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緊圍繞六大主導產業,先後將178項原始創新成果投放遷安,其中包括國家科技部重點項目“冀薯98”高澱粉甘薯品種,國家穀子改良中心培養的富硒穀子“冀優1號”品種,獲得國家科技部後補助項目的“冀豆12號”、“冀黃13號”大豆品種,有機無土生態蔬菜栽培技術,我國首創的抗蟲楊741品種、環保品種84K以及特色彩葉樹種,國內首創的雙刃刀具核桃快速嫁接新技術。
(二)開展集成創新
河北省農科院在把原始創新成果投向遷安市的同時,注重集成創新,並根據遷安農業結構性調整對農業科技的需求,圍繞小麥、玉米、甘薯、雜糧、蔬菜、果品、苗木等主要農作物,按照“引進聚集-組裝集成-產業化示範”的路子,進行集成創新,形成了30多項符合遷安實際需求的綜合性配套技術。甘薯是遷安主要作物,甘薯項目組的專家先後引進了高澱粉甘薯新品種、育苗技術、高產栽培技術、無公害病蟲防治技術、甘薯精深加工技術,組裝形成了“冀薯98”甘薯育苗培育壯苗、無公害高產栽培、精製澱粉、粉條(絲)加工等組裝集成技術,在遷安市應用規模10萬畝,取得明顯效果。
(三)對引進技術進行再創新
各項目組立足遷安實際,有針對性地選擇引進先進的國內外農業科技成果,並加以再創新。五年來,共引進國內外先進成果69項。在蔬菜產業上,根據遷安日光溫室蔬菜重茬栽培病蟲害嚴重的情況,先後引進了“中農21”黃瓜、荷蘭彩椒、微型番茄、黑茄王、綠塔菜花等抗病品種,研究探索出一套具有遷安特色的“綠色無公害蔬菜栽培技術”,其產品經權威部門檢測,達到國家綠色食品AA級標準。此項目已被河北省農業廳列為組織推廣項目。
五年間,雙方先後在遷安推廣農業科技成果247項,應用規模達到97萬畝,覆蓋遷安市19個鎮鄉416個村的10.5萬農戶;科技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0.5%;累計增效1.78億元,農民人均增收307元。
“市院合作”建立了一個有效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模式,探索出了一套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廣的成功機製,疏通了阻礙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廣的“瓶頸”。促進了遷安農業結構的優化,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農產品質量的提升,農業綜合競爭力的增強和農民收入的持續增加,實現了科研推廣部門和農民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