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每天的升起、降落都循著相同的軌道;人們每天的上班下班、上學放學都在周而複始地進行;你每天遇到的大都是一些熟悉的麵孔。對此,一些人會無奈地感歎生活是多麼單調、貧乏,以至於心靈在頭發灰白之前就已經蒼老,而蒼老的心靈是停滯、封閉的,對它來說,太陽底下根本就沒有新鮮的事。
對生命的熱愛是無價的寶藏。喪失這種熱情,即使擁有名聲、權力與財富,仍然不能享受生命的樂趣,工作不再有勁,生命不再新鮮,再也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感動了。失去生命的樂趣。是人生最悲哀的一件事情。
王洛賓,中國的民歌之王,一生紮根在西部少數民族豐厚的文化土壤之中,創作和改編了大量膾炙人口的民歌,真正走過了半個多世紀的藝術人生。
王洛賓生長在北京,因為從小愛唱歌,中學畢業後考入北京師範大學音樂係。大學畢業後,對西部民歌的熱愛使他毅然離開了大城市,走進偏僻寒荒的大西北。這是他人生最重要的一步。幾十年的歲月,他走過青海的高原、新疆的戈壁,不斷探索、發掘民歌的美。漸漸地,這種喜歡不再是簡單的愛好,而成為一種嗜好、一種生活不可或缺的內容。他的生活是動蕩的,充滿辛酸,但又是快樂、充實的,富有創造。在忘情地享受這種美的同時,王洛賓極力地想把這種美表現出來,讓更多人能感受到,他終於找到了人生的方向。直到老年,我們看到王洛賓還是那麼充滿活力,洋溢著激情,這是藝術之花澆灌的結果。
我們大多數人不會像王洛賓那樣,把音樂作為自己畢生的事業,但這並不妨礙我們把音樂以及一切藝術作為生活的有機組成;並不妨礙我們吸收藝術的養料,讓生活充滿情趣,豐富多彩。
早在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提出把“學會生存”作為國際教育的主題;指出一個人要“學會生存”,就必須以終身教育理論來安排自己一生的學習、工作、閑暇和退休生活。
健康的人需要工作,也需要娛樂。生活是一門藝術,我們感到生活的平凡、平庸,多半是因為我們沒有發現身邊的種種快樂,或者進一步說,沒有快樂的時候我們還沒有學會給自己製造一些快樂。快樂可以很多,可以是一個小小的願望,可以是一束細細的夢想,可以是一次有點秘密的旅行,可以是一回自圓其說的解嘲。總之,每一種方式都是為了獲得一份開心快樂,每一點開心快樂都會帶我們回到心靈家園。有人形象地稱之為“在生活這杯水中偷偷地加點糖”。
著名女作家殘雪在未成名之前,曾經過著非常艱辛、貧寒的生活。1979年,20多歲的殘雪失去了工作待業在家,一邊帶孩子,一邊為了生計去找工作,她做過燒開水的勤雜工,後來開過一間小縫紉店學過縫紉,掙紮於貧困線之間。但物質的貧困並沒有磨滅她對生活的熱情,也不曾奪去她的快樂。她依然堅持小說創作,對未來充滿著憧憬。長期生活在底層,飽受生存的艱難、世人的冷眼,使她倍加珍惜開縫紉店的工作,因為她覺得自己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不必仰人鼻息去生活,與此同時獲取搞藝術創作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