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花——令康熙畢生鬥爭的惡魔
現在當我們欣賞康熙帝(玄燁)的畫像時,很容易為他那氣宇軒昂的風度以及堂堂的儀表所征服。但是,當時的畫家顯然故意掩蓋了康熙帝的缺點,那就是他臉上的麻子(凹性痘疤)。
幼年所患的天花病除了在他的臉上留下麻子之外,還在他心中留下了揮之不去的陰影。康熙帝晚年曾說:“朕幼年時未經出痘,令乳母護視於紫禁城外,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歡,此朕六十年來遺憾之處。”可見,由於遠離父母,得不到應有的關愛,康熙帝幼年並不快樂。
而當他疾病痊愈,回到紫禁城的時候,天花的噩夢仍在繼續。由於天花持續流行,生活在深宮之中的皇族個個膽戰心驚。如果宮中有人染上天花,順治帝就去京城外躲避,甚至因為天花的盛行而不親臨朝政;如果城中有天花病人,四周就得用繩子圍起來,誰也不準隨便進出。所有的這些動蕩都在幼年的康熙帝心裏留下了灰色的記憶,伴隨了他的一生。
在王宮眾人為痘疫惶惶不可終日之時,天花病毒同樣在摧殘著平民百姓。當時山西疫情尤其嚴重,有外國傳教士這樣記載:百姓極為貧窮,根本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所以大部分人得病之後隻能親眼看著自己的身體一天天被病魔吞噬,卻束手無策,隻能坐以待斃。所以當時因天花導致的起義此起彼伏,天下動亂不堪。
而在氣候溫和濕潤的南方,情況要糟糕許多,因為這裏的氣候非常適合天花病毒的繁殖與傳播。所以當時的南方天花盛行,“十人九病”,人們都認為南方是南蠻瘴氣之地,那麼對天花談虎色變的滿族人更是不敢前去統治了。
康熙帝統治時期,天花瘟疫已經成為清朝統治所麵臨的一大威脅了,要想鞏固統治,必須有效地防止天花的蔓延。所以康熙帝下決心要主動出擊,打好“戰痘”一仗。這時,一位關鍵人物現身史冊,他就是被康熙帝重用的防治天花的知縣傅為格。
傅為格對於種痘之術相當精通,這在當時是非常先進的天花治療方法。這種起源於南方的民間種痘法,又叫吹鼻種痘法,最早起源於明朝隆慶年間,一般有兩種方式,一種叫旱苗法,一種叫水苗法。
所謂旱苗法,就是把天花患者的痘痂取下磨成細末,加冰片、樟腦吹入種痘者鼻中;水苗法則是把患者痘痂用人奶或水稀釋,植入種痘者鼻中。種痘法使種痘者輕微染上天花症狀,然後出天花,再通過中醫精心護理,使他們安全經過天花期,種痘者就會對天花有了免疫力。
盡管這種“種痘法”並不能保證百分之百的成功,甚至可能導致病人死亡,但康熙帝仍然命傅為格在皇子們中開始了種痘試驗。從此,皇子種痘防天花也作為製度正式確立下來。
由於種痘,自康熙二十年(1681)以後出生的二十位皇子有十七位健康長大——而此前的十五位皇子長大成年的僅有七位。
隨著種痘法在宮中的成功,康熙帝開始了大規模地推行天花預防工作,把它從宮中推廣到八旗百姓,直至漠南、漠北、蒙古大草原等北方邊境。
此後的一百多年,宮中很少再傳出關於天花的消息。滿族人四處避痘的倉皇日子暫告一段落。
抗擊天花的成功,推動清朝到達了鼎盛時期。康熙帝在位時期,由於天花不再是困擾眾生的一大問題,皇帝可以專心致誌地平定各方叛亂,更加鞏固清朝的統治。
所以,康熙帝的一生與天花這種疾病結下了不解之緣。如果不是幼年出過天花,可能他一輩子都做不了皇帝;如果不是積極地抗擊天花,可能他也不會創下如此的豐功偉績。所以,這位“麻子皇帝”一生的傳奇都與天花密不可分。
不過作為現代人,當我們重新審視這段曆史的時候發現,當時康熙帝采取的治療天花的方法是“人痘”,而並不是歐洲最為先進的“牛痘”。這樣看來,在“戰痘”中大獲全勝的清王朝,可能已經有了與世界脫節的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