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供應商進行了重新定位,不再單純依賴價格取勝,而是擴大了在快速周轉、良好基礎設施、快速市場反應以及遵從國際標準等幾乎各個方麵上的優勢。對歐美大型企業所作的調查顯示,它們中多數沒有打算減少中國企業的訂單,這突顯出它們對中國供應商日益增長的熱情和信任,全球消費者也將繼續受惠於中國以低廉價格供應種類繁多的商品的能力。同時,海外賣家也受惠於中國日漸增大的胃口。快速瀏覽一下中國在歐美的訂單,就會看到從食品飲料、家庭用品、特殊用品,到工業機械和建築材料等,應有盡有。
中國的對外投資從2008年的260億美元、2009年的433億美元,到2010年的600億美元,規模越來越大。從非洲、南美的礦產和可耕地,到美國的金融公司和歐洲的技術,隨處可見中國的訂單。
對外直接投資市場的份額往往顯示了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英國1914年的占有率為45%,美國1967年頂峰時期為67%,而當今中國僅僅為6%,多數為中國國有企業的上市公司,但目前大部分仍為非跨國性質,其“買下世界”的成長空間顯而易見。
中國的高額儲蓄將刺激更多並購交易。中國企業通常現金過剩,銀行則存款過剩,這些富餘資金目前主要用於購買外國國債。
無獨有偶,日本公司20世紀80年代掀起的美國收購狂潮曾經引起人們的焦慮。日本當年的經濟神話得益於由製造商、供應商、分銷商和銀行組成的大型聯合體—集團企業,在提高研究和開發預算的基礎上,轎車、摩托車等產業飛躍發展,帶動海外銷售取得成功,隨之而來的充裕資金拉動國家經濟騰飛。近年,國際上對中國“買下世界”的炒作與當年日本“買下世界”有異曲同工之處。
中國近些年的發展不僅在國內積累了巨大財富,還積累了可觀的外彙儲備,成為左右全球金融的重要力量。截至2010年12月底,中國擁有的外彙儲備為28473億美元。曾幾何時,中國不斷增長的外彙儲備成為導致國內宏觀經濟失調的“罪魁禍首”,美國也曾視中國龐大的外彙儲備為一種潛在的威脅。但是現在,這卻成了穩定美國金融市場和全球經濟的最大力量。
如今,中國龐大的外彙儲備,已經超過了七國集團(美國、日本、英國、德國、法國、加拿大、意大利等世界主要七大工業國,簡稱G7)的總和。有分析指出,中國外彙儲備中有60%~70%是美元資產,這對當下動蕩的金融市場中穩定美元資產的價格至關重要。
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和充足的外彙儲備,為中國謀求重塑國際金融新秩序提供了堅實的後盾。基於對中國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的考慮,歐盟首先提出,應把中國納入解決全球金融危機的談話框架;中國也提出,要改革建立在布雷頓森林體係上的舊的國際經濟和金融體係,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應該在新布雷頓森林體係中獲得相應的發言權與地位。
10年前的亞洲金融危機,中國一躍成為區域龍頭;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中國正在積極爭取全球經濟領頭羊的地位。當然,中國也需要與之相稱的國際金融話語權和參與製定新的遊戲規則的權利。其中,人民幣正在向全球儲備貨幣的地位邁進。上一輪國際金融秩序大調整以美元代替英鎊而告終,本輪改革,人民幣的地位將不斷攀升,謀求與中國國力和經濟實力相匹配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