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領導,傾聽部下的談話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說,不會傾聽部下談話的領導,是完全不稱職的。

通過傾聽,可以了解到許多下情。閉目塞聽,隻能使你成為孤家寡人,同時也會使你的工作脫離實際。

工作的積極性來源於物質和精神的滿足。如今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物質滿足已基本不是問題。員工期待解決的是怎樣實現自己的精神滿足。領導的讚揚是員工精神滿足的重要方麵,對員工的激勵作用非常的強大。問題是作為領導的你,你知道該稱讚哪個員工,這個員工需要什麼樣的稱讚嗎?傾聽部下的談話,可以幫助你解答這個問題。

同時,傾聽部下的談話,可以讓你看清楚部下的為人。

(1)攻心為上

做領導容易,做好領導並不容易,特別是做一個受下級尊敬愛戴並信任的領導就更不容易了。領導和部下之間,因為職位的不同,而導致了地位的不同,但是地位不同並不代表著你們的人格有差別。擺正自己與部下的位置,把部下視為良朋知己,而不是奴仆。放下架子,善於聽取部下的意見,善於接受人家正確的批評,作一個平民領導,就能消除部下隱藏心底的防線,獲取對方的尊敬和信任。

辦公室新來了一個小夥,此人文靜秀氣,少言寡語,隻知埋頭默默的工作,很少與人來往。其他同事見他這樣,也對他很冷淡。長此下去,對他對辦公室的工作都不利。

怎麼辦?辦公室主任你看在眼裏,急在心頭。

找機會跟他聊聊吧?好主意!

沒幾天恰好有人過生日,在你的授意下,幾個同事軟磨硬纏把他拖了去,席間你讓他坐在自己旁邊。酒過三巡,大家都微有醉意,氣氛有些熱烈起來。談論的話題慢慢轉到這位新人身上,你先肯定了他工作認真的態度。他臉上露出感激的神色。接著你話鋒一轉,點出他過於沉悶了,應該活躍一些,跟同事們多多接觸,搞好關係,因為團結就是力量嘛。他聽了神色黯淡下來。

過了一會兒,他悄悄的對你說:“主任,不是我不想活躍一些,隻是我心裏苦啊!”

好,有戲。你用眼神鼓勵他說下去。

“在轉來前的一家公司,和我相戀了三年的女朋友竟然跟我們公司一個有錢的帥歌跑了。我恨透了他們,恨她薄情寡義,恨他那種平時跟你稱兄道弟,誰知卻對你仁不義的小人。我現在心都冷了,過一天算一天吧。”

找到病因就好辦。你先肯定了他憤世疾俗是作為一個正直人應有的行為。然後你又開導他人應向前看,從好處想,世上並不都是壞人,再說像那種無情無義的人沒了也不可惜。

從那次生日派對以後,那新人慢慢的開朗起來,對人也更熱情了。

所以,當領導的你如果以為自己職位高一些,就隻會對部下發號施令,指手劃腳,這隻能割離了你和部下的關係,使部下離心。相反,與部下打成一片,則更顯你作為領導的風度。傾聽他們的談話,了解他們的性格,滿足他們的需要,讚揚他們的優點,隻會使你工作起來得心應手。

(2)恩威並用

領導都有自己的威嚴,威嚴是職位形成的。同時,平日的批評、命令也表現了你威嚴的一麵。但是隻有威嚴的領導是不全麵的,對於開展工作也不利。因為對這樣的領導,員工一般是敬而遠之。如果一個領導想贏得員工尊敬的同時,還想令對方信任的話,“恩”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說,讚美就是一種“恩”,了解下屬的疾苦,關心他們的生活,也是“恩”的表現。

和藹地、誠懇地傾聽部下的談話,聆聽他們的喜怒哀樂,將會使他們心悅誠服的服從你的領導。傾聽中你了解了到他們的喜好,明白他們的特長或特點,你就能做到知人善任,胸有成竹。

用威嚴暗示他們你的職責所在,而用你的關心告訴他們你對部下的尊重與重視。

美國電話巨頭福拉多被稱為“十萬人的好友”,他和下屬有著非常好的關係,下麵是一個有關他對員工“施恩”的例子。

福拉多從街中心的地下管道口鑽了出來。在這寒冬的深夜,行人稀少,他的行為使人聯想到電影中罪犯借地下管道潛逃的場麵。旁邊剛好有一個警察,便上前去盤問他。走近一看,才發現竟是電話大王福拉多。原來福拉多聽說有兩個工人在地下管道內緊急施工,便前來表示慰問。並且聽取了他們的一些意見,決定提高這種條件下的加班費。

日本管理大師鬆下先生認為,平時以溫和商討的方式引導部下自覺的做事,無論用人還是教人,都要一手執劍,另一手卻溫和如慈母,做到寬嚴得體,才能得到部下的尊敬。

時勢造英雄:不要抱怨環境

我們很難找到一個成功人士會對環境大發牢騷,抱怨不停,煩躁不安,盡管他可能克服了天大的障礙才有他的成功。

我們常常見到掙紮的人不斷抱怨環境,因為他缺乏喜樂和富裕。真正的問題是:哪一個先行——態度或成功?答案是,在所有的情況下,要先有勝利的、正麵的態度,才會有終生的富裕。

你的環境本來就如此;從來就沒變。如果你今年四十歲,排行居中,到了九十五歲時,你的排行還是一樣的。不論你是黑人或是白人;男人或女人;或者你被虐待了,被占了便宜,或破產——這些因素都無法改變。如果你的父母無法送你上大學,如果你必須半工半讀,或者走十公裏去上學——這些都是你的過去。現在該是忘記你們,繼續前進的時候了。

當你決定拋開你的抱怨時,你將會發現人生變得比較順利、有趣。它隻會讓你可憐自己——悲傷、憤怒、受害、多疑,或自以為是。當你為你的局限辯論時,你的想法和話語隻會妨礙你,大大幹擾了你的進發能力。把抱怨掃除,你就可以創造出創造力,和容許聰明才智爆發的空間。你將可以更專注地活在當下。不要專注在問題上,你就會開始看見解決之道。不要抱怨“我不行”的態度,你就會對自己發展出一個比較正麵的看法。

它所需要的隻是一個簡單的決定,決定阻止自己掉人抱怨的老習慣。起初可能很困難一一甚至可笑。習慣是很難更改的。可是在這種情況下,卻值得努力。

不能盲目冒險

你害怕冒險嗎?如果是,你並不孤獨。因為大部分的人都害怕冒險,極少數的人是天生的冒險家。

為什麼有些人在麵對風險時卻又悠然自若,而且能經由冒險而成功呢?原因是這些人深知“不人虎穴,焉得虎子”、“不冒高風險,焉能投資致富”的道理。的確,正確風險觀應該是:“去冒值得冒的險,然後再設法降低風險。”成功的投資家是以“致富”為冒險背後的真正動力,盡管必須準備承受價格波動起伏的壓力,但隻要期望報酬高,有風險溢酬,冒險終會獲致成功的。

每個人承受風險的限度都不一樣,這與個人的條件和個性很有關係。一個人必須主觀上願意承擔風險,客觀情勢也能讓他承受風險,風險才不會造成傷害。任何人在承受風險時都有一定的限度,超過了限度,風險就變成了一種負擔,可能會對我們的情緒或心理造成傷害。因為過度的風險會帶來憂慮,憂慮則會影響到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麵,包括健康、工作。家庭生活、交友等。

每次要投資時,務必先了解可能遭遇的風險,並對每個可能發生的狀況,預先設想應變方案。分析盲目冒險的成份有多大,預估成功的機率有多少,且在過程中,需不斷地重新評估。作者建議投資人,在從事任何投資前,最好列出一張風險報酬評估表,將所有的因素加以衡量,比如最壞的情況發生時,自己是否能夠承受,而此投資標的報酬是否理想?

凡事必須做最壞的打算,也做最好的準備。投資理財更應該如此。在進行任何投資前,無論你有多大的把握,都應思考一下:“未來最壞的情況可能是什麼?”然後再問:“最壞的情況發生時,我能不能承擔?”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隻要投資的預期報酬夠高,就應投資。如果最壞的情況發生時,是我們所無法承擔的,那麼報酬不管多麼迷人,也應斷然拒絕投資。

成功一定要冒險,但冒險不一定成功。冒險一定要冒對的風險。何謂對的風險,就是長期平均而言,具有高報酬的風險。有些人的問題不是缺乏冒險精神,而是冒了不該冒的險。他們不知道冒什麼樣的險才能投資致富。長期平均而言,股票、房地產是具有高期望報酬的投資標的,因此要冒正確的風險,便是將資金投資在高報酬的投資標的上,並勇於承擔其所伴隨的高風險。

有一種遊戲,參加者必須出100元,遊戲的結果是:有999%的機率你會損失100元,有01%的機率你可以獲得95000元。那麼,你會不會參加這種遊戲呢?經過調查,65%以上的學生會選擇玩這種高風險的遊戲。理由很簡單,因為這個遊戲風險固然很高,但就算輸了,頂多損失100元;若贏了,就可得到95000元的高報酬。這項遊戲,其期望報酬率為負值,就算你贏一次,但是長期玩下來,你必輸無疑,這是典型的不值得冒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