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攝影知識

第一章 攝影基礎知識

1.焦距:

相機的鏡頭是一組透鏡,當平行光線穿過透鏡時,會會聚到一點上,這個點叫做焦點,焦點到透鏡中心的距離,就稱為焦距。焦距固定的鏡頭,即定焦鏡頭;焦距可以調節變化的鏡頭,就是變焦鏡頭。在攝影領域,焦距主要反映了鏡頭視角的大小。對於傳統135相機而言,50mm左右的鏡頭的視角與人眼接近,拍攝時不變形,稱為標準鏡頭,一般涵蓋40-70mm的範圍,18-40mm稱為廣角或短焦鏡頭,70-135mm稱為中焦鏡頭,135-500mm稱為長焦鏡頭,500mm以上稱為望遠鏡頭,18mm以下稱為魚眼或超廣角鏡頭,這種範圍的劃分隻是人們的習慣,並沒有嚴格的定義。數碼相機的CCD一般比135膠片小得多,所以,相同視角,其鏡頭焦距也短很多,例如,使用0.33"CCD的數碼相機,使用約13mm鏡頭時,其視角大概相當於135相機50mm的標準鏡頭。由於各數碼相機生產廠商所采用的CCD規格型號不同,所以,大家都采用"相當於35mm相機(即135相機)焦距"的說法。

2.景深

在進行拍攝時,調節相機鏡頭,使距離相機一定距離的景物清晰成像的過程,叫做對焦,那個景物所在的點,稱為對焦點,因為"清晰"並不是一種絕對的概念,所以,對焦點前(靠近相機)、後一定距離內的景物的成像都可以是清晰的,這個前後範圍的總和,就叫做景深,意思是隻要在這個範圍之內的景物,都能清楚地拍攝到。

景深的大小,首先與鏡頭焦距有關,焦距長的鏡頭,景深小,焦距短的鏡頭景深大。其次,景深與光圈有關,光圈越小(數值越大,例如f16的光圈比f11的光圈小),景深就越大;光圈越大(數值越小,例如f2.8的光圈大於f5.6)景深就越大。其次,前景深小於後後景深,也就是說,精確對焦之後,對焦點前麵隻有很短一點距離內的景物能清晰成像,而對焦點後麵很長一段距離內的景物,都是清晰的。

3.超焦距

由於鏡頭的後景深比較大,人們稱對焦點以後的能清晰成像的距離為超焦距。傻瓜相機一般就利用了超焦距,利用短焦鏡頭在一定距離之後的景物都能比較清晰成像的特點,省去對焦功能,所以,一般低檔的傻瓜相機並不能自動對焦,隻是利用了超焦距而已。正如前麵所說的,"清晰"不是一個絕對的概念,超焦距範圍內的景物並非真正的清晰成像,由於不在對焦點上,肯定是模糊的,,隻是模糊的程度一般人能夠接受而已,這就是傻瓜相機拍攝的底片不能放大得太大得原因。

4.AF(AutoFocus)自動對焦

自動對焦有幾種方式,根據控製原理分為主動式和被動式兩種。

主動式自動對焦通過相機發射一種射線(一般是紅外線),根據反射回來的射線信號確定被攝體的距離,再自動調節鏡頭,實現自動對焦。這是最早開發的自動對焦方式,比較容易實現,反應速度快,成本低,多用於中檔傻瓜相機。這種方式精確度有限,且容易產生誤對焦,例如當被攝體前有玻璃等反射體時,相機不能正確分辨。

被動式對焦有一點仿生學的味道,是分析物體的成像判斷是否已經聚焦,比較精確,但技術複雜,成本高,而且在低照度條件下難以準確聚焦,多用於高檔專業相機。一些高智能相機還可以鎖定運動的被攝體甚至眼控對焦。

5.AE(AutoExpose)自動曝光

自動曝光就是相機根據光線條件自動確定曝光量。

從根本測光原理上分可分兩種:入射式和反射式。入射式就是測量照射到相機上的光線的亮度來確定曝光組合,這是一種簡單粗略的控製,多用於低檔相機。反射式是測量被攝體的實際亮度,也就是成像的亮度來確定曝光組合,這是比較理想的一種方式。

從測光計量方式上分,可以分點測光自動曝光、中央重點自動曝光、多點平衡自動曝光等,各有優缺點,分別適應於不同的光線條件或拍攝目的。

從控製過程上分,可分為光圈優先、快門優先、混合優先、過程控製、預定模式幾種。顧名思義,光圈優先就是,先確定使用的光圈,相機根據計算出的曝光量確定合適的快門速度,這種方式適用於需要預定景深或者配合閃光燈調配光比的場合;速度優先就是先確定快門速度,讓相機選擇合適的光圈大小,使用於拍攝動體;混合優先是彌補單一優先的不足而先確定光圈或快門的範圍,再由相機確定曝光組合;過程控製是讓相機按照預先編定的控製程序曝光;預定模式,是生產廠家根據幾種常見的光線條件,預設了比較合理的曝光參數供拍攝時選擇,一般有:夜景、風光、人像、運動等幾種。

6.紅眼

指在用閃光燈拍攝人像時,由於被攝者眼底血管的反光,使拍出照片上人的眼睛中有一個紅點的現象。

7.白平衡

由於不同的光照條件的光譜特性不同,拍出的照片常常會偏色,例如,在日光燈下會偏藍、在白熾燈下會偏黃等。為了消除或減輕這種色偏,數碼相機和攝象機可根據不同的光線條件調節色彩設置,以使照片顏色盡量不失真,使顏色還原正常。因為這種調節常常以白色為基準,故稱白平衡。

光的種類

光的基本方位是由相機所處的位置決定的,根據光源的方向可分成以下幾類:

1、正麵光

攝影者背對太陽,即由攝影機後麵射來的光線,亦稱順光。因為被攝體的所有部分都沐浴在直射光中,麵對相機部分到處有光,所得結果是一張缺乏影調層次的影像。用正麵光特別是高的正麵光拍攝麵部時,可能不好看。

2、前側光

前側光,也稱斜射光,光線投射的方向與景物、照相機成45度左右的水平角度,這類光照出現在上午九、十點種和下午三、四點種。這種光線比較符合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視覺習慣。被照明的景物,投影落到斜側麵,有明顯的明暗差別,可較好的表現景物的質感。45度側光可產生光影間排列,使景物有豐富的影調,突出深度,產生立體感的效果。尤其能將表麵結構的質地精細地顯示出來。

3、側光

側光,即來自景物左側或右側的光線,同景物、攝影機成90度左右的水平角度。這種光線能產生明顯的強烈對比。影子修長而富有表現力,表麵結構十分明顯,每一個細小的隆起處都產生明顯的影子。采用側光攝影,可造成較強烈的造型效果。人物攝影中,也往往用側光來表現人物的特定情緒。有時也把側光用作裝飾光,突出表現畫麵的某一局部或細部。

4、逆光

逆光是指從攝影機相對方向射來的光線,白光勾畫出景物的邊緣,並與景物之間造成縱深感。用逆光拍攝外景和遠景,可使畫麵晶瑩透亮,色彩清新,富有生氣。用逆光表現晨物,可使景物的影調層次豐富。采用逆光,被攝對象在明亮的背景前會呈現暗色的剪影,這種高反差影像既簡單又有表現力。

5、頂光

頂光,即來自頂部的光線,與景物、攝影機成90度左右的垂直角度。人物在這種光線下,其頭頂、前額、鼻頭很亮,下眼窩,兩腮和鼻子下麵完全處於陰影之中,造成一種反常,奇特的形態。因此,一般都避免使用這種光線拍攝人物。

第二章 認識相機

攝影其實是一種紀錄影像的技術,進行這種技術的工具就是相機。不能認識相機就不能進行拍攝,隻有對手上的工具深入理解,靈活運用,才能拍出好的照片。

相機是個不透光之盒子,作用為控製光線之進入,使膠卷做不同程度之曝光。相機基本包括機身,鏡頭。機身內置快門,所謂快門(Shutter)是決定膠卷進行曝光(Expiosure)的時間,其實是一個掩蓋膠卷的機械裝置,在進行曝光時按照使用者所設定的時間而打開,讓來自鏡頭的光紀錄在膠卷之上。而鏡頭則是一些光學組件,結集光線,在膠卷上造像。鏡頭是∶「由數片透明曲麵玻璃等構成組合件通過光線折射,形成影像」,而效果「會比透鏡更好」。相片影像的優劣取決於合適的曝光(還有構圖、色彩等等),相機快門負責曝光時間,而鏡頭則負責光線的多少。鏡頭不單有對焦之調較功能(此稍後再提),更重要是「光圈」(Aperture)的調較,光圈之設定作用為設定f值,f值就是光線進入相機的數值。設定光圈的f值以決定光線量,再配合相機之快門決定光線射在膠卷上的時間,便是一個曝光過程,亦即是一個拍攝過程。「攝影術中采用一個鏡頭,使被攝物體成像於感光材料(膠卷)上的一種不透光儀器」這個解釋會使你更明白相機的原理嗎?相機的組成「相機」在上文曾說包括了鏡頭及機身,這樣去描述似乎簡單一點。

相機構造∶

(1)一個不透光的盒子,這就是個照相機。這個不透光的盒子,使不要的光線不得進入其中。它又開了一個口,把所要的光線納入其內。

(2)鏡頭∶用光學玻璃造成的鏡頭,把進入鏡頭的光線彙聚起來,在感光膠卷上形成一個清晰的影像。比較複雜的鏡頭,是由三片或更多的光學玻璃組成的透鏡叫做透鏡單元。透鏡單元組成一個整體,這就是攝影鏡頭。

(3)膠卷∶是一種可把影像接受下來的感光材料,經過一定的化學藥品處理,能把影像固定下來。

(4)取景器∶使攝影者能看到他所拍照片所包括的影物範圍。最簡單取景器不過是用金屬線做成的一個框框,有的取景器是一個觀察的窗口,有的則是由包括反光鏡和鏡頭在內的光學係統組成,如35mmSLR。

(5)對焦裝置∶最簡單相機沒有對焦設備,在某一距離之外的景物都產生清晰的影像,例如3米以外。在那一距離之內的景物則不能聚焦,不能形成清晰影像。我們建議你使用有對焦裝置的相機,它能使你拍照時,在各種不同距離的景物都產取清晰的影像。

(6)快門:快門是一個機械裝置,能控製納入的光和投射到膠卷所經曆的時間,你的相機上應該有一個能夠控製曝光時間長短的裝置。

(7)快門按鈕:用來操縱快門的按鈕。

(8)光圈∶這個裝置控製到達膠卷的光線的多少,它用控製鏡頭光孔的大小來達到這一作用的。SLR多采用類似眼睛瞳孔的光圈是由許多極薄的葉片一片片搭接而成,在搭接葉片的中心形成一個圓形的光孔,在控製每一葉片時可使光孔變大變小,這樣能控製通過鏡頭投向膠卷的光束的大小。這樣形成的窗口叫做光圈,這種光孔大小的數值用光孔號碼或f/值標注在鏡頭上。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將在下麵接著討論。

(9)過片裝置∶這是一個機械裝置,用來轉動相機內的膠卷,以便全部膠卷能在相機中一幅一幅地順序曝光。在有些相機中所用的膠卷是散頁片如4X5機,每拍攝一幅照片時隻有一幅單頁的底片曝光。這點以後我們還要再談。

以上就是大部份相機的基本部份,以後我們還要逐步介紹。相機的分類盡管所有照相機都包括上述的各種基本部份,但是些基本部份可以設計成各種式樣而產生各種類型的相機。

相機的基本類型

110相機現在最簡單相機是叫110。它可以裝在衣袋攜帶方便,隨時可使用。這種相機也有各種不同光孔大小和對距離裝置,它用110型的膠卷,其每張畫幅的大小為13X17毫米。每卷膠卷預裝在一個塑料的或金屬片盒中,有些高級的110型相機裝備了很考究的鏡頭和各種極精巧的機械裝置,但大部份都是十分簡單,形同玩具。連動測距相機能夠提供多種不同的曝光時間和多種不同的光圈,並可向多種不同的景物對好距離。所用的鏡頭視設計而定有些是可以拆換的。對距離的叫做測距器的裝置。這是從Leica開始流行起來的。令驚奇的是∶早在1913年製成的Leica相機的樣幾,竟令新形的LeicaM6頗為相似。

單鏡反光機(35mm,APS,120)這種照相機與上述連動測距器的相機頗為相似。它包括複雜的用鏡頭組和反光鏡的光學係統,可以通過攝影鏡頭取景和對距離。35mm單鏡反光機是當今最流行一種類型之一。用120膠卷的單鏡頭反光機,拍攝畫幅為6X6cm、6X4.5cm、6X7cm或6x9cm。雙鏡頭反光照相機(TLR)這種照相機有兩個鏡頭。上麵一個鏡頭是為了取景和對距離用。一麵一個鏡頭是為了拍攝照片。常用的膠卷為120卷片,拍攝出的畫麵為6X6cm,目前已不太流行。全自動便攜相機(pointandshoot)(35mm,APS)使用135mm膠卷的全自動小型相機,一切自動化,用者隻需對著畫麵,按鈕,便可拍攝,一般叫「傻瓜機」,是目前最流行的相機。

取景式相機(ViewCamera)一般用於專業攝影,這種相機用散頁片,其尺寸為4X5、5X7或8X10英寸。這種照相機都是裝在三腳架上使用的,十分不方便。

即影即有相機:最初是由寶麗來發展起來的,後來Kodak公司也製造供應,目前停產。這種照相機用特種膠片,拍攝後立即自動衝洗。在拍攝後從相機中拉出或自動彈出時已經是完成了的照片。還有一種特殊的相機背,可以附裝在某些相機上,如哈蘇、碧浪之家等相機,裝上這種機背後,也能拍攝即影即有照片。

你需要什幺相機?你的相機必須可以滿足學習的需要。隻要便於控製光圈大小、快門曝光時間和距離就行了。其它的選擇可由你自己考慮了。因此,35mmSLR便攝相機、120機......一切均可用,但以35mmSLR較為方便,而35mm便攜相機較為便宜、易用。不要因為你的相機不是最貴的而擔心。最重要的是你本人。我們所培養的是你本人,將要拍攝照片的是你。隻有你的技術好了,你的照片才會好。關鍵是攝影者本人而不是照相機。是的,以後你可以去買比較貴和比較複雜的設備。但現在不要那樣做。首先下功夫學習技術,發揮你的風格,以後用你親手賺來的錢購買吸引你的硬件。而且隻有到那時你才會知道你真正需要什幺。

傻瓜機的曝光原理

傻瓜機的曝光原理與一般135機曝光原理大同小異;都是由光線通過相機鏡頭,聚焦成影像到膠卷上曝光。而相機的測光係統就會根據光線的強弱、被拍之主體本身對光的反射程度,與根據使用膠卷速度而決定光圈同快門組合。傻瓜機的好處在於采用全自動曝光係統,你無需擔心曝光問題,隻需專注於拍攝人物、風景身上;如果你曾經使用過手動相機,你就知道省卻了很多麻煩。DX編碼曾介紹過。便攜機使用高速膠卷,但相機怎分辨哪一筒是100度,哪一筒是800度?原來是根據膠卷筒上,由黑色同銀色的格子排列成一組膠卷ISO特定編碼;當你將膠卷放入便攜機時,相機就會根據膠卷密碼而去設置適當曝光程序;而你亦能夠從相機背後一個細而長的透明窗子,看到膠卷的型號及種類。

怎樣決定曝光組合?在傻瓜機鏡頭上有一細小感光器,根據現場光線傳遞資料到曝光係統上,而作出一個適當快門、光圈組合。在強光下,曝光係統會選擇小光圈同高快門速度組合。在微弱光下,則會選擇大光圈慢快門組合;整個程序完全自動。根據經驗,在光線充足情況下,傻瓜機曝光係統是十分值得信賴的。預計曝光組合查實,傻瓜機自動曝光係統不外乎根據不同光線場合而作出不同組合。例如在陽光普照下,必會選擇高速快門與小光圈,因為高速快門能減少因手持相機所帶來的震動,避免影像模糊,而小光圈則能夠令到被拍攝主體都Sharp清楚。而在弱光情況下,傻瓜機則會自動提示你采用閃光燈,以補光線不足,除非你關掉閃光燈,否則一般情況下,都能夠避免曝光不足。

但有兩點要留意∶

(一)在陽光充足下,使用有變焦(Zoom)的傻瓜機,閃光燈指示器常會亮起,提示你用閃燈;這不是傻瓜機有問題。隻因為一般有Zoom的傻瓜機,在長焦距,例如35-105mm,焦距在105mm時,本身光圈設計很小,雖然陽光充足,但又要顧及快門速度不能太慢,故便要用閃光燈,彌補不夠光。

(二)一般傻瓜機本身快門設計並不會太快,當拍攝高速的運動比賽項目時,影像極可能模糊不清,這並非你手持不穩定,隻是傻瓜機快門不夠快。控製傻瓜機正如以上所提到,當用Zoom時,陽光下也要用閃燈,

但仍有方法解決∶

(一)用高速膠卷----高速膠卷能解決小光圈不夠光問題,但當Zoom鏡在如以上例子35mm時,則隨時會出現曝光過度,故不要用超過400度。

(二)關掉閃光燈----關掉閃光燈用腳架,不過腳架太麻煩,倒不如放在一些對象上,如木椅、石麵上;但如果你藝高人膽大,而自認對攝影有不少認識,對自己的傻瓜機又了解清楚,而看見光的強弱便知道快門光圈組合,倒不如關掉相機閃光燈,手持拍攝。但假若你一年中才拍照二、三次,那幺就乖乖地聽相機的指示用閃光燈吧!

相機維護的注意事項

1.切勿觸模相機的反射鏡或對焦屏。使用氣球掃清除塵埃。

2.切勿觸摸快門簾。

3.切勿觸摸DX觸點。使用氣球保持它們的清潔。

4.使用柔軟清潔的布清潔觀景器接目鏡。切勿使用酒精。

5.使用氣球掃清鏡頭表麵。使用柔軟、清潔的棉質布料或鏡頭紙,並以乙醇(酒精)濡濕,把泥塵及汙漬清除。以圈狀的作由中央向外邊拭抹。小心勿留下痕跡及勿觸摸鏡片的其它部份。

6切勿為相機加油

7.切勿相機亦留在過熱的地方。

8.相機必須保持遠離水潮濕。當在接近水地方使用相機時,小心有水濺出,特別被鹹水濺濕。

9.切勿讓機身和鏡頭掉落或碰撞在硬麵上。強烈震動可使相機故障。

10.若相機出現故障,立刻把它送往服務中心。

11.把相機儲存在幹、涼並遠離樟腦(防蟲劑)的地方。在潮濕的環境中,相機須儲存在放有幹燥劑的膠袋內,以避開塵埃、濕氣及鹽分。但注意,把相機皮套儲存在膠袋內有可能令皮質受損。

12.要保持內置閃光燈的聚光鏡處於最佳狀態,每日月要把閃燈閃光數次,如此它便可使用上多年。傻瓜機雖說一按即拍,不需甚幺技巧,但那一按的功夫其實一點也馬虎不得。要有穩定的一按才能有清晰的影像,這是使用傻瓜機的最基本條件。而穩定的一按完全依靠正確的把持相機手法,究竟應怎樣手握相機呢?

這就跟各位談一談這一直不為重視的技巧。不可手軟!想要把持穩定,一定要絕不手軟的握著相機之手柄。當然,太用力亦是不應該的,將肌肉穀到「青筋都暴出」去手持傻瓜機拍照,不單止一定手震,更是十分難看。其實所謂絕不手軟,是指用適當力度並以最大接觸麵去把持相機之手柄,而另一支手則輕托機身。以下有幾種手持相機的方法,其中有對有錯,大家不妨參考一下。

首先第一種正確手法是傳統SLR相機手持法,不過加以變化,左手將姆子及食指板開成直角,作用就如架一樣托著相機。

第二種方法比較普遍。但要留意雙手之間必需貼緊身體。

第三種是垂直拍攝時的手法。留意相機之閃光燈在此手持方法時在上方。這種手法是有目的,而且是必要。因為可防止閃光燈之閃光在主體麵上留下可怕的暗影,(試想象以電筒從下巴向上照的可怕模樣),所以用拍閃光燈照必要用閃光燈在上的手持方法。同樣要注意是∶小心手指遮著閃光燈以及手同樣要緊貼身體。

第四種手法是說假使現場有麵牆,請加以利用,因為它一定比你更能穩定地支持相機。

第三章 膠片的選擇

初學攝影,也許對膠片隻有一個模糊的概念,在民用市場上,彩色負片使用率比較高,大概也是初學攝影者接觸比較多的膠片。其實,膠片的種類很多,光是135膠片也不下幾十種。為了在學習攝影中能更好地根據表現目的來選擇膠片,不妨了解一下不同的膠片種類、特性和特點。

攝影膠片從色調上來分類,可以分為黑白和彩色膠片兩大類。最早發明的攝影術是黑白影像,黑白攝影從1839年的達蓋爾銀版法開始,到後來的玻璃幹版、濕版、鐵版發展到現在普遍使用以三醋酸纖維酯作為安全片基的軟片,已有一百多年的曆史。彩色膠片從1935年柯達公司研究出柯達克羅姆反轉片開始,到後來推出的彩色負片,也有半個多世紀的曆史。現在的黑白和彩色膠片,都是在安全片基上塗布一層或多層感光乳劑,感光乳劑是由懸浮在明膠中對光敏感的鹵化銀組成。鹵化銀是在顯微鏡下才能看到的微顆粒,估計在一個單層平均膠片乳劑中,每平方英寸的麵積上可多達400億鹵化銀晶體。鹵化銀晶體有一個特性是在曝光時改變其結構,並和其它晶體結成團塊,在膠片上形成潛影,通過顯影後,潛影便轉變為可見的金屬銀影像。

初學攝影如果能拍攝黑白膠片,並能學會自己衝洗和放大照片的話,對理解和把握感光材料的使用特性,訓練用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和體會光和影的關係,將會有很大的幫助。選擇黑白膠片,可以從膠片主要的三個特性去考慮:1.感色性,2.感光度,3.顆粒性。

黑白膠片的感色性主要分為全色片、正色片、紅外片三種基本類型。全色片對所有可見光的敏感性與人眼對它們的敏感性大致相同,也是普通攝影最常使用的黑白膠片,在商店裏出售的基本上都是全色片,全色片一般簡稱為"PAN"片,多數膠片包裝上均有標示。正色片是對除了紅色以外的顏色都敏感的一種膠片,在全色片發明之前,正色片曾被廣泛應用,但今天隻用於特殊目的。紅外片是一種對紅外光譜敏感的特殊膠片,紅外線人眼是看不見的,當薄霧阻礙著可見光時,它能穿過霧氣將遠景也拍攝清楚。除了在科學實驗和軍事目的的應用外,紅外片能產生與全色片截然不同的特殊影像效果。

黑白染料膠片是運用彩色膠片技術製造的黑白膠片,它采用銀鹽作感光劑,在衝洗過程中把銀去掉留下染料影像。它的獨特之處是使用同彩色負片一樣的C-41衝洗工藝,衝洗製作可以通過彩擴店來完成。這種膠片的特點是由染料組成的無銀底片,顆粒細、寬容度大,它的標定感光度多是一個可變值,可以根據不同使用目的來調整。

不論是選擇黑白膠片還是彩色膠片,有必要考慮膠片的感光度和顆粒性,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

膠片的感光度是指感光材料對光照的敏感程度,也稱膠片速度。對光反應比較靈敏的膠片,如感光度為400以上的膠片稱快速片。相反,對光反應比較遲鈍的膠片,如感光度為50以下的膠片稱慢速片。一般比較常用的如感光度為100~200度左右的膠片稱中速片。膠片的感光度是由膠片製造商提供的,以前各國沒有統一的標示,1980年開始實行國際標準感光度,它以美國使用的ASA製和德國的DIN製為基礎,符號為ISO,寫法是ISO100/21°,前麵100是ISO(ASA)值,後麵21是DIN值。一般高速膠片需要的曝光量少,適合弱光下拍攝或拍攝高速運動物體,如體育運動等。但高速膠片相對顆粒性比較粗糙,不如低速膠片細膩,用它放大的照片顯得顆粒較粗,缺乏細節質感。如果要製作放大倍率高,要求細節豐富,顆粒細膩的照片,便可以選用感光度50或以下的慢速片。低速膠片有時也可以利用慢速快門來表現動感效果。相對於以往,現在的膠片的顆粒性已經有了很大的改進,ISO100~400之間的膠片均有很好的圖像品質,幾乎可以適用於各種場合和拍攝條件。

彩色膠片可以分成兩大類型,即反轉片和負片。彩色反轉片有時也稱為幻燈片,是一種經過反轉衝洗後直接得到彩色透明正像的膠片。彩色反轉片可以用幻燈機直接將影像投射到屏幕上觀摩,也可以在觀片燈箱上觀賞,既可以直接印放照片,又可以作為原片用來分色製版印刷。彩色反轉片色彩真實飽和,影像的清晰度、明銳度比較高,不足之處是相對於彩色負片,曝光寬容度比較狹窄,稍不足或是過度,都會影響影像質量,所以拍攝反轉片要求曝光一定要十分準確。彩色負片主要是供印放彩色照片用的感光片,在拍攝並經過衝洗之後,可獲得明暗與被攝體相反,色彩與被攝體互為補色的帶有橙色色罩的彩色底片。彩色負片的優點是曝光寬容度大,一般曝光不足一級或過度二級,仍可能得到滿意的影像。另外,彩色負片對色溫的變化有相當的通用性,在印放照片時可以通過放大機的濾色鏡再次調整色彩平衡和反差。彩色負片的英文品牌的字尾是COLOR(彩色),而反轉片的字尾是CHROME(克羅姆),在英文標示的膠片盒上可以根據以上兩個字尾來區別負片和反轉片。另外,按色溫平衡來分類,彩色膠片還可以分為日光型和燈光型兩大類。日光型彩色膠片適合在色溫5500K左右的日光或電子閃光燈照明下拍攝。燈光型彩色膠片適合在色溫3200K左右的碘鎢燈等燈光源下拍攝。如果用日光型膠片在色溫3200K左右的燈光下拍攝,畫麵就會偏橙紅色調,應在鏡頭前加藍色色溫轉換濾色鏡。相反,如果使用燈光型膠片在色溫5500K左右的日光下拍攝,畫麵就會偏藍色調,應在鏡頭前加琥珀色色溫轉換濾色鏡,才能得到準確的色彩還原。

在選擇彩色膠片時,還有一種專業膠片和非專業膠片的分類。非專業性膠片在製造時因考慮到主要是供應民用市場,市場的周轉和存放期限較長,因此,膠片在出廠時並未達到最佳的彩色平衡,而是讓它們在以後的一段時間中有一個熟化的過程。專業型膠片卻是在出廠時將彩色平衡設為最佳狀態,以保證得到最準確的色彩還原,因此,專業膠片在使用前需要在冰箱中貯存,以保證其品質。

第四章 攝影軟硬知識

完成攝影的心情

累積了足夠的拍照技巧之後,攝影人都會發現,有了技巧並不保證一定可以拍出好照片.就像每個努力工作者,並不保證一定會成功.拍照的心情是什幺呢?譬如肚子餓,先必須有感覺,然後才想吃,至於吃什幺,就如同拍照的取材,有人喜歡拍花;有人拍風景;有人拍生態.攝影心情就是有拍照的心理渴望,並在平時即不斷關心自己想拍的東西,不停的搜集訊,認識跟自己有相同性向的朋友,加入攝影社團,以心動加行動做好基礎建設,如此法門,叫無形的攝影技巧.拍照是很花時間,很花金錢,但也很好玩的藝術樂園.為了以最短時間,最少花費,習得攝影奧秘,努力研習無形的拍照法吧!如何學:

第一,學看光線,看光線從不同方向射來所造成的影響。

第二,學看構圖,利用減法不斷除去多餘的景物。

第三,學判斷,何時按下快門最好。

第四,學看顏色,形體.一張好照片的趣味焦點在哪裏?攝影必須先抓住它,然後才是技巧。

拍照是熟能生巧的技藝

一個人若隻做夢,而不去實踐,將不可能成為善拍者。泳技也是由實踐當中習得的,不斷練習才有可能化不可能為可能。一位想學攝影得人,必須拍多少膠卷才算學得不錯呢?那幺,在基本技巧練習上,就給自己一百卷的拍照計畫吧!而這一百卷最好在一年內就將它耗盡。也就是一年52個星期,您必須每星期平均拍兩卷,唯有持之以恒,最易累積出成果。

A.拍兩卷曝光測試,也就是麵對同一景物,從曝光不足二個光圈、不足一個光圈、正確曝光、過度一級、過度二級,以正片做此練習,讓您明白光與膠卷的互動關係。

B.拍兩卷曝光每張都正確,但調整光圈與快門互相配合的照片,然後比較相互間的差異,為了比較上的便利,拍的必須是同一取景。

C.拍大光圈攝影一卷;拍小光圈攝影一卷。

D.拍慢速快門一卷;高速快門一卷。

該立即懂的名稱

1.像差:光線經過鏡頭之後,影像清晰度降低了,就是像差。

2.反差:各色調間亮度差別的大小。大叫高反差;小叫低反差。例如暗的很黑,亮的很白就是高反差。

3.色調:影像的均勻密度。

4.彩色飽和度:又叫色彩濃淡。飽和度高就是濃度高,飽和度低就是色彩很稀、很淡。

5.色溫:木炭等黑色惰性物質,加熱後,顏色會隨溫度而改變,由紅而白轉藍,各種顏色皆由這種絕對值決定。拍照時的色溫值   定在5400k,並設定此為標準白色。色溫低是暖色表現;色溫高為冷色表現。

6.景深:鏡頭凝結影像的焦點所在的平麵叫焦平麵,此平麵前後影像也頗清晰,這縱深就叫景深。

7.膠卷感光度:膠卷對光線反應的能力,感光度高,就是對光敏感,感光度低就是對光較不靈敏。國際上統一以iso表示。8.曝光過度:拍照時誤使底片記錄太多光量。原因為1.光線太強,2.曝光太久。後果:導致底片濃度太大,反差減弱。

9.鏡頭光斑:不必要的光線射入鏡頭,造成影像擴散或留下鏡頭結構的痕跡稱之。

10.視差:雙眼相機或傻瓜相機由觀景窗所看到的景物與鏡頭所能記錄的景物有誤差,稱之。

攝影人應有的工具

拍照,真正有心的話,該準備的基本器材有:

1.兩個相機機身

2.3個鏡頭,包括廣角、標準、望遠各一個

3.一條快門線,一隻三腳架

4.一個閃光燈

5.一個測光表,利用相機內藏式測光表亦可,但獨立測光表更佳

6.一個放大鏡,檢視底片用

7.一個看底片的燈箱能一次備齊器材當然式最好的,若限於經濟能力無法做到,則可慢慢添購。一次買齊,優點式拍照比較方便,缺點則是無法在短時間內徹底了解自己的器材。若您隻有一部機身,一個鏡頭,為了拍出好照片,拍攝者就會竭盡所能,找各種可能的好位置拍照。在不斷移動的過程裏,照相機和鏡頭等器材,早已變成您身體的一部分。有得有失,千萬部要誤以為器材多的人,才是拍照高手。拍照時多走動,利用角度的變換,距離的變換,拍照點的不同,必然會有不同影像收獲。每禮拜天,起個早,台北植物園荷花池友很多攝影朋友在那等著您!

景深

在相當的一段距離範圍內的被攝景物,有遠有近,都能在同一焦平麵上(底片上)結成清晰的影象,也就是景物的前後縱深或幾個物體彼此間隔有遠有近的距離內,都能相當清晰,稱為景深.

明度

鏡頭明度的大小就是光通量的多少.口徑大光通量多,明度就大,反之明度小.明度大小以光圈係數按倍數來計算.明度的大小是決定暴光的暴光的重要因數之一.

二道火快門

第一步先按下空擋,快門鈕的一半;第二次按到底,快門才開.它能防止手振和減少按快門的時差,並能避免誤碰快門鈕,造成浪費.沒有二道火快門的相機,誤碰以下快門鈕,就浪費一張底片.

反光板

錫箔反光太亮,可以用褶皺法使反光散射柔和;用白紙反光板也叫柔和;用白漆刷白的反光板,容易變黃失去反光效果。

柔光板

在太陽與被攝物之間,用白薄塑料布,尼龍布等,可以是光線柔和,降低反差。

反光傘

反光傘外觀和普通傘一樣。傘內麵是銀白色,反射能力強。使用時將傘安置在可以變換角度的雲台上。用強光燈照射傘內,散射出的光線很柔和,陰影亦淡,是理想的光源。拍人像特寫時,不受強光的刺激,最適合於拍攝人像和靜物。

場曲

在一個平坦的影象平麵上,影象的清晰度從中央向外發生變化,聚焦形成弧型,就叫場曲.原因是中心離鏡頭近,周邊離鏡頭遠.一般拍照團體人像,安排成弧型,就是糾正這一缺點.

裝飾光

裝飾光主要是打出眼神光,使用的是較小的燈。或者在其它光種達不到的地方,細部加強亮度,表現質感和輪廓。亦用這種燈光消除人物麵部的缺陷,如使瘦削的麵龐顯得豐滿些。

白頭

指的是一種攝影鏡頭。平時我們使用的大多是鍍了膜的鏡頭,因為是增透膜,所以反光比較少,於是鏡頭看起來是淡紫色的。而我們現在說的是那種沒有鍍膜的鏡頭,所以反光比較多,看起來泛著白光,所以稱為白頭。

內震

內震是指按快門時相機內部的震動。如單鏡頭反光相機沒有防震設備的快門,震動就大,響聲也大;機械鏡間快門震動就小;縱向簾幕快門比橫向的震動要小些。各種快門都有內震,電子快門也有,隻是震動的大小不同而已。內震會引起相機微動,影響清晰度,聲響也會驚動被攝對象。所以高級相機裝置有防震設備。

GN鏡頭

自動閃光控製的鏡頭,稱為GN鏡頭。可以配合手動閃光燈而自動調校光圈,效果很好,而且沒有倒易率失效的問題。GN鏡頭的自動閃光和自動閃光燈互有長短,但是不能一起使用。

濾鏡因數

鏡頭上加用濾鏡後,要吸收一部分光線,所以必須增加曝光以補償吸收光線的損失。不同性能的膠片和不同性質的濾鏡,都有一定的增加曝光量的數值。這個數值就是"濾鏡因數"。

膠片的分析力

膠片的分析力,是將物體的影象在乳劑膜上(底片上)能細微的分析清楚。以線條來計算,以每毫米能分清多少線條來說明一種膠片能夠記錄的清晰程度。拍攝時曝光過度和不足,都能影響膠片的分析力。底片上能記錄的分析力和攝影鏡頭的分析力有相關聯係。

第五章 快門速度和光圈的最佳組合

按快門要領

1)按快門時要思想集中,全身鎮定,暫停呼吸.手把相機拍照要用較高的快門速度(1/60,1/125),防止手按快門時,發生相機微動.

2)要輕輕的按下快門,切勿猛按.用力要和把握相機的用力配合一致.

3)按快門要掌握三穩:人要站穩,機要靠穩,手要把穩.

4)掌握兩次按快門法:第一次先按到"二道火"上,第二次稍一觸動就完成.

快門速度和光圈的最佳組合(1)

對於一種膠卷,有著相當多的快門速度和光圈組合可在達到同樣合適的曝光最。例如,將某一快門速度調快一檔,這時膠卷上所接受的曝光量則為原快門速度時的一半,為了保持總的曝光量不變,就必須相應地將光圈開大一級。當然,也能用另一種方法來取得總的曝光量不變,那就是將快門速度調慢一檔,而將光圈縮小一級。

除了獲得合適的曝光最外,由於下麵三條原因,你則必須用某一種具體的快門速度和光圈的組合。

1、為了使相機的受震民政部減輕,一個通用的快門速度是1/125秒。而1/250秒這一較高的快門速度則可以用來拍攝相當清晰的照片。使用望遠鏡頭,必須配以較高的快門速度,然而此時你又必須使光圈較正常的開大一些才能獲得合適的曝光量。要記住,當按下快門鈕時,即使是使用較高的快門速度,也要盡可能地使你手中的相機保持平穩。

2、抓住動作。1/125秒的快門速度能抓住人的步行動作。當然,當使用較高的快門速度時,是有可能抓住如跑動著的人等稍快一些的動作的。使用較高的快門速度時,必須用較大的光圈,以保持獲得相同的曝光量。例如某一膠卷在充足的陽光下使用時的指南是1/125秒、f/11,那幺獲得同樣曝光量的快門速度和光圈的另外組合可以是1/250秒、f/8或者1/500秒、f/5.6。

3、景深的控製。在保持正確的曝光量的同時,通過使用或大或小的光圈配以適當的快門速度能增加或減少清晰程度或景深。

下麵是拍攝照片時選擇快門速度和光圈最佳組合的準則。

選擇光圈(f值)

鏡頭孔徑準則

50mmf/2鏡頭:最大孔徑適合在暗弱照明條件下獲得足夠的曝光量,如現場光照明。具有最小的景深。就結像技師來講是該 鏡頭最差的一檔。

f/2:較最大孔徑適合在暗弱照明條件下獲得足夠的曝光量。景深淺,有助於使背景離開焦點,從而把注意力集中到被攝主體上 。

f/2.8:較最大孔徑小二至三級具有該鏡頭最佳的結像質量。比上述較大的孔徑具有稍大的景深。提供有限的清晰聚焦的範圍 ,以便當照明情況較最佳狀態稍差時獲得合適的曝光量,例如多雲的天氣或者在陰影處。

f/4和f/5.6:較最小孔徑大二級具有中等(適度)的景深。適用於戶外日光下拍攝。具有極好的結像質量。

f/8:較最小孔徑大一級具有很大的景深。適合於戶外日光照明條件下拍攝。具有極好的結像質量。

f/11:最小孔徑具有最大的景深,清晰度損失極輕微(應歸於光學原因)。當最大景深顯得重要的時候,這種由於孔徑小而 產生增大景深的好處,在價值上顯然超過其幾乎察覺不出的清晰度損失的缺點。

快門速度和光圈的最佳組合(2)

選擇快門速度

B門:

使用相機支架(如三腳架)。快門開啟時間的長短由按下快門按鈕的時間來控製。適合戶外夜間使用小光圈、大景深的拍攝。如拍攝焰火、閃電......及記錄夜間由移動照明形成的條紋圖案(如行駛著的汽車燈)。

1和1/2秒:

使用相機支架(如三腳架)。適合在暗淡照明情況下使用小光圈獲得大景深和足夠的曝光量(如現場光或攝影燈照明)。適合拍攝無生命的物體和穩定不動的被攝體。

1/4秒:

使用相機支架。這是適於拍攝成年人肖像最慢的快門速度。適合在暗淡照明條件下使用小光圈以獲得大景深和足夠的曝光量。適合穩定的被攝體。

1/8秒:

使用相機支架。對於在限定範圍內拍攝成年人比用1/4秒快門速度時更好。適合在暗淡照明條件下使用小光圈以獲得大景深和足夠的曝光量。適合穩定的被攝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