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少數民族醫藥學 民族藥的開發
1)民族藥文獻資料的發掘和整理
在我國曆史上,民族藥為民族地區的繁榮和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並留下了許多經典著作。為了繼承民族醫藥學的寶貴遺產,民族醫藥工作者不懈地努力,發掘、整理、編譯出版了一批有影響的民族藥曆史文獻,著名的有藏族的《晶珠本草》,蒙古族的《四部醫典》、《蒙醫本草學》、《碧光琉璃醫鑒》,傣族的《檔哈雅》等。我國一些民族地區,對當地民族藥進行廣泛調查,收集了地區性民族藥綜合資料。例如,《雲南民族藥名錄》收載省內21個民族的藥物,共計1250種;《廣西民族藥簡編》包括當地7個民族使用的藥物1021種。據不完全統計,到1989年止,已出版的民族藥誌、驗方集、選編、名錄、圖鑒以及用藥標準等約有50多種,除部分屬綜合民族藥資料外,多數為單一民族藥篇,主要有:《維吾爾藥誌》、《彝藥誌》、《佤族藥誌》、《西雙版納傣藥誌》、《楚雄彝藥誌》、《德宏民族藥誌》、《壯族民間用藥選編》(上)、《朝鮮族民族藥材錄》、《浙江佘族民間藥用植物名錄》、《傣藥傳統方誌》、《佘族驗方集》、《元江哈尼族藥》、《大理白族藥》、《苗族藥物集》、《拉祜族常用藥》、《迪慶藏藥》、《藏藥驗方選編》、《青藏高原藥物圖鑒》、《常用藏藥知識》和《實用蒙藥學》等。《中國民族藥誌》的出版,是40年來我國民族藥開發研究的曆史性總結,被國際上譽為“近世紀來一部罕見的類別書”。
2)從民族藥中開發新藥
70年代以來,雲南已從民族藥中開發出20種新藥,其中著名的“傣肌鬆”,就是從傣藥“亞乎奴”開發出的一種肌肉鬆弛劑;“木劄”為景頗族用藥,其種子有治療失眠和頭痛的作用,從中分離出豆腐果甙,開發生產出“神衰果素片”;苗族用燈盞細辛治療癱瘓,其主要成分是焦麩康酸,有擴張血管、增加血流量、減低外圍血管阻力的作用,現已生產出“燈盞細辛注射液”;用哈尼族藥青葉膽製成了治療肝炎的“青葉膽片”;用哈尼族藥“莫阿宰呢”生產的“昆明山海棠片”,可用於治療類風濕和紅斑狼瘡;從納西族藥“埃酥蒙”(岩白菜)開發出“岩白菜素片”;利用景頗族藥雪膽生產出“雪膽素片”等。這些新藥均被收入《雲南省藥品標準》(1974年版)。此外,彝藥中的七葉蓮、地黃連、奶漿草、月芽蒿、小綠芨、宿苞豆根、滿山香及鐵箍散等也收入了該省藥品標準。
民族藥的開發涉及的民族和地區十分廣泛,產品劑型多種多樣。藏藥中的“唐衝那博”(唐古特山莨菪)為青藏高原特產,提取的山莨菪堿和樟柳堿,具有改善微循環的功能,可用於治療各種中毒休克、眩暈等症;用藏藥花錨提取物製成了“急肝寧”和“乙肝寧”;用藏茵陳(普蘭獐牙菜)等生產出了成藥“蒂達丸”、“藏茵陳糖衣片”、“藏茵陳膠囊”;以唐古特瑞香和麝香為原料,生產出“青海麝香膏”、“祖師麻注射液”等。其它新的藏成藥還有“玉寧片”、潔白片”、“烈香杜鵑氣霧劑”,等等。蒙藥主要有“金蓮花片”、“那如注射液”等。用維藥雪蓮生產出“風濕靈”膠囊和注射液、“貝梨膏”等。以傣藥“麻三端”開發出“降壓靈”。以納西族藥竹紅菌製取的“竹紅菌軟膏”,可治療外陰白色病變,軟化疤痕、疙瘩等,從瑤藥黃藤提取的黃藤素對婦科炎症、外科感染、菌痢、胃腸炎、呼吸道及泌尿係感染均有療效,現已開發出注射液和片劑。