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中國皇帝之最(2 / 3)

23.最有文采的皇帝——南唐後主

南唐後主李煜在位14年,不算是個好皇帝,卻是一位傑出的詞人。他成為宋太祖趙匡胤的階下囚後,經常用詞來抒發國破家亡的離恨與漂泊流離之苦,寫出了著名的《虞美人》、《浪淘沙》、《相見歡》等不朽之作,被譽為“千古詞帝”。

24.對文化事業最有貢獻的皇帝——唐玄宗

唐玄宗李隆基雖然不擅長詩詞,但對文化事業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他改革了科舉考試,規定進士科主要考詩賦,極大地推動了唐詩的發展。他擅長各種樂器,還喜歡作曲,《霓裳羽衣曲》、《小破陣樂》等都是他的代表作。他還選拔樂師集中到皇宮的梨園裏,親自教授戲曲,所以戲曲演員都自稱為“梨園子弟”。李隆基也被尊為戲曲演員的祖師。

25.最擅長書畫的皇帝——宋徽宗

如果做一名書畫家,宋徽宗趙佶一定不會成為背負千古罵名的亡國之君。在書法上,他首創“瘦金體”, 瘦挺爽利,筆法犀利;在繪畫上,他開“工筆畫”之先河,主張形神並舉,詩、書、畫、印相結合。他尤為擅長花鳥畫,花鳥形象在他筆下栩栩如生。

26.最擅長木工的皇帝——明熹宗

明熹宗朱由校平生最費心思的事不是處理朝政,不是整肅朝綱,而是做木工活。他在位時,外有後金軍隊的侵擾,內有農民起義,但他全然不去理會,每天躲在宮裏以製作木器為樂。他曾經製成一座四尺高的乾清宮模型,小巧玲瓏,即便是能工巧匠也難以超越他。當他做木工做得入神時,如果大臣呈上緊急奏章,他就讓識字的女官朗讀大臣的職位和姓名,然後說:“我都知道了,你們用心去做。”朝廷為之混亂不堪。熹宗去世後十多年,明朝就滅亡了。

27.掌握語言最多的皇帝——清乾隆帝

乾隆帝自幼學習漢語和滿語,皆能熟練運用。三十三歲時,他又開始學蒙古語,很快掌握了這門語言。他還曾作詩記錄自己學蒙古語的經過:“癸亥學談蒙古語,回番唐古遞通多。”五十歲時,由於朝廷平定了回疆大小和卓的叛亂,他學習了回語(即現在的維吾爾語)。六十六歲時,由於平定了大小金川的叛亂,他學了一點番語,也就是藏語的一個分支。四年後,為了迎接班禪,他學了唐古特語,也是藏語的一個分支。每年蒙古、回部、番部派使者進京朝見時,乾隆帝不需要翻譯,就可以用他們自己的語言表示慰問。算起來,乾隆帝共通曉五門語言,是曆史上掌握語言最多的皇帝。

28.智商最低的皇帝——晉惠帝

西晉的惠帝司馬衷可謂曆史上最白癡的皇帝。他天生智力低下,即位後更是鬧出了很多笑話。有一年夏天,他帶著隨從在花園裏散步,聽到一個池塘裏傳出青蛙的叫聲,惠帝便問隨從:“這青蛙是官家的還是私家的?”隨從感到很可笑,隻好答道:“在官地裏就是官家的,在私人地裏就是私家的。”晉惠帝居然點點頭,認為隨從說得很對。又有一年大饑荒,餓殍遍地。晉惠帝得知後竟然問:“老百姓沒有飯吃,為什麼不吃肉粥呢?”這就是“何不食肉糜”典故的出處。

29.經曆最傳奇的皇帝——宋恭帝

宋恭帝趙顯是南宋的第七個皇帝。他四歲即位,五歲便和太皇太後成為元軍的俘虜。長大以後,趙顯對藏傳佛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十八歲時遠赴西藏出家,成為一名僧人。他深研佛法,翻譯了很多佛經,成為一位高僧。五十二歲時,他得知了自己原來的身份,感觸頗深,賦詩一首,道是:“寄語林和靖,梅花幾度開。黃金台下客,應是不歸來。”元朝統治者從中讀出了他對南宋朝廷的懷念和對元朝的譴責,大怒,將他殺掉。

30.最著名的推行改革的少數民族皇帝——北魏孝文帝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即位之後,大力推行改革措施,促進鮮卑族漢化。他先將首都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到洛陽,控製了整個北方。接著,他仿照魏晉的官製設立百官,並取消王公貴族世襲的爵位。他還禁止百姓穿胡服、說胡語,提倡穿漢服、說漢語。他又下令將鮮卑的姓氏改為漢姓,帶頭將自己的名字改為元宏。經過一係列的改革後,民族融合步伐加快,北魏政治、經濟也有了較大的發展。

31.最“吝嗇”的皇帝——清朝道光帝

曆史上提倡節儉的皇帝有很多,但像道光帝這麼“吝嗇”的卻很少見。道光帝削減了各地貢品,又將宮廷開支降低到每年二十萬兩(實際上需要四十萬兩才能維持正常運轉),後宮生活變得艱難了許多。道光帝本人使用最普通的筆墨紙硯,衣服破了要打上補丁繼續穿。妃嬪們不能使用化妝品,平時的三餐也基本全是素菜,隻有節慶才能吃肉。這種風氣影響了官場,大臣們紛紛穿上買來的破爛衣服上朝。道光帝見誰的衣服最破最舊,就會高興地給他升官。京城裏舊貨鋪的破爛衣服全部售空,甚至比新衣服還貴。買不起的官員隻好穿著新衣服在地上打滾,磨破了打上補丁才敢去上朝。

32.陵墓規模最大的皇帝——武則天

武則天的陵墓先後修建了23年,基本上照搬了長安城的設計,由外郭城、皇城、宮城三重城郭組成,內城也分設了青龍、朱雀、白虎、玄武四門。陵墓南北主軸線長4.9千米,南北牆長1450米,東牆長1582米,西牆長1438米,總麵積有230萬平方米。這個規模比任何一個皇陵都大,不愧是“曆代諸皇陵之冠”。

33.最早實行“和親”政策的皇帝——漢高祖

“和親”政策從西漢開始,指的是西漢皇帝為緩和漢、匈關係,將公主或宗室女兒嫁與匈奴單於。最早實行這個政策的皇帝是漢高祖劉邦。西漢建立後,匈奴騎兵不斷南下騷擾,給西漢王朝帶來嚴重的威脅。公元前200年,匈奴再度南下,劉邦親率大軍回擊,結果被圍困在平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東南),七天後設法賄賂匈奴閼氏(即單於夫人),才得以逃出來。從此之後,漢朝開始與匈奴和親,將公主嫁給單於,並陪送豐厚的嫁妝,邊境始得安寧。

34.最早設科舉的皇帝——隋文帝

隋朝統一全國後,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擴大選拔人才的範圍,隋文帝決定用分科考試的辦法來選拔官吏。598年七月,他下令五品以上的京官,要通過“誌行修謹”和“清平幹濟”兩科選拔得出。這是科舉製的雛形。他的兒子隋煬帝進一步發展了科舉製度,並設立進士科。科舉製在唐代得到完善,成為一千多年來統治者選拔人才的主要方式。

35.最早引入佛教的皇帝——漢明帝

公元64年,漢明帝劉莊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尊金神頭頂放出白光,繞著大殿飛了一圈。醒來後,他向大臣們詢問,得知這是佛。於是,他派出使臣去天竺(今印度)求佛,使者帶回了一批佛經、佛像,還請來了幾位僧人。明帝為此在洛陽修建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座寺院——白馬寺,他也成為曆史上最早引入佛教的皇帝。

36.最能征善戰的皇帝——元太祖

元太祖鐵木真在世時稱成吉思汗,他的孫子忽必烈即位後,追尊他為太祖。鐵木真率領軍隊先後征服草原上的各個部落,建立了蒙古帝國。建國後,他開始對外發動大規模的侵略戰爭,二十餘年後重創西夏和金國,為後代滅掉夏和金奠定了基礎。他還曾率軍西征花剌子模(位於現在中亞西部),足跡遠至歐洲,古印度河、伏爾加河都成為反複爭奪的戰場。據統計,鐵木真一生經曆了六十多次戰爭,除了起家時的十三翼之戰失敗之外,其餘戰爭全部獲勝。鐵木真由此被後人譽為“戰神”。

37.最荒唐的皇帝——漢昌邑王

公元前74年,西漢昭帝病死無子,霍光等大臣迎接昌邑王劉賀入京,立為皇帝。劉賀帶著二百多人進京,每天飲酒作樂,荒唐行事。即位二十七天,他竟做了1127件不該做的事。大臣們見他實在難以擔負重任,隻好奏請皇太後下詔廢黜他的帝位,讓他回到了封地。

38.最早殺害功臣的開國皇帝——漢高祖

漢高祖劉邦登基後,幾位曾追隨他戰鬥的將領燕王臧荼、潁川侯利幾等人先後造反,讓他對戰功顯赫的異姓王非常不放心。有人告發韓信謀反,他設計把韓信抓起來降職,後來又找借口殺掉;有人告發彭越造反,他將彭越革為庶人,流放途中又派人將他殺掉;黥布見韓信、彭越已死,幹脆舉起反旗,兵敗被殺。雖然不至於弄得朝廷人人自危,但漢高祖殺害功臣的行為,一直為後世詬病。

39.最早廢長立幼的皇帝——漢景帝

封建社會實行世襲製,一般由長子繼承帝位。皇帝在立太子時,通常會立皇長子或嫡長子(即皇後生的長子),其餘的兒子會封為親王。漢景帝原本立栗姬所生的長子劉榮為太子。後來,栗姬在宮廷鬥爭中敗給了美人王,劉榮被廢,王的兒子劉徹被立為太子,而王也因此名正言順地成為皇太後。

40.冊立皇儲人數最多的皇帝——晉惠帝

晉惠帝司馬衷天生愚鈍,朝政被皇後賈南風及其同黨把持。他原本立司馬為太子,但291年,專權的賈南風廢掉了太子並殺害了他,這一舉動引起各地親王的普遍憤慨,“八王之亂”由此爆發。在混亂的政權交替過程中,司馬臧和司馬尚先後被立為皇太孫,司馬穎和司馬熾則先後被立為皇太弟。再加上兩度被廢的太子司馬覃,晉惠帝竟立儲六人,在曆史上絕無僅有。

41.簽訂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的皇帝——清朝道光帝

1842年,道光帝在位時,清政府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條約規定,中國需對英國割地賠款,還要開設通商口岸。英國希望借此打開中國市場,攫取利益。自從這個條約簽訂後,帝國主義列強發現中國外強中幹,紛紛來華索要同等的利益。中國一步一步滑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