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浴又稱溻浴,就是將中藥粉碎,加水煎煮,濾取藥汁,選擇適當的水溫洗浴全身或局部的一種治療疾病的方法,屬於中醫外治法的一種。
藥浴起源於何時無法考證,它同中國傳統醫學一樣,源遠流長。有文字記載的就是中國的醫學經典著作—《黃帝內經》,其中已經有了“藥浴”的相關記載。
東漢大醫學家張仲景所著的《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兩書就有了“洗”、“浴”、“熏”的藥浴方法,並對適應證作了詳細的說明。
唐代孫思邈著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兩書把方藥治療分為內服和外用,在外用方中有洗浴、敷溻處方,並對全身浴和局部浴作了詳細記載,為藥浴發展奠定了基礎。
宋代王懷隱著的《太平聖惠方》中有用淋射、淋洗等方式治療癰疽的方法。
明清時期,中醫中藥均有了極大的發展,醫學專著非常多,如朱棣的《普濟方》、龔廷賢的《萬病回春》、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陳實功的《外科正宗》、吳謙的《醫宗金鑒》等均有藥浴治療疾病的記載。藥浴療法的應用十分廣泛,對於藥浴療法貢獻最大的當是吳師機著的《理瀹駢文》,為中醫第一本外治專著,其中收集了藥浴處方達80餘例。
藥浴保健在醫療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藥浴不僅能治療多種疾病,而且也是加速某些外科疾病康複的重要方法,同時還是個人衛生、減肥、美容的重要方法。所以,藥浴是自我醫療治病的方法,也是自我健身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