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一個人也能拯救世界(3)(2 / 2)

1907年,摩根一度成為國家的英雄。當他光臨華爾街時,人們向他歡呼,就連歐洲的政治領袖也對他的才能表示欽佩。然而,另一方麵,一個人擁有如此巨大的權威、如此巨大的影響力對一個民主的國家未必是一個好事。本來,對財富集中在像摩根這樣的很少的人手裏,美國民眾已經不能容忍了。

1903年到1912年,新聞界進行了大量的報道,大約兩千多篇揭露醜聞的文章,其中很多都與華爾街和美國鋼鐵業中的競爭有關,當然這兩個領域都與摩根有極為密切的聯係。摩根不僅控製著美國金融業,還控製著鐵路、鋼鐵等行業。這些行業幾乎都壟斷在摩根等少數人手裏,他們獲取了驚人的壟斷利潤,國家卻對他們束手無策。

1895年的黃金危機過後,就有人指責摩根和克利夫蘭總統相勾結,利用國家的困難謀求個人私利。的確,在這場危機過後,摩根的個人聲譽達到一個高峰,他的兼並重組收購步伐也大大加快了,他把最賺錢的實業都聚集到了自己名下,這是不能讓人容忍的。

1907年的恐慌,民眾對摩根的敵對情緒更加嚴重了。而美國鋼鐵公司收購田納西煤鐵公司無疑是事件的焦點。這時候,開始有人指責摩根,認為是他處心積慮地製造了這場大恐慌,目的是獲取普通民眾的資產,或者以低廉的價格獲取競爭對手的資產。事實上也是,美國鋼鐵公司用極低的價格,也就是3000萬美元的價格就購買了田納西公司,而批評家們認為這家公司的價值應該在9000萬元到2億美元之間,同時美國鋼鐵公司在鋼鐵市場上的競爭對手又少了一個。人們同時指責羅斯福總統容忍了華爾街的騙局,因為當時加裏法官到華盛頓向總統請示了這件事,而總統並沒有製止。

對於銀行,人們也開始懷疑,每次危機,銀行都首當其衝,為什麼銀行如此不可靠?是不是內部都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美國是個民主國家,也是法製國家,當一件事情引起了廣泛的質疑的時候,社會的公共利益和公民的權利遭到侵犯的時候,聽證會就是不可少的。美國的聽證會製度是很完善的,早在100年前,聽證會就已經成為美國民主的一把利器。正是借由聽證會,一些重大問題被澄清,社會矛盾得以緩和,各方力量協調下來,社會也相對穩定下來。

1909年,美國參議院司法委員會對美國鋼鐵公司對田納西煤鐵公司的收購案進行了調查,結論是紐約的摩根銀行利用摩爾-施萊公司在困難時期,迫使這家公司將田納西煤鋼的股票“拱手相讓”,使得摩根公司以極低的價格得到價值數億美元的優質的礦物資源,同時消滅了一個強大的競爭對手。

這次調查似乎意猶未盡,兩年後,一個眾議院調查委員會對鋼鐵行業進行調查,媒體紛紛報道。在1909年作證時,當時施萊公司的總裁竟然說沒有這次轉讓,他的企業也能存在下來,當時隻需要500萬元就能拯救它,但是他的提議被拒絕了。當時沒有留下記錄,事實到底是怎麼回事,任何一方的說法都不能獲得完全的信任。

1911年,卸任總統羅斯福也出庭作證,他承擔了授權弗裏克和加裏推進購買案的全部責任,針對是不是摩根製造了這場恐慌以便摧毀競爭者,也都被證人否定了。

最後,斯坦利調查委員會得出結論,美國鋼鐵公司以最低的價錢得到了美國最有價值的財富。

1907年大恐慌讓美國堅信:國家的金融財富不能再保留在私人手中。1913年,在威爾遜總統任職期間,美國建立了聯邦儲備製度,這是政府行使自身權利的機構,銀行家當然不喜歡,但他們不可能對抗政府。這和以前銀行業的安全完全建立在像摩根這樣的銀行家一人身上的情況完全不同了,摩根一手遮天的時代一去不複返了。

今天,對於美聯儲這個機構我們是再熟悉不過了,每當美國經濟在關鍵時期,美聯儲都會出麵協調,解決財政、金融、經濟方麵的問題。它代表的是國家,而不僅僅是銀行業。時代在進步,出現像美聯儲這樣的機構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尤其是在今天這樣錯綜複雜的經濟環境下,以一人之力拯救一場災難,簡直是天方夜譚。即便有像美聯儲這樣強大的國家機構,美國今天不是仍然沒有走出陰影,沒有從長達4年的經濟危機中緩過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