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攝影技法雜談

除了技術上的問題之外,怎樣的照片才是好照片?

好照片的共同特點有下列幾點:

主題明顯照片的主題一定要明確,能從背景跳脫出來。

濃度範圍大要在照片上有很大的濃度範圍。

線條有秩序畫麵上的線條不能太過零亂,最好是有方向性,或輻射狀的排列。值得注意這裏的秩序的是視覺上秩序而非概念上的秩序。階調層次豐富畫麵上要能表現出層次的變化。

造形重複造形的重複,能使照片富有節奏感。

有立體感能在照片上表現出立體感。拍出質感要將物體的特殊質感表現出來。

有想象空間物體的局部能給觀者更多的想象空間。

圖與地的比例適當圖與地的比例必須適當才不至於顯的空洞或過於擁擠。

有光影感能捕捉光影的變化。反差不能太弱反差太弱的話,整個畫麵的力量就顯的不夠。

構圖要素---點線麵

怎樣構圖?簡而言之就是安排畫麵上的主體與點線麵。

主體可能是點或線或麵,但各有其作用,攝者的任務就是安排,讓各要素間不起衝突進而成為協調安詳順暢。

點的作用,造成畫麵安定,吸引眼睛注意,任何照片都少不了點的安排。人物雖然是形體麵體的綜合,但頭就是重點,眼睛更為重點裏的重點

線更是畫麵的靈魂,天際線,地平線,海平線,總之,除了橫線之外,更有垂直線,樹電杆建築人。。等,不勝枚舉。除了直線,更有斜線曲線,線有長短粗細之分,這些要素的作用.

麵的構成是點與線的交互作用。麵也受明暗的直接影響,才有可能讓二度空間的平麵,變成具有立體感的錯覺。圓形是麵;三角形也是麵;四方行也是,但各種形所造成的作用都有差異。即使是三角形,正三角形與倒三角形的安定感就截然不同。

一般像機采用橫向構圖較多,人類視覺習慣也是橫向的。但直式構圖可以營造延伸的感覺直的形體很難一眼望盡,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拍照構圖先學原則,學了原則再回去打破原則,不要被外在規範限製太多而影響到創作。

構圖

無論拍照功能深淺,都會碰觸到構圖。就像拍照不能沒有光線。一般相機都是2:3的比例結構,另有中型相機是6公分x6公分的正方形構圖,也有6x7或6x4。5及6x17等特殊尺寸;更高一級的相機叫大型相機,每張底片都是以單張型態存在,而非以卷計量,此型相機有4吋x5吋底片,叫4x5相機;底片尺寸若是8吋x10吋就叫x10相機。2:3尺寸的相機,構圖時有兩種選擇,一種叫橫式構圖;一種叫直式構圖。橫式,直式都是構圖,定理也是一樣,構圖的目的是在追尋美感表現的完美。

構圖的要訣:將畫麵單純化,將景物做有條理的安排,讓主體凸表顯目。

構圖動作:用減法,不斷的去除觀景窗內不需要的元素,讓照單全收的鏡頭,能向人眼一樣有思考選擇的功能。能讓攝者感動的景才拍,這樣的景比較有機會感動觀者,連自己都無法感動,就別寄望別人叫好。

控製光線的方向

拍照受光線的方向影響,因此有逆光、順光、測光、頂光、底光之分。

光的方向受相機的位置與景物與光源互動。太陽不動,人動。山不轉,路轉。同一時間,光的方向也是異動的。

逆光拍出剪影效果的照片;順光拍出平麵照片;頂光造成眼窩有黑影,鼻子有白光;底片營造恐怖氣氛。

逆光是相機對著陽光,所以測光較難。順光是太陽在拍攝者的背後,光線順著陽光,拍順光照,比較不容易失敗,可惜照片平淡不討好。測光又分成左側光、右側光,測光比率多少,攝影者的創作空間盡可發揮。頂光、底光則是極端對立,宜減少拍攝。底光出現在舞台表演的情況比較多。

記住!太陽隻有一個,卻可出現千變萬化的光線。攝影就是如此奧妙。

了解光線才能拍照

光線是照片的生命來源,沒有光線就無法拍照光線有自然光和人工光之分,自然光來自太陽星星月亮;人工光則分類很雜,有鎢絲燈鈉氣燈螢光燈燭光......等

來源不同,光的品質就會因內涵不同,出現不同的顏色,拍照是不是能做到原色重現,就看攝影者的拍照目的與要求,清晨的陽光,顏色偏冷;中午的陽光,表現出剛硬的白色;黃昏的陽光,偏暖色調陰雨的表現又如何呢?霧濃霧淡,光的擴散又如何呢?拍攝者怎可不注意呢?攝影人對光線的要求,不同於一般人;大家通稱的好天,是指不下雨的日子但攝影人指的好天,除了不下雨,還必須是空氣透明度好;水氣霧氣甚少的日子光線除了表現明暗對比,也提供顏色的變化,台風變天就是例證

人像攝影

人像攝影既有文藝的共同性,還有自身的獨特性。拍攝人像既要真實,又要組織。利用攝影的技巧在用光,姿勢,表情,構圖,穿著裝束,化妝等方麵都能再現出這個人最佳的一麵。真實和組織既有一定的對立性,也有相互製約性。十分真實的像不一定美,過分的裝飾就會失去像真。例如:太胖的人拍得瘦一點,或太瘦的人拍得胖一點實際已經不真實了,這是人像攝影所應盡的職。這在美上有所增色,而在"像真"上就有減色。但是,真實和裝飾要掌握在一定適度,就會達到既不失真,又有形象完美的藝術效果。

如何拍攝夜景

A.拍攝夜景主要是指夜晚戶外燈光或自然光下的景物,拍攝時以燈光,火光,月光,霓虹燈,街道上穿梭汽車等主要光源。

B.拍攝時,首先要保持夜晚氣氛,保持燈光照射的真實性,要使用三腳架,快門線等附件,利用一次或多次曝光的形式。拍攝清晰景物時須光圈小一點,快門放在B門或T門上,根據光的明暗去曝光。

C.膠卷可使用日光型,可使用ISO50,ISO64,ISO100等感光度更高一些的片子。低感光度的膠卷,曝光時間可長一些,拍出來後片子的顆粒會更細些。可以完美地表現出夜色的美好。

選擇光源的投射方向

光線的投射方向與被攝者的造型關係極大。所謂光源投射方麵,就是指照明光線從哪一個方向投向被攝者。這裏有一點要強調說明:在攝影上當我們給來自不同投射方向的光線下定義時,應以照相機拍攝的方向(亦即照相機鏡頭光軸的方向)為論述的基準,而不應以被攝者的麵向為準。比如,"順光是來自照相機背後的光線",而不應該說成是"順光是來自被攝者正麵的光線。這雖然是個並不複雜又不難理解的問題,可是,在不少的攝影書籍上,包括國外出版的書籍,卻常常出現上述錯誤提法,讀者應明辨。人像攝影所使用的照明光線,無論是照相室人像、室內現場人像還是戶外人橡、如果從光源的投射方向上分類,有以下幾種:

(1)順光

從照相機背後投向被攝者,與照相機鏡頭光軸形成大約0-5度夾角的照明光線叫做順光。順光照明的特點是被攝者麵部及身上絕大部分都直接受光,陰影麵積不大,被攝者的影調比較明朗。采用這種照明方法,被攝者麵部及身體的立體感主要不是靠照明光線和明暗反差形成,而是靠被攝者自身的起伏表現出來。順光照明的例子可以看出,被攝者麵部和手臂的立體感主要依靠它們本身的起伏造成的影調上的明暗變化細膩地表現出來。與其它照明光線相比較,采用順光照明時,由於被攝看的陰影麵積較小,所以,立體感較弱。

(2)前側光

從照相機後方一側(左側或右側)大約與鏡頭光軸構成30-60度夾角的方向投向被攝者的照明光線叫做前側光。它的特色是被攝者的麵部和身上大部分受光,產生的亮麵大,形成較明亮的影調;被攝者的小部分不受光而產生陰影,表現出被攝者的明暗分布和立體形態。這種采光方法的特點是被攝人像(包括室內室外)常用的一種光線。可以看出,被攝者的麵部約有三分之二的部位直接受光,形成亮麵;陰影麵雖有,但與小部分。手臂的立體感也比較好。這樣,既保留了比較明快的影調,又展現了被攝者的立體形態。

選擇投射光的高度

人像攝影的光線處理,除主要注意投射方向的變化以外,無論在戶外還是在室內燈光下拍攝,都要考慮光源位置的高低,因為它直接影晌人物形象的塑造。就投射光的高度來說,大體上可以分為通常的高度、頂光、腳光這三種情形。下麵以戶外入像為例,分別說明。

當你拍攝戶外人像的時候、因為一天之中太陽的高度有明顯的變化、陽光的投射高度有很大的不同。在早晨拍攝人像,太陽的位置略高於被攝者,被攝者麵部眼窩、鼻子、嘴、下巴的投影不重,陰影並不深陷,適合拍攝人像。九、十點鍾的光線,太陽已漸漸升高,這時拍攝人像,所產生的鼻影比早晨長一些,眼窩、顴骨、嘴的影子也比早晨略重一些,但這些投影並非過長過重,仍舊是較好的拍攝時刻。下午兩三點以後到黃昏時的光線,其照明效果如同上午九、十點鍾及早晨的光線,投射光的位置均不太高、都是人像攝影較適合的光線。

如果在中午時分拍攝戶外人像。由於太陽處在被攝者頭頂,使得麵部上亮下暗,眼窩深陷,鼻影、嘴影重而長,顴骨突出,呈現頂光效果,一般說來,不利於被攝者的造型。但假若被攝者屬仰視姿態,這種光線便不會在被攝者麵部產生很長、很重的投影,所以也可用。

在戶外拍攝人像,有時也會遇到投射光線低幹被攝者的情況、如來自水麵的反光、篝火以及放置得很低的反光板等等,這時便形成腳光照明效果。在這種情況下,被攝者往往出現反常的照明效果:凡是向下的平麵顯得亮,而向上的平麵則處在陰影中。這種照明效果,除去能夠表現一定的環境特點外,一般很少應用。

上麵談了投射光高度的變化以及對人像造型的影響。在戶外用自然光拍攝人像,由於光源的高度不能任意由攝影者控製,必須等待太陽在空中高度的變化所以常常會遇到投射光的高度不理想的情況。在這種情形下,也可以將陽光用白布擋掉,而利用反光板反射出的光線對被攝者另行照明。采取這種照明方法,被攝者的光線效果可以根據攝影者的意圖進行控製不過,有時會遇到人物的光效與背景的光效不太一致的情況(比如用反光板形成的照明人物的光線高度適當,但照明背景的光線仍是頂光),此時應盡量使用較大的光圈拍攝,使背景的光線效果較為模糊,不致顯出與人物光效的明顯差異。以上僅就戶外人像而言,對於照相室人像甚至室內特定環境人像、光源的高低同樣會影響被攝者的造型。

怎樣利用室內自然光攝影

利用室內自然光攝影,可以使人物神態生動,自然保持現場的真實氣氛。利用室內自然光攝影有下麵幾個特點:

1.使用彩色或黑白膠卷時,最好使用高感光度的卷片。

2.一般室內的亮度不如室外,感光的速度很慢,所以即使用三角架拍攝,膠片速度太低,快門速度慢,會照虛。

3.高感光的底片在調光圈上、都給有很大的餘地,快門速度會加快

4.光比反差大,是因為室內的光線主要來自於窗戶,所以被拍攝對象距窗口的遠近、室內的牆壁、家具都對被攝對象有很大的影響如人坐在窗口下,受光不均勻,麵部就會一半亮一半暗。為了增加陰暗麵的亮度,調節反差,可用鋁箔白紙或白布做成的反光板,直接觀察反光效果。這樣做出的輔助光比較理想。

5.測光要測窗口及暗處,將兩個結果取平均值。這樣暗的地方不會太暗,亮的地方也不會太亮。

6.黑白衝卷最好用D76微粒藥液衝洗,使底片能獲得很好的層次效果。

選擇照明光線的性質

照明光線分作直射光與散射光兩種,它們的照明效果並不相同。我們分別加以說明。

(1)直射光

以自然光來說,在晴朗的天氣、陽光直接照射到被攝者身受光麵產生明亮的影調,不直接受光麵形成明顯的陰影,而且投影明顯。這種光線,我們把它叫做直射光。在這種照明光線下、由於受光麵與陰影麵之間有一定的明暗反差,較易表現出被攝者的立體形態,而且光線的造型效果較硬,也有人把它叫做硬光。在薄雲遮日的天氣,由於白雲能擴散一部分陽光,使直射光的照明反差降低,適於拍攝人橡。其光線性質仍象晴天的陽光,也屬直射光。

(2)散射光

在陰天的時候,陽光被空中的雲彩遮擋,不能直接投向被攝者,被攝者依靠天空反射的散射光線照明,不形成明顯的受光麵和陰影麵,也沒有明顯的投影,光線效果比較平淡柔和。這種光線叫做散射光,也叫軟光。以燈光發出的人工光來說,如果燈上沒有聚光設備,或者燈具上附加了能使光線散射的裝置(如散光屏、柔光紙、反光中等),發出的光線則是漫射性質,也屬散射光。拍攝時選用直射光或散射光,造型效果有明顯不同。直射光拍出的影像線條和影調較硬,散射光拍出的影像線條和影調較柔和。那幺,根據哪些因素來選擇投射光的性質呢?這裏主要有兩方麵的考慮:

第一,應根據被攝者形象的需要,選擇照明光線的性質。比如,拍攝性格剛毅的男性和天真的幼童,一般說來就不應使用同樣性質的光線。

第二,根據攝影者的意圖。有些人像,並不象上麵這個例子對照明光線的性質有明確的要求,而是用直射光與散射光均可。這時便可根據攝影者的意圖選擇運用光線,使其符合攝影者對造型的要求。

(3)側光

來自照相機一側(左側或右側)與鏡頭光軸構成大約90度夾角的照明光線叫做側光。它的照明特點是被攝者的麵和身體-半受光,而另一半處在陰影中,麵部和身體部位的立體感最強,有利於表現被攝者麵部和身體的起伏狀態。由於側光照明使被攝者麵部和身體的陰影麵積增大,整個畫麵的影調不象順光和前測光那樣明快,但調子並不沉重。陽光從照相機一側約90度的位置投向被攝者,人物一半受光,一半處在陰影中,立體形態表現得較好、影調也不亮不暗、陰暗參半。這時、由於被攝者陰影麵逐漸加大,因此對陰影麵調子和深淺應嚴格注意。如果陽光不太強烈,陰影的調子不太深可以不必調整陰影的亮度直接拍攝。假若陽光過強,陰影太重,就需要用反光板、電子閃光燈或其它反光手段將陰影的亮度略加提高,達到適當的深淺。沒有利用任何輔助反光,使被攝者的麵部陰影顯得比較深暗。

(4)側逆光

來自照相機的斜前方(左前方或右前方),與鏡頭光軸構成大約120-150夾角的照明光線叫做側逆光。采用側逆光照明,被攝者麵部和身體的受光麵隻占小部分,陰影麵占大部分,所以影調顯得比較探重。采用這種照明方法,被攝者的立體感比順光照明好一些,但影像中陰影覆蓋的部分立體感仍然較弱。在這種情況下拍攝,對人物陰影麵影調的控製和調整尤為重要。一般說來,陰影麵曝光不宜過少,以免影調太深太重。而且還常常需要使用反光板、電子閃光燈等輔助照明燈具適當提高陰影麵的亮度,修飾陰影麵的立體層次。陽光來自被攝者側後方但是又用反光板將光線反射到被攝者股上、手臂上這些背光的陰影部分,改善陰影部分的立體感。如果沒有這種輔助照明的光線,陰影麵便不會如此生動。

(5)逆光

逆光是來自照相機迎麵,與鏡頭光軸構成大約170-180度夾角的光線。它的照明特點是被攝者絕大部分處在陰影之中。影調顯得比較沉重,陰影麵的立體感也較弱。在大部分情況下、用逆光掐攝人像需要利用輔助照明手段對被攝者的陰影麵進行修飾,或通過額外增加曝光量保留被攝者陰影麵的層次。采用逆光照明,有時可以在人物的頭發上、肩上(有時也在臉上)形成明亮的光斑和輪廓,而被攝者麵部處在陰影中。采用選種光線拍攝,最好是選用暗調子的環境作人物的肯景,以襯托出被攝者明亮的輪廓,並把人物從環境中烘托出來。對於光線投射方向的選擇,照相室人像、室內特定環境人像與戶外人像各有不同的處理方法。照相室人像可以通過攝影者任意選擇燈光的位置達到照明方向的變化而被攝者的麵向一般並不需要為適應投射光的方向而變。室內特定環境人像則不然,由於室內窗子的方向是固定的,如果要求照明方向的變化,隻能依靠變動被攝者的麵向來解決(如果在室內特定環境中用燈光照明另當別論)。至於戶外人像,照明方向的變化既可通過選擇陽光投射的方向調整,又可借助被攝者轉動麵部朝向以形成所期望的光線效果。

按快門要領

1)按快門時要思想集中,全身鎮定,暫停呼吸。手把相機拍照要用較高的快門速度(1/60,1/125),防止手按快門時,發生相機微動。

2)要輕輕的按下快門,切勿猛按。用力要和把握相機的用力配合一致。

3)按快門要掌握三穩:人要站穩,機要靠穩,手要把穩。

4)掌握兩次按快門法:第一次先按到"二道?quot;上,第二次稍一觸動就完成。

用日光燈拍攝的優點

日光燈發光柔和,色溫高,膠片對此燈感受靈敏,拍攝人像較合適。日光燈加上反光罩,能增加照度。日光燈不發熱,被攝者不受熱光的烤照,容易抓住人物的自然情緒。

用瓦數小的燈光拍人像

在瓦數小的燈光下,也可以拍人像,隻是暴光時間要長些,人要盡量不動,燈光距離要近,把相機安裝在三腳架或者穩固的器物上。

高調配光法

高調的配光,要求反差柔和,色調清淡,陰影不多。輔助燈移近半倍,以降低反差,同時左右的角度由45度至20度左右,以縮小陰麵,近乎順光來拍攝。

閃光燈近亮遠暗的調節

用萬次閃光燈拍攝大場麵的缺點是近處太亮,遠處太暗,調節的辦法如下:

1)主燈用半光90度,分燈用全光50度,再把分燈往前拉到遠處,照射遠處物體,平衡遠近的反差。

2)采用高角度俯拍,縮短遠近距離,消除近景過光。

3)用發光限製法:在反光罩的下一半加一層紗布,使上一半的光射到較遠處,可以減低距離照相機很近的物體上的亮度,使遠近物體上的光度均勻。但要注意增加暴光時間,開大一檔左右的光圈。

陰天拍人像

在陰天拍人像特寫,總感到平板無生氣,假如用萬次閃光燈拍攝,把分等做主光,用全光頂太陽光的位置,把主燈減弱作為輔助光,按照斜側光或側逆光的方法拍攝,可取得與陽光下同樣的逆光效果。由於陰天有天空的反光,應和閃光加在一起,計算暴光時間。例如,不用閃光燈是f/5。6,1/60秒;加閃光燈後則應改為f/11,1/60秒

單燈逆光拍攝法

隻有一燈(主燈或分燈)要拍成逆光效果,用以下的方法:

一個燈放在主體背後高45度上,顯輪廓光;而在逆光的對麵--斜側光40度上(對角線上)放一反光板,平行對被攝體的麵部,要注意反光板要近,把反光全部反射到麵部上,使其充分感光,達到1:4的光比。

巧用三腳架

有時候再無法提高立足點,或者臨時需要提高立足點,而手邊沒有凳子,梯子,可以利用三腳架來提高角度。方法簡便易行,就是把相機擰放再三腳架上,預先定好光圈,速度,距離,上好自拍,等待選好拍攝時機時,按下快門,兩手舉起三腳架便可以提高五尺的高度。注意相機要稍向下,要用目視直接估計取景,等自拍暴光後,再放下相機過片。另外,可以用長頂針按快門。分燈的配光

閃光燈的配光法和一般燈光配光法相同。一方麵是使遠近照度均勻,一方麵是使物體分出明暗等級。

1)以分燈為主光,主燈做輔助光(必須在燈罩上加以層或兩層紗),可拍成逆光人像。

2)以分燈作輔助光,用加紗布或拉長距離的方法以減弱分燈的照度。

閃光的正麵光

用閃光燈的單燈攝影,一般光源與相機的攝軸平行,所以都是正麵光。這種光發光均勻,使物體上的亮度一律,拍攝平麵物體或層次少的物體比較適宜。但是它的光線平,對於立體形態和明暗層次缺乏表現力;對人像棉布顯得呆板。而且近處物體太亮,常把光線反射到鏡頭上,使底片產生灰霧。

閃光的斜側光

閃光燈離開照相機的位置,移至30度--50度上(需要有長的連接線)。同時用分燈作為輔助光(用半光)照射陰麵部分,這樣閃出的光就是斜側光。

拍照該準備的基本器材有:

1.兩個相機機身

2.三個鏡頭,包括廣角、標準、望遠各一個

3.一條快門線,一隻三腳架

4.一個閃光燈

5.一個測光表,利用相機內藏式測光表亦可,但獨立測光表更佳

6.一個放大鏡,檢視底片用

7.一個看底片的燈箱

能一次備齊器材當然式最好的,若限於經濟能力無法做到,則可慢慢添購。一次買齊,優點式拍照比較方便,缺點則是無法在短時間內徹底了解自己的器材。

若您隻有一部機身,一個鏡頭,為了拍出好照片,拍攝者就會竭盡所能,找各種可能的好位置拍照。在不斷移動的過程裏,照相機和鏡頭等器材,早已變成您身體的一部分。有得有失,千萬部要誤以為器材多的人,才是拍照高手。

拍照時多走動,利用角度的變換,距離的變換,拍照點的不同,必然會有不同影像收獲。

拍高品質照片的小技巧

控製拍照品質,是攝影者的基本責任。要求拍得好品質的好照片,並非一定要昂貴的器材。

拍照時,若能:

1.讓相機足夠的穩定。

2.不要讓雜光進入鏡頭,為此請隨時隨地使用遮光技巧。

3.選擇適用的新鮮膠卷。

4.正確的衝洗。

以上四點都做到了,品質必可大幅提升。

鏡頭無論如何設計,都會產生缺點。例如鏡片是球麵弧度,就會有球麵像差,因為底片是平麵的,兩者配合起來,不誤差才怪。

所以隻有縮小光圈,盡可能使用鏡頭的中央部份比較好。可惜光圈縮得太小,又會衍生出別的缺點。

根據推算,為求鏡頭清晰度和影像品質,建議使用比最大光圈小兩級的光圈。例如最大為F1.4-F2-F2.8,最佳光圈為F2.8。

怎樣拿穩相機

若身邊沒有三腳架,而又必須使用慢速快門時,那麼:

1.將兩腳站開與肩同寬。

2.雙手適度夾緊身軀,以最輕鬆的方式,撐穩相機。

3.按快門時,暫停呼吸,然後輕按快門鈕。

4.找可以依靠的支撐物。例如:牆、柱子、電杆、樹幹。

5.單腳跪穩貼地,將一隻手肘至於膝上,采半蹲方式拍。

6.找可以墊的任何硬物,置於穩當的高點,在將相機放在其上,然後以自拍的方式按動快門。

除非是報導攝影,為了搶拍的機動性,否則最好養成隨身攜帶三腳架的拍照習慣。

光圈與快門的組合

檢視相機是否拿穩,先檢查拍的影像是否有疊像。方法:

1.找個看片箱,燈光從底片下麵均勻的擴散,然後將拍好,衝洗的底片放在上麵。

2.用放大鏡來做仔細查看

a.線條是不是銳利,清晰。

B.影像是否有模糊現象。品質不好的底片,就舍棄不放大,避免浪費。

3.品質不好包括曝光不標準。

控製快門的判斷法則:

1.環境抖動,例如在車子內拍照,最好用快速快門。通常必須500分之一以上。

2.拍運動類照片,通常也必須用500分之一以上。例如職籃、職棒、足球、排球。

3.想把被攝物固定也適用高速快門。

4.想拍有動感的影像,使用慢速快門。例如拍水流,瀑布,車燈移動軌跡。

5.拍靜物,風景,希望有大景深時,使用慢快門,甚至B快門。B快門是隨拍攝者的需要而開關,曝光長短由拍者隨意調整,有些夜景,星光,曝光時間可長達數小時。

光圈與快門的相互關係

為求曝光標準,光圈與快門必須充分合作。在同一拍照環境下,光圈縮小則曝光時間增加;光圈放大則曝光時間縮短。其相對關係如下:

光圈F3222161185。642。821。41。21

快門S1/21/41/81/151/301/601/1251/2501/5001/10001/20001/4000

光圈的數字越大,代表鏡頭葉片的洞孔越小,景深越大,能進入的光量越少;快門的數字越大,代表快門打開的時間越短,能進入的光量越少。

測光基準點的取舍

學會光圈,快門相互搭配的組合後,隨時都要掌握曝光量,才有可能拍出好照片。

標準曝光利用測光表即可測出,傻瓜相機是最典型代表,隻要按得下快門,就會有大致不差的曝光結果。

正確曝光指的是經過拍攝者的思考、判斷,然後才決定的光圈,快門組合。有時拍攝者是以光的部份為測光基準;有時卻以暗部為測光基準。

以亮部為測光基點,代表著要犧牲暗部的層次、細節;以暗部為測光基點,代表著要犧牲亮部,透過思考才拍的影像,才有創造的內涵。

談及曝光量的控製,並非隻要延長快門開放時間或縮短時間即可。當曝光時間超過底片的寬容極限,就會出現--倒易失效或稱相反則不軌。

補救倒易失效的方法,最好根據膠卷上說明書的建議。一般法則是加用濾色鏡或做曝光時間補償。

單反相機為何閃光攝影速度不能太快

用閃光燈攝影,速度不能太快,因為如速度超過了規定的限度,有可能造成閃光與快門開方不能同步,其後果有兩種:

一、是在底片上根本未獲得閃光燈的光線,底片上隻有一點淡淡的影子,甚至連影子也沒有。

二、是出現了怪現象,底片的一半獲得閃光燈的燈源,曝光正常,而另一半底片,因沒有"吃"到光而曝光嚴重不足。兩個半張出現在一張底片上,形成底片厚薄各一半、影調反差極大的不正常狀態,這張底片自然是失敗不能用了。

造成這一現象的關鍵是速度太快。因為使用閃光燈攝影,必須將速度放在1/30秒或1/60秒。有的相機在速度盤上有一處標有紅色的"x",專為用作使用閃光燈的速度,在1/30秒與1/60秒之間,大約為1/45秒。還有的相機直接將1/60秒算為紅色,規定為這是使用閃光燈的速度,為什幺要這樣規定,是為了閃光燃亮的一刹那正好是在快門開啟的時間內,讓底片獲得感光,這就是所希望達到的同步效果。要是你把速度撥到了1/125秒,這在有些高級相機仍能與閃光燈同步,但有些相機則不能,為了說清楚原因,還得從135相機的快門構造說起。

普通135相機的快門是焦平麵快門,它的位置在相機後蓋內壁處,關閉時正好遮擋在膠片前麵,這裏是鏡頭透鏡聚焦的平麵像屏處,故稱焦平麵快門。它由兩片細密堅韌不透光的化纖織物或級薄金屬片製成。未按快門鈕時,兩片簾布遮在膠片前麵,起防光作用。快門開啟時,兩片簾布張開,形成一道縫隙,讓鏡頭中進來的光線射在膠片上,簾布的運行方式,是讓這道縫隙作橫向移動或是豎向移動,對膠片作漸進運行依次曝光。當你將快門撥在1/30秒、1/60秒,或是撥到閃光專用速度紅x時,快門開啟的時間正好讓簾布快門運行完畢,所需拍攝的景物全部與閃光同步攝入鏡頭。但是,如你用了1/125秒的速度,當閃光燈燃亮時,快門的啟閉時間過快,不能取得全張底片的同步,隻"吃"到半張底片深一半淡的怪現象,接收到閃光的那一半,曝光正常,未接受到的那一半,曝光嚴重不足。要是你用1/250秒,那幺,可能連一半"吃"著光的也喪失了,整張底片曝光嚴重不足,甚至還可用1/250秒拍閃光,這又當別論了。對普及型單鏡頭反光135相機,還是應遵守此速度的界限,材能避免拍出一張底片兩種曝光的怪照片。

快門速度和光圈能否調半檔

每台相機上的光圈速度是調節感光量的兩個重要裝置,相機的速度盤上,刻有1秒至1\1000秒的數字,它們分別代表1秒至1/1000秒約十餘檔速度。相機的光圈盤上也有2至22的數字,它們分別代表從2至22約八檔光圈係數,亦即是代表不同的通光量。每一級速度之間代表時間概念的減半或增加一倍。正常使用時總是跟著刻盤數字一級一級地增減,不會去撥到兩極之間的半檔位置上。但有時你可能認為光圈撥在兩檔之間是最合適的通光量,如拍攝彩色反轉片就會有此需要。將光圈撥到8與11之間。是否可以?回答是可以的。為了弄清楚為什幺可以,我們不防簡單了解一下光圈的技術含意和功能。每台相機上標出的光圈係數,代表了不同大小的係數,叫"有效口徑"比如有台相機的最大光圈是f2,它是由這台相機的鏡頭直徑25mm比以焦距50mm獲得的,即25:50,亦即是1:2,那幺2就是這台相機的最大口徑,其餘各級光圈,均為"相對口徑",也是分別標明它的直徑與焦距的比數。從鏡頭裏我們可以透過鏡片看到鏡間的金屬葉片,如果你把光圈放到8與11之間,鏡頭裏能看到光孔的大小,比8小了一點,比11大了一點,其通光量也居於兩者之間,正好達到你所要求的效果,機件本身也可以這樣做到。

但是,如果你對速度也想隻撥半檔,把速度盤撥到1/60秒與1/125之間,以減少一半曝光量,成為1/90秒,這樣是否可以?回答是不行。在相機內。速度的機械裝置靠一根很細的鋼絲牽拉並控製住,每一個距離獲得一個速度,不是1/60秒,便是1/125,不可能出現了一種不可知的速度,也許非常快,也許非常慢,曝光沒有保證且不說,還可能會傷及相機中的機件,發生故障。

在使用黑白片和彩色負片時,不大會有需要調整半檔光量的時候,因為這兩重片子的感光寬容度比較大,要是感光過了半檔或不足半檔均不會有太大影響,即使略有影響,還可在印放照片時加以彌補。隻檔上下,有需要調整半檔的時候。那時,你隻能在光圈上撥半檔,決不能在速度上撥半檔而誤了大事。

消除背景的閃光黑影

在戶內用閃光燈或碘鎢燈拍攝人像時,有時在背約上會出現雜亂的人影,顯得刺眼難看。這是由於燈光和鏡頭地位低。

防止的方法:

(1)主體人物離背景遠些。

(2)燈光高些(45度),閃光燈離開照相機把位置提高,把影子壓在人頭以下

(3)背景不要太白,用背景燈光和頂燈消除黑影。

(4)閃光燈和攝軸平行,放在照相機的上方,左右都不稍偏,消除強烈的主體燈黑影。

相機的基本結構

機身上最主要的控製部份,集中在機身的右邊,包括快門速度選擇及快門釋放鈕。監於傳統式拍機較易說明,我們以下會以一部傳統式相機示範,其實,其概念亦適用於電子輸入式的相機。快門速度1,2,4,8,15,30,60,125,250,500......8000,均是代表快門速度的數字,每一數字代表一級(Stop),但其實全部是分數的分母,其上全部有一個1字,即1/2,1/4,1/8......1/8000。因此數字愈大,速度愈高。B快門,即是Bulb快門,是供長時間曝光的快門。古老的相機用一個氣泵控製,故叫作Bulb。現代的相機,在B掣時按下快門,快門會打開,直到鬆手才關閉,即是說,曝光時間任由您控製。T掣隻有極少部份專業相機才有,即B快門相近的用途,但它是按一下快門時快門打開,再按另一下快門,則快門關上,T,即是Time之意思。X同步X同步快門是閃光燈可用最高的快門速度,部份相機會特設一個X快門,但大部份相機已不設此檔。一般快門速度盤,會用不同顏色顯示X同步快門。一般而言,X同步會介乎1/90。至1/250之間,尤以1/125秒為最多。A。S。P。M快門速度盤上的A,代表光圈先決(自動快門),而一些電子相機的LCD屏內,除A外,可選用S、P或M,S代表快門先決(自動光圈),P代表程序自動,而M代表手動曝光。菲林平麵指示這一個圓圈加一劃的符號,甚少人留意,它是菲林平麵的正確位置指示,由於如今已沒有實際應用的用途,故不少相機已不再有此符號。

相機命名說

從前日本是一個「有趣」的國家,東京的大街小巷,你可以看到不少英文,日本流行歌曲中,也會有一兩句英文,但日本人卻普遍英文程度不高,但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會在適當的時候,適當的地方使用英文(或類似英文的字)。以日本牌子為例,甚麼Sharp、JVC、SONY,以至相機中的Canon、Nikon、RICOH......便不像是日文。其實,日本人向以漢字為名字,但為何它們不用漢字於相機牌子呢!這是因為要打入世界市場,用一些易為歐美市場接受的名字罷了。例如,RICOH的前身,便曾用「梅花」為名,而Canon的前身Kwanon,亦是「觀音」之意,但大戰後日本的相機工業,則一律德國化,國際化了。其實,如果細心一看,如今不少日本相機牌子,或多或少均和當時已世界著名,手屈一指的Leica及Contax有一點相似。除了Contax之外,那個年代,德國不少相機均以X為結尾,例如Ultrix、Victrix、Netix、Tenax......而當中以Contax最著名,因此,日本的Asahi旭光學的相機,用了Pentax為名。另一個德國名牌Leica,其名字來自「Leitz」,據說是「Leitz的camera」衍生了Leica,因而ca字尾大為流行於日本,有Konica、Fujica、Yashica、Bronica。至於Canon的名字的ca是否來自Camera的ca?相信不是,因為Canon本名Kwanon(觀音),後來才改為Canon,把「Kw」改名「C」。至於Bronica,則是「吉野善三郎社長的相機」,原稱「ZenzaBronica」。至於Nikon,據說演變自「ZeissIkon」的「Ikon」,「N」是來自「NipponKogaku」的「N」。事實上,NIpponKogaku早年引入德國光學專家而奠定基礎,戰前用了Nikkov的名字於鏡頭,於戰後計劃生產小型相機取名Nikoretle,後來才改為Nikon,但由於ZeissIkon抗議,因此早年在德國的Nikon要改稱Nikormat而不能用「Nikon」。

人眼與鏡頭的差異

鏡頭是仿造人的眼睛,讓光線反射的影像重新呈現,但人的眼睛,迄今仍然是無法仿造。拍攝者在拍照初期,總會遇到下列情形1。我拍的時候,景色很好,為何等拍出來的照片變成這麼差。

2。當初覺得景色並不出色,為何拍成這麼漂亮。

3。拍的時候,好象沒有那些雜物為何照片洗出來才被看到。不論您的疑點有多少,這就是拍照該思考的。眼睛是連接人腦的,很多時候,您可以視而不見,但鏡頭卻是照單全收,隻要在它的視角之內,若拍攝者不注意,而特地去避開,您就極可能拍出不是您所要的。記住,拍照是用減法,這樣畫麵才會單純,主體才容易突出成為焦點,同時要記住,鏡頭沒有記憶,人眼是有記憶的。眼睛因有記憶,所以用掃射,環顧的方式去看,看東邊,再看西邊,然後東加西串成整體可惜鏡頭是看東是東,鏡頭移到西邊,就隻能拍西邊。

器材的防潮

春天代表潮濕但是,春天又有甚麼好處呢?一時間真想不出,或者可以一試拍攝大自然的小景物,例如初出的苗芽、火紅的木棉,或者是小動物和昆蟲的蘇醒。可是,春天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卻是潮濕的問題。想拿相機到山田野澗處獵影,也要提起頗大的勇氣。天氣潮濕,會容易使鏡頭發黴;菲林互黏;相機生鏽;以及電子操作失靈等。一向以來,水氣都是攝影工具的大敵。要在「回南天」保養好矜貴的相機,就要采取適當的防潮措施。

最傳統、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在存放攝影器材的抽屜內,裝上一隻小燈泡,或者是電熱管,利用熱力將空氣中的水份蒸發掉,使相機保持幹爽。不過,使用這個辦法,有一個先決的條件,是要儲藏相機用的抽屜一定不能是新做的。因為裝嵌(木)抽屜時,很多師傅所用的萬能膠,都滲有大量揮發性溶劑的。新抽屜加燈泡的熱力,極容易將揮發性溶劑蒸發,使相機包圍在該等(有腐蝕力)氣體中。

熱力驅潮法筆者本身未試過用上述的方法,故此懷疑燈泡的火數(WATT)應如何決定。太低可能效力不大,太高過熱時,又恐怕會破壞相機及鏡頭的設備(例如齒輪間的潤滑劑,鏡頭加膜等)。

以上所說的均可歸納稱之為熱力式。其次是密封式,即是將攝影器材與外界的空氣完全隔離,確保「百毒不侵」。使用的器具,可以是相機店內售賣的防潮箱;可以是百貨公司廚具部內的密氣膠盒,或密氣瓶(載鏡頭用);甚至是大型的餅幹罐等。要求容器能做到完全密封是極其困難的,但此法的好處,是可以省去額外的電費開支。如果要再節省的話,大可采用有膠拉鏈的厚膠袋。使用時,可將膠袋的「拉鏈」關至剩下一小孔,然後將袋內的空氣盡量壓出,再將膠袋完全閉上。第二種是電力抽濕式,它秉承了上述兩個方法的「缺點」,就是需要購買特別的一個容器,並且也要額外的電費開支。不過,它的防潮保證可能就會大一些。你可以在家裏(房中)置上一部抽濕機,作一個較大空間的防潮,也可以買一個專門設計的電子防潮箱。廠家生產這貨品,目的也是用來存放相機、藥物或其它貴重物品。故此,雖然筆者手頭上沒有足夠的資料,但大抵也認為此法是較保險的,起碼心理上是如此感覺。

防潮珠提高效能

不過,總的來說,要增強上述方法的效能,除了要設備精良外,最好還是加點防潮珠。故本文要介紹的一個新「竅妙」,就是防潮珠的重複使用。防潮珠的性質有多種,但總的來說,都是一些化學晶體,在接觸到水份時吸納作為化合物的結晶水(消除了單純水分子的特性)。要將說貴不貴,說平不平的防潮珠來翻用,便要用力來驅走這些結晶水。最傳統的方法,是將防潮珠放在鑊上,用「慢火」來炒,電熱爐的流行程度增加了,於是人們便說用電爐來加熱最好,最均勻的。但時代是進步的,即使你們要保留翻用防潮珠的傳統,也未必一定要采用老式的方法。

筆者想出來的最新竅門,是用微波爐。用鑊炒以及電熱爐最大的問題,是火力調較難控製,也需要在鑊上不停炒動防潮珠,剝落下的化學物粘在鑊上,可能做成食物不衛生。在電爐內,則更要經常留意防潮珠顏色的轉變。而兩者的共同弱點,是要將防潮珠「原裝」的布袋、纖維袋拆去,再縫合時便麻煩了。

利用微波爐,首先不需拆散纖維袋(布質不會被微波爐燃著),其次不用將防潮珠與爐身接觸,保持衛生(吸出的隻是水份),而多數微波爐都有高、低火自動掣,隻要按下,便頭也不需再回了,若些仍然未成,再按一下便包保成功了。微波爐在煮食上,最大的優點是耗時短和清潔。因在加熱防潮珠時,效果也相同。微波爐的確是一項突破性科技的家庭電器。在科技的改良及廠商的競爭下,微波爐的售價已降低了不少,筆者在某公司看過最便宜的,隻需九百多元罷了。

測光EV值與曝光EV值

測光EV值範圍和曝光EV值範圍是照相機的兩個不同的性能參數,但許多人對它們的區別認識不夠。

測光EV值範圍是關於相機測光表性能的參數,諸如,EV2--16(F2。8,ISO21/100),它指的是測光表在最大光圈為2。8,膠卷感光度為ISO21/100時,照相機上的測光表能夠精確提供測光數值的亮度範圍。曝光EV值則指的是照相機快門最長曝光時間(B門除外)配最大光圈至快門最短曝光時間配最小光圈的範圍,它反映的是照相機的曝光能力;對於可換鏡頭的相機來說,由於不同鏡頭的最大和最小光圈是不定的,它著重指的是快門時間的範圍。

這兩個EV值的關鍵差別在於,曝光EV值往往要大於測光EV值,即使當亮度超過測光EV值的範圍,且測光表仍在工作,但此時得到的測光數值是不夠準確的,這一點在拍攝中應引起注意。如當亮度為光圈1。4,快門15秒時(此時的EV值為-3,它已經超出了一般測光表的工作範圍),雖然我們在取景器中仍可看到測光表在工作,但此時的數據是不夠準確的,實際曝光量應根據經驗進行較大範圍的括號曝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當所用鏡頭的最大光圈小於測光EV值範圍標定的光圈值時,如測光EV值範圍是EV2--16(F2。8,ISO100)時,而我們用所鏡頭的最大光圈值卻是F4。5。此時由於光圈孔徑變小了,致使機內測光表所能感應到的光量降低了,會使測光表測光範圍的下限達不到其標定下限值。也就是說,測光表的上限和下限是不遵從"倒易律"原則的,這主要是因為測光表中光敏組件的光敏範圍是有限的。同理,當被攝物的亮度超出標定測光EV值範圍的上限時,測光表顯示的讀數也將喪失精確度。

測光基準點的取舍

學會光圈,快門相互搭配的組合後,隨時都要掌握曝光量,才有可能拍出好照片。

標準曝光利用測光表即可測出,傻瓜相機是最典型代表,隻要按得下快門,就會有大致不差的曝光結果。

正確曝光指的是經過拍攝者的思考、判斷,然後才決定的光圈,快門組合。有時拍攝者是以光的部份為測光基準;有時卻以暗部為測光基準。

以亮部為測光基點,代表著要犧牲暗部的層次、細節;以暗部為測光基點,代表著要犧牲亮部,透過思考才拍的影像,才有創造的內涵。

談及曝光量的控製,並非隻要延長快門開放時間或縮短時間即可。當曝光時間超過底片的寬容極限,就會出現--倒易失效或稱相反則不軌。

補救倒易失效的方法,最好根據膠卷上說明書的建議。一般法則是加用濾色鏡或做曝光時間補償。

曝光組合與範圍

膠片的曝光量受照相機快門速度的高低和光圈大小的影響。其中,快門速度影響記錄在膠片上的物體動姿效果,光圈大小影響照片的清晰度和景深,所以,必須正確地使用快門速度和光圈的組合,以便獲得更理想的拍攝效果。

拍攝思考:拍攝前需要進行比較細致的思考,拍照的目的是什幺,是使畫麵模糊不清表現動感?還是使畫麵清晰、表現真實感?是否一定要使被攝體位於焦點上?模糊的前景是否加以改善畫麵的構圖?隻有在拍攝前對這些問題有一個清楚怕認識,才能對快門速度和光圈進行合理的調整。

首先確定快門速度:為了控製被攝體的外觀,必須首先確定快門速度。

首先確定光圈:為了控製畫麵景深,應首先確定光圈大小,大光圈(在鏡頭光圈環上的低f值)可以使畫麵保持較低的清晰度,而小光圈(高f值)則可以使景深加大,在使用速度先決的照相機過程中可以發現,快門速度越高,取景器中的光圈f值越小,相反,光圈的f值越大,快門速度越慢。

曝光不足或過度並不總是無法補救的。有曝光誤差的反轉片或者負片有時也可以在製作照片過程中得到校正。反轉片隻能承受輕微的曝光不足,而負片可以具有較大的承受力。

使用彩色或黑白負片:這兩種負片都允許有較大的曝光誤差,在使用中可以不必過分擔心曝光不正確。

彩色反轉片:彩色反轉片的寬容度很小,如果由於某種原因造成曝光不足,將使色彩的濃度增加。曝光不足的反轉片也可以在製作照片的過程中進行補救。

鏡頭

標準鏡頭拍攝的效果與人們見到的實際景物類似,顯得很自然,但是,更換不同焦距的鏡頭拍攝卻能創作也比較新穎的畫麵。使用望遠鏡頭能夠使景物變得更近,從而可以用來表現局部細節。使用廣角鏡頭能夠擴大景觀,展示出周圍的環境。

使用廣角鏡頭:適合拍攝內景、風光,並能使看起來很普通的景物變得鮮明、動人;也可以誇張前景,使近處的景物顯得很大,遠處的物體變的很小。這種鏡頭的焦距越短,景深越大。

使用望遠鏡頭:可用來拍攝野生動物、運動項目、小孩和正在工作的人穩操勝券,另外還可以抓拍人物肖像。這種鏡頭能夠使遠處的景物變大,並能壓縮空間,使畫麵更緊湊。聚焦

如果使用了足以消除照相機抖動的高速快門,而且也獲得了動體瞬間凝固效果的照片,但是,仍然發現照片不夠清晰的話(假設鏡頭是好的),那幺,可以肯定這是由於聚焦不夠精確造成的。

果斷聚焦:調整聚焦環的動作要快,而且應使焦點稍過一些,然後再調回到最佳清晰點,在聚焦清晰的同時按動快門拍照。

移動相機聚焦:近距離拍照時景物的景深是很短的。手持照相機拍照最簡單的方法是前後輕輕移動照相機,當聚焦清晰時立即按下快門按鈕。

更換聚焦屏:如果照相機可以更換聚焦屏,應換上不同的聚焦屏進行實驗。一個裂象聚焦屏可以幫助提高聚焦的精確度,而其它一些聚焦屏僅適合於望遠鏡頭或者廣角鏡頭使用。

視力校正裝置:一半以上的成年人都有視力缺陷。然而,在照相機取景窗上加裝一個視力調整器,可以對視力進行校正,從而提高照片的拍攝效果.

景深

有效控製畫麵的清晰度是攝影技術中最有價值的工作之一。因為控製好清晰度既能使畫麵的局部清晰,進而突出局部以引起人們的注意,又能使畫麵的清晰程度同真實的景物保持一致。

擴大景深:可用來拍攝整個景物清晰的照片。

縮小光圈:可以提供更大的景深,以使近處和遠處的景物都保持清晰。

使用廣角鏡頭:廣角鏡頭的焦距短,景深大,清晰度高,可用來拍攝既清晰又有很大景深的照片。

中途聚焦:使用小光圈時,可以將焦點對在遠、近景物之間的距離上,以保持它們的清晰度。

減小景深:可以把精力集中在表現前景或者背景上麵。

使用最大光圈:如果在較強的陽光下拍攝,必須使用低速膠片,或使用深灰色中密度鏡來避免曝光過度。

離景物更進些:當相距距離景物距離更進時,景深會減小。

廣角鏡頭

廣角鏡頭是一種焦距短於標準鏡頭、視角大於標準鏡頭、距長於魚眼鏡頭、視角小於魚眼鏡頭的攝影鏡頭。廣角鏡頭又分為普通廣角鏡頭和超廣角鏡頭兩種。135照相機普通廣角鏡頭的焦距一般為38-24毫米,視角為60-84度;超廣角鏡頭的焦距為20-13毫米,視角為94-118度。由於廣角鏡頭的焦距短,視角大,在較短的拍攝距離範圍內,能拍攝到較大麵積的景物。所以,廣泛用於大場麵風攝影作品的拍攝。在攝影創作中,使用廣角鏡頭拍攝,能獲得以下幾個方麵的效果:

一.是能增加攝影畫麵的空間縱深感;

二.是景深較長,能保證被攝主體的前後景物在畫麵上均可清晰的再現。所以,現代絕大多數的袖珍式自動照相機(俗稱傻瓜照相機)采用38-35毫米的普通廣角鏡頭;

三.是鏡頭的涵蓋麵積大,拍攝的景物範圍寬廣;

四.是在相同的拍攝距離處所拍攝的景物,比使用標準鏡頭所拍攝的景物在畫麵中的影像小;

五.是在畫麵中容易出現透視變形和影像畸變的缺陷,鏡頭的焦距越短,拍攝的距離越近,這種缺陷就越顯著。

所以,在拍攝人像時,不宜近於0.6米,以免產生透視畸變,假如使用普通廣角鏡頭拍攝貼證件用的標準人像照片時,最好拍成半腰或齊膝像;使用超廣角鏡頭拍攝這種人像照片時,最好拍成全身像,然後在放大過程中進行剪裁,以獲得標準的人像照片,這樣就可以避免透視畸變。當然,有時在拍攝人物肖像時,為減緩被攝者臉部的某些缺陷,也可以有意識地利用這種透視畸變。如被攝者額窄下顎寬,采用略高的俯視角度拍攝,可以使其缺陷抵銷;反之,則可以采用低角度仰攝。

在使用廣角鏡頭拍攝全身人像時,如果采用低角度拍攝,仍然會產生畸變,但有時可以利用這一特點來彌補被攝人物本身的某些缺點,如有個別的被攝者的腿較短,上身較長,采用這種角度的拍攝,會使腿在畫麵上表現出一種修長的效果,增加其美感。

使用廣角鏡頭拍攝,除了會產生透視畸變外,還會產生邊緣畸變。這種畸變主要是由於鏡頭後方到膠片的視場邊緣的斜投射角引起的。在拍攝群像時,容易使畫麵邊緣的被攝體變得矮胖。

濾光鏡的使用

濾光鏡的使用,拓展了攝影的範圍,正確使用各種濾光鏡,有助於加強攝影者的創作能力。對於初學者來說,除要了解濾光鏡的性能外,還要掌握以下一些要領。

1.黑白攝影用的所有有顏色的濾光鏡,除藍色外,都能減弱空氣中由霧靄散射的藍紫光線,增強遠景的清晰度,並將天空壓暗。濾光鏡顏色越深,效果越顯著。

2.使用濾光鏡在逆光或濃陰天氣下攝影,不能將天空壓暗。

3.在普通鎢絲燈下或接近黃昏時在戶外攝影,不宜使用黃濾光鏡。因此時光譜中黃色光的成分較多,濾光鏡將失去作用。

4.使用濾光鏡不能曝光過度,否則會減弱或失去效果。

5.人像攝影宜少用紅濾光鏡,它會造成人物嘴唇發白,十分難看。

6。不同顏色的有色濾光鏡不能兩枚合用,但其它一些濾光鏡,為了突出效果,大都可以同時使用兩種,但不能三種合用。

7.多影鏡和星光鏡的影像或光芒,盡管有多少之分,以選用少些的為好,過多會使畫麵顯得零亂。

8.偏振鏡除能消除反光外,還可代替中性灰濾光鏡,作為降低感光片感光度之用。

9.普通校正色溫濾光鏡不能用於日光燈,因為在日光燈下攝影,會受到熒光特有輝線光譜的影響,不論使用燈光型或日光型感光片,拍出的照片都會偏綠,不是偏紅或藍,不起校正作用,而應使用專用於日光燈的EL-W濾光鏡。

10.無論使用何種濾光鏡在戶外攝影,都最好加上遮光罩,以免光線直接射入,這點對於偏振鏡尤為重要。

此外,目前市售照相機,大都采用螺口與濾光鏡連接,選用時要注意與鏡頭的螺紋吻合。如無合適尺寸,可用轉換接圈連接。濾光鏡種類繁多,本書未作介紹的尚有幻影鏡、霧鏡、漸變濾光鏡、霞霧暈化鏡、變色鏡等等,宜根據需要慎重選購,切勿貪多。

如何保護底片

1).衝洗溫度不能過高

底片衝洗時,藥液和清水的溫度都要嚴格控製。否則,溫度過高,會使底片產生溶化現象。

2).定影要充足

定影不充足,底片上的顯影藥物沒有完全中和,因而會繼續產生顯影作用,使底片密度逐漸變厚,嚴重時會使影像消失。

3).水洗要充分

水洗不充分,底片上留有定影藥物,底片就容易變黃。

4).摸拿底片要戴手套

不戴手套,底片上會留下指印,不僅影響底片清潔,而且汗液還會對底片的藥膜產生腐蝕作用。

5).使用底片應避免磨擦

底片袋用光滑柔軟的紙做。印放時,底片不應亂放。底片夾板要擦淨,不能

有硬質髒物。

6).印放照片曝光要適當

曝光時間不要過長,燈光不宜過強,否則會烤熔底片。

7).底片不要成卷收藏

衝好晾幹後,要逐張剪下,不要長久地卷放。印放時,也不要成帶狀夾在底片內抽拉。

8).底片要裝在底片袋內

底片收藏時,不要夾在書本裏,或放在口袋內。每個底片袋隻放一張底片,不要幾張迭在一起,以免粘結。

9).底片存放場所要通風幹燥

溫度和濕度都不能高,否則,底片容易發黴。

10).要經常檢查

存放時間較長,又有價值的底片,要經常檢查,並拿出來通通風。一旦發現質量有問題,應立即進行處理。

業餘攝影者需要掌握的10項技術

1.準備好你的相機

不知有多少時候,生活中的許多精彩瞬間都被我們錯過了,僅僅就是因為我們沒有帶相機。要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就是隨身攜帶相機。自然發生的影像往往非常難得,要捕捉這樣的影像,你需要一台相機。如果你嫌你通常用的相機太大太重,你可以買一台地價格的袖珍相機作為備有相機。

2.靠近拍攝主體

卡帕的話說的好,"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夠好,是因為你靠的不夠近。"的確如此,靠近主體可以消除幹擾視線的其它東西,以及多餘的背景,並使拍攝主體看起來更簡潔。必須對自己使用的相機心中有數,比如最近對焦距離和何種狀態影像最清楚,要知道許多袖珍相機在4英尺以內就無法對焦了。

3.讓人們處於忙碌中

在拍攝人物時,要讓他們處於忙碌狀態。這樣你的照片會給人以自然生動的感覺。

4.使用簡潔的背景

簡潔的背景可以使觀眾的注意力集中到拍攝對象上,從而使主體突出,有視覺衝擊力。調控相機或移動拍攝對象,使拍攝的畫麵背景簡潔。

5.將拍攝主體放在畫麵的中心以外

將拍攝對象置於視場中心沒有什幺不對,但如果將拍攝主體置於畫麵中心以外的地方會使畫麵更生動,更吸引人。

6.拍風景照時要包含前景拍風景照時要包含前景,這樣會使風景照片看上去有縱深感和立體感。

7.尋找好的光線

光線是曝光的基礎,好的光線會使拍攝主體更有突出,更漂亮。強烈的陽光僅是好光線的一種。但多雲天氣也是一種好光線,是拍攝人物肖像的好光線。明亮的光線會使人物眼睛斜視,並會有濃重的陰影。

8.端穩相機

許多照片拍攝失敗往往是拍攝者的相機沒有端穩,端穩相機是拍攝清晰照片的重要因素。按快門時要輕而慢,手要按住以後等釋放以後慢慢放開,而不是很快按下和放開。如果可能的話,可以使用三腳架來支撐相機。

9.使用閃光燈

閃光燈也可以提高照片的拍攝質量,在室內使用閃光燈非常有效。但需要注意閃光燈的照射範圍,比較典型的範圍是4英尺到12英尺。在戶外攝影時,閃光燈也有用,可以用來消除人物逆光拍攝時的陰影。

10.選用合適的膠卷

考慮選擇高感光度的膠卷,照片的成功率會提高一些。

選擇合適的膠卷

市場上出售的不同型號的係列膠卷適用於不同的目的,種類眾多的彩色、黑白膠卷又可分為低速、中速和高速膠卷。選擇哪些膠卷拍攝主要取決於拍攝的效果。

負片:彩色負片允許有較大的曝光誤差,即使使用簡單的照相機也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另外,從負片製成照相片的過程即經濟又方便。

反轉片:彩色反轉片具有比負片更高的清晰度和更細的粒子。它不象負片那樣容易褪色,但照片的色彩不如反轉片本身豐富。高速膠卷:高速膠卷(ISO400-1600)不如ISO64或者100膠卷的色彩豐富、細膩,而中速膠卷(ISO200)則融合了上述兩種膠卷的效果。

黑白膠卷:黑白膠片能使畫麵具有堅忍不拔的現實感。如果忽視美學的考慮,那幺,它比彩色膠卷使用起來更為靈活。

忽略色彩種類:室內使用黑白膠卷拍攝時,可以不必考慮色彩問題。在自然光和燈光下拍攝時。使用彩色膠卷易產生色調失調;而使用黑白膠卷則不必擔心這類向題的發生。

黑白膠片的衝洗及製作照片的過程都很簡單,隻需要二、三種藥液即可,衝洗的溫度要求也不嚴格。增加顯影時間:如果在光線較暗的條件下拍攝或者想提高使用膠片的速度時,可以用增加顯影的時間來完成。例如,如果想使ISO400的膠卷感光度提高到IS0800,則應在顯影過程中使顯影時間增加30%。控製反差:顯影過程中可以控製底片的反差。平淡光線拍攝的底片可以通過增加15-20%的顯影時間來提高反差。在明亮的日光下拍照往往產生高反差現象。要降低反差,可減少15-20%的顯影時間。為了防止由於顯影時間減少而造成底片過薄,可在拍攝時采用使底片曝光過度半檔光圈的方法進行。

怎樣擦拭鏡頭與機身

許多人在購置照相機的同時都喜歡"配套"購買鏡頭紙或鹿皮,總想把新相機擦得一塵不染。這樣左擦右抹,等到發現鏡頭鍍膜層被磨烏、鏡麵劃出道子的時候已悔之晚矣。

用嘴往鏡片上哈氣、吹灰塵,會把唾液帶到鏡頭上腐蝕鏡片,使用鏡頭紙或鹿皮幹擦鏡片則容易劃傷鏡頭,特別是鏡頭紙啟封以後,本該抽取一張卷成小卷並從中間撕斷,利用斷麵自然形成的"毛刷"刷掉鏡頭上的灰塵,其餘的鏡頭紙應密封起來避免落上灰塵。否則,用不清潔的鏡頭紙擦鏡頭,等於在用砂子研磨鏡片。此外鏡頭紙和鹿皮本身都會掉毛,幾乎無法把鏡片擦得很幹淨。

擦試鏡頭的正確方法是:首先使用液化壓縮氣瓶、吹耳球或吹氣毛刷吹掉鏡片上的灰塵,如有吹不掉的附著物,可用毛刷輕輕刷掉。毛刷要放在專用的盒子

裏保存,手指不能接觸刷頭,否則會沾上油汙。每隔一段時間還要用鏡頭水把毛刷擦洗一下,然後再用綢子揩幹。鏡片如果沾上油汙或按上指紋,除了"吹"、"刷"之外還要用極柔軟、清潔的薄綢子沾上一兩滴鏡頭水輕輕擦掉,擦鏡頭不能隻擦髒的地方,必須整個鏡麵一起擦,並要不斷換用幹淨的綢子,趁鏡頭水尚未幹燥的綢子把鏡片表麵輕輕精擦一遍。擦過鏡頭的綢子必須洗淨晾幹保存在密閉的容器中,以備再用。

機身表麵可以用綢子、鹿皮或軟布擦拭。單鏡頭反光照相機的反光鏡比較嬌氣,因為它不同於普通鏡子,而是把銀或鋁直接鍍在玻璃表麵,所以應該盡量減小擦拭的次數,一般可用毛刷輕輕刷掉上麵的灰塵。聚焦屏是用有機玻璃壓製的,上麵布滿密密麻麻的同心圓--菲涅爾透鏡,如果沾上灰塵可用毛刷輕輕刷掉,千萬不能使用酒精擦洗,否則聚焦屏就會炸裂,出現許多小裂紋。對於大多數安裝固定式聚焦屏的照相機(例如雅西卡FX-3、海鷗DF等)不能對反光鏡或聚焦屏吹氣,否則會把灰塵吹到聚焦屏反麵或沾到五棱鏡上,這時從取景器裏就會看至一個個被放大了的黑點。如果想把這些黑點再吹走,就會事與願違:越吹,帶進去的灰塵就越多,要想清掃固定式聚焦屏,必須在無塵的環境中使用專用工具,把機身頂蓋和五棱鏡拆下來,但這絕非一般業餘愛好者所能辦到,就連照相機修理部也因太費工時、不好計費而不受理此項業務。因此在擦拭照相機時,千萬要注意:不能對著反光鏡、聚焦屏吹氣;不能隨便給照相機加潤滑油;也不能用酒精擦洗有機玻璃零部件,否則就會畫蛇添足甚至造成損失。

影像虛鬆的原因

初學者在最初拍攝的幾卷片子中,可能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在一卷拍完的片子內,大部分張數的景物很清晰,很煞,但卻有幾張底片的影像不知何故有點虛鬆,影中人的輪廓與周圍景物的線條都顯得模糊。這是什幺原因,答案很簡單,你隻需在印出的照片中去找,馬上能找到關鍵性的毛病。

如果在你拍攝的這張照片中,整張照片隻有一小地方清楚,而且是在不重要的背景上,而其餘地方均呈虛鬆狀態,這是說明你在對焦時有問題,沒有把焦點對準在你想拍攝的人物臉上,而是對到人物後麵的樹上去了,當時用的光圈很大,人物距離又近,這幾方麵的原因湊在一起,就出現隻有人物背後的樹葉倒是清晰可數,而其它地方包括人物,全部略呈虛鬆的狀態。這是一種情況。另一種情況,你檢查那張影像虛鬆的照片,在整幅畫麵上,沒有一處是完全清晰的,所有景物包括影中人的輪廓線條,全部呈虛鬆狀態,找不到一處煞的地方。這說明你在拍攝這張照片時,相機受到震動,而且正是在你按下快門的刹那間。因握持相機的手勢不當,或用力不當,使相機受到了輕微的震動,才會造成整幅照片都不夠清楚的後果。

以上兩種虛鬆情況都是在照片印出來後才發現,也是可以從照片上麵找到原因,隻要你仔細審察照片上的影像線條,便能尋找出毛病所在,如不是上述第一種情況,便是。上述第二種情況。防止的辦法:對第一種情況,你在使用大光圈(f5.6以下)拍攝近距離景物或人像照片時,應特別注意對準焦點這一環節,倘若是拍攝人物,應把焦點聚準在人物的眼睛或鼻子上,在對好距離後,拍攝者和被拍攝者雙方均不能再移動位置,即使在不經意中朝前或朝後移動半步,也會造成虛鬆後果。比如,在對焦後拍攝者自己因取景原因向前跨了一步,並且未再重新對焦,這種情況下拍出的照片,就會出現背景樹木清晰、人物反而模糊的狀況了。因為在大光圈、近距離情況下,景深特別小,拍攝者隻有在此種條件下才必須加倍注意,如果用f8光圈,那幺,即使距離也同樣近,也會好得多,因為景深大了,結像的清晰範圍也大,不需如此小心翼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