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一次又一次地召集那些銀行業的大佬們,在摩根圖書館的一間屋子裏,每個人都在謹慎托詞,聲言自己拿不出錢了,他則想辦法迫使他們捐出足夠多的錢來。這樣的商議進行了一輪又一輪,午夜後,摩根圖書館依然燈火通明。緊張、恐慌、疲勞,每一個人都覺得自己快要承受不了了。他們已經有好幾個晚上沒有睡覺了,但是沒有人能離開圖書館,不是不想,而是摩根把圖書館的門鎖上了,鑰匙就揣在他的口袋裏,在沒有達成協議以前,誰也不能離開。摩根的態度很清楚,他的意誌也很堅決,這時候,不達目的,他不會罷休,因為這關係到整個美國金融市場的命運。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假如這個時候,摩根有了明確的態度,但他的意誌並不夠堅定,或者比較軟弱,那麼在這些強硬的銀行家麵前最終的結果將是怎樣的呢?當然,後果不堪設想。
信托公司的總裁們都撐不住了,他們沒法和自己的助手進行商議,隻有老摩根在他們麵前一趟一趟地走來走去。70多歲的老人都在堅持,都在盡自己所能地要拯救美國金融業,難道別人還有什麼借口逃避責任嗎?難道這場危機不就是這些人過度的貪婪和投機造成的嗎?每個人都有責任,不是隻有摩根一個人。隻有承擔更多責任,才能挽救這場危機。隻有積極主動承擔責任,才會拯救別人同時也拯救自己。摩根向大家灌輸的就是這樣的責任意識。最後,大家都妥協了,答應出錢。五家最大的信托公司組成了一個委員會,它將負責管理這筆2500萬美元的貸款,拯救林肯信托公司和美國信托公司。美國鋼鐵公司則收購田納西煤鐵公司,以拯救施萊公司。
淩晨4點45分,摩根圖書館的門終於打開,銀行家們這才得以離開,摩根獲勝了。
摩根要促使美國鋼鐵集團收購田納西煤鐵公司,加裏法官拒絕在協議上簽字,因為此項收購可能會使美國鋼鐵集團受到《謝爾曼反托拉斯法》的製裁,在事情沒有最後落實之前,必須把各方麵的關係處理好,以免給後來事情的發展留下問題。於是摩根等人委托加裏法官和弗裏克當天晚上乘坐特別快車去華盛頓拜見羅斯福總統。星期一早上,他們在白宮與羅斯福總統和司法部長魯特共進早餐。他們簡明扼要地向總統介紹了眼下的情形,表示從純粹商業角度來說,雖然他們和田納西公司是競爭關係,但他們並不想收購它,因為它的業績並不好,不一定能給美國鋼鐵公司帶來實際的利益,如果因為收購這家公司而引起公眾對它的敵對情緒或帶來反托拉斯法方麵的麻煩,那就更不值得了。羅斯福總統表示為了防止再次出現毀滅性的後果,他對這項計劃並不反對。總統命令起草了一份文件,對美國鋼鐵公司的收購計劃給予一個明確的態度。
11月4日上午10點前,離開盤還有幾分鍾的時候,摩根得到加裏法官的消息,當股票交易所開始營業時就可以宣布摩根集團收購田納西煤鐵公司的行動了。
這個消息帶來了立竿見影的效果,股市一開盤,股價就開始回升了,並且輕鬆上揚。這是大恐慌以來最好的一天,也是摩根和其他銀行家最放心的一天。
11月14日,引發這場恐慌的尼克博克信托公司前任總裁查爾斯·巴尼自殺身亡。
在這場危機中,70多歲的摩根以自己一個人的能力力挽狂瀾,他所做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恢複人們的信心,讓人們知道銀行有大量的現金,銀行不會大麵積破產,存款者的錢也不會付水東流。當價值成百上萬美元的黃金從歐洲運抵紐約的時候,人們的信心真正地恢複了。
災難過後會產生餘波,此後,美國經濟又陷入一個漫長的衰退期,整個國家的金融市場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回到正常的軌道,但很顯然,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去了。隻是沒有人能夠十分確定地說,大恐慌已經結束了。而且,周期性的經濟危機還會定期地到來,這是資本主義的本質所決定的。
是誰製造了這場大恐慌
從前邊的敘述中,我們可以看出,1907年的大恐慌,摩根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一個人甚至就起到了中央銀行機構的作用,甚至可以說,他當時就是一個由自己組成的聯邦儲備銀行。
但是,人們不禁要問,在那樣一個緊急的時期,總統羅斯福上哪兒去了?美國財政部部長幹嗎呢?州長和市長都上哪兒去了?為什麼這麼大的一場危機沒有政府的有效引導,而僅僅是靠一個步入老年的私人銀行家呢?
也許你會說,那是因為摩根公司擁有巨額的財富,他個人擁有獨一無二的力量,如果沒有他出麵阻止,那麼整個金融市場就會崩潰。
但問題的關鍵是摩根為何擁有這樣強大的力量,甚至這種力量都超過了政府,這在一個國家裏是正常的現象嗎?誰能說摩根當時做出那麼大的動作,強迫每個銀行家盡職盡責,竭盡所能拿出所有的錢,不是也在為自己的公司謀利嗎?難道美國鋼鐵公司收購田納西煤鐵公司不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