒙自、蠻耗和廣西龍州辟為商埠。此後,得寸進尺的法國帝國主義於1895年又迫使清政府割讓滇南邊境土地,這片地區包括哀牢山南部的"十五猛"中的猛蚌、猛賴、猛梭、猛烏、猛得等五個"猛"地區。1900年,蒙自的漢、哈尼、彝等各族人民,憤於法帝國主義的野蠻入侵,群起燒毀了侵略者在蒙自開設的洋關。法國侵略者以此為借口,出兵侵占了猛丁(今金平縣)南境龍膊地區,哈尼族人民和各族人民一道,操戈持矛,英勇擊退了侵略軍。法殖民者認為如果法國想擊敗英國競爭者進而獨占雲南,必須首先修築由越南至雲南昆明的鐵路。1898年,法國即脅迫清政府,取得由越南北圻至昆明的鐵路修築權1901年,法國組成滇越鐵路公司,即開始修築。1910年滇越鐵路修建完畢,法國駐印度支那殖民總督都野心地勃勃地說:"雲南為中國天府之地,氣候物產之優,甲於各省。滇越鐵路不僅可以擴張商務,而且關係殖民政舉尤深。"法帝國主義利用哈尼、彝、漢各族人民的勞力和物資,築成了吮吸各族人民血汗的滇越鐵路,大批物資被掠往法國。滇越鐵路通車後,法國籍口保護鐵路,在沿路修築碉堡,設置武裝。
鴉片戰爭以後,各族人民不能容忍資本主義各國與清廷賣國政府相勾結,掠奪各族財富,於1851年終於爆發了震撼全國的太平天國運動,雲南哈尼族人民也受到太平天國革命運動的鼓舞。1853年,哀牢山中段鎮沅、新平的哈尼族、彝族人民,在田四浪(又名田政)的領導下,聚眾3千多人起義。這支起義軍不久與彝族雇農李文學率領的農民起義軍彙合,猛烈衝擊了清朝統治者和地主階級等反動勢力。田四浪被擁為"夷家兵馬副元帥",分領哀牢山中段的哈尼族、彝族各族起義軍。1807年,清軍以優勢兵力進攻墨江通關哨,田四浪兵敗被圍困於新撫江(今把邊江上遊)壁虎箐的過得岩根據地。後田四浪被俘,次年春與其二子一同被清軍殺害。但是起義軍在李學東、杞紹興、徐東位等彝、哈尼族領導人的率領下在哀牢山上段繼續堅持鬥爭。至到1876年,這場轟轟烈烈的起義鬥爭,才被暫時鎮壓下去。
1925年,法帝國主義侵擾我紅河、綠春、金平、江城等廣大地區,進行武裝搶劫。當時,以哈尼族為主的邊地哈尼、彝、傣、漢各族人民,紛紛拿起土槍和長矛,進攻法軍營房,痛擊法軍。迫使其不得不退離我境。1935年,法軍又越過邊界滋擾我國邊境,哈尼族又操矛持戈,保衛祖國邊疆。納樓土司也派出200多名哈尼族、彝族武裝,參加反擊法國侵略軍的戰鬥。
在反抗封建統治者的剝削壓迫鬥爭中,哈尼族廣大群眾,不僅男子英勇奮戰,女子也加入到起義大軍中來。1917年,元陽縣猛弄和金平縣猛丁地區近200個村寨爆發了哈尼、苗、彝、漢等族萬餘群眾的聯合大起義。起義領袖是元陽多沙寨的哈尼族十九歲貧農婦女盧梅貝。她率起義軍向猛弄土司展開了猛烈的進攻,占領了司署,開倉放糧,賑濟人民,接著又向溪處瓦渣等土司發動進攻。雖然這次起義最後失敗了,但它的光榮業績卻銘刻在哈尼族人民的心中。哈尼族人民把領導起義的女英雄盧梅貝尊稱為"多沙阿波"(多沙為寨名,阿波為阿爺之意),她的英勇事跡在民間廣為流傳。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後,哈尼族地區的革命鬥爭開始進入了新的曆史階段。哈尼族最為聚居的墨江縣是雲南地下黨活動的主要地區之一。地方的黨組織在知識青年和郊區農民中進行了大量的工作,引導要求進步的青年組織讀書會,閱讀《新青年》等進步書籍,在農民中秘密組織了"窮人相幫會",提出了"打倒土豪劣紳、減租退押、平分土地"等革命口號。在地方武裝部隊中也爭取了一部分人靠攏革命,雖然不斷遭到國民黨的鎮壓和破壞,但黨領導下的地下鬥爭仍然堅持下來,並積極為迎接新的革命高潮準備力量。
抗日戰爭爆發後,哈尼族人民與各族人民一起,積極繳納軍糧、捐獻物資,支援前線抗日將士抗日戰鬥。
抗戰勝利後,雲南黨領導下的滇南臨時工委在個舊秘密建立,接著黨組織派遣幾位黨員到哈尼族聚居的紅河南岸地區開展工作。他們利用哈尼族農民群眾習慣的"拜把"和"弟兄會"的形式,把有覺悟的哈尼族農民組織起來。1948年黨利用元江地區地主惡霸各據一方的局麵,在敵人統治薄弱的彭澤正式建立了紅河地區的遊擊隊。同時,元江、紅河一帶也建立了以哈尼族為主的人民武裝。哈尼族人民武裝的發展和壯大,引起了國民黨的極大震驚。急忙調集駐元江的中央軍第二十六軍二七八團為"剿匪特區大隊",圍剿滇南遊擊武裝。遊擊隊打了一場漂亮的伏擊戰,使圍剿的敵人全部投降,並繳獲了大量的武裝。之後,元陽、金平、紅河一帶的哈尼等族人民,在遊擊隊的幫助下,組織了"五一團"、"護九團"、"紅河護會團"等人民武裝。這些不斷壯大的人民遊擊隊於1948年正式編組為"雲南人民討蔣自救自衛軍第二縱隊",黨領導下的革命鬥爭之火,在哈尼族地區形成熊熊的燎原之勢,有利地配合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南下。
第四章 傈僳族
傈僳族是我國民族大家庭中的古老一員。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碧江、福貢、瀘水及蘭坪等縣,其餘分布在麗江、保山、迪慶、德宏、大理、楚雄等地,他們多數與漢、白、彝、納西等民族交錯雜居,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傈僳族人口為574856人,其中怒江州20餘萬,雲南其他地區和四川境內共有20餘萬人。
傈僳語屬漢藏語係藏緬語族彝語支。自治州境內各民族都通用傈僳語。解放以前傈僳族使用過三種文字,一種是20世紀初外國傳教士設計的以大寫拉丁字母顛倒並反書形式表示的文字,並印了《新約全書》。一種是"格框式"的拚音文字,在雲南武定、祿勸等地基督徒中使用。還有一種是雲南迪慶維西縣農民創造的文字,共1000多字。50年代,黨和國家在傈僳文的基礎上創造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新文字。
傈僳族是一個曆史悠久、勤勞勇敢的民族。公元2世紀以前,在北緯24°-29°,東經100°-106°的廣大區,以滇池為中心,主要居住著屬於彝語支的"靡、莫之屬"和"勞溲"、"昆明"等數十個部落,傈僳族先民即是其中的一個集團。根據文獻記載,在公元8世紀以前,傈僳族原居住在四川雅礱江以及川滇交界的金沙江兩岸,此後又逐漸向雲南西北部的瀾滄江和怒江遷徙。因此,傈僳族人民自豪地說他們是怒江、瀾滄江、金沙江"三江"的主人。
傈僳族的名稱,最早見於唐人著述,樊綽的《蠻書》中稱之為"栗粟",被認為是"烏蠻"的一個組成部分。傈僳族和彝族、納西族在族源上關係密切。明景泰《雲南圖經誌書》說"栗粟者,亦羅羅之別種也。"可見明人仍把傈僳族歸為"羅羅"(彝族)的一支來看待。傈僳這一名稱,除有關史籍用字稍異外,千餘年來一直沿用至今。
12世紀後,傈僳族先後受元代麗江路軍民總管府、明代麗江土知府木氏的統治。19世紀20年代,清朝在靠近內地傈僳族分布的麗江、永勝、華坪等地實行"改土歸流"。
長期以來,廣大傈僳族人民受著本民族和其他民族的地主、土司、頭人和國民黨的殘酷剝削和壓迫,過著十分悲慘的生活。19世紀末20世紀初,帝國主義勢力侵入怒江地區,更增加了傈僳族人民的苦難。反動派的壓迫,激起了傈僳族人民的反抗。
1746年(清乾隆十一年),怒江地區瀘水縣稱戛寨傈僳族弄更扒聯合排地寨、幸覺寨的密老五等,集合傈僳族民眾數百人發動起義,與清軍及土司對抗,短期內便發展到了千餘人。雲貴總督急忙派兵鎮壓,在傈僳人民的堅持抵抗下,打敗了清軍,後清軍又征集大軍,分三路圍剿傈僳族人民,傈僳族起義才被鎮壓下去。隨著清朝統治勢力在瀾滄江、怒江地區的深入,傈僳族和其他各族人民所遭受的壓迫和剝削更為嚴重。清統治者常常向傈僳等族人攤派各種沉重的賦稅和徭役,從而激起傈僳怒族人民的強烈反抗。1801-1803年(嘉慶六年-嘉慶八年),在維西傈僳族農民領袖恒乍繃的領導下,終於爆發了以傈僳族農民為主體,包括怒、獨龍、漢、普米、白、納西、藏等各民族參加的聲勢浩大的抗清武裝鬥爭。這場起義,懲治了地主、喇嘛、土司和頭人,消滅了大批清兵,沉重地打擊了封建統治階級。這場起義剛剛被平息下去,1821年,永北廳(今永勝華坪)又爆發了傈僳族人民聯合彝、傣、白、漢等民族的反抗土司苛派,地主強占耕地的大起義,這次以傈僳族為首的大起義,武裝人數共到1萬多人,曆時一年,波及60多個府、廳、州、縣。後雖被鎮壓下去,但也終於迫使清政府采取了緩和的措施,將一些貪官汙吏革職重辦,再一次打擊了封建統治。
從19世紀末起至20世紀40年代,傈僳族人民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活動,曾進行了多次的英勇鬥爭,給予帝國主義以沉重的打擊。1886年英國正式占領了緬甸,從此,緬甸便成為英國侵略雲南的跳板。從19世紀以來,許多外國侵略者以探險家、植物學家、曆史學家、傳教士的名義,通過各種方式進入怒江地區進行探測、間諜活動。1911年1月4日英軍竟公然派兵侵占我邊境的片馬地區。英帝侵占片馬後,我國人民群情憤慨,一致奮起,堅決抗議英帝的侵略行徑,當地傈僳、景頗人民在傈僳族頭人麥阿多扒、阿來等人的率領下,在崗房附近對入侵的英侵略軍進行了英勇的抵抗。給予侵略者以沉重的打擊。
1907年,法國天主教司鐸任安收在貢山白哈羅霸占傈僳族、怒族人民的土地,強派民工,攤派款項,修建天主教堂,激起了人民的公憤;同時,他還阻撓傈僳、藏、怒各族人民信奉喇嘛教,更大大激怒了各族人民。各族人民忍無可忍,立即拿起武器,燒毀了教堂,趕走了神職人員。
1908年,法國人布倫湖拍以"探險"為名,進入怒江地區,行抵福貢臘烏村時對傈僳族人民多方勒索,被愛國的傈僳族人民處以死刑。
1942年,日本帝國主義在攻占緬甸之後,派出一支侵略軍侵入騰衝、龍陵、梁河,並迅速侵抵瀘水兩岸。日寇侵入瀘水兩岸之後,無法渡過急流滔滔的怒江,便在怒江西岸隔江炮轟六庫,並強拉傈僳族人民充當苦役。日寇鐵蹄所到之處,廬舍為墟,雞犬不留。騰衝、龍陵、瀘水各地傈僳族人民和各族人民一起,拿起彎弓、刀矛、土槍,在山溝河穀到處狙擊敵人,使日冠聞風喪膽,不敢強渡怒江。
此外,傈僳族人民還掀起了反抗國民黨黑暗統治的鬥爭,主要有1917年蘭坪石登、豐登等村爆發了以傈僳族阿孟扒為首的農民起義鬥爭,1918年,福貢縣上帕爆發了以瓦策為首的傈僳族農民起義。
1948年,中共雲南省工委派遣黨員到劍川、麗江一帶發展中共地下黨組織,建立了滇西北工委會。後來黨又派遣一批黨員在蘭坪、維西一帶建立黨組織,吸收了一批傈僳族的進步青年加入到農會、婦女和民兵組織中,為後來解放怒江地區創造了條件。1949年4月,在中共滇西北工委的領導下,劍川縣舉行了武裝起義,7月1日麗江也舉行起義,蘭坪、維西等縣相繼被傈僳族怒族等各民族組成的遊擊隊占領。經過許多艱苦的工作之後,中國人民解放軍滇桂黔邊區縱隊第七支隊派遣兩個大隊的武裝力量進駐碧江、福貢,受到傈僳族、怒族人民的熱烈歡迎。但是瀘水大興地反動土司段承恭暗中組織"反共救國軍",妄圖進行叛亂,並於1951年初占據了一些村寨。人民解放軍在傈僳族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曆經數月,終於平定了瀘水大興地土司的叛亂,世代受苦的傈僳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終於獲得了解放。
第五章 拉祜族
拉祜族是我國雲南省西南部的一個山區少數民族。據1990年人口普查時統計,拉祜族共有人口411476人。主要分布在瀾滄江流域的思茅、瀾滄兩地區。與之相鄰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洲、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以及玉溪地區也有少數分布。有近80%的拉祜族居住在瀾滄江以西地區。其中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和孟連拉祜族佤族自治縣是拉祜族較為集中的地區。其他地區的拉祜族同漢、傣、彝、哈尼、布朗、佤等民族交錯聚居或是雜居。
拉祜族按支係的不同分別自稱為"拉祜納"(黑拉祜)、"拉祜西"(黃拉祜)、"拉祜普"(白拉祜)。其他民族稱拉祜族為"倮黑"、"苦聰"、"目舍"、"緬"、"閩"等。解放以後,經過民族識別工作,拉祜族被正式確認為單一民族,根據民族的自稱,定名為"拉祜",含有幸福之意。
拉祜族有豐富的曆史傳說。傳說他們的祖先原來過著狩獵的生活,為了追逐竄入南方密林中的一匹馬鹿,偶然發現了水草茂盛的草原,而開始從北向南遷徙。有人認為,根據拉祜族的傳說,遠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漢時代,遊牧於滇西洱海地區的"昆明",有可能就是包括拉祜族先民在內的彝語支某些民族的先民。"昆明"人雖然具有共同性的文化性,但其內部已孕育著新的族體文化。《後漢書·西南夷列傳》稱建武十八年,"姑複、弄棟、連然、滇池、建伶、昆明諸種反叛"。漢晉人"種"意,與今"支係"大體相當。"昆明諸種"的出現,意味著"昆明"人內部已存在著許多具有文化個性的共同體。昆明作為地名出現說明了三國時滇東已有"昆明"人分布,故活動於滇東的武氏族完全有可能與古代拉祜族相遇。
《新唐書·南蠻下》稱戎州(今四川宜賓)西南分布著"鍋銼蠻",現代拉祜納支係也自稱"哥搓",與"鍋銼"語音相似。《新唐書》所述"鍋銼蠻"分布的地域亦完全符合古代拉祜族分布的地域。在文獻上出現拉祜族自稱的同時,也出現了傈僳族的自稱。《蠻書》卷四載"栗粟兩性蠻,雷蠻、夢蠻皆在茫部,在登城東西散居"。由此可見,最遲到了唐朝時期,拉祜族和傈僳族均同時從"昆明"人這一族群中分離出來,成為具有自己民族文化特點的單一民族。
拉祜語的"拉"是"虎"的意思。自稱語音最接近現代拉祜族族名的有關文獻記載,出現於雍正《雲南通誌》中"喇烏,臨安、景東有之"。其中的"喇烏",即為"拉祜",這是到目前為止所知道的最早的關於拉祜族族名的文獻記載。拉祜族的兩大支係均以"拉祜"自稱,僅在以示有別的場合下才進一步說明是拉祜納,亦或是拉祜西。但是這兩大支係有著共同的發展曆史,共同信仰,有完全一致的雙係製族內通婚關係史。通常將拉祜納譯為黑拉祜,把拉祜西譯為黃拉祜。
雍正時期,拉祜族人民反封建反民族壓迫的鬥爭,以瀾滄江以東的鎮沅、威遠、普洱、思茅及元江等地為中心。到了嘉慶時期,瀾滄江西的臨滄、雙江、瀾滄一帶拉祜族聚居區的拉祜人民掀起了更大規模的反封建的鬥爭浪潮。嘉慶元年(1796年)威遠牛肩山一帶發生饑荒,拉祜族人民在紮杜的領導下舉行起義,襲擊官府糧倉;與此同時,臨滄(緬寧)的佤、布朗和拉祜族人民一起,也因"土司苛派逼甚"而舉行了大起義。
嘉慶四年(1799年)雙江的傣族土司"罕朝鼎虐其民"。雙江的拉祜族群眾不堪壓迫,在領袖李文明率領下,舉行起義。起義軍很快擴大到5萬多人,聲威大震,給清政府以沉重的打擊。後在清政府及地方勢力的殘酷鎮壓下,起義失敗。但是拉祜族人民並沒有停止鬥爭,1806年和1807年,瀾滄江東西兩岸的拉祜族人民不斷強渡瀾滄江抗擊清軍。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清王朝鑒於地處邊疆的拉祜族地區的政治、經濟地位日益重要,為了進一步加強統治,清廷在雙江、瀾滄、孟連等地實行了改土歸流。雖然拉祜族的土司名號被廢除了,但是,新委任的地方官吏在行政劃分上實際上仍以舊土司及其管轄地區為基礎,因此,原土司勢力仍很大。拉祜族深受多重的剝削和壓迫,終於爆發了1918年的李龍、李虎為首的起義。起義者提出了"殺官廢債"的口號,起義軍得到了廣大各族人民的積極響應。起義一直堅持到1920年。經過這次大起義,舊土司的領主經濟遭到沉重的打擊。
帝國主義勢力隨著鴉片戰爭的爆發,瘋狂地滲透到中國的各個地方。但是,不屈的中國各族人民麵對侵略者展開了英勇的鬥爭,地處邊疆的拉祜族人民的反帝鬥爭,正是這場偉大鬥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帝國主義在軍事侵略的同時,也加強了對中國人民文化上的侵略。帝國主義的傳教士以傳教為名,進行各種侵略勾當。從帝國主義傳教士進入拉祜族人民土地的第一天起,拉祜族人民便同他們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
1934年,英帝國主義者企圖武裝侵占我班洪地區,佤族人民為了保衛祖國邊疆,英勇地進行了反抗。拉祜族和瀾滄、景穀一帶各族人民組成了反侵略的義勇軍支持佤族人民的反抗鬥爭,最後將侵略者驅出國境。
1936年,中英第二次會勘中緬邊界,1937年拉祜、佤、傣、漢等族人民一萬餘人高舉中國國旗,到中英勘界會議所在地猛梭進行武裝示威,在各族人民憤怒的聲討之下,英國不得不承認我國對西盟、猛梭等地固有的領土主權。
抗日戰爭爆發後,日本侵略軍企圖從緬甸北部進犯我國雲南邊疆,並進行殘酷地殺戮。瀾滄、滄源、雙江一帶的拉祜族人民與佤、傣、景頗、漢族人民團結起來,組成了一支英勇的抗日遊擊隊,神出鬼沒,到處打擊日軍,奮起保衛祖國的邊疆。
解放戰爭時期,隨著全國革命形勢的迅猛發展,拉祜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展開了同國民黨反動派的鬥爭。1949年春,黨在瀾滄地區廣泛發動各族人民,團結愛國上層人士,經過艱苦細致的工作,成立了臨時人民政府。黨組織根據拉祜族地區的實際情況,在各族群眾中提出了反征兵、反征糧、反征款的"三反"鬥爭,實行"雙減"(減租、減息)等革命措施。有力地配合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南下。1950年初拉祜族人民獲得了解放,他們積極支持黨和政府進行清剿殘匪的鬥爭。1953年4月7日成立了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拉祜族人民第一次真正擺脫了受奴役的命運,實現了當家作主的權利。
第六章 納西族
納西族曆史悠入,納西族人民在曆史發展的長河中創造了燦爛的文化。納西族人口278009人(1990年普查)。主要聚居在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境內。小部分分布在雲南省中甸、寧蒗、維西、永勝、貢山等地,另外有一些分布在四川省鹽源、鹽邊、木裏以及西藏自治區的芒康等縣。各地納西族自稱不同,雲南麗江等地多自稱"納西",雲南寧蒗、四川鹽源等地的自稱"納"或"納汝"、"納恒"。在漢文曆史文獻中,稱之為"摩沙"、"麼些"、"末些"、"摩梭"、"摩娑"、"磨些"等。
納西族和我國古代西部地區的羌人有著密切的淵源關係。古代羌人生活在西北河湟地區,夏王朝夏桀時,羌人的一部分開始東遷到陝西涇渭流域。後逐漸南遷,到西漢以前的幾百年時間,南遷的羌人進入了四川西北部和西南部地區,直到雲南西部麗江與洱海地區。漢代的"犛牛部"、晉代的"摩沙夷"即是南遷羌人,納西族先民。到了唐代,公元8世紀末,在現在的金沙江流域和鹽源雅礱江流域分布著"磨些蠻"。這時納西族先民比較發達的地區已經開始進入了奴隸社會。從另一方麵講,納西語屬漢藏語係藏緬語族彝語支,與其他彝語支的彝、傈僳、白、哈尼等民族有著親密的關係。彝語支的源流與古代氐羌部落有著淵源關係。但是納西族與其他彝語支民族在曆史發展進程中,形成和發展了自己民族的曆史和文化。
公元8世紀時(唐開元年間),摩些詔首領波衝,在賓居(今賓川縣)建立了越析詔奴隸製政權。越析詔為六詔之一。在唐朝的扶持下蒙舍詔統一了其他五詔,建立了南詔政權。納西族聚居的巨甸、永寧、麗江地區,處於南詔、吐蕃和唐朝的角逐之地,先後受南詔、吐蕃的統治。
元朝統一中國以後,在麗江地區設置麗江路,隸屬於雲南行省。納西族同內地政治、經濟、文化的聯係進一步加強。明初,納西族首領木得被明王朝授為世襲麗江府土官知府,明朝借此加強對麗江的納西族及其他各族人民的統治。木氏勢力也得到進一步加強。這一時期,也是麗江納西族社會領主經濟發展的階段,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逐漸產生了地主經濟。
清雍正元年(1723年),麗江實行改土歸流,世襲麗江土知府改為流官知府,木氏由世襲土知府改為土通判。地主經濟有了較為迅速的發展。
在解放以前漫長歲月裏,納西族同全國各民族一樣,深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和剝削,生活極其貧困。階級矛盾日益尖銳。1802年,納西族人民與傈僳族人民一道,反對納西族地主和各族地主的壓迫,舉行起義鬥爭。遭到封建統治者的殘酷鎮壓。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麗江的白沙、束河一帶的農民在和卓的領導下又舉行起義,反對地主和貪官侵占農民田地。1911年,納西族聯合其他民族,在黃山哨再次起義,推動了麗江地區的反清革命運動,沉重打擊了反動派的統治。
納西族人民在國家麵臨帝國主義的侵略時,同侵略者進行了長期的英勇的鬥爭。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不少帝國主義者披著傳教士的外衣到納西族地區挑撥我國各民族關係,破壞民族團結,並加緊文化侵略,企圖從思想上奴役人民,納西族人民與他們展開了針鋒相對的鬥爭。本世紀初,法國攫取了雲南七府礦藏的開采權,英帝國主義侵入雲南的片馬。具有光榮鬥爭傳統的納西族人民為了保衛國家的疆土和主權,與侵略者進行了激烈的鬥爭。
1936年3月,任弼時、賀龍等同誌領導的紅二方麵軍進入雲南境內。4月24日,紅軍先遣部隊到達麗江城,受到納西族人民的熱烈歡迎。納西族人民給予紅軍巨大的物質支持。並協助紅軍渡過金沙江。紅軍在納西族地區播下了革命的種子,紅軍北上後,金沙江沿岸的納西、漢等族人民不斷反抗國民黨政府的橫征暴斂和殘酷統治。
解放前夕,在中共雲南地下黨的領導下,納西族人民在農村建立了"農民抗敵協會"等組織,進行抗租、抗兵、抗糧鬥爭,準備迎接解放大軍的到來。中共雲南地下黨組織領導麗江人民自衛隊積極進行遊擊戰爭,有力地配合了解放軍在雲南的解放。
第七章 基諾族
基諾族大部分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洲的景洪縣基諾鄉。1990年人口普查時統計,基諾族共有18021人。基諾族自稱"基諾",意為"舅舅的後代"或"尊敬舅舅的民族"。根據基諾族的曆史傳說和巫師送魂路線等材料證明,基諾族是發祥於基諾山的古老民族,基諾族的祖先早在血緣家庭時代就安居於此。
基諾語屬漢藏語係藏緬語族,在語言、詞彙上同彝語支、緬語支有明顯的對應關係,但語音、詞彙、語法有自己的特點。基諾族沒有文字,以刻木記事。再加上居於深山,所以直到清初才開始有關於基諾族的記載。基諾鄉舊稱基諾山,清代文獻寫為"悠樂山",以基諾族自稱而得名。基諾族是基諾山的古老民族。
基諾族關於人類起源的曆史傳說是這樣的。遠古時,小北阿嫫這位造地的母親頂天立地,創造了世上的山川海洋、動植物等。各個不同的民族的地域分界和文化生活特點也是在她的指導下區分的。在她排土造瀾滄江邊的大山時,因扁擔著肩處被人安上了利刀,行到基諾山小猛養時扁擔突然折斷,筐裏的土倒出後形成了乳房樣的山峰,所以今天基諾族仍稱小猛養的山峰為"俄節阿魯"--造地母親用造山之土倒下的山峁。所以基諾族認為,基諾族居住在基諾山是造地的母親分定的,基諾族居住的竹樓也是按造地之母的指示建造的。這個曆史傳說,反映了原始社會人類的社會特點:母係處於支配地位,同時它也說明了基諾族的祖先可能在人類的童年時代就已開始定居在基諾山了。
基諾族是基諾山的土著居民,從基諾族的送魂路線也能得到證明。基諾族象許多民族一樣,人死以後,要通過巫師將靈魂送回祖先居住的地方。基諾族送魂路線不象其他民族那樣千裏迢迢,基諾族靈魂歸宿就在基諾山附近。通過送魂路線我們也可以看出,基諾族世代相傳的祖先靈魂的歸宿處在基諾山旁,證明了大約在母係製前的血緣家庭時代,基諾族就已定居在基諾山一帶。從曆史傳說,送魂路線以及其他民族等材料可以證明,基諾族是發祥於基諾山的古老民族,基諾族的族源可以上溯到血緣家庭時代,決非有些人所講的基諾族的祖先是其他民族從北方或南方帶來,最終被丟落在這片土地上的士兵或者隨從。
有關基諾族的漢文記載始於18世紀。基諾山因盛產普洱茶,明末清初即有漢族進入基諾山區。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清朝對基諾山開始直接進行統治。清廷在基諾山思通(今司土寨)設悠樂同知、築磚城,欲在此建立滇南重鎮。6年後因瘴氣厲毒而撤裁,此後清政府在此委任基諾族首領為悠樂土司進行統治。後傣族土司統治了這裏。本世紀40年代初,基諾族反抗國民黨的民族壓迫的鬥爭,是滇南邊疆的一個重要的曆史事件。中華民國時期,國民黨地方政府在基諾山委任保甲長,保甲長與傣族土司任命的基諾頭人相勾結,殘暴地壓迫和剝削基諾族人民。基諾族人民為了維護民族生存,全民奮起,並聯合瑤、哈尼、布朗等民族一道,同國民黨地方政府的軍隊進行了英勇頑強的鬥爭。在這場戰鬥中,基諾族的普通勞動者操腰利用宗教形式,團結了基諾族人民,與裝備精良的國民黨地方政府的軍隊,進行了殊死的搏鬥,最後雲南省政府不得不把橫征暴斂的車裏縣縣長撤職查辦,三年內不在基諾山征稅。
1950年初,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下,雲南省和平解放。基諾族人民從此也獲得了新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通過發展生產和文化,基諾族從原始社會的農村公社直接過渡到了社會主義階段。
第八章 普米族
普米族是我國民族大家庭中人數較少的民族,據1990年人口普查,共29657人。普米族有著悠久的曆史,在開發祖國的西南邊疆活動中,做出了自己的貢獻。普米族自稱"培米"、"普英米"、"普日米"(意為白人)。漢族古代曆史文獻中稱普米為"西番"或"巴苴",與普米族相鄰的納西和藏族稱他們為"巴",也是白人的的意思。1960年,經過民族識別並根據本民族的意願,正名為普米族。由於曆史的原因,普米族居住比較分散,主要分布在雲南西北的蘭坪縣、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維西縣、永勝縣、寧蒗彝族自治縣和四川涼山州的木裏、鹽源等縣,與納西族、藏族、漢族交錯雜居。
普米語屬於漢藏語係藏緬語族羌語支,分為兩個方言區,但各地普米語差別不是很大,互相基本可以通話。少數普米族地區有原始的圖畫文字,但隻是巫師--"韓歸"在進行宗教活動或記載宗教儀式時使用,流傳不廣。普米族信仰喇嘛教,隨著佛教經文傳入普米族地區,普米族的喇嘛和"韓歸"普遍把藏文作為書寫工具,有的曾以藏文音標拚寫普米語。
普米族舊稱西番,漢文史籍有關西番的記載,始見於晉代。元代周致中的《異域誌》認為我國古代西北地區的西番,即為殷商時期及西周、東周時代戎的一支。上古時,羌戎是我國西北地區最為強大的少數民族。他們在曆史發展過程中,與華夏族長期雜住,其中一部分融合在華夏族中,另一部分則遷徙到西部和南方邊遠地區。普米族的先民西番,即是古羌戎的一個分支,原居住於甘肅省南部和青海省東部,後來經過長途跋涉,進入青藏高原的東部地區,並逐漸沿金沙江、雅礱江南下。據普米族的傳說,他們的祖先最早生活在昆侖山白雪皚皚的"崩崩木裏瓦"地方,過著遊牧的生活,是西北古羌戎人的一支,後來南遷到四川邛崍山脈西的大渡河畔。現在普米族的曆史傳說中仍說他們的祖先曾在貢嘎嶺生息。普米族有父子聯名的譜係、家譜,能上溯到數十代。每逢節日,人們要唱《貢嘎嶺歌》,以表達對祖先的崇敬以及對祖先生息故土的懷念。他們在送葬或將火葬後的骨灰埋入墳山時,巫師所念的"開路經",把巴塘、理塘和貢嗄山作為祖先的居住地和靈魂的歸宿之處。
據曆史文獻載,西羌與戰國時秦國的戰爭失利後,一部分西羌遷至青藏高原,進入金沙江、雅礱江上遊,並漸漸南移。東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年)對邊疆少數民族實行懷柔政策,這些少數民族紛紛奉貢稱臣,歸附漢朝。東漢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白狼等國再次以"歸義內屬",被詔賜金印紫綬。白狼王國是西番中較為先進強大的一個分支,亦為普米族的先民,大致在今四川甘孜自治州境內的金沙江、雅礱江上遊地區。所以曆史記載和本民族的曆史傳說都說明,普米族是由北向南逐漸轉遷的古羌人的後裔,到了漢唐時期,已在貢嘎山一帶過著遊牧的生活。另外,語言工作者對普米語進行了研究,確定普米語為藏緬語係羌語支,普米語從語法、單詞等方麵同羌語有著許多相似之處。可見,普米族與古羌人有著緊密的淵源關係。
13世紀,元世祖南征大理國,原居住在四川西部一帶的一支普米人由其部落首領率領加入了南征的蒙古大軍,進入雲南的寧蒗、麗江、維西、蘭坪、永勝一帶,後定居在此。居雲南的普米族元朝時屬麗江路軍民總管府(後來元撤府設置宣撫司)總管的統治。元政府在普米人地區設土官製度,明代正式確立了世襲的土司製度。
明代,雲南普米族地區屬麗江永寧府土官府統治。明清改土歸流後,普米人的社會開始由領主製向地主製轉化。清雍正年間,麗江世襲土知府改為流官知府。四川的普米族則受鹽源、木裏的土司和本民族的頭人統治。普米族在與納西、藏、彝、漢等民族的交往中,吸收了其他民族的部分文化,同時也創造了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
明清及國民黨政府雖逐步在普米族地區推行改土歸流政策,廢除土司製度,但到解放前永寧等普米族地區仍保持著土司政權,普米人民一方麵受著封建王朝的統治,另一方麵還受到本民族頭人和土司的壓迫和剝削,普米族人民的境況十分悲慘。特別是到了近代,隨著帝國主義的入侵,普米族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
普米人民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和英勇的鬥爭精神,近代以來,他們同其他民族一起,不斷掀起反抗統治階級的鬥爭。1936年,永寧地區的普米族與納西族、彝族人民舉行了大規模的武裝起義,起義者攻破總管衙門,土司、總管望風逃竄,隨後起義者又擊敗永寧土司從木裏土司搬來的敵兵三、四千人,給反動統治者以沉重的打擊。後來在統治階級的鎮壓下,起義失敗,但這次起義,充分表現了普米人民不畏強暴英勇不屈的鬥爭精神。
在中國共產黨的影響下,1938年普米族人民與納西族人民聯合起來,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武裝起義,提出了"打倒土豪劣紳"的響亮口號,得到了各族廣大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在群眾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解放前夕,滇西北的普米族人民和鄰近的各民族人民一起,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堅持同國民黨反動派進行革命鬥爭,為滇西北的解放作出了貢獻。
解放以後,廣大普米人民獲得了新生,從1952-1956年,在黨的領導下,普米人民完成了民主改革,同全國各族人民一道並肩走向社會主義勝利的光輝道路。
第九章 景頗族
景頗族人口119209人(1990年普查統計)。主要聚居在我國西南邊陲的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隴川、盈江、潞西、瑞麗、梁河五縣境內,少數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片馬、古浪、崗房以及臨滄地區的耿馬、思茅地區的瀾滄等縣。
景頗族曆史淵源流長。根據景頗族傳說和漢文史籍記載,從古代起,景頗族的先民就生息在康藏高原南部,後來逐漸南遷到雲南西北部、怒江以西地區。這個地區,漢代屬永昌郡,唐代屬雲南南詔政權的鎮西節度管轄。該地區居民包括景頗族先民在內,被稱為"尋傳蠻"。當時的尋傳人居住在山野森林中,持弓挾矢,從事狩獵生活。元、明時期"尋傳蠻"被稱為"峨昌",元代景頗族地區屬雲南行省的金齒宣撫司。15世紀初,明設置的茶山長官司曾任命景頗族山官為長官,頒發了銅印和金字紅牌。至明末清初,景頗族開始大批遷入永昌府和騰衝府,即今德宏地區。
景頗語屬漢藏語係藏緬語族。在過去漫長的歲月中,人們以刻木結繩記事,以豆類計數。直到19世紀以前,景頗族無本民族文字,19世紀末,英傳教士約翰夫婦曾創製了一套用拉丁字母拚寫的景頗族文字。解放後,黨和國家幫助景頗族創製了一套拚音文字。目前在這兩套文字的基礎上已出版了許多景頗文書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