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 巧言令色(1 / 3)

自本學期“陽光教育與教學徹底再造工程”全麵開展以後,眾多老師投入到了課改之中,目前,已經有部分老師取得了令人振奮的結果。但同時,還有眾多班級的課改效果不盡如人意。突出體現在課堂上學生們自主學習的效率不高、課堂節奏感不強、展示時場麵混亂等方麵。原因在哪裏呢?關鍵就在於是否做到了保證“高效自主學習課堂”實現的那“三點一前提”。而在“三點一前提中”,又以是否做到了“學生訓練有素”最為關鍵。綜觀現在的課改情況,凡是取得突破性進展的班級,都是學生們基本上已經“訓練有素”;凡是課改遇到困難、停滯不前的班級,都是學生沒有做到訓練有素。因此,學生是否能夠訓練有素,就決定了課改的成敗。也可以這樣說,班級學生訓練有素了,課改就成功了一大半!

因此,本文將探討“學生訓練有素”的相關問題。

一、學生們應該在哪些方麵訓練有素

通過現在的課堂實踐,基本可以確定,學生如果在如下三個方麵做到了訓練有素,課堂秩序就會大大改觀,課堂節奏就會大大加快,課堂容量就會大大提高,課堂氛圍就會熱烈而富有激情。這三個方麵就是:

一是學生麵向全班說話時要聲音洪亮;同時其他同學要安靜傾聽。

二是學生對常規指令的反應程度。體現在兩方麵。第一,能否對常規指令做到程序化、自動化的反應;第二,一個常規指令能管多長時間、幾個環節。最重要的常規指令有兩個,一個是“展示開始”,一個是“合作學習開始”;還會有其他常規指令,如“練習、小對子互考開始”等。

三是合作小組在進行小組合作的自主學習時能否做到全員參與、井然有序。

這三個方麵同等重要。下麵將分別闡述。

二、訓練學生麵向全班說話時要聲音洪亮,其他同學要安靜傾聽

原因

之所以要訓練學生麵向全班說話時聲音洪亮,有如下原因:

1、隻有聲音洪亮,學生才能找到表達和展示的樂趣與成就感。如果一個人在麵向別人說話時不能聲音洪亮,原因往往是感到害羞或害怕。當他感到害羞或害怕的時候,他就不願意說,他也就體會不到表達的樂趣,不會有表達之後的成就感。這無疑就達不到我們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全麵生長的目標。

2、因為第1條的原因,他就不會願意參與課堂發言或課堂展示。如果都這樣,課堂氛圍必定不會熱烈而富有激情,那種新課堂中爭先恐後上前展示的場麵就不會出現。

之所以要訓練學生在有同學麵向全班說話時要安靜傾聽,是因為隻有在學生說話時其他人安靜傾聽,才能讓說話者更願意說;才能讓其他人能聽清並思考說話人的話語。

訓練方法(所有的訓練方法都僅供參考。以下同)

很簡單。先向班級學生明確提出“隻要麵向全班說話,就必須聲音洪亮”的要求,然後在學生麵向全班說話的時候,隻要沒做到聲音洪亮,就要提醒他提高音量,直到音量達標才允許他繼續說。如果說著說著聲音又降低了,那就再提醒。可以是老師提醒,也可以是學生提醒。學生聲音洪亮地說話了,老師或同學可給予肯定或表揚。如此提醒一段時間,習慣就能養成。

也可以在訓練初期對能夠聲音洪亮的同學單獨加分或單獨獎勵。

至於讓學生傾聽別人說話,一是靠老師和同學的提醒,二是靠獎勵,三是靠處罰。堅持一段時間,自會養成習慣。

關鍵是老師的要求及提醒要始終堅持住,別忘了。

三、學生對常規指令的反應要訓練有素

常規指令的含義

老師在課堂上要對學生們下達各種包涵具體學習內容的指令,我們可以稱之為“學習指令”。這類指令的特點是,每個指令都有不同的要求和內容。對這類指令的要求是必須“清晰明白”。以我們在《陽光教育與教學徹底再造工程的理論基礎及操作原則》中所舉的例子來說明。老師給學生們下達了這樣的指令:“以一個逗號為一句,每組負責十句。第一組是1到10句;第二組是11到20句。以此類推。各組要完成的任務是,第一,把這十句話翻譯成現代文;第二,用一兩句話說明這十句詩所表達的內容;第三,把你認為應該特別解釋或辨析的字詞列出來,並做好解釋。同時提請注意,大家不要管詩中的修辭手法(比喻、誇張等)是什麼。這節課先不涉及。”講完之後,又叫起來一名同學,讓她重複一下老師的指令,以確保每個同學都知道並能準確理解老師的指令。這就是“學習指令”。

在這個學習指令下完之後,老師又說了一句——“合作學習開始”。這句“合作學習開始”就是“常規指令”。這種常規指令可以適用於各種不同的具體學習內容,指的是學習具體內容的流程或環節。常規指令的數量不多,但卻會在課堂上大量使用。較常用的基本上就是在新知學習時的“開始”、展示時的“展示開始”以及確認答案後的“練習小對子互考”等幾個。對於常規指令的要求就是學生們必須要“訓練有素”。

常規指令訓練有素的內涵

第一,訓練學生聽到一個常規指令就能完成一項任務。

一般情況下,一個常規指令發出,學生們就應該完成一項學習任務或一項展示任務。可能這一項學習任務或展示任務的完成需要好幾個環節或步驟,但是老師不能每個環節或步驟都發指令。如果這樣的話,就會不斷地減慢課堂速度,打亂課堂節奏,就無法實現課堂的大容量快節奏。

再以我們在《陽光教育與教學徹底再造工程的理論基礎及操作原則》中所舉的例子來說明。數學課上,老師說:“展示開始”。話音一落,班級後麵三個小組(班級總共六個小組,每組6、到8人)的同學立即起身,快速地把自己做的凳子推到課桌下麵,然後迅速走到前麵三組同學的後麵,小個在前、大個在後圍城一個弧形。緊接著,第一組的一名同學走到前麵,開始給大家講一道幾何題。但他隻講了兩步就下去了。第一組的另一名同學立即上前,講了三步,又下去了。第一組的又一名同學又立即上前,講完了最後三步。這道題講完了,馬上就有另外一組的一名同學上來點評。說講得很清晰很明白。緊接著,又有一組的一名同學上來點評,說其中的某一步驟也可以用另外的辦法來講。兩個點評結束,老師又做了幾句歸納。然後,第二組的一名同學又馬上上來,開始了第二道題的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