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區從當地資源中發現許多有開發利用前途的藥物:維藥有阿裏紅、一枝蒿、驅蟲斑鳩菊、唇香草、苦豆子、菊苣、心草、睡蓮等;藏藥有西藏龍膽、粗莖龍膽、藏紫草、細花滇紫草、阿壩當歸、竹節羌活、水母雪蓮花、珠子參等;蒙藥有沙棘、香青蘭、寒水石等;白族藥有青羊參等;納西和苗藥有金不換等。
民族藥中有許多藥物是外來藥,長期依靠進口,通過這次資源調查,發現了一批國內同樣有資源分布的種類。據報道,進口藏藥中有40個品種找到了國產資源,如訶子、餘甘子、蒲桃、榼藤子、大托葉雲實、羊角拗……
民族地區有著獨特的自然條件和生活習俗,長期實踐形成了對某些疾病獨特的治療經驗。如高寒地區專長於治療風濕病,鄂倫春族對凍傷有獨特治療方法,草原遊牧民族則善於治跌打損傷和腦震蕩等。
民族藥的科學研究工作近年來進展很快,研究不斷深入,內容日益廣泛。研究的學科包括本草學、生藥學、植物學、化學、藥劑學、藥理學等,尤以化學成分分析和藥理為多。在蒙藥中,近年來較係統研究了文冠木、金蓮花、北草烏葉、窄葉藍盆花、廣棗、紫花高烏頭、白苣子、土牛黃和沙棘等。據統計,國內已對70多種藏藥進行了多學科的研究,主要有紅秦艽、獐牙菜、虎耳草、矮莨菪、紅景天、濕生扁蕾、雪蓮、獨一味、紫堇屬、杜鵑屬、蒿類和藏雪雞等。維藥中有天山棱子芹、駱駝蓬、新疆雪蓮等。其它民族藥中進行科研的有壯藥岩石羊,傣藥“麻新哈不”馬鞍蓮、“牙節”南山藤,佘藥細葉青萎藤,朝鮮族藥“該阿母奴再”,以及蒙、藏、納西等民族共享藥獨一味等。
3)民族藥的生產和經營
50年來,我國民族醫藥事業有了長足的發展。據1985年不完全統計,全國少數民族醫藥專業人員有3700多人,醫療和科研機構有130多個,民族醫藥院校和專業班有16處。許多地區還建立了民族藥廠和民族藥經營點:新疆有專營或兼營民族藥機構94個;內蒙古設有3個蒙藥廠;西藏70%以上的縣建立了藏藥廠或藏藥製劑室等。民族地區缺醫少藥的落後狀況得到了明顯改善。在少數民族聚集區,民族醫藥的應用占有較大比重,據西藏地區統計,全區醫療用藥中藏藥占70%以上。
民族藥的生產和經營也有了較大的發展。1957年全國民族地區藥材種植麵積為13?7萬畝,1980年達到62.15萬畝,增長了3.5倍,占全國藥材種植總麵積的11%。1957年藥材收購總值0.77億元,1980年增長到1.83億元,占全國的20%。廣西瑤族藥羅漢果1949年前後年產僅10萬個,1974年上升到600萬個,1980年達到2500萬個,1983年增至3000萬個。西藏自治區藏藥廠1980年生產藏藥61噸,1985年產量達100噸以上。內蒙古1983年蒙藥銷售額735.2萬元,同1962年相比,增加了8倍;目前經營蒙藥500餘種,蒙成藥150種,蒙成藥年產量約5萬公斤。新疆經營民族藥200多種,年銷售量800多噸。民族用藥多利用當地產野生資源,少量從埠外購進,亦有引種栽培。新疆栽培藥材中有30個品種是專用民族藥,主要有阿月渾子、巴旦杏、索索葡萄、洋甘菊、驅蟲斑鳩菊、沙棗、蘆薈、藥蜀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